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19200000027

第27章 无风不起浪——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效应(3)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经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四面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近日出版的科普杂志《大科技》介绍了这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这种心理问题为何存在,它对人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为此访问了几位专家。

“执迷不悟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假如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靠于其自身的经验。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执迷不悟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他认为,人都会碰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你做决定采取行动或者碰到跟你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导致执迷不悟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思维定式,以前熟悉事物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后来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会因时因事而进行变化,这表现为人们的固执;其次,有的执迷不悟是由于心里的保护。有时人们未必熟悉不了事物的客观事实,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人们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说我们在劝解别人的时候语言要恰当,假如不恰当的话,两人会因为言辞争论,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再者,有的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女孩深陷爱情骗局,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在骗她,但女孩子就坚持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这就是另一种的固执。

每个人都产生过执迷不悟心理,这是很常见的。人在认知时会依靠于自己的经验,受主观影响,有时认知会偏离客观事实。就比如说“旁观者清”,就是因为旁观的人没有先入为主的那种经验和情绪,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事情,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清”。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位女士谈道:有时候自己太过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所以就觉得以后的每一件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到。同时又想着“你们说不行,我偏要试一试,证实给你们看,你们都是错的”。还有人说:也说不好为什么会那样,只是觉得有样东西自己没有尝试过,很想试一试。有时别人也说了,自己心里也觉得可能会失败,但是又隐隐觉得有成功的希望,就有强烈的欲望去试一试。

执迷不悟对人的影响,要依靠于其对主观的定义。假如你坚持的是对的,那么其正面的影响就要大些,有的时候成功与固执只有一步之隔。但假如以此固化自己的思维,会导致前进的停滞,无法创新。假如是因为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固执,那会使自己无法客观地认清事物,只是在一味地逃避。我们应当用开放的意识,去分析利弊。对于负面的影响,要分清楚好处与坏处,那么这种影响会减轻。假如只是一味地逃避、自卑或是与他人缺少沟通,负面的影响就会增大。

希望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要认清现实与假设、主观与客观。碰到事情应当理性,提醒自己情绪会让自己的认知有偏差;任何事情对事不对人。不要将人与事情联系起来,不要带着成见去认知。

至于认知失调导致的执迷不悟,调整的途径有三:一是改变或否定认知的一个因素;二是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进行调整;三是再增加一个能够减轻这种痛苦的因素。假如执迷不悟非常严重的话,就应该去看心理咨询师了。

8.破釜沉舟——为什么断了后路反而会成功

有三位年轻的妈妈(她们各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到试验室做韦氏成人智商测试。由于孩于在实验室外哭叫着找妈妈,她们都静不下心来进行测试。此时,工作人员告知三位妈妈:“你们的孩子被带到外面玩蹦蹦床了。”于是,三位被试者便都能够全神贯注地接受测试了。这与典故“破釜沉舟”同义,称为“沉舟效应”——只有甩脱牵挂,才可下决心干好一件事。

我们平时总喜欢在角落里放个纸篓,如果把废纸团扔到纸篓外,大都定不下心,要站起身来,重新把纸团捡起,放到纸篓里。有人有一次处理手稿,要把许多无用的东西扔掉,但嫌扔入纸篓太麻烦,干脆就不用纸篓,凡无用的东西就随手扔在地上……待工作完毕,将狼藉满地的废纸、废物打扫出去。这种做法,就是彻底摆脱“纸篓情结”的“沉舟效应”,可以轻松、自由地扔掉无用的东西,不受框框的限制。

现在有不少人下岗了。其实,下岗并不可怕,尤其是对一些在单位里人际关系紧张的受压抑者说来,反而是一种沉舟效应的解脱。

平时劝一个人戒烟,他很难接受,但当他得知自己已患了肺癌时,烟瘾再大,也绝对马上能戒烟,原因是人的求生本能:既然得了绝症了,为了存活,还有什么戒不了的?这不也是沉舟效应起了作用吗?

