登陆注册
19699800000050

第50章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2)

二、“鹅湖之辩”再分析

关于“鹅湖之辩”的材料并不多,首先来自于《陆象山年谱》中的简单记载。《陆象山年谱》淳熙二年条下:

吕伯恭约请朱熹、陆九渊、陆九龄会于鹅湖寺,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固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陆九龄)止之。

《宋元学案》说得比较详尽了一些:

先生(案,指象山)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指朱熹)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足,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也”。两家之意见既不同,逮后论《太极图说》,先生之兄梭山谓“不当加无极二字于太极之前,此明背孔子,且并非周子之言”。紫阳谓“孔子不言无极,而周子言之。盖实有见太极之真体,小言者不为少,言之者不为多。”先生为梭山反复致辩,而朱、陆之异遂显。继先生与兄复斋会紫阳于鹅湖,复斋倡诗,有“留情传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转陆沉”之句,先生和诗,亦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紫阳以为讥己,不怿,而朱、陆之异益甚。于是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嗟乎!圣道之难明,濂洛之后,正赖两先生继起,共扶持其堕废,胡乃自相龌龊,以致蔓延今日,犹然借此辨同辨异以为口实,宁非吾道之不幸哉!虽然,二先生之不苟同,正将以求夫至当之归,以明其道于天下后世,非有嫌隙于其间也。

案,《宋元学案》先述象山、紫阳为学宗旨之异,又叙紫阳、梭山因辨《太极图说》牵引而起之“鹅湖之辩”以及朱、陆以诗相争的史实,文末梨洲并发以一己之感慨。从内容来看,《宋元学案》自较《陆象山年谱》详细。然关于“鹅湖之辩”具体经过的叙述仍嫌过于简略。

鹅湖之辩的材料虽然不多,但朱熹与象山两家治学的分歧早已存在,对此学界早已心知肚明。否则也就不会有吕伯恭因希望调和朱陆矛盾而出面“组织”的“鹅湖之会”了。

在《大学章句》中朱熹对于其方法论的核心——“格物致知说”曾有典型的表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至于用力既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致矣。

以上一段话,朱熹释“知”为知识,是客观认知的外在对象与客体;训“格”为求、为探讨、为穷至,要求人们通过对天下万物穷究其理的途径而达于“致知”的境界。朱熹之“格物致知”,落实到学风上,也就表现为朱熹重实学考据,主张熟读儒学经典,考尽其中所涉及之史实,以达到理解儒学原典之“义理”。这里,读书是谓“格物”,掌握或曰“抽象”出经书中之义理便是“致知”。

“格”尽万物始可以“得道”,朱熹之学风,走上实学考据一路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此正如《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所表达的那样:

圣贤之学,事无大小,道无精粗,莫不穷究无余。至如事之切身者,固未尝不加意;而事之未为紧要,亦莫不致意焉。所以《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五句十件事,无些子空阙处。又云:圣贤所谓博学,无所不学也。自吾身解谓大经、大本,以至天下之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义,莫不在所当穷,而未始有不消理会者。虽曰不能尽究,然亦只得随吾聪明力量理会将去,久久须有所至,岂不胜全不理会者乎!若截然不理会者,虽物过乎前,不识其名,彼亦不管,岂穷理之学哉!

朱熹事事“严密理会,铢分毫析”,对于这种学风,象山大不以为然。他认为:“急于辨析,是学者大病,虽若详明,不知其累我多矣。”象山的路径在先立定“大本”,亦即以养成“内定”之功为先。他指出:

