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想做某件事,却有人告诉你缺乏这方面的天赋,你不一定要信以为真。你不妨放开手脚去拼一把。你不去亲自试一试,怎么能知道你具备哪方面的天赋呢?喜剧演员瑞德·史考顿、歌手托尼·本尼特及法兰克·辛纳特瑞,都是公认的非常有天赋的艺术家。他们早年都做过画家,并且十分优秀。法兰恩·塔肯顿从运动员改行,成为成功的商人。演喜剧的琼·瑞弗斯弃艺从商,还做了珠宝设计师。畅销小说家史考特·塔罗原来是位律师。戴比·费尔德开始经营她的“费尔德太太烤饼”时,丝毫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切都从零开始。然而,她很快就变得具有了从商的“天赋”。事业成功后,她尝试演讲,证明了自己是个“才华洋溢、精力充沛、富有效率”的专业演讲者。
你过去对自己天赋及能力的看法,你过去发挥或缺乏天赋及能力的经验,别人对你的天赋及能力的意见等过去的一切,都可能影响你的前途,你不应该任由这一切主宰你。你应该自己把握、决定你的未来。
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并发现自己能比别人做得好的领域。比如,不是谁都可以当大企业家。有人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企业家,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失业的缘故。不过,这并不能表示你就能做大企业家。要想做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你必须有远见、有抱负、不怕挫折,忍受孤独寂寞才行。这不是每个人想拥有的性格。
有不计其数的人,还没有弄明白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这一行,就急于培养自己在这方面成功的技能和特质。许多年轻人常常会问:“哪些机会抢手做哪一行好!”作为一个聪明的人要问的应该是:“对我来讲,做哪一行最好!”每个人得到的答案都大相径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倒不是因为某一行你不能做。其实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根据你个人的个性特点及想达到的目标,再决定你应不应该做某一行。事实上,有些关于工作的金玉良言,都是建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朝哪个方向发展。因为你的努力会促使你达到既定目标。正如俗话所说:“立大志,才能成大器。”依照自己的设想去努力开拓人生
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往往是所谓的“开发型人才”。日本著名科学家系川英夫所著《一位开拓者的思考》一书,对:开发型人才应具备的一些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系川英夫说,所谓开发型人才,就是指那些“超越时代的不凡之辈”,这种人“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依照自己的设想去开拓人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就是机会。
在万马奔腾竞争先的今天,时间比黄金还珍贵,但时间又稍纵即逝。
开发型人才的首要特征就是能够紧紧地抓住“现在”,奋发作为。
常常有人这样叹息:“哎,书到用时方恨少,过去我太散漫了”“要是在学生时代好好学习就好了”“得了吧,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系川英夫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一个有志于开拓人生的人,决不会如此枉自叹息。他写道:“在获取信息和汲取知识方面,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即‘现在就是机会’。”这就是说,在人的一生中,任何时候都可以再学习,感到需要时,就是学习的好机会。如果只是一味地叹息过去,或者总想着来日方长,那都会错过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开发型人才必然会珍惜时间、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现在就是机会,一切从头开始!
