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83800000011

第11章 诚实做人,诚实做事(3)

◎故事感悟

在为人处世上,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朱晖对待朋友诚挚守信,答应的事情无论有多困难都照做不误,这种诚实守信,济人于危困的品行实在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五均赊贷

在古代的《周礼》当中,记载有赊贷之法;在《乐语》中,则有“五均”之官。王莽称帝后,托古改制,实施了五均赊贷政策,以此为管理物价、负责税收及赊贷的规定。其法于长安东、西两市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大城市设均输官,改原来的市令、长为五均司市师,下设有交易丞五人,司平衡物价,设钱府丞一人,司税收及赊贷。

所谓平衡物价,实为贱买贵卖,从中渔利,收税范围遍及各业。凡是工商渔采畜牧,以及医巫卜祝等,无一或免。官府赊贷虽然取息略轻,但过期不还,罚作罪徒,实行的结果是“奸吏猾民并侵,众庶各不安生”。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新朝的灭亡。

◎文苑拾萃

安 车

安车是古代的一种通常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在车厢里坐乘的车子。古代时期,人们乘车一般都是站立在车厢里的,而安车则可以安坐,因而得名。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退休)……适四方,乘安车。”汉郑玄注:“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官员告老,或者是征召德高望重的人,往往都会赐乘安车,这也是一种优礼方式。

安车大多用一匹马来拉,也有用四匹马的,那是表示特殊的礼遇。《史记·儒林列传》中有载:“于是天子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申公年高德劭,故而汉武帝用驷马安车去征迎他;其弟子从行,却只能乘一马或二马拉的普通传车(轺传)。

太史慈应约来还

◎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后汉书·马援传》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死时年仅41岁。

太史慈年少时期,聪颖好学,初仕郡奏曹史,以勇毅为北海相孔融所看重。黄巾起义爆发后,孔融被围在许昌,太史慈“冒白刃,突重围”,到平原刘备处搬救兵,从此与孔融结为忘年之交。

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是同乡,当时因袁术割据江南,未能赴任,便暂时寄住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太史慈到曲阿看望刘繇时,正好赶上孙策率兵来攻,刘繇便让太史慈“侦视轻重”。太史慈单骑一人,与孙策碰个正着。当时,孙策带着13骑人马,都是与韩当、黄盖一样的猛将,太史慈便勇猛地迎了上去。孙策用枪刺太史慈的马,夺下了太史慈挂在脖子上的手戟,太史慈则趁机揪下了孙策的头盔。难解难分之际,两家兵马都来救援,才各自撤退。

刘繇在曲阿失去了立足之地,便走往豫章。太史慈则逃到芜湖,亡命山中,自称丹阳太守。后来他又进驻到泾县,聚集山越百姓自保。

不久,孙策亲自率兵征讨,太史慈战败被俘。孙策一向仰慕太史慈的大名,这次更是亲自给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太史慈说:“未可量也。”

孙策大笑,说:“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于是马上传达命令,拜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并向他请教下一步进军的策略。太史慈说:“败兵之将,不足与论事。”

孙策说:“昔韩信定计于广武,今策决疑于仁者,君何辞焉?”

太史慈很受感动,于是向孙策表示:“州军新破,士卒离心,若倘分散,难复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

孙策一听,长跪施礼,说:“诚本心所望也。明日中,望君来还。”

太史慈走后,诸将都持怀疑态度。孙策说:“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

第二天,孙策大会诸将,准备酒食,立竿视影。到了中午时,太史慈果然来到,孙策非常高兴。以后,孙策又派太史慈到豫章招抚刘繇等,太史慈也都如期而返,准时地完成了任务。

孙策以太史慈“气勇有胆略”,“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心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对他很器重,曾任他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抵拒外寇。孙策死后,孙权对太史慈也非常信任,“遂委南方之事”。可惜的是,太史慈英年早逝,死时年仅41岁。

传说曹操对太史慈也非常欣赏。当时曹操称雄中原,曾经给太史慈写过一封信,用箱子封好。太史慈收到信后,打开一看,信上并没有文字,只有一箱子中药——“当归”。太史慈是北方人,“当归”即曹操欲其北归之意。但太史慈毫不为所动,一笑置之。

