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16200000030

第30章 汉族复兴的王朝——明(均为原书内容,顺序不变)(1)

明朝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权发展至极从而逐渐扭曲的时期。它的皇权绝对化,宦官当权,“东厂”、“西厂”的设立,无一不是这一结论的阐释。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倭寇的相继侵扰更使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虽然后来有张居正的改革,但仍是杯水车薪无法挽救其衰败之势。唯一可提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第一节 朱元璋立国

元朝末年,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就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朱元璋出身贫苦,家里世世代代给地主种田,自己从小就替地主放牛。17岁那年,父母和兄弟都因为灾荒和瘟疫死了,生活没有了依靠,就到庙里当了小和尚。后来,全国各地起义不断,社会动荡,朱元璋在庙里呆不住了,就参加了郭子兴在濠州的起义队伍。

朱元璋像朱元璋作战非常勇敢,足智多谋,受到郭子兴的器重,并被郭子兴招为女婿。郭子兴死后,这支起义队伍就由朱元璋领导。

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在应天,他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招集贤能的武将谋士,重用李善长、刘基、宋濂、徐达、常遇春等人。他以应天为中心,四处征战,附近的元军据点都被他依次攻占。这时,朱元璋的占领地区东北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他们都割地称王,各霸一方。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大军进攻洪都,朱元璋率军援救。两军相遇,展开了一场为期36天的决战。最后陈友谅战死,全军瓦解。

消灭了陈友谅,南方群雄中再也没有敢和朱元璋争锋的了。接着,朱元璋又举兵攻打张士诚。公元1367年,张士诚兵败而死,不久,方国珍也不战而降,这就奠定了朱元璋完成帝业的基础。此后,他依靠江南雄厚的财力,率领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强大军队,南征北伐,取得了节节胜利。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改应天为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明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的率领下,攻入元朝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建立后,各地的割据政权依然散存,朱元璋虽然已经掌握河南、江浙和闽广地区,但统一全国的任务还很艰巨。朱元璋一面着手恢复经济生产,一面继续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又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二节 胡蓝之狱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疑心很重,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杀死大臣。到了晚年,太子病死了,皇太孙成了皇帝的继承人。朱元璋考虑到皇太孙年幼文弱,怕自己死后幼帝控制不了权高望重的大臣,怕他们对皇室造成威胁,于是就找借口,大杀功臣,以消后患。

洪武初年的时候,丞相胡惟庸依仗自己功劳大和朱元璋对他的宠信,独揽大权,对朝廷大事,不向皇帝报告,就擅自做出决定,下达命令。各级官吏给皇帝的奏章,他也总是私自拆看胡惟庸案大捕杀,如果是对自己不利的,就扣下来,不上报给皇帝。朱元璋渐渐起了疑心。他不愿大权旁落,就动了杀机。这时,一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官员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就投其所好,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虽然知道没有什么证据,但还是派兵包围了丞相府,抓住胡惟庸,把他磔(分裂尸体的刑法)死了。这个案子牵涉的人并不多,但从此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让各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大大加强了。

事隔十年,又有人揭发说胡惟庸曾私通日本和元朝的残余势力,企图发动政变。这时朱元璋年纪大了,疑心病越来越重,于是追究此事,很多人趁机报私仇,被揭发的人越来越多,受牵连的人,更是数不过来。这些人都被抄家灭族,共死了3万多人。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胡党大狱”。

两年后,又发生了蓝玉案。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在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凉国公。但他性格卤莽,性情粗暴,有时自作主张,不向皇帝请示,说话做事还不检点。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认为他太狂妄放肆,加上他兵权过重,朱元璋认为他将来会给皇储造成麻烦。

公元1393年,有人密告蓝玉要叛乱。朱元璋将蓝玉抓了起来,用酷刑逼他招出同伙。凡是和案件有牵连的人以及和蓝玉有来往的人,都被抄家问斩,一共杀了将近2万人。

胡、蓝两次大狱后,朱元璋几乎把明朝开国之初的功臣宿将和文武大臣都杀得差不多了。

§§§第三节 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把他的24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其中的一部分藩王还拥有军队。明太祖死后,皇太孙朱允玟即位,历史上把他称为“建文帝”。