记住“现在就是机会”,关键是要有效地利用时间,尤其是珍惜每一片零碎时间。能否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将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差异。系川英夫说:“要想使自己产生新思想,最需要的还是时间。因此,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在的时间。”
(2)目光注视未来。
世界是变化无穷的,任何事物无不如此。正因为这样,开发型人才不仅要紧紧地抓住现在,并且要能够发现新事物的萌芽,超越时代,预测未来。因循守旧的人,固步自封的人,他的目光不是过频地回顾过去、就是停留在眼前。而富于开拓性的人,尽管他在必要时也要回顾一下昨天,尽管他的双手正忙于今天的事务,但是,最主要的是,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明天、注视着未来、注视着那些可能导致日后欣欣向荣的新事物的萌芽,它们乃是未来的象征。开发型人才正是要到那里去尽力开拓,创造新的世界。
怎样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呢?系川英夫打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比方。
他说,要预测一座森林的未来,就应到森林中走一走,如果没有任何新生萌芽,那么就可做出推断,过不了多少年,这座森林就将成为一片荒漠。
谈到这里,系川英夫写道:“同样道理,我们应当在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中,及时注意新事物的萌芽,并且要善于分清哪些事物能够欣欣向荣、蓬勃壮大,而哪些事物则不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这样,一幅未来社会的图像就将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3)建立多渠道的人际关系。
开发型人才必须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飞跃的新思想。但是,怎样才能得到新思想呢?系川英夫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纵型社会,建立多渠道的人际关系。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同本单位的人在一起,就觉得无所顾虑,而如果与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不是胆怯就是不自在。人们尤其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同见解一致的人相处在一起,就会感到很愉快,而如果与意见不一致的人接触时,就容易产生不愉快感。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胜枚举的。把自己的交往仅仅局限于熟悉的或意见一致的人群之中,系川英夫把这种人称之为生活在“纵型社会”的人。纵型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最大缺陷就是信息量:有限。开发型人才为了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跳出纵型社会的小圈子,力求与人们的关系多渠道化。
如果人们满足于生活在这种纵型社会之中,那么,由于话题有限、见解相似,就很难产生别有见地的新想法。换句话说,这种被限定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新思想产生的桎梏。实际上,拥有最好的知识和信息的人是跟自己没有来往的人。因此,系川英夫写道:“与人交谈,首先需要同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交谈”。“殊不知,与自己持不同意见的人,正是与自己的想法相异的人。从信息的角度看,跟这种人接触,说不定能得到启示。从而产生迄今未想到过的新点子。”“真正可贵的朋友应当是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想法不同的人,是那些把意见摆在桌面上的人。”“你应当去找那些职业与你不同的人,专业不同的人,买卖与你不同的人,性别不同的人,年龄与你相差较大的人。”
(4)在危机之后努力寻找机会。
在人的一生中,各种灾难常常会不期而至,诸如身体不好、家庭矛盾、人事纠纷、工作不顺、政治打击等,这些灾难会使人陷入种种意想不到的逆境之中。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会茫茫然不知所措,因而或是从此一蹶不振,消沉颓废;或是莽撞行事,横冲直撞;或是狼狈不堪,丧魂落魄。其实,这都无济于事,只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富于开拓型的人决不会这样,他会暂时退避,积蓄能量,以图伺机奋起。系川英夫写道:“所有生物都遵循着逆境之中求进取的规律。陷入逆境后就得极力摆脱逆境,因而总是开动脑筋,想办法,出计策,这就是进步。”“奉劝大家一定要记住:危机之后,机会就在眼前。”
为了在新的机会中奋起,怎样积蓄能量呢?系川英夫讲了一个极富哲理性的比方:欲浮故沉。他说,人们乘船时,假如船翻了,人都掉进了水里,怎么办?往往许多人会惊慌失措,在水里拼命挣扎,这样身体很快就会被紧紧吸入船底,以至于窒息死亡。有的人就不这样,他借着一股劲一沉到底,然后再使劲一蹬脚,人立即就能浮出水面,当人的身体顺着水流移动时,船身也始终在顺流移动。这样,人就不至于被吸在船底下,而会在船旁浮出水面来。
水时的应急方法:下定决心,把身体蜷缩起来,一沉到底,然后再用力蹬出水面。系川英夫写道:“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蜷缩身体就像压缩弹簧一样,是在积蓄大量能量。人:身处逆境时,如硬要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只能加剧事态的恶化。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顺应所处环境并充分积蓄力量,而蜷缩身体正是积蓄力量的前提。”系川英夫还写道:“养尊处优的环境是产生不了新思想的,甚至可以说,处于优越环境的人往往会日趋堕落。险恶的环境,需要人去顽强抗争的环境,对产生新思想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险恶的环境正是使人锻炼成长的最大动力。”
(5)不要姑息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作为一个开发型人才,他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毫不掩饰自己的缺点,这也是开发型人才能得以发挥其创造性的重要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