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60600000021

第21章 佛教宗派传承(1)

01.部派佛教的产生

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个时期。

从佛教创立初期,一直到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弟子们严格奉行教法,教团内部和合,没有争论,佛教史上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之后,佛教教团逐渐向外发展,由于各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种族纷杂,加上弟子们对佛法和戒律的见解不同,逐渐产生分歧,佛陀入灭后一百余年,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称为“根本分裂”。

两大部派由于流传地区日广,各地传承关系不同,风土人情迥异,便要求在说法上和制度上有所调适,因此分派越来越多,佛陀入灭四百年间,两大部派又次第分化成二十部(一说十八部),称为“枝末分裂”。

从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称为“部派佛教”时期。部派时期的佛教,在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等护法仁君的护持之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开始向国外传播,各部派分别建立起自己的经、律、论体系,思想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变化。

部派林立的时期,诸派自守宗风,各有千秋,却共同认定自家所传承的一系才是正统的、纯正的佛教。因此,在部派思想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有如百花齐放般的灿烂辉煌。

02.上座部与大众部

佛教从佛灭度百余年后的第二次结集,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派别。上座部以僧团长老为主,思想传统保守;大众部则以革新派比丘为主,较为积极和前进。

部派分裂发展的根本原因,南北传有所不同。南传主要是关于戒律问题的争论,就是在佛陀入灭后百年左右,东方毗舍离的跋耆族比丘众对戒律的态度,与西方严持戒律的耶舍长老有所不同,而引起“十事非法”的争论。

北传则是关于教理的意见不一,大天比丘对阿罗汉证果问题有五种意见,就是所谓“大天五事”。大天认为佛教僧团应该提倡自由宽大的学风,以求进步。于是主张种种新论异说,成为新派领袖。上座部长老对于大天的新论异说,大不以为然。自此,前进与保守两派在鸡园寺争论不已。

阿育王知道此事,曾到鸡园寺亲为调解,然双方各持己见,不相上下。这时大天提议说:“戒经中所载灭争的方法,应该依多数人的意思。”阿育王遂依此方法裁决。当时两派中,保守派年高者多,而人数较少;进取派中,年高者少,而人数却多。表决结果,进取派自然获得胜利,因此正式分出上座部与大众部。

至于上座部,由长老亲率众比丘自动离开鸡园寺,远走到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城。阿育王深感惋惜,遣人到迦湿弥罗城,坚请众比丘重返鸡园寺,众比丘不允,阿育王遂遣人在迦湿弥罗重建另外一座鸡园寺,以供养上座比丘。后来上座部的教化活动一度盛行于西北印度地方。

03.二十部派

部派根本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之后,除了根本分裂的原因以外,加上理论诠释上的分歧,导致两大部派的再度分化。总计部派分裂之数,南传说有二十四部,北传则说有二十部(一说十八部)。部派分化发展的原因、年代与名称,南、北传与藏传的文献史料各有不同记载。

各部派分裂的年代,据南传所述,是在佛陀入灭后一百年至二百年间;依北传则认为,佛陀涅槃后一百年至二百年间,先有大众部之下各支派的分裂,而于佛陀涅槃后二百年至四百年初,才有上座部之下各支派的分裂。

在诸多部派名称中,有的以创始者命名,如法上部、贤胄部、法藏部、饮光部等;有的以地名作为部派名称,如制多山部、东山住部、北山住部、王山部等;也有依教理特色立名,如说一切有部、灰山住部、一说部、说出世部、多闻部、经量部、正量部。

无论二十四部或二十部,基本上仍以大众部与上座部两大系统作为中心而分别发展。上座部系中的“说一切有部”最早形成,也是最大的派别。该部的学说一直被视为上座部的代表,它所传的论藏典籍也最多,如《大毗婆沙论》便是。

据传,上座部原来流行于印度北方,说一切有部也出现在印度北方,而逐渐流传于印度中部,后来上座部还向南推进,传到南方锡兰岛上,成为主流。当印度本土的上座部佛教逐渐没落,锡兰所传的南传佛教便成为上座部佛教的代表。余如缅甸、泰国、寮国、高棉等东南亚国家也信奉上座部佛教。