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所病于吾友者,正谓此理不明,内无所主;一向萦绊于浮论虚说,终日只依藉外说以为主,天之所与我者反为客。主客倒置,迷而不反,惑而不解。坦然明白之理可使妇人童子听之而喻;勤学之士反为之迷惑,自支离之说以自萦缠,穷年卒岁,靡所底丽岂不重可怜哉?使生在治古盛时,蒙被先圣先王之泽,必无此病。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这里,象山的“萦绊于浮论虚说”,“依藉外说以为主,天之所与我者反为客”,均系针对朱熹所重之“学”而发,谓此均为“外说”,而非“本有”。看象山以“资治”、“致用”为圭臬,用“以学术杀天下”之名冠朱熹,此罪朱亦可谓重矣!此一指摘与象山《与侄孙濬》中对朱熹的指责如出一辙,认为“近时伊洛诸贤,研道日深”,然未见其如子思之能够“达其浩浩,正人心,息邪说”,其原因盖在朱熹一派“困于闻见之知。”《象山全集》卷二又有《与曹挺之》:

大抵学者且当大纲思省,平时虽号为士人,虽读圣贤书,其实何曾笃志于圣贤事业?往往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徇情纵欲,汩没而不能自振,日月逾迈而有泯然与草木俱腐之耻。到此能有愧惧,大决其志,乃求涵养磨砺之方,若有事役,未得读书,未得事亲,亦可随意自择,亦可商量程度,无不有益者。

综上,象山要求士人读书时时不忘圣贤事业,刻刻抱定笃志于圣贤事业的目的论。这种论调,自然是象山那个时代的老生常谈,但并非没有疑问。站在现代的立场,我们的疑问就在于:为什么读书本身不能是目的而只能是为圣贤事业而读书?按照郑注,“尊德性”就是尊重、遵从人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那么,大脑也需要运动,与身体、四肢需要运动一样,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以此,乐学好思也就是大脑运动的必然,也可以说是人的本能。这个前提如若成立,将学习视为一个“自足”的存在就有充分的理由。从“践履”的角度,象山提出“求涵养磨砺之方”。怎样“涵养”?如何“磨砺”?难道只能靠苦思冥索,靠内心的独自体验,由“内”而“外”才能奏效吗?由“外”而“内”,由求“外在”的知识起脚而递进“致知”,渐渐“成熟”、“完美”,最终达到“尊德性”,就不是一条“求涵养磨砺”的正道吗?

由于象山过分强调“内定”之功,是故他断然以“道问学”为“尊德性”的附庸;“尊德性”为“道问学”的目的,指出:

朱元晦曾作书与学者云:“陆子静专以尊德性诲人,故游其门者多践履之土,然于道问学处欠了。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故游某之门者践履多不及之。”观此,则是元晦欲去两短,合两长。然吾以为不可,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

有人分别朱熹之学与象山之学,一为“形上”,一为“形下”:“或谓先生之学,是道德、性命,形而上者;晦翁之学,是名物、度数,形而下者。学者当兼二先生之学。”象山根本不同意学界的这一区分,他说:

足下如此说晦翁,晦翁未伏。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吾尝与晦翁书云:“揣量模写之下,依放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节目足以自安”,此言切中晦翁之膏肓。

案,论者之“形上”、“形下”,谓象山多谈心性,自当归入“形上”;朱熹喜言名物度数,则当归入“形下”。以“学术”为视域,此一分别“形而上”、“形而下”非常中肯,原无懈可击。殊不知象山之旨趣非在“学术”一边,而是在“闻道”的政治一边,故此种评价对于象山来说实牛头不对马口。从象山此说中也可以尽见其对于晦庵之责难,实亦即鹅湖之辩之延续。象山之不满于朱熹之“学风”,此不过是一种表象,象山骨子里仍然是将“学术”与道德实践,与政治搅混在一起的。

然而,象山以致用、资治为指归而责难朱熹,委实错怪了朱熹。朱熹何尝不主张学以致用、资治?只是朱熹所认定达到此目的之路径方法不同于象山而已。这一点,从朱熹对象山的反批评中看得最分明。朱熹认为:

子思说“尊德性”,又却说“道问学”,这五句是为学用功粗精,全体说尽了。如今说,却只偏在“尊德性”上去,无“道问学”底许多工夫,恐只是占便宜。自了之学出门动步便有碍,做一事不得,事变日新而无穷,安知他日之事,非吾辈之责乎!若只是自了,便待工夫做得二十分到,终不足以应变,到那时节,却怕人说道不能应变,也牵强去应,应得便只成杜撰,便只是人欲,又有误认人欲作天理处。

