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竞争就是专业的竞争,没有专业就没有眼光,就看不到机会和危险,而精通专业能给富同学带有巨大的财富。有核心能力的富同学,行走在社会的“大江湖”中,便有了一道“护身符”,建立了核心能力,就有机会变成核心员工,再由核心员工变成核心领导。打造属于自己的职业核心力,从毕业后开始还不算迟,争取赢在起跑线上。
打磨更“专”的专业
领一本专业证书不代表真正懂得了专业,懂行不是说一直有个“行”等在那里,社会是发展的,“行”是在变化的,是由人把握和领悟的。如何让自己的专业不过时,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不被社会淘汰呢?
有的员工开始工作的时候,感觉还行,可日复一日,没有与时俱进,过时的专业就不是专业了;有的员工忙着跳槽,没有踏踏实实地积累,今天在这儿打一口井,明天在那儿打一口井,最后哪儿也没有挖出水来,地面上只是留下了许多坑而已,最终还是身无一技之长。
“一专再专”对于富同学是关键的一步。真正精通专业的人,是处于一种永远的学习状态。专业的厨师不会满足于当前的菜式而阻滞不前;专业的艺术家每天都要寻找新的灵感与方法;醉心教业的老师总要不断充实自己,让知识不过时……在职场中的我们,每一天都接触不同案件,跟不一样的人打交道,如果自己给对方的第一感觉是:嗯,你很专业,可以信赖。那么,你就成功了。
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学习与积累。水面上的鸭子悠闲高傲,姿态优雅,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在水面下它的脚却在不停地拨动着水。勤奋的人都像鸭子一样,每一秒钟都在积累。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就是一位善于在平时就积累的人。他每年要走访超过500家公司,每周与几十位行政人员交谈,结果他料事如神,如果1977年撂给他1万美元,1990年就可以带走28万美元。他专业而正确的判断就来源于平时的积累。
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不可缺的是技巧。惠普中国区总裁的孙振耀原是个销售的员工,但他本是工程师出身,性格颇为内向,无法靠跟客户应酬来建立关系。他就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经常帮助别人写报告、写计划书,还去给客户上技术课。正是靠这个方法赢得了客户,打败对手,在销售方面开拓了新的领域。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十分注重利用技巧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他加盟盖洛普公司后,只要给他一部电影的故事大纲、片名和演员阵容,他就能估算出有多少人会去看这部电影,盈利多少,平均误差不超过10%,因此,他广告的预算策划也能够非常的准确而贴近观众。老板盖洛普对此十分赏识,两人亦师亦友。
孙振耀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人的DNA不同,不管是IQ,还是EQ,进入社会的时候就要开始集中你的资源,要强化自己几个特定的优势,这在日后会帮你自己很大的忙。”没有自己优势的穷同学要让自己变得更专业的方法有很多,如参加培训,注重公司的要求;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调整自己的方向;把内在的专业用形象展示出来,注意说话的技巧,自信地与他人交流……可以说,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是一种艺术。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先生说:“工作的时候,主要考虑的不是去打败别人,而是如何做得比自己以前更好、更专业。”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力量,可以让富同学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一专多能,锦上添花
职场永远不会拒绝多才多艺的人,老板永远不会遗弃一本会动的“百科全书”。富同学除了精通专业以外,还能兼顾其他方面的技术,那是锦上添花的辉煌。一专多能,做一个复合型人才,是理想之境。精通专业也绝不是知识单一型人,复合型人才不是复杂型人才,不是为了多有几种技能而稀里糊涂什么都做。复合型人才注重多种技能的整合——“合”而不“杂”。