大众部则先在印度东方盛行,后来又移到印度南方,后来发展成为北传大乘佛教的主流,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

各部派对于佛教的基本义理,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涅槃等,都采取完全信奉的一致态度,但各派也都有自己奉持的经典,因此造成差异。这些差异其实只是某些教义论证上的枝末细节不同。从现存的汉译资料来看,《异部宗轮论》及其异译《部执异论》,或《十八部论》《异部宗轮论述记》等所述,他们争论的问题深具哲学反省的意义。

各部派中保存下来的资料最完整的是说一切有部,如《六足论》《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与《俱舍论》等,这些著作不仅阐述说一切有部的基本主张,更广泛涉及其他部派的观点。根据这些资料,可归纳出各部派争论的基本问题涉及这几个方面:有无与真假的问题;佛陀观的问题;心性及解脱的问题;转世轮回的问题。

04.有无与真假

各部派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宗旨不外乎“空有之争”,大众部主张“空”,所以近乎大乘;上座部主张“有”,偏重于深奥的理论研究,于法义作精微的分析。

如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认为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有实体,有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因此对诸法广为分别,对一切法作“五位七十五法”的归纳分类,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法相唯识宗。另外,如犊子部则不仅主张世间法实有,而且进一步认为我法亦有。

大众部系的一说部主张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假名,全无实体;说出世部认为世间法是假名,而出世间法全是真实;说假部则认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各有一部分是假名。以上这些关于有无、真假的问题,是就各部派的相对立场而分判的,不像后来大乘论典中各派的主张那样明确。

05.佛陀观

上座部大致延续原始佛教的看法,认为佛陀是由世间修行而解脱成佛的,他的生身与世人一样有苦乐感情。所以,佛陀被视为历史真实存在的教主,是人天导师,是人格圆满的觉悟者。

大众部则认为佛陀并无生灭变化,是威力无边、超越时空的伟大圣者。佛陀能够示现种种法身,印证“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佛。后来的大乘佛教直接继承大众部这种佛陀观,奠定了成佛理论的基础。

06.心性及解脱

上座部认为心有染有净,染心不能解脱。大众部则主张“心性本净”,人心本来清净,只因后天各种烦恼贪着染污,成为凡夫,所以借由修行去除染心,必能得到解脱。此说成为大乘佛教“佛性论”的理论基础。

07.轮回转世

各部派主张,在三世六道轮回的主体就是心识。他们争论两个问题,一是“补特伽罗”的有无,一是“中有”的有无。

“补特伽罗”就是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这个问题在上座部系统各部派间被广泛讨论着。其中,犊子部和正量部认为有一个补特伽罗存在;经量部认为人体内有个叫做“一味蕴”的命根,后来被唯识学派吸收发展为“阿赖耶识”;说一切有部则主张有一个“世俗补特伽罗”或“假我”的存在。

关于“中有”的有无,说一切有部认为在欲界、色界都存在“中有”,它是生死轮回的中间环节。他们还认为“中有”的形状像个五六岁的孩童,但微细难见,能透过一切障碍物,少经七日,多经四十九日,就能投胎下一生,并且根据前世的善恶业来决定投生的处所。但大众部系统则否认“中有”的存在,认为并没有今生来世之间的神识。

08.阿毗达摩的发达

关于“阿毗达摩”的起源,有的认为,佛陀时代,阿毗达摩在弟子间已经相当盛行;第一次结集时,已有“论藏”的结集。一般而言,部派佛教的兴起,直接促成阿毗达摩的学风,人们甚至称这一时代的佛教为“阿毗达摩佛教”。到佛陀入灭后四百多年,关于阿毗达摩的著作已成洋洋大观,这些都和部派佛教的兴起发展有密切关系。

阿毗达摩,意译为“对法”,就是种种法义的分类、解析和研究,形成三藏之一的论藏。阿毗达摩的出现和演进情况,先是简单归纳一些名相,综合法义的要领,令人容易忆持,所以早期阿毗达摩只代表佛说经典的泛称。后来由于部派的发达,含意就复杂起来,各派的论师为了使佛法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就加上种种的分类、解释,各部派都有各自立场的阿毗达摩撰述,于是深奥烦琐的哲学式教典就此发展起来。

