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顾城成名。于1987年去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又去英国、法国、美国、瑞典走进一个个诗歌盛会。之后,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最后老婆谢烨背叛他与人私通,当面用英语与情人通电话,要和情人生个娃娃。当顾城知道这些真相之后忍无可忍。于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居所,重伤其妻后自杀,老婆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
顾城的一生,内心很多时候是在黑暗中“寻找”。有一首《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这便是他的心境。如此看来,在顾城的内心始终是在“寻找光明”,这句诗出自他手也就顺理成章了。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它是病句,不是一种修辞常态。内心很阳光很敞亮的人不会有这种灵感,自然也就创作不出这样的“病”句。
本帖最后由 岳先生 于 2008-7-27
话说读书
有诗人朋友寄来新作《夜夜伴书香》,历数多年来在书海中遨游的感受、乐趣。余大有同感,复信如下:
Liu兄台:你好!
到大连这地儿已经17年了。在我所处的这个层面上,在接触的当地人里面,没遇到过比我读(看)书多的。遇到过的比我读书多的,是几位一起按人才引进从咱们黑龙江来的人。
回想起来,我之读书还得从你说起。1977年在奋斗林场时,在你办公室得到一本《呐喊》。已记不得是你送给我的还是擅自拿的。在那之前我看过的书是一些长篇小说和杂志。到1979年我在机床厂进车间学徒之后,工具箱里只带这本《呐喊》有空就翻翻,这本书我看了至少十年。这中间我又买了先生的《野草》《彷徨》《两地书》等等。以后在鲁迅这方面往深了琢磨,看了《鲁迅故家的败落》《在家和尚周作人》《鲁迅和他的论敌们》(这套书我花了80元)……以及那一时期施蛰存、废名、郁达夫等一些作家很多的书。
通过前些年自学养成了夜夜读书的习惯。俗话说“人高谈今古,物高价出头”,读了这许多书自己才有底气,别人才觉得咱有文化,有智慧。要不,当事人凭什么花钱来听咱给他说事儿!
我原本是一弱者,因看了先生的书而“惊起”成为“较为清醒的人”有勇气毁坏身处的“铁屋子”冲将出来,成为敢于“在寂寞里奔驰”的强者,并自诩“战士”,是从读《呐喊》开始!可以说:一本《呐喊》改变我一生命运。这也是鲁迅“呐喊”的本意呀!
从看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到以后看邵燕祥、何满子等人的杂文,使我语言尖刻、到位,很适合我现在的职业。我写的状子都是很有分量的。起诉状平铺直叙可也,有当事人来立等可取,这个很容易。上诉状和申诉状则不同,因为是上一级法院审理,一般开庭之前法官不给代理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多依靠在状子里让法官先有印象,然后再到庭上掰扯。这需要论证、反驳,没有相当文字功夫是写不出好状子的。 但是,我业余时间,包括写随笔从来不说法律话儿。用郎咸平的话说,一个人几十年钻在一个专业里出不来,在英美法系国家会被认为是“偏执狂”症的。
以上这些话儿是有感于你的《夜夜伴书香》,看了之后感触颇深。我就是这么“夜夜”熬出来的。现在回想一下,没有那时的苦,哪有今天这“无忧无虑”的日子。最近流行一种观点,说:“一个人是否成功,不但取决于自己有什么知识,更主要在于接触了什么人。”对这话我深以为然,与兄交往即是一例也。
对你的另一首关于白居易的诗,因我除了能背诵一段《长恨歌》诸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类朗朗上口的名句以外,别的知之不多,不敢妄谈。止了,再聊! 祝顺腾达!
愚弟
2008-11-26
[绿草如茵]:很佩服您读书的毅力,处于相同的时代,予自愧不如且差距甚远。对于您的文笔却十分喜欢,每次拜读都回味不已,期望您不断有新作。
回复:[绿草如茵]
彼此,彼此。同龄人自然有相同的感受。
[一直很安静]:先生的话是那么沉稳,自信,挺佩服的。对于你们那个年代的读书,我们是了解甚少的。读书改变命运在任何时代都有,常勉励自己多看书,无奈没有太多的耐心、恒心。向先生学习!