当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时,中央电视摄制组只有2人被派去前线。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当时除了记者水均益外,摄像、编辑、制作等所有工作都由另外一个人担当。如果按照常规,连摄像带编导、制作可能至少4个人。可是因为是奔赴战争前线,多一人就意味着增加危险又加大经济压力。因此央视就只能找个专业是摄像,但又能编导,还能做其他辅助工作的人。可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可贵,他们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一个职位的微观视野来看,每一份工作都是复合型的;但是从一家公司的宏观视野来俯瞰,每一个职位又都是专业性的。比如我们如果想进公司市场部工作,就应该清楚市场部都有哪些具体的职位,因为公司只可能提供给你一个具体职位,而不太可能让你领导整个部门。要清楚自己是想做市场调查、活动策划,还是媒体公关等方向,所以这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必须要有所了解。职场所需要一专多能的富同学,并不是“一专”跟“多能”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多能”要服务于“一专”,同时,要达到“一专”也必须“多能”,这样才是市场所需要的真正的现代化人才。
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呢?职业专家给你指点迷津:
首先,要有“一专多能”的心态,肯学才是最主要的。既便是卖猪肉的屠夫,也并不是靠劳力才行,起码也要学以下技能:一要有辨别猪肉质量的知识;二要熟悉猪肉各部分的名称、价格,还要对价格的变动敏感;三要很好的刀工,才能又快又准;四要有跟顾客交流的基本能力,让顾客买着舒服,愿做回头客;五要数学计算能力,总结每天的收入状况。
其次,需要有足够的胆识,高昂的工作热情。如李明是读工程建设出身,近两年开始从事废弃矿山恢复绿化设计方面的工作。他要经常跑去废弃矿山做研究,有时也会为弄清楚一株花的名称,三番四次向园林绿化部门请教,把自己培养成“半个绿化专家”,以便于自己的设计。
最后,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与时俱进、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的市场变换快,要求也多,各种新业务,新事务不断涌现出来。面对这些新业务的时候要敢于承接,不承接、不敢做那就永远学不会。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因为知识面比较窄,除本专业之外的东西多是望而生畏,更应多注重学习。如有机会随同事一起从事跨专业的工作,那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将是绝佳的机会。
精通专业,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既对员工有益,也造福企业,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管理者精通专业,懂“行”,就能提出员工可以实现的高目标;员工技术过硬,懂“行”,就能实现甚至超越这个高目标。精通专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也是别人不可替代的,需要我们好好钻研与把握。
3.3 学会合作,结交职场上的战友
小猴和小鹿在河边散步,看到河对岸有一棵结满果实的桃树。小猴说:“我先看到桃树的,桃子应该归我。”说着就要过河,但小猴个矮,走到河中间,被水冲到下游的礁石上去了。小鹿说:“是我先看到的,应该归我。”说着就过河去了。小鹿到了桃树下,不会爬树,怎么也够不着桃子,只得回来了。
这时身边的柳树对小鹿和小猴说:“你们要改掉自私的坏毛病,一起合作才能吃到桃子。”
于是,小鹿帮助小猴过了河,来到桃树下。小猴爬上桃树,摘了许多桃子,自己一半,分给小鹿一半。他俩吃得饱饱的,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一个浅显的故事,寓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便是合作的重要。与人合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走在职场,我们每天都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拼搏,若能畅开心扉,找到可以信任与合作的盟友,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孤军作战,必然孤掌难鸣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富同学懂得只有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穷同学在职场上总是把自己看得太优秀,自以为是,认为所有的成功果实靠自己的力量取得。
大学毕业的郭小鸥,应聘到一家大型的报社当编辑。由于工作出色,老总把杂志刊物的版权与编稿分布交由他处理。为了保证报纸的质量和格调,小鸥对稿件的要求非常高,变得六亲不认,严格苛刻。办公室里其他人改过的稿子,他看着不满意,一律丢回去让他们重改,或者干脆“枪毙”。他们约不来的稿子,他也不会传授经验,而是自己出面,自己搞定,结果有时大部分的稿件都是他一人完成的。由于杂志大卖,他受到了老总的肯定,更加心满意足,纵然其他编辑对他的“风光”显得非常不平,甚至嫉妒,他也不在意。