明长城示意图明代修建的嘉峪关这时,建文帝的很多叔叔都是地方上的藩王,他们眼看着皇位的继承权落到侄儿的手里,心里很不舒服,特别是驻守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小时候就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有一次,朱元璋讲了句“风吹马尾千条线”,让建文帝作对子,建文帝想了想,对道:“雨打羊毛一片膻。”老皇帝听了,觉得这对子平淡苍白,毫无生气,非常扫兴。这时,站在一旁的朱棣见了,立刻补上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后来,朱棣在抵抗元朝军队进攻时,多次立过战功,所以对建文帝更不服气。他一方面暗中练兵,准备谋反;另一方面,他为了麻痹建文帝,假装犯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乱语,有时侯还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

有一天,建文帝派使臣去看望朱棣。朱棣为了消除建文帝的猜疑,就假装精神病发作,大热天还坐在火炉边烤火,嘴里不停地叫冷。使臣一汇报,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疯了。

燕王知道建文帝毕竟是明太祖定下的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找了个起兵的理由,说是帮助建文帝除掉奸臣。历史上把这场内战叫“靖难之变”(靖难是平定内乱的意思)。

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南下。建文帝得到消息,派兵抵抗。但是,他认为都是一家人,这样大动干戈,很不好,所以让将士作战时要特别小心,不得杀伤燕王,以免使皇帝担上杀害叔叔的罪名。

朱棣精于谋略,善用奇兵。建文帝的军队虽然数量多于燕王,却常常吃败仗。过了不久,燕王朱棣就攻入南京城,宫内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后来有名的明成祖,年号永乐。

§§§第四节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耀武扬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获得海外的奇珍异宝,于公元1405年正式任命郑和为使者,带领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称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域和沿海各地。

郑和本姓马,字三宝,是回族人,因靖难有功,深受明成祖信任,被赐姓名郑和。他带的船队,一共27800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62艘大船、200多艘小船,满载丝绸瓷器,从苏州刘家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了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再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西洋各国也都热情地接待了郑和的船队,并派了使者跟他一起回访。公元1407年9月回到国内,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

郑和墓明成祖听了郑和第一次出海的经历,觉得这样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与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从此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的这些年里,郑和出海7次,前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郑和的全部心血和体力,在最后一次远航归来不久,他就病死了。后来的明朝统治者们认为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用去了国库的大量财富,国家负担不起,出使海外就被禁止了。

郑和七次下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他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驱者。

§§§第五节 明成祖治国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很有军事才能,也非常具有政治远见。

由于明成祖从小就被派到边关驻守,因此他经历了很多艰难挫折,也学会了许多本事,增长了见识。为了使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得到锻炼,他把太子也经常派到地方上去视察。这样一来,太子果然从小就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艰苦,长大以后勤俭治国。

朱棣像“靖难”期间,华北一带遭受战争,生产被破坏得很严重。明成祖就下令减免百姓赋税,还让地方官们制造农具给百姓们使用;对于因为战争而弃土离乡的农民,明成祖让他们返乡,并给他们发放种子和农具,以重新从事生产;除此之外,明成祖还让地方官在农闲的时候修筑河渠,疏通河道,以便利灌溉。

明成祖不但注意让百姓们休养生息,他自己也生活节俭,身体力行。一次,一个外国使臣送给他一对玉碗,他就对那个使臣说:“我们国家的餐具很好,已经够我用的了。我们的国库里也有玉碗,我都从来没有用过。如果今天朝中大臣们知道我收了这个玉碗,日后他们也一定会竞相效仿,献这献那,这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随即就把玉碗还给了外国使臣。

对于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帮助他夺得皇位的功臣们,明成祖从来不对他们猜忌。他经常注意大臣们的优点,量才任用。对于那些真有才能的人,明成祖大胆提用。有一个驻守西部的大将被弹劾说是擅自专权,自作主张,明成祖就说:“任人不放手不能成事,何况大将远在边关,怎么能要求他事事都按照我的谕旨行事呢?”

另外,明成祖还经常鼓励大臣们敢于进谏直言。对于敢说真话的人,他总是加以奖励;对于不敢说真话的人,他就常常加以斥责。有一次,明成祖让六部的官吏下到地方,体察民情。可官吏们回来很久都没有向明成祖提出建议。于是,明成祖就把御史叫了来,说:“你去告诉他们,我很想从他们口中知道一些地方上的情况。他们都从地方上回来很久了,怎么到现在还不提意见,难道真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明朝在明成祖的精心治理下,终于取得了后代帝王难以比拟的成就,成为了当时整个东方最强大的帝国。