最早期的阿毗达摩文献,现存的有南传七论与北传七论。北传七论中,以《发智论》为主,是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书,它贯通旧说,演绎新知,颇多善巧。另外,以《品类足论》与《界身足论》《识身足论》等六论为辅,这六部论典都受到《发智论》的影响,而成为有部思想的主流,称为“六足发智”,犹如“一身六足”。

南传佛教抱持着“论藏亦佛说”的立场,来阐扬南传七论。七论之中,《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六论,传说是佛说的,最后的《论事》,是目犍连子帝须在论议中为了破斥他宗而造的,可说是对异部的批判论典;在部派教义的地位上,它相当于北传的《异部宗轮论》。

后期发展的阿毗达摩佛教,北传以《大毗婆沙论》《俱舍论》为中心,南传则以《清净道论》为中心,然该论在南传三藏中编在“藏外”部分。

在思想方面,早期对于业、禅定、六根、六界、四谛,或中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佛教的基本教义,分别说明,并加以定义,详尽论述。后来发展成以“问题集”的形态,加以分类总摄,再针对其问题,一一定义说明,更依据种种立场来阐明其相互关系及性质。但因发展过于烦琐及僵化,以后又重新整理,将它们编成纲要式的“偈”、“颂”,以方便记忆。

由于阿毗达摩的极度发达,所以部派佛教又被称为“阿毗达摩佛教”。大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佛教偏向理论化,走向哲学式的教学发展,致使佛教与人间脱节,也与实际的修道相背。因此,其后兴起的大乘佛教,特别强调回归佛陀时代,将佛法信仰落实于生活之中,这确实有其思想演进的背景因素。

09.大乘佛教地位的确立

大乘佛教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声闻的自我解脱,而是强调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

大乘佛教兴起的时间约在1世纪,但是在原始阿含圣典及十二分教的“本生”、“譬喻”、“因缘”中,已显示出大乘菩萨道的内涵;而佛陀一生以弘法利生为要务,更是说明佛陀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者。只是当时的环境和众生的根机偏于声闻、缘觉,虽然也有与佛陀风格相近的佛弟子,如舍利弗以智化导外道、目犍连以力降伏众魔、富楼那深入蛮荒布教、迦旃延与外道论议等,但大乘思想亦未能发扬光大。

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同样有“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大德出现。大众部一向是进步自由的,如大天便是代表人物。其后,影响化地部、法藏部、经量部亦朝向大乘发展。一二世纪的有部论师那先比丘、世友尊者,譬喻师马鸣、胁尊者等,都具有大乘性格,他们的学说思想便成为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的桥梁。

大乘佛教历经五六百年潜移默化的过程,终于渐露曙光,综其原因,概归为四点:

第一,佛陀涅槃后,佛弟子怀着对佛陀精神的永恒怀念,将佛陀过去修菩萨行的故事当成学习的典范。

第二,部派发达时期,各部派之间对义理的阐释意见存在分歧,因而加速了新思想的产生。

第三,佛弟子已警觉到部派过分着重于法的分析诠释,把佛法变成保守难解的理论,因此极力摒弃,以回归佛陀重视实际生活、以人间为主的本怀。

第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一直受到婆罗门教的排斥,也受到南印度案达罗文化及外国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外力的冲击下,佛教更力求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在上述的原因之下,推动起来,新兴佛教的运动者被称为“大乘行者”。而大乘典籍也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了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逐渐被记录保存下来。后由龙树菩萨将之整理、撰述阐扬,终于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10.大乘佛教的发展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依经典的出现及思想阐扬的时间先后,可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1—4世纪为初期大乘,重要的经典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经》以及净土诸经。《般若经》是最早出现的经典,由南方案达罗渐传于西北印度,其中的行进路线正显示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而其所主张“诸法性空”的思想,更是往后整个大乘佛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般若经》可以说是促成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动力。