破釜沉舟,亦作“焚舟破釜”。语出《孙子兵法·九地》:“帅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是古代以一种激励、警告机制,促使战斗者唯有前进,无从后退的心理战术。这一激励士气的手段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如项羽、韩信等都成功地用过此法。

推动人们采取各种行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人们有目的地活动,其选择、决定和坚持执行都取决于意志过程。而对情况的认知为意志确定目的;意志的强弱又常决定于情感,强烈的情感推动,才会使人坚持采取既定的行动。心理学上把知、情、意称为三要素。在人的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都紧密联系,推动着行为的实现。

孙子兵法十分有效地运用人们心理活动规律,以在险恶处境下迅速激发起士气。战争需要群体的同意行动。这种同意,首先是思想上、心理上的同意。大敌当前,军事行动的开始,指挥者就把严重的情况告诉大家,采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兵无退路的非常之举,向战士们示以必胜不败的决心。这一情势迫使战士们产生强烈的情感追求,极大地激发起作战情绪,英勇奋战,视死如归,其意志行为就会像扳动弩机使箭射出一样,势不可挡,压倒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当然,破釜沉舟这种办法只是在特殊条件下偶尔一用的激励士气的手段,不可乱用。何况,要是一帮素质极差,毫无训练的乌合之众,面对强敌可能就会屈膝投降或不知所措大败而降,破釜沉舟之计恐怕难以实现。事业的成功者,需要遇事果敢、意志坚强的人。这种品性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日积月累的磨砺。心理学上的意志训练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意志行动,从而提高意志品质的过程。通过训练,人们的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勇敢进取的精神,自制力等心理品质都会提高。因此,先进军事、体育竞技、各行各业,都采取平时训练提高心理品质以应急时(战时)之需,而不再把主要希望寄托于破釜沉舟的激励士气之法。

意志坚强是心理健康的组成部分,个人也应重视自己意志品质的培养锻炼。

9.东施效颦——盲目仿效别人

颦,就是皱眉。相传古代美女西施因心病皱眉而行于里巷,其里巷有丑女东施,看见西施因捧心皱眉而貌美,于是也以手捧心而颦于其里,其里内富人见之,闭门不出,贫人见之,携妻子而出走。后以“东施效颦”或“捧心效颦”喻表面模仿他人,弄巧反拙。宋代陆游《遣兴》:“得酒不妨开口笑,学人难作捧心颦。”即指出其谬。

模仿效法是人类行为发展的方式之一;爱美也是人类的天性,年轻人尤其追求向往。所以“东施效颦”这类看似笑话的经历,就非罕见之事了。

当前的年轻人,多有崇拜的偶像,常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偶像”的身世、言谈、爱好、表现等作为自己的目标来加以模仿追求,似乎这样一来自己也就达到崇拜对象那样的境界,受人尊崇,情绪上出现愉悦,心理上产生满足感。若不涉及到客观的反映,他这种自我安慰式陶醉倒也罢了,而在许多情况下这种人也会象东施一样来当众表演一番。许多不出名的歌手,单论唱功还算可以,但就是喜欢摹仿他们所崇拜的西方、港台歌星的表演,常流于外表形式上的仿效,缺少内在修养的运用,又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在唱歌的嗓音、技巧、韵律、气质上下功夫,而一味摹仿人家的动作程式,狂歌劲舞,结果弄巧成拙,反不如回复本真的表演令人舒服。

这与东施效颦都是处于同样的错误心理,它无助于良好心理行为的塑造及任何技艺的提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人的心理活动受到所崇拜者的影响无可非议,但一味从形式上去摹仿对方,并不能真有所获,不可能把对方的优良品性移植到自己身上。要抓住其精髓实质,又结合自身条件、修养锻炼才能化为己有。

东施羡慕西施之美,若她从形体的打扮,素质的培养,多一些效法训练,而不是只作样画瓢地学着西施捧心皱眉的姿态上街行走,那还不致于吓得四邻闭门不出或携妻逃走呢。

10.假药也能治真病——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安慰剂效应对于管理实践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安慰剂效应意味着管理咨询项目通过外部作用及企业心理活动,或多或少都能带来一定效果。另一方面,安慰剂效应意味着在管理实践和咨询活动中,改善效果难以评价。在咨询项目实践中,既要充分利用安慰剂效应的有效性,来提高咨询效果,同时应该避免仅沉醉于这种效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业刊物《心理科学》前不久公布了一项很有趣的实验成果——通过改变一个人内心对自身视力的预期,能改变他真实的视力水平。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唯一女性终身教授艾伦·朗格是这项实验的设计者。普通的视力表是上大下小,于是被测者就有一个心理预期,越往下就会越看不见。朗格教授则将视力表倒过来,上小下大,这样字母从上往下不是逐渐变小,而是逐渐变大。被测者的心理预期被扭转过来,越往下,应该看得越清楚。试验结果惊人,被测者的视力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普通视力表中看不清的字母现在也能看清楚了。

这个实验的效果有点像“安慰剂效应”,暗示着心与身之间,或者说意念与躯体之间奇异而隐秘的联系。我们常说“身心健康”,“身”是具体的,而“心”却无形而难以捉摸。身和心真能联动吗?这种联系究竟是什么?

