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63100000020

第20章 语言之岛(2)

如果是传统的儒家态度,那就是:欢迎仁义之师,支持和平演变。

而一些更有士风的人也许会这么回答:“国家不等于政府,哪个政府都无所谓,只要能给大家好日子过,但如果要我学日语,穿和服,吃寿司……那我铁定战死沙场,血祭祖先!”

那么,这样说来,这个“爱国”其实爱的是自己的价值取向了?

“学日语,穿和服,吃寿司”所代表的不就是“用外国文字,接受外国文化教育,以外国传统方式生活”吗?

可是,如果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是本国政府要求大家“用外国文字,接受外国文化教育,以外国传统方式生活”,又该如何呢?这可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五四时期就有人呼吁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呢,而现在的简化字也已经和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脱钩了。我曾看过余裴山和傅斯年通信作“汉语改用拼音文字办法的商榷”,诉说所遇到的一种反对派的声音就是骂他们是“文字上的亡国奴”。赵元任也曾经提倡:“在有限的某种用文字的场合,非用汉字不行,研究中国文学史跟中国历史当然也非用汉字不可。可是在多数场合,比方说自然科学、工、农、商、军事、普及教育,现在就可以使用拼音文字。”这倒真可以看看日本,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学史跟中国历史”成绩斐然,确实“非用汉字不可”,可是在日常生活里,“在多数场合,比方说自然科学、工、农、商、军事、普及教育”,用的都是日语。至于传统的社会习俗和意识形态,可以参考我在《周易江湖》讲到郭沫若写文章捍卫共产主义,批评那些认为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论调,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天换地,不但没惹起人们“铁定战死沙场,血祭祖先”的冲动,反倒使得群情鼓舞,万众一心,这又怎么解释呢?全国上下热情学习马列,这不就是全盘“接受外国文化教育”吗?早在“五四”时期就“打倒孔家店”,新中国成立后更有“批林批孔”和“破旧立新”等等,这不就是翦灭传统文化吗?想想都德的《最后一课》,如果这“一课”是本国自发的,而不是外国侵略者强加的,我们又该怎么来看待呢?

有人会说:“我只是无法颠覆本身固有的文化根基和信仰,因为我认为那是作为人的基础。我认为作为单个人来说,真正得以区分的不是经济基础,而是意识形态。我可以在经济物质上面得以通融变更,但是在文化信仰等方面无法接受外来教化。”

除了在上面已经提出过的质疑之外,我们可以再来假设一种情况:让你的生活水平提高100倍(生活水平虽然很难精确量化,但还是容许我这么来做一个简单明了的比方吧),而代价是让你放弃你“本身固有的文化根基和信仰”(注:仅限于前文所说的“用外国文字,接受外国文化教育,以外国传统方式生活”,而不涉及宗教信仰和基本人伦价值观),你会吗?

如果让你的生活水平提高1000倍呢?

如果是10000倍呢?

……

或许,所谓“本身固有的文化根基”,刨除宗教信仰之外,无非是一种生活习惯,就像我们习惯吃中餐,不习惯吃西餐一样。所以,在这层意义上的“爱国”也许只是坚持一种生活惯性而已。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以上的问题就可以表述为:

多大的代价可以让你改变生活习惯?

其中隐含的问题是:改变生活习惯是不是不道德的?

或者表述为:爱国是不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不是一个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观念?

或者表述为:不爱国是否就是不道德的?