§§§第六节 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刚刚即位的时候,只有9岁。他成天只知道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钻了空子,他趁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的机会,把朝廷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上。王振的权力越来越大,朝中的大臣们都非常害怕他。那些对王振不满的人,不是被明英宗像撤了职,就是被关进了监狱,或者被流放到新疆充军。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逐渐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部的首领也先派2000多人向明朝廷进贡马匹。瓦剌部的使臣为了多得些赏赐,谎报来的使者是3000人。这件事让王振知道了,非常生气,大骂也先欺骗朝廷,削减了原定的赏金。也先想跟朝廷和好,就为自己的儿子向明朝求婚,遭到王振拒绝。这下惹恼了也先,他决定发兵中原,给王振一点儿厉害瞧瞧。

这年夏天,也先率领瓦剌的部队进攻大同,镇守大同的明朝官兵被打得大败,边疆告急。明英宗这时已经23岁了,可还是什么都不懂,凡事都听王振的。因为大同离王振家乡很近,王振担心自己的家产、田业被侵占,就劝说英宗率兵亲征。英宗一点儿主见都没有,就同意御驾亲征。

也先听说明英宗亲征,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一举消灭明军主力。明英宗根本不会带兵打仗。他带领人马来到大同后,求胜心切,也不加休整,就命令将士进攻。由于仓促出兵,军队里粮饷都不充足,士气也十分低落。在与瓦剌军的交战中,各路明军纷纷溃败。王振看情况危急,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途中,王振为了显威风,劝英宗去他的老家蔚州住几天。往蔚州走了20公里后,王振又担心大军损坏他家的庄稼,又命令往回走。这样一耽搁,明军就被瓦剌大军追上了,在土木堡被瓦剌人包围。一连困了三天,士兵饥渴难耐,陷入困境。也先指挥大军从四面进攻,明军抵抗不住,纷纷投降。英宗在逃跑的路上被瓦剌军活捉,王振被气愤的护卫将军用锤砸死,几百名文武官员也在这一战中丧命。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堡之变”。

同类推荐
  • 动漫社之暗部史

    动漫社之暗部史

    这是关于一个叫农校的奇葩大学的梦叶C.M动漫社的(伪)历史传记,这个社团组织又称之为“暗部”,而这便是关于“暗部”的历(qi)史(pa)故事……
  • 逆清1847

    逆清1847

    当穿越到1847年的特种兵上尉李云帆偶遇当时年仅16岁的石达开时,历史会有怎样的不同?居于历史潮流这副大棋盘中的一个个人物是否还会重复自己似乎注定的命运轨迹?近代中国那一幕幕让人扼腕叹息的苦难历史是否还会继续?世事如棋,每一不甘随波逐流的人物既是棋手又都是棋子,李云帆能够以一己之躯扭转这沉沉末世,能够给四万万同胞觅得那一份向往追求了几千年的“太平”吗?此书可解!※※※本书读者群:读者1群(33651534)读者2群(17818906)读者3群(61652640)
  • 当代地方史概论

    当代地方史概论

    本书对当代地方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诸如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内容和范围、意义和作用,当代地方史的学科特性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 流落三国的星际母舰

    流落三国的星际母舰

    公元183年,黄巾起义前夜,一个往来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伊拉克进行人道主义救援的敦煌集团董事长,原陆军步战团退役团长刘域,在最后一次前往西亚的路上,被一颗袭击巴塔的导弹不幸误伤,一缕幽魂就此飘向苍穹。恰在这时,一艘来自公元3995年的星际母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将他挽救下来,并一路带到了天下大乱、饿殍满地的三国时代。于是,一段奇妙的三国岁月就此拉开。温馨提示:本书试图展示一个全景化三国,如果仅仅只想看单纯的骑马砍杀和武将对攻,请慎入。参照上条,所以本书设定后半段还有大惊喜。本书尊重历史主线,但因剧情需要个别人物和事件将有错位。小说不是历史教材,还请较真的书友理解。
  • 大明使者之皇朝崛起

    大明使者之皇朝崛起

    凌振明,本是元末明初很一般的京商之子,而他却是一个朝代使者;本是一名体质弱、命不过志学之年的他,去成了诸位时代英豪的梦魇;灭了蒙古百万雄师,加剧了元朝的灭亡的同时也使得蒙古再无能力反扑;帮朱元璋取得了天下的同时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高丽君王怕他,倭寇天皇敬他,波斯教主有求于他;是时代的机遇铸就了他,也是他造就了大明皇朝的崛起!
热门推荐
  • 蛇蝎弃妃