说到心理和身体的密切关联,有人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事例:一个人不小心被反锁在冷藏车里,他非常紧张,担心自己被冻得像硬邦邦的冷冻猪肉一样。不久后,当人们打开车门,发现他已不幸死去。其实,当时冷藏车温度只有-3℃左右,并不足以冻死人。夺去他性命的是内心的惊恐和紧张,而非温度。

同理,医生给你一粒小药丸(其实是淀粉),告诉你能治好你的病。你吃了以后,有些症状真的就消失了。很显然这不是药物作用,而是身体机能起了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如果巧妙应用这种效应,“假药”甚至能起到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都并不鲜见。由此,不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不得不将这种“安慰剂效应”考虑进去。

其实,安慰剂效应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病人的心理作用对药效有着很大的影响。早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便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而病人还满以为有了希望。不过最后,在其中某些病例中,有的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

赵本山和范伟联手出演的小品《卖拐》,活脱脱地展示了一个健康人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变得不会走路。效果虽夸张,但暗示的作用的确不可忽视。

安慰剂效应的研究最早源自临床医学,但如今,在临床医学界,安慰剂正面临着巨大的伦理争议。有的研究者认为如果医生给患者开的药物不能被证明确实有效,这从伦理上便说不过去。但不少其他的医生觉得没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也没能证明它们有害。

科学界至今对“安慰剂效应”的真正机理尚未完全搞清,其效果更是难以量化,如果一味夸大安慰剂效应的效果,是否会为众多“假药”、“假手术”开了口子呢?今后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打着“安慰剂效应”的幌子,向病人隐瞒真相,其后果实在很难预料。

同类推荐
  •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本书内容包括:“对外新闻报道及其特色”、“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社会问题与新闻报道”、“青藏采访札记”、“可贵的随时倾听”、“代表素质的可喜提高”等。
  • 全脑超能考试力

    全脑超能考试力

    成功的学习,决不单纯是积累知识,而是在学习上突破,因为,知识积累只是量变,而方法突破可以带来质的飞跃。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 素质教育在中国

    素质教育在中国

    中国的素质教育要做什么,我想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做人与成才。从古至今,海内外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做人这一方面都有共识。北宋的张载和现代的陈鹤琴都论及过做人。陈鹤琴认为在具备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的基础上,不仅要做中国人,而且还要做世界人,要以宇宙为学校。要做世界人必须具备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素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还要让他们成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现在西方社会中提出的把学生放在“适应性领域发展”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大致相同。
  • 哈耶克社会理论

    哈耶克社会理论

    在西方自由主义或政治哲学领域中,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无疑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并不只在于他曾经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圣山学社”的领袖人物.也不只在于他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而毋宁在于他对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转向或发展以及他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所做的知识上的贡献,一如S.Gordon在评论哈耶克政治经济学时所指出的。“哈耶克要比罗尔斯、福里德曼、熊彼特或J·克拉克更重要。甚至比任何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政治哲学给出综合论述的学者更重要”。
热门推荐
  • 乔希的签名簿

    乔希的签名簿

    四个伙伴,带着各自的愿望,冒着生命危险,飞往一九一三年。他们的愿望都能够实现吗?Alice能够找到第一个关于穿梭机的设计稿吗?它真的是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消失的吗?乔希真的能拿到茨威格的签名吗?崔娜娜真的能拍到一战的战场照片吗?丹尼斯是否能够抑制住作为杀手的屠戮欲望?一个娇俏的三十四岁研究员、宇航员,一个帅气的学者,一个多变的摄影师,一个内心挣扎的酷萌杀手,他们的旅途,他们的爱情,他们的梦想,都在这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 极品弃妃

    极品弃妃

    一道圣旨,让她成为他的妻子;一张休书,让她成了弃妇。再次见到她,风情万种,妩媚纤弱,处事果断,这还是当时那个木头木脑,唯唯诺诺的她吗?可是,现在的她身边却围绕着一群优秀的美男子。想再从追弃妃?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影刀