南印度的龙树及弟子提婆即依据《般若经》的性空思想,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进一步阐释中道的理论,而创立中观学派,主张“不厌世间苦,不欣涅槃乐”,为初期大乘中最重要的思想,而且直到中后期,仍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力。

同类推荐
  •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内容简介:黄檗无念禅师,法名深有,号无念,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诸人之推崇。《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原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语,涉及的是黄檗无念禅师参悟、觉解的“缘起性空”之论,不离法藏,融汇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随。第二卷酬问,谓之酬问,实是解经是也。第三卷复问,乃是黄檗无念禅师针对其所生活之时,明末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潮动荡,在文化观念需要重建之时,而从禅宗角度给出的仁学机缘解答。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作为道教宫观“神圣空间”的内核与作为社会化外延的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发展的,从而奠定了宫观文化的研究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道教宫观内神仙信仰在当时的政府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神仙信仰的特点,以及人神交通的斋醮仪式。第三章主要探讨宫观的神职人员——道士的产生发展、清规戒律、组织制度以及经济生活等。第四章重点探讨了道教官观的建筑、美术以及音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解读其艺术表象下的神学思维和世俗情怀。第五章,宫观文化的世俗化典型——道教庙会。
热门推荐
  • 暗物记

    暗物记

    盲人书生姜夜轩,在“不老峰”误入幽境密洞,偶然发现刻画着一种古老文字的一具异兽骸骨,无意修得奇法《元力真诀》,成为一名元力修炼者。他生性恬淡,向往山林田园的生活,却一再卷入元力修炼世界的恩怨情仇,周旋于苍鹰帝国、天心域、绯樱阁、元力门等强大势力间。但是,他更警惕周围的一类神秘生物“暗物”。暗物,以元力修炼者为食。至今,没有人见过其真面目。不经意之间,他正一步步接近暗物的真相,人类的真相。
  • 晶莹剔透的眼泪

    晶莹剔透的眼泪

    一颗晶莹剔透的眼泪在历经千万年的转世轮回后又一次来到三生石前,她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却得知自己只是一颗来历不明的眼泪,为了找到自己的身份她能找到自己的灵魂吗?他为了她毅然舍却自己的性命只为了守护他心中那最纯洁的爱情。
  •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咒枣记

    咒枣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失恋女再遇白马王子

    失恋女再遇白马王子

    情人节失恋的杨洛决定重新开始,杨洛的计划是先把工作做好,再恋爱,可他的出现彻底打乱了杨洛的计划,杨洛从始至终决得他不可能会喜欢自己。可现实呢?要想打开迷地,请看。
  • 谁欠了谁的幸福

    谁欠了谁的幸福

    那年夏天,你突然闯入我的世界。在那之前,我们是不同世界的人,但你走进你的世界,逐渐打开了我的心房,我说过“我会保护你的,小风。”经过那次,通过一些消息,我发现了一直寻找的人的蛛丝马迹。我选择了暂时离开去探求事实真相,谁知这一别竟是五年。但寻找的那个人却忽闪忽现,又追寻回国内;为什么拨开迷茫后的事实却如此残酷,痛心。“小风,你能告诉我,我该那你怎么办?”虽然我腿不好,但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可以追上你。默默守护,即使有过伤痛……我们谁欠了谁的幸福?
  • Charlotte Temple

    Charlotte Temp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警花男神

    警花男神

    冷血杀手被害落入花都,美女警花遇到爱夫,精明专家频频脸红,大方美女一见钟情。称天地之王者,行万宇之法则,脚踢心高气傲富二代,拳揍高级军人实力派。大魔小怪绕路走,漫天神魔奉为不朽。他就是天上地下,万千空间第一人,警花男神——韩东!
  • 森雨空漠海

    森雨空漠海

    一次次地思想漫游使我相信:孤独,是对一切充满质疑。这些字是关于自我、关于孤独的旅程,文字表达的是一个过去的我,和一场做梦人不再沉醉其中的梦。无法预料读者会随着这些文字抵达哪里,因为这一切结束的地方,只是我写作理想的开始。
  • 末世终结

    末世终结

    在阿凡达的世界中抗击外星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