    蛇蝎弃妃

    她背师弃义,受尽天下唾骂,也要披荆斩棘,为他夺得天下。她身为医者,宁愿自毁双手,也要为他血刃仇敌,让他翻云覆雨。她是他的王妃,妖艳天下的胭脂浓,手握最大的杀手门。然而,他却将她赐给一个太监,受尽非人折磨,活埋于石棺!八年后,她从棺木中爬出,被毁容,被毒哑,被毁去一身经脉!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再次走上荆棘之路!这一次,她要的是:毁去他的天下!杀尽所负她之人!狠毒如蛇蝎,她说:我有能力给你,更有能力毁灭!
  • 太极道德

    太极道德

    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正是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如此结合参悟,渐觉冥冥之中,有一个不可说的“存在”主宰着一切。老人家阐讲这个“存在”,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识这个存在,需要“为无为”,这个过程叫做修炼,需要“勤而行之”,但又不能以后天人意勉强去“为”,所以是“不为而成”,这即是“无为”。推而广之,世间任何学问,都需要这个心态和过程,坦然乐观以面对,而不默然消极以逃避。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通过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去感悟这个“存在”。
  • 魔法神皇

    魔法神皇

    从被人瞧不起的废柴到魔法神皇,从天生自卑的小子到呼风唤雨的英雄。在风起云涌的泽拉法世界中,魔法神皇亚克罗德即将书写自己的无尽传奇。
  • 星云之光,苍穹之暗

    星云之光,苍穹之暗

    捉摸星云最绚烂的光,撕裂苍穹最神秘的暗。
  • 鹿晗,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福

    鹿晗,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福

    时光荏苒,似水的流年带走了曾经你许下的诺言。来不及保存的你的笑靥,消逝在眼前。云儿掠过夕阳,清风拂过耳畔。长发飘飘,紫裙落地,抬眸:“鹿晗,待我长发及腰,你娶我可好……”泪水织染流年,我们终究……还是背道而驰吗……
  • 有懿种温情叫我在你身边

    有懿种温情叫我在你身边

    那句我爱你终究埋在心底变成秘密。—赵懿伊
  • 纯爱契约之我心永蘅

    纯爱契约之我心永蘅

    现在有点记不得当初写作的初衷了,在生活的缝隙里一路写一路忘,时哭时笑时疯癫。大纲改了又改,有时卡得一个字都写不下去,就关了电脑去楼下喝咖啡,结果喝成了钻石卡。好吧,这本书是关于青春,关于早恋,关于若干年后遗失在旧时空里的她。借用表叔的话:“青春就是一场治不好的病,病根落在心里,会带一辈子。”我们活着的这一百年内,天不会老,地不会荒,所以没有天老地荒,只有细水长流的岁月。
  • 听闻夜默一见钟情

    听闻夜默一见钟情

    她是家里护在手心的宝,家里富可敌国,更有天下第一好闺蜜,但无人知晓她的另外一个身份。而他?对她一见钟情,以为轻而易举拿下,谁知费尽心机之后是他先动了情,拿下了他。
  • 后史记

    后史记

    《后史记》系列描绘了从今往后,人类的历史。一次次技术革命与天灾人祸中的人类社会如何沧海桑田?不同技术时代的宇宙战争分别怎么打?又为何而打?未来会分为哪些时代?不同时代的人都分别怎么生活?吃什么,用什么,玩什么?大国博弈下的普通人会有怎样的命运?人性究竟是善是恶?个体、文明,乃至宇宙,又为何而存在?而这个宇宙中又蕴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历史会告诉我们一切,即使,它来自未来。Ps:这本书是《后史记》系列的第一本,从时间线上来看,是整个系列的起点。描述了人类遭遇的第一次毁灭性劫难,暂时定名为《进化危机》
  • 大荒令

    大荒令

    太古年间,天荒地芜,十大令牌执掌天地,名曰:大荒令。手持血魔令的嫡仙古今生,因不满天界三十三天废除太古纪元的诏令,以血魔令之力偷天换日,自身则堕入轮回,受万世沉沦之苦。他的意志化身十大分魂,葬在太古之初,直至那最后一个纪元才得以苏醒……万世之后,荒古再次面临生死存亡,当古今生得悉自己的身份,他发现一切都变了。曾经挚爱的女子,成为了他最大的敌人,他以生命代价换回来的只是一场惊天的骗局。天欺我,我挥手灭之;地缚我,我踏步已逝;乾坤无我,岂敢轮转?问宇宙内外,谁人主宰?我为荒帝,古往今来,我断生死。大荒令出,天地沉浮,拥有诡异荒纹的少年,在腥风血雨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