    影刀

    在龙阳帝国,曾经有一个被人称作影刀的武士,可以以刀气杀人。自从在一次战争后,他离奇消失。直到一天,一个流浪少年为救人使出影刀的龙影刀法。似乎影刀又出现了。敌人闻声而来,他能否战胜一切危险。从曾经的阴影中走出。
  • “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上)

    “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上)

    已经被战局搞得晕头转向的希特勒又赶紧下达“从加来开往诺曼底的装甲兵和步兵立即停止前进”的命令,这样,配有重型装备和久经沙场的德国第15集团军依然留在了加来。希特勒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救了盟军,如果第15集团军进入诺曼底战场,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 貂蝉之凤谋三国

    貂蝉之凤谋三国

    一场车祸让坐台女刁小蝉穿越到乱世三国,成为败落富豪家的千金小姐,被卖到妓馆化名貂蝉,无意间卷入一场宫廷纠纷,由此引发了东汉末年的诸侯混乱。凭着无意间撒播的点滴爱心,在三国乱世左右逢源,最后不但收获了爱情,还稀里糊涂地成为大晋朝的太皇太后!貂蝉:“炎儿,奶奶想回家!”晋武帝:“祖母,皇宫就是你家啊!”
  • 欠情还心

    欠情还心

    宋小姐,我们之间的契约已到期。”“好。”就在宋希琳暗自庆幸,终于能逃离暮天霖的魔爪,却怎料,这只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宋希琳,嫁给我。”“暮董,我们已不存在任何关系,我也不想再见到你。”强行将钻戒套上宋希琳的中指,暮天霖笑的一脸狡黠:“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怀了我的孩子,想悔婚……为时过晚。”面对这个恶魔般的男人,宋希琳才幡然醒悟,她恐怕这辈子都逃不出暮天霖的手心。
  • 魔法少女小沫之雪羽之恋

    魔法少女小沫之雪羽之恋

    他,顾凌羽(魅影)。她,雪筱沫。一个反派的王子,一个正义的魔法少女,彼此喜欢。但他们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一开始魅影用自己的假身份顾凌羽骗取雪筱沫的信任,从而打败她,但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雪筱沫,渐渐被雪筱沫的真心打动。最终,顾凌羽放弃了与雪筱沫对抗,站在了雪筱沫这边,他对雪筱沫说:“沫儿,就算我拼尽全力,我也要去保护你……”【记评分哦】
  • 轩言泪痕

    轩言泪痕

    利用一个人变成爱上一个人,感恩一个人变成毒害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变成守护一个人。伊傊轩为了报复伊傊锡,利用沫黛熏的感情。伊傊锡为了守护沫黛熏,利用自己的性命。杜以芸为了得到伊傊轩,与沫黛熏为敌。杜以欣为了替姐姐报仇,利用了亦洛的生命。苏素在沫黛熏身边,本是处处为朋友着想,可是友情终究抵不过亲情和爱情,所以,她从沫黛熏的密友变成了算计她的敌友。沫黛熏在这些纠缠,毒害中,一步一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 普希尼亚传奇

    普希尼亚传奇

    奥古斯丁联盟与普希尼亚王国两国在经历了无数次血腥残酷的战争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但一切并未就此结束,突然出现的护盾将整个普希尼亚完全包裹,将两个老对手彻底隔开,从此,两方并不再有任何联系。3百年之后,奥古斯丁大陆上的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那个于世隔绝的国度,那些遥远的战争仅仅存在于更为遥远的回忆之中......索伦斯,一名资深特工,因为一场疯狂的逃亡,意外的进入了这个似乎尘封了的国度,开启了一段改变整个星系的大戏......
  • 远芳侵古道

    远芳侵古道

    春花凋,明月特地相照,有情还是无情呢?”宋连天时常这样哀想,“何况我是单身啊!”在中国,二十几岁的人单身,是人伦的缺陷。这会儿在中山公园的龙之梦广场。望见轻轨车到站,划过一道破折号,慢慢的出口涌出人流,像许多省略号。“‘她’,该到了吧。这次的结局又是……”已经不知是第几次相亲了。连天照旧早到,在等待中沉吟,“月色下,‘花不见桃惟见李’。市中心的夜晚也是一样吧。只是灯火太浓,就欺负天上的嫦娥是素面了。天晓得,今夜又会遇见怎样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