此一段议论,显然也系晦庵因不满象山学风而发。晦庵认定为人处世的践履准则只蕴含在圣贤书中,不苦读经典,自然得不到以上准则,且只能是一种投机取巧。故晦庵云“无道问学底许多工夫,恐只是占便宜”;故讥诃象山为“自了之学”,并特别指出受此种学风之影响,“出门动步便有碍,做一事不得”。晦庵在“事”上用功,谓事事马虎不得,因为“事变日新而无穷,安知他日之事,非吾辈之责乎?”由此得出结论:“若只是自了,便待工夫做得二十分到,终不足以应变。”是晦庵对象山学风的指责,根本也是落脚在践履上的。明白这一点,也就容易理解朱熹何以反过来讥切象山一派的“尊德性”,也不过是“纸上功夫”而已。《朱子语类》卷六十四有一段话:

文慰以所与李守约答问书请教。曰:“大概亦是如此。只是‘尊德性’功夫,却不在纸上,在人自做。

这里值得玩味的是,象山指责朱熹,意蕴落在致用上,认为朱熹一派“乃勉勉而学,孜孜而问,茫茫而思,汲汲而行,闻见愈杂,智识愈迷”,其结果是“东辕则恐背于西,南辕则恐违于北”。而朱熹对于象山的反批评,同样也以致用为指归,意谓象山一派大谈“尊德性”,结果是“尊德性”只是“在纸上”作了功夫,颇有“玩物丧志”之弊。朱陆两家都指责对方治学之“不致用”,这恰恰透露出两家治学目的论的相同。但是,“尊德性”为什么不可以“在纸上”作功夫?即为什么不可以将“德性”所涉及概念之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作为一门“学”来探讨,来“穷研深究”?朱熹也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朱熹并不认为“道问学”是一种“纯学术”,而只不过是一种修身的手段。所以他说:

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唯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上多了。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熹自觉虽于义理上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耳。

朱熹赞扬象山一派的学人“所以多持守可观”,那是因为其得力于“尊德性”的道德践履;而自己这一派在“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也是因为“道问学”在道德践履上的差池、欠缺,这就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朱熹“道问学”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尊德性”的践履。只是在朱熹看来,若以践履为圭臬,象山之尊德性亦并非无瑕疵。因为象山一派“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相比较而言,自己一边之所长在事事较真,“义理上不敢乱说”;但也有短处。这样朱熹也才会有“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一说,并且自勉“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上多了”,故“今当反身用力”。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

    本书盘点了1999-2009十年间中国文化产业从萌芽到逐渐走向成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政府、企业、学界三个不同角度作了记录,全方位诠释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读者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潘多拉的种子: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

    潘多拉的种子: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

    一万年前,第一位农夫在肥沃月湾播下种子,仿佛掀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人类这个物种在生活方式上做了根本的改变:放弃狩猎采集、进入农业生活,启动了一连串无法预见的改变。播下潘多拉的种子,让人类拥有了食物供应的控制权,将我们推向现代文明,但是这种剧烈转变也带来了后遗症。
  • 兰州历史文化(十一)

    兰州历史文化(十一)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她的文脉传承。挖掘整理、弘扬光大使其绵延不绝,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存于地面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多,因此,通过文字记载,保存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热门推荐
  • 契约霸爱

    契约霸爱

    他是某军区总司令的儿子,钱权在握,而她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公务员,他强吻她、绑架她、威胁她,还冷笑地告诉她,你会迟早脱光了来求我,果然,在她被他逼的走投无路时,正如他所言,她毫无尊严的站在他面前,将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脱下,十年契约,他放下狠话,不单要得到她的身体,还要得到她的心,可终究是谁将自己的心给了出去,再也收不回来?甘愿被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可她却不屑一顾。
  • 神奇宝贝之王者之路