有一次,小鸥接到任务要出差,为了放心,他甚至提前和同事组好了下一期杂志的稿件,并确定了版式。可是当他回来时,却遭到当头一棒。主管把新一期的杂声给他时,他发现内容换了,版式大变,而且质量不高。他气愤地找到同事,他们的理由却是:你走时什么都没有交代,也没有留下任务,他们只好临时突击,杂志弄成这样已经相当不易。
小鸥明白了,同事们在合伙整他。他欲哭无泪,主管却面无表情地说:“有什么话跟老总去说,他也不高兴。”老总坐在椅上温和地问:“出了趟差,这边差点天下大乱,知道为什么吗?”小鸥觉得委屈,想申诉同事妒嫉、气量狭小之类。老总却突然问了他一句:“你看过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吗?”接着,意味深长地说:“《倚天屠龙记》里有一把屠龙刀,通体取材于深海寒铁,是一把笨重的大砍刀。”说完,老总话锋一转:“可它又确实是一把天下无敌的宝刀。它笨重,可它照旧所向披靡。一个优秀的团队,能打败任何优秀的个人。你必须懂得合作,带动、组织、融入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成就。重剑无锋,优秀的个人往往如此,所谓孤掌难鸣啊,小鸥!”
合作,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行为,但是偏偏很多人都做不好。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什么人都不能够忽视,在一个大集体里,干好一项工作,占主导地位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关键是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配合。所谓孤军不可作战,正是这个道理。
一只大雁需要它的同伴才能南北往返顺利飞翔;一台机器需要小部件的支持才能够安稳地运转;一个出色的球员需要依赖他的球队才能够绽放光彩;一个出色的将领需要他的士兵才能够战无不胜……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在职场中,单靠一个头脑,一双手远远不够,孤军作战必不可取,否则会落到孤立无援的境地。只有懂得合作,才能够尽情地发挥雄心壮志与聪明才智,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创造奇迹。
合作才能双赢:1+1>2
当代社会的职场文化,追求的是团队合作精神。所以,不论对个人还是对公司,单纯的竞争只能导致关系恶化,使成长停滞;只有互相合作,才能真正做到双赢。毕业后的同学们,更要学会合作,与他人共同进退,千万不要逞一时之能,独自承担一个没能力完成的任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因哈特·赛尔顿教授有一个著名的“博弈”理论:假设有一场比赛,参与者可以选择与对手是合作还是竞争,假如采取合作策略,便可以像鸽子一样瓜分战利品,那么对手之间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争斗不存在了;假如采取竞争策略,像老鹰一样互相争斗,那么胜利者往往只有一个,而且即使是获得胜利,也要被啄掉不少羽毛。
富同学采取合作的方式既能让自己获利,又能给公司创造效益,还能从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不断改善自我,可谓“一箭三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即要求人与人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获取成功。
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犹太人”,具有群体团结的优势。温州人可谓“家家有企业,人人当老板”,发挥了每个人的活力。只要有温州人做生意的地方,都不是孤军作战,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温州人办的市场和“温州一条街”。他们一般都是集中力量占领一块地盘,而后从家乡找来很多愿意经商的“亲朋好友”,共同打拼。他们的合作意识非常强,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们通过股份合作建成集团,然后迅速形成行业垄断,强强联合。他们创造了各种合作和利益共享模式,股份相同,可以轮流坐庄,只要大家获益。几棵小树凑在一起成为一片森林。温州的小老板愿意放弃自己,与别人合作,几十家企业形成联盟。一旦联盟形成,就容易把温州以外的竞争企业打败,迅速形成垄断,获得垄断利润,获取更大的成功。温州人懂得合作,也乐于合作,利用合作带来巨大的利益,达到了致富的目的。
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的力量如同小溪,合作的力量堪比江海。取得成功的核心精神之一便是协同合作,若缺少了它,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根筷子容易弯,十根筷子折不断,这就是合作精神力量的直观表现,也是我们需要理解的合作精髓,更是需要学习合作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