讨论这个问题是容易挨砖的,所以我最好还是拉来些高个子的家伙以防天真的会塌下来。

嗯,托马斯·潘恩看来就是个很不爱国的家伙,我小心翼翼地承认一下我很喜欢他的一句名言:“我的国家是世界,我的宗教是行善。”伏尔泰也是个有问题的家伙,我们看看他在《哲学词典》里虚构的一位议员和一位婆罗门的对话——议员问道:“您最喜欢生活在怎样一个国家、怎样一种政体之下呢?”按我们一般人不假思索的回答,一定是:“当然是祖国了。”可这位婆罗门却说:“除了我自己的国家,我觉得哪儿都不错。”然后他还说,不止他一个人这么认为,他所遇到的各个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里有不少都是这样想的。议员对这个答案似乎并不满意,便追问说:“那你到底会选择在哪一个国家生活呢?”婆罗门的回答是:“只要是个唯法是守的国家就好。”两人下面的对话虽然看似平淡无奇,却别有一番滋味——议员说:“你这话都是老生常谈了。”婆罗门说:“可这话说得却并不错呀。”议员再问:“那你说的这个国家到底在哪儿呀?”婆罗门回答:“呵呵,这得现找。”

他们最后这几句对话能够让我们想到什么呢?嗯,既然说是“老生常谈”,看来他们这种大大颠覆我们普通人常识的“不爱国”的观念并不只是存在于个别人的头脑之中,这些可鄙的家伙全都有着自己私心向往的国度,并且愿意拔起腿来前去追求,嗯,他们竟然一点儿也不觉得这是可耻的;而婆罗门所说的“这得现找”又似乎暗示着这个早已是老生常谈的“唯法是守”的国家其实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熊逸《春秋大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p.333-36.)

如果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来说,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国家”究竟是一个独立自存的实体,一个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或者仅仅是人们为了方便起见而把某些东西归为一类,并且以“国家”这个词来称呼罢了。如果我们持后一种观点的话,那么上述对“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爱国主义的引申便仅仅是语词问题所造成的思维混乱罢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他们的确找到了相当正确的方向,很多哲学问题归根结底真的只是语言问题。

04

语言是要讲语法的,而语法当然是要讲逻辑的。在中国百家争鸣的时代,逻辑也曾经得到过人们的重视。这是可想而知的,越是辩论盛行的环境,就越是需要辩论的各方都遵循共同的逻辑规范,感悟派和讲理派是永远说不到一起的。

那时候研究逻辑的有名家,也有墨家,只是昙花一现,诸子学直到乾嘉考据学兴起的时候才又受到一点重视,而这仅有的一点重视也没有分多少在逻辑的头上。西方自古希腊之后,对逻辑的重视被中世纪兴起的大学沿袭了下来。以前我们总是说中世纪是黑暗的一千年,除了宗教裁判所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耀眼的东西。实情倒也不全是这样,中世纪史的研究者哈斯金斯在《大学的兴起》里讲道:

如果说,古典文学作品和通俗文学作品的缺乏是当时大学文科课程设置的一个显著特点的话,那么相应地,对逻辑学或辩证法的高度重视则是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最早的大学法规,比如1215年巴黎大学制定的那些课程法令,要求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全部逻辑学著作,并且在整个中世纪时代,这些著作一直都是构成人文课程的骨干。所以乔叟才会说,学习逻辑学与上大学是同义的——学好逻辑学需要很多年。

在某种意义上,这句话完全正确,因为逻辑学本身不仅是大学的一门主要学科,而且它还作为一种方法渗透到其他各门学科中去,并且赋予中世纪特有的基调和特性。三段论、辩论、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特定命题表示支持或反对,在那个法律与医学并重、哲学与神学并行的时代,都成了学习知识的习惯。逻辑学当然要首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的许多其他著作也因此很快成为人们的学习对象。所以,在1254年巴黎大学的课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伦理学》《形而上学》以及早先禁止学生阅读的各种自然科学专著。但丁认为,因为他创造的方法的普适性及渊博的学识,亚里士多德已经成为“众师之师”。作为“书本知识之父以及评论家之鼻祖”,没有任何其他学者能够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强烈地促使中世纪学人产生对教科书和规范思维的敬重。并且促使他们养成拘泥于形式思考的习惯。比如,对信仰看似构成威胁的物质的永恒性的学说被人们解释了,人们运用这位异教徒哲学家的方法创建了伟大而权威的神学体系。当一切都依赖于论证的时候,所有的文学形式的观念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了。([美]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张堂会、朱涛译,北京出版社,2010,pp.35-36.)