回复[一直很安静]:
知识在于日积月累,常年坚持。你这个小孩挺勤奋,努力吧!这个社会是强者的天下,有空可以看一点鲁迅的书,他能把弱者变成强者。
[mmeixing]:高人也……
回复[mmeixing]:古籍书上有“贵人语少小人多”之说。小李同志你是贵人呀,一句都不多写。
咱这三十年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三十年对于国家相当于六个“五年计划”,对于个人小得溜儿就是半辈子,或说决定了一生的命运。看报纸、上网、电视,都有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文字或节目。
大连电视台做个大型系列专题节目叫“咱这三十年”。从恢复高考说起,到第一批个体户,依次叙说。这中间有的词儿用得特别震撼。如“从头再来”是说职工下岗再就业的;“绝地重生”是说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联系到自己,从1972年的上山“知青”摆弄木头;到1975年回到单位的“青年点”开山放炮、打石头,盖房子当力工;再到1977年按炊事员指标转正
后,当了两年半“伙夫”;1979年5月又进车间带级学徒,当上了在当时无比优越的产业工人。这一段我用十二年时间熬到八级工匠。好在我用前八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法律专业函授,因毕业成绩优秀得到校方和司法部两次信函推荐到企业和市、区司法局供“用人时参考”;后四年我在等待、寻求有关领导安排“用武之地”。终于没有等到。当我对所在企业不抱任何希望之后,企业还在“苟延残喘乎”的时候,我打起背包,揣上毕业证到伊春市内、河北、吉林等地去应聘。再到后来1992年邓老人家南方讲话,再次掀起改革高潮,“机遇”来了,我应该算是“有准备的人”。于是开始折腾,开始背井离乡。最后,在辽南安家,从小兴安岭的大森林里来到了大海边居住。看这个电视节目之后我知道了,1998年大连市国企职工下岗达到16万人。而就在这一年,在我拿到法律专业毕业证11年之后,我凭着自身扎实的知识找到了自己的岗位。
一路走来历尽艰辛,修炼到今天成为无依无靠的“自由职业者”,真的是从头再来,绝地重生!往事、辛酸、苦痛、挣扎、奔波一幕一幕在脑海里浮现,这节目看得我眼泪止不住地流呀!
又到年末,拢一拢账目,今年“收成”相当不错。我一个人完成相当于三个人的GDP。于是,感叹: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经历这苦痛挣扎,哪有这“麦子”丰收的年景!
三十年呀,慷慨悲歌,撼天动地。我们作为目睹、参与这改革大潮其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太多的往事,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蜷伏着辛酸的故事……
实践再次证明邓老人家的那句话:
“发展才是硬道理!”
本帖最后由 岳先生 于 2008-12-18 编辑
《追梦的山泉》——同桌的诗集
十几年前一位自称“校园民谣歌手”的清华学子写了一首歌“同桌的你”立马风靡全国,作者曾不无得意地说:“有小半年差点儿成为国歌。”因为有了这首歌,让同学会中的同桌们格外热门。我上中学时候的同桌和我一样是男生,就是最近出版诗集《追梦的山泉》作者——柳宪权。同为男生,相与四十多年,我们之间没有“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穿上嫁衣”的挂念与惆怅,却也有中学读书时戏水汤旺河,中年以后一起乘“棒槌岛”号轮船横越渤海湾,同游蓬莱仙阁等无法忘记的故事。现在,宪权的诗集出版了,我为他高兴。我和宪权是同学中唯一有电子邮件往来的,他的诗作很大一部分我是通过
邮件先睹为快的。自认为最有发言权,诗集出版之际觉得作为同桌应当写点儿学习体会。
今年的4月初,回伊春参加高中毕业40周年同学会,期间宪权告诉我诗集已经交付印刷,我期待着。那天邮局打电话过来,说有包裹。我猜大约是诗集到了。急忙赶过去取,本来已有足够思想准备,想不到诗集拿到手的那一刻对我的震撼还是让我猝不及防。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来,外包装已经破损,站在邮局门前的台阶上随手把书取出来,急不可耐地打开,映入眼帘的是那首怀念伊春日报编辑赵景龙去世一周年的“人间天上”。逐行看下去,一下子被诗意所左右,当我看到最后一行时已是满眼泪水。回到办公室后缓过神儿来我在反省,要说我自己也算是喝了一肚子茶叶水看过几本书的人,我和赵景龙同志也只是在20多年前他还没进报社时有过一面之缘,何以一首诗竟然让我如此动了真感情。再次细细品读方悟到是诗的情真意切感动了我。开头:“几场秋霜山又穿上五花衣裳就像去年今日为你搭设灵堂。”寥寥数语把秋天,大环境的肃穆与小环境的庄严摆在你的面前,如亲临其境,把心情绷紧直往下沉。“你走了走得那样匆忙来不及与亲友商量就去了远方。”由近及远平视望去,仿佛隐隐约约能看到故人的背影,给人留下无限思念与惆怅。接下来作者用诗的语言,述说人之常情,亡者对家的留恋,亲人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天命难以反抗”的无奈。让读者的心情沉痛到极点。“那个地方叫天堂文人墨客吟华章你和耀先在一起欢乐度时光。”这个转折一下子把读者的心情拉了起来,所谓“天堂”让人想到金沙布地,四边皆是金银瑠璃的娑婆世界,有李耀先老师和景龙等一干文化名人布衣长发风度翩翩,轻摇羽扇谈古论今吟诗作赋的场景,把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读者的心情也随之敞亮。这首诗的语言朴素情节却曲折跌宕,把读者心情从拉紧、绷着,到舒畅起来,让读者满眼含泪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是被全民所有制队伍甩出来的,近十多年来从事自由职业。崇尚胡适先生倡导的自由主义,依靠自己这许多年的折腾已经养成草野习性。所以更喜欢那些富有灵性,人情味十足,贴近生活而又无拘无束的诗篇。宪权是有行政级别的人物,我乃白丁是也,其间相差甚殊。他的那首《老同学》开头就是“直呼你姓名不论你做什么”一语中的把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消除了,把同学之间的感情拉近了。正因为这些,每次回伊春宪权都带我从星级酒店吃到街边饭馆。老同学之情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