    神奇宝贝之王者之路

    本书写的是中学生凌风因被创世神选中到神奇宝贝世界完成任务的一件事,看主角凌风怎样一步步走上王者之路的!!(作者的话,因为作者是第一次写书,所以如果写的不好请大家谅解并指出,作者会进行修改,谢谢大家!!
  • 凤随凰舞:邪王诱宠特工妃

    凤随凰舞:邪王诱宠特工妃

    上一世的背叛让她重生到左丞相废材五小姐身上,没爹爱,没娘疼,举国皆知的废材,被兄弟姐妹欺负,就连下人都看不起!没关系,再次睁开眼眸,强大腹黑绝颜女来袭。废材?开玩笑!你见过七大元素都有的废材吗?懦弱?你确定那个杀人不眨眼还能笑得花枝乱颤的是懦弱?欺渣爹,打恶姐,神兽自动来契约,一串手链颠覆她整个人生,一切处理完毕,却不料遇上和她有婚约的妖孽男,某女被某妖孽男压在床上“乖乖在床上躺好,我喜欢听话的女人。”某妖孽男压着某女的手道“那不好意思,你找错人了,我不是你喜欢的听话的女人。”某女邪魅的笑道“没事,我可以在床上把你调教成听话的女人。”某妖孽男邪气凛然的笑着“。。。。。。”某女白眼朝天
  • 冷魅四公主的梦幻爱恋

    冷魅四公主的梦幻爱恋

    她们是八大家族的小姐。从国外回来后他们伪装成平民,进入星语学院,与四大校草相遇,相知,相恋。当小三介入,彼此相互的信任被渐渐消磨,这四对恋人会何去何从,结局究竟是美好的大团圆还是以悲伤收局呢?
  • 你的左耳

    你的左耳

    “你很讨厌我吗?”“嗯,很讨厌”,她哭了,他看了她几眼,接着说“我讨厌你假装坚强的样子,讨厌你不懂得保护自己,讨厌你老是给自己受伤,讨厌你哭的样子,因为好丑哦”!她抬起头,眼睛里还存着泪,却笑了,他也跟着笑了!
  • 混过的那段日子

    混过的那段日子

    出生于穷乡僻壤的主角罗一刀,为寻找发小来到了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却在发小的引导下阴差阳错进入了黑社会。2000年的成都,风起云涌,大佬间尔虞我诈,他一个穷小子究竟要怎样才能生存?终于在一段段的你争我斗中明白,只有不断往上爬,不断把别人踩在脚下,才能生存下去。
  • 北海七绝之蝴蝶效应

    北海七绝之蝴蝶效应

    本书是《北海七绝》的分支剧情,蝴蝶效应。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每个人都一生。故事的开始我们没办法改变,但是,人生的分叉路口在于你的选择,故事结局是好是坏都在于你的决定。南美州的蝴蝶煽一下翅膀,通过种种因素,就可能引起亚洲地区的一阵台风。一件极其细微,看似极其不经意的小事,都可能引发很大的后果。“宁清川,你知道蝴蝶效应吗?”“知道。”“既然如此,何须设局?”——(每周日更新)
  • 一起结婚吧

    一起结婚吧

    不就是一个不小心嫁了个明星老公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六个都嫁,能拿我们怎么样?主动点又不会吃亏,反过来让你们吃亏,乐得清静,哈哈,接招吧,好戏还在后头,吼吼……嘎嘎……
  • 都市之独家高手

    都市之独家高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神秘的玉佩,一个附身的小子,离奇的身世,看他怎么样玩转世界
  • 快穿:征服情敌才是王道

    快穿:征服情敌才是王道

    【全文免费】【有生之年系列】那边的女配不要跑,那边的女主不要走!我很友好的!初次见面,观你们骨骼清奇,颜值满分,不如坐下来一块聊聊人生吧。给我三分钟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机会,还你一个强势有力的基友团怎样?男配男主:QAQ女人好可怕,不按言情套路走。女配女主:我感受到了不用围绕男人转的快乐。牧亚摊手表示,情敌?不存在的!我们都是好朋友,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天涯又何处无芳草~任由系统摆布,虐渣虐女主已经是过去式,反抗才是真理!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