讲求逻辑的传统在西方世界里始终不曾中断,即便在基督教刚刚兴起的那几个世纪里,那些为后世奠定神学基础的教会博士们在诉诸信仰的时候也总是沾染着气味浓烈的理性因子。基督教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讲到奥古斯丁一波三折的追寻信仰的历程,说他在青年时期就精通了修辞学,进而兴趣转向了哲学,他尝试着读过《圣经》,但兴味索然,转而信仰了摩尼教,后来又叛教而出:

使人感兴趣的是:圣奥古斯丁反对摩尼教最初的一些理由却是有关科学的。当他回忆,从一些卓越的天文学家的著作中所学到的一些知识时,他说:“我把那些作品和摩尼基乌斯所说的对比了一下,他以狂人式的愚蠢大量写下了内容丰富的关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日月食以及其他我从世俗哲学书籍中学到的有关问题的论证,没有一样能够使我满意,但是我被命令着相信这些,它们不但不符合我自己推算与观察的结果,而且还与它们互相悖谬。”他特别细心地指出,科学上的错误不能成为信仰方面错误的标志;只有以权威自居,说成是得自神的灵感时,那才成为信仰方面错误的标志。这令人设想,如果奥古斯丁生在伽利略所处的时代,那么他又将作何感想。

为了想解决他的疑问,摩尼教中一位以学问高深著称的主教浮士德会见他并和他进行了辩难。“我首先感到他除了语法以外,对其他各门科学是极端无知的;而且即便是对于语法的知识也还是普通一般而已。但是他曾经读过塔利的《讲演集》,一小部分塞涅卡的著作,某些诗集,以及几本带有逻辑性的拉丁文摩尼教经卷。由于他素常习惯于讲话,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雄辩术,而且受到良知的统辖,显得如此温文尔雅,因而使人感到他的雄辩十分愉快而动听。”

他发现浮士德完全不能解决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疑难。他说:摩尼教著作中“充斥着一些冗长的关于天空、星宿、太阳和月亮的神话”,这些和天文学家的发现是不一致的;当他问浮士德这些事情的时候,浮士德便坦率地承认了他的无知。“正是如此,我却更喜欢他了。因为一个正直人的谦虚比我所要探求的知识是更有魅力的;而我发现他在一些更为困难更为微妙的问题上也还是如此。”([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82,pp.429-30.)

读到这样的记载,我们会觉得奥古斯丁真是一个很有科学头脑的人,他之所以叛离了摩尼教,完全是因为摩尼教神学对宇宙的解释不符合他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也不免生出和罗素一样的好奇:假使奥古斯丁活到伽利略的时代,甚至活到今天,那么他又将作何感想呢?

而东方的思维方式,即便不讲感悟,也喜欢讲经验。我时常往返于中文论坛和英文论坛,越来越感觉出这种差异。在中文论坛里讨论法家学说,有人认为韩非子连自己的性命都没保住,可见自己肚里的学问不怎么可靠;当然有不少人起而反驳,然而我见到的所有反驳的论调都是强调韩非子其实只是知而不行,如果当真实行起来,谁能奈何得了他。

这种论调在各个领域里都很常见,反映了一种相当典型的思维方式,认为一个理论家必须首先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家。看到有如此多的人竟然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我当时非常吃惊。当然,例外也总是有的,嬴政如果也像各位网友一样因人废言,可能秦国的历史就会改写了。

我们更习惯于“实践出真知”,进而相信实践是达到真知的唯一途径。西方传统却以为经验性的知识都不大可靠,分析型的知识才是唯一可靠的,所以他们重理性,轻经验,而在所有的经验性知识当中,最受轻视的就是直觉知识,因为靠直觉得来的东西只能是言人人殊,既没法沟通,也没法检验。

所以,正如在中国一强调理性就会显得相当醒目一样,在西方强调直觉也最容易引起关注。像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中国人可能不觉得这比禅宗的神秘主义高明到哪里去,但在西方人看起来就靓丽抢眼得很。我们看看近现代的社会思潮,中国人呼唤理性,西方人呼唤直觉,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读美学的时候,从朱光潜出发,很自然地读到了克罗齐。克罗齐的名气不大超出专业圈,普通读者可能并不熟悉,但很多人都听说过的那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是出自他的笔下。当然,这句话并不是像人们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意指一切历史都是为当下政治服务的。

克罗齐出版于1902年的《美学原理》开篇的话就是在理性大背景下呼吁直觉的,当时我还不大理解东西方的这种思想差异,所以我很诧异,觉得这点道理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地来说吗?现在看来,这段话真可以作为思想史上一段很有说服力的素材:

同类推荐
  •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全集3)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全集3)

    林语堂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兮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地心游记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地心游记

    本书是一部描写冒险的书,它出自“科幻小说之父”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之手。描写地非常精彩,全书讲述里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里登布洛克教授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到冰岛请一位向导,他们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艰险和种种奇观,最后回到了地面。书中的汉斯,阿克塞尔,里登布洛克教授在地心环游了地球一周,好几次险些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 静静流淌的河

    静静流淌的河

    诗歌如同音乐,富有韵律、节奏的变化,与人物的情感相呼应,产生出动人心弦的共鸣。写景时瑰奇独特,抒情时低回吟咏。晦涩的音调,神秘的隐喻表达悲哀、失望、痛苦和死亡。视觉,听觉,幻觉在字里行间起舞。沉睡的石雕,断碣残碑,空旷孤寂的草原,静静流淌的河流,令人心酸的落叶,等等,伴随着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而绽放。
  • 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们的作品在许多方面给现、当代散文写作以深远的影响。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编者精选了八位大家的著名篇章合做而成《唐宋八大家》一书,希望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
  • 古诗鉴赏金典

    古诗鉴赏金典

    该书是根据新课标高中教科书、新课标高考大纲“古代诗文阅读”考点编着的。该书从读懂古诗的各种有关知识入手,细致讲解,深入浅出;紧扣考点的各类内容,以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为依据,总结出各种考查内容的答题方法和格式,可以使学生以简驭繁,以少总多。
热门推荐
  • 蛆蝇尸海剑

    蛆蝇尸海剑

    蛆食腐朽,羽化为蝇,尸山血海,剑极而生。宋末元初,在漠北沙漠中,一位失魂落魄的宋朝士兵醒了过来。他身旁有无数死状凄惨的骸骨,在大漠远方,有着他誓死守护的幼小皇帝。往事迷茫,前路飘渺,在荒漠幽谷中,他将找到一处古代的皇宫,他将遇上蒙古人、哈萨克族人,无数食人野兽,浑身铁甲的怪物,以及阴魂不散、挣脱不断的江湖宿命。本人在看书网有完本一部140万字的免费小说《血魔轮回》,信用保证,绝不太监。
  • 天逆幽情

    天逆幽情

    一季铅华落,换取此生的漂泊。他孤独落寞,眼眸苦涩,时而疯癫张狂,时而平淡如水。他有着同龄人不该有的沉着。踏尽此生几多繁华,方为执着如他。他碾压一切仇敌,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天空。法力强横的入道修仙者;融合异兽精血有着特殊潜能的魔化者;一出生便蕴含天地之气所凝兵刃的器修。一切尽在天逆幽情!!!
  • 借梯登天:通向成功巅峰的唯一捷径

    借梯登天:通向成功巅峰的唯一捷径

    本书通过中外历史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人都是从“借”中获得成功,来改变人生的轨迹。如“借机下蛋”、“借风出海”、“借力打力”等。本书主要详尽阐述了“借”的各种方法,使人们通过“借”获得成功。
  • 女配逆袭吧

    女配逆袭吧

    快穿系统文,苏末,创造男主女配的幸福生活的一个人,文案渣。作者懒癌重症患者,第一次写文发文多包涵。近期打算一次大改,主线故事不变。看在我这么不要脸的份子上,来两张推荐票?求会做封面的小伙伴来一打封面蟹蟹~
  • 不存在的童话

    不存在的童话

    她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学生,可他的出现却打破了所有的宁静。隐藏千年不为人知的秘密渐渐被揭开。她该如何应对前人过错;他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心;还有她们该如何选择……小敏: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是谁?为什么身边的一切都是假的?老天爷!你为什么要这样玩弄我?溟轩:为什么你会是这样的?你要我如何是好?为什么在你面前精心策划的阴谋会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是注定了你会牵动我的一切吗?雾:谁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安妮:复仇?我能做的只有这个吗?我是谁?是安妮?还是雾?小诗诗:不要!我不要忘记……玉瑶:这次也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吗?萧何:为什么你眼里只有他?
  • 幸福不打折

    幸福不打折

    站在被告席,莫念秋有一刹那觉得自己死过去了,本以为与苏有成离婚便能从此逃离梦魇,但法官却以她没有房子和固定经济收入为由将女儿判给他,判给女儿从出生到现在都未曾正眼看过她一眼的“爸爸”。看着他做着胜利的手势走出原告席,走出审判大庭,她知道,新的一轮战争开始了!
  • 末日惊变

    末日惊变

    宅男阿飞像往常一样守在电脑旁,紧张的盯着屏幕上Boss的血量值,绚烂的技能在老牛头怪上炸开了花,然而激烈战斗的阿飞却没有注意到窗外的景象。窗外血色蒙蒙的一团团云彩向地面越来越近,一朵朵红云劈下一柱柱黑色闪电,如同游戏中法师的末世审判技能一样,隆隆作响,阿飞被雷声吓得一屁股坐起来,鼠标都扔到一边去了道:“我日这是什么鬼?红色云彩还劈雷你当这是刷怪呢?"阿飞急忙穿上拖鞋,奋力打开窗子,卧槽真是NB这是什么状况我是不是没睡醒呢?”一道紫色的闪电以惊人的速度划过天际,只听一声惨叫:"卧———槽————”自此一个乱世魔头就此诞生,掀起了一方风云...
  • 绝品凤凰炉鼎

    绝品凤凰炉鼎

    金戈铁马,阴阳炉鼎,绝品也。南柯一梦,大品器修,催毁之。武功被废,涅槃重生,时运也。不喜争夺,炉鼎丹修,命改之。我是炉鼎?男女通吃?是你们的修炼道具?双修之道为你们提升修为是我的归途?什么狗屁,看我如何咸鱼翻身将你们踩在脚下,站在世界巅峰。
  • 豪宠甜妻:总裁,请克制

    豪宠甜妻:总裁,请克制

    她被相恋两年的男友设计成为其他男人的女人。再转身,她跟这个男人重逢,却不料陷入了一场生死搏斗之中,她这才知道,原来这个男人居然是这个城市赫赫有名的明天集团总裁,人称五爷,并且还是前男友的亲五叔,他要她扮演他的女朋友来挡住其他女人的纠缠,却不料她深深的爱上了整天被前男友叫五婶的滋味儿,更是掉进了这个楼五爷的陷阱。他与她相爱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来是一切灾难的开始,狸猫换太子,血缘关系,上辈纠葛,人间冷暖,一一在他们的身上上演。
  • 水之驭魔师

    水之驭魔师

    三个古灵精怪的女孤儿,三颗神奇的魔石,牵扯出五个人的命运。魔多预言师口中的“地球的心脏”——木之法师,“地球的眼泪”——水之驭魔师,和“地球的怨念”——暗之人偶师就是她们?从小失明,睁不开双眼的月洁妹妹居然是“地球的曙光"——光之治愈使!”你们六个是地球的未来,地球的希望!不要让爸爸失望……“残缺的记忆片段,掩盖的,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它的背后,又有什么扭曲的信念……围绕着”水“的故事,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