◎故事感悟

太史慈为人诚而有信,对待君主忠贞不贰,孙策评价太史慈为“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心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由此可见太史慈在诚实守诺这一点上的确值得我们敬佩。

◎史海撷英

东汉与羌族关系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削平陇西割据势力后,重新设置护羌校尉,管理羌族诸部落,并陆续迁羌族于陇西、天水、扶风诸郡(甘肃东部、陕西西部一带)。58年,窦固等人攻破了青海境内未臣服的烧当诸部后,又把他们迁徙至关中一带。

为了隔断徙居内地的羌族诸部与青海境内未臣服羌族的联系,防止他们联合反抗,东汉朝廷在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建立了屯田区,长期驻军屯垦。从汉安帝时起,羌族人民便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前后延续五六十年。羌族人民的斗争和各地的农民起义相呼应,给东汉王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由于汉王朝长期的残酷战争,使整个西北地区残破不堪,社会生产也遭到巨大的破坏。

◎文苑拾萃

太史慈墓

太史慈墓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整座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的挡土墙长为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宽约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七个大字“东来太史慈之墓”。

原来的太史慈墓早已不见了,1872年修筑城墙时才发现,后来经过屡次修治。抗战前期曾修葺一新,新中国成立之初,因塌山被埋没。现在的墓于1985年重建。原墓前有一块碑简要记述了太史慈的生平事迹,现已无存。

张辽闻教与友平

◎目锐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梁)刘勰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汉族,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区大夫庄)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官至前将军、征东将军、晋阳侯。后人将他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的“五子良将”。

张辽有一个时期和他的护军武周有隔阂。后来,他想与胡质交好,便通过刺史温恹去说和,胡质却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了。

后来,张辽在外边见到胡质,问:“末将一心一意想同您交好,为什么您对我如此冷漠呢?”

胡质说:“古人之交也,多取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武周)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辍于口,今以睚眦之恨,反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

张辽听了胡质的话,很有感悟,于是又和武周复交,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张辽闻过则改,不计前嫌,主动承担责任和武周重归于好,这是很难得的。朋友之交,贵在知心,如果仅以睚眦之恨,即反成嫌隙,就不是道义之交。以实而论,朋友之间,也不会事事相合,也会发生龃龉和矛盾,关键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

◎故事感悟

胡质说得好:“人之交,多取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这里主要是一个“信”字——信任。如果对朋友有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因睚眦之怨而产生嫌隙。即便是发生嫌隙,也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互相谅解,这样才能增进友谊,在事业上获得更多的帮助。

◎史海撷英

合肥激战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他先教护军薛悌付其一书,署名急函,到合肥给张辽,上面写着“贼至乃发”(贼军来到便拆信阅之)。

不久,东吴的孙权便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合肥诸守将都共同拆信来看曹操教的办法。信中言道:“若孙权军来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诸将都为此感到疑惑。这时张辽便说:“曹公远征在外,待其救兵来时,敌军必定已攻破我们了。所以曹公教我等众将,待敌军未合便逆(迎)而击之,摧折敌军锋锐,以安众人之心,然后方可坚守。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须疑惑?”

而李典也与张辽持相同的意见。于是,张辽就在夜间募集敢于逆击敌锐之士,共得800余人。张辽命人开剥牛支,让将士们饱食,准备明日大战。第二天天还未亮,张辽就披甲持戟,独自先登,直陷敌阵,力杀数十人,斩其二将,并在阵中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然后突击冲入重垒,直至孙权麾旗之下。

孙权见状大惊,不知所措,只好登高丘之上,以长戟自守。张辽见敌军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孙权惧怕而不敢动,而当孙权看到张辽所领的兵原来很少时,便聚众军数重围困张辽。张辽在吴阵左右突围,直前急击,其围不禁冲撞而开,张辽将领麾下数十人得以脱出。但阵中尚有余众未出,皆号呼张辽道:“将军舍弃我们了吗!”张辽又重新入重围,救出被困余众。孙权人马都望风披靡,无人敢挡张辽。

这一战从早晨战到中午,吴军的锐气为张辽所夺,而魏军此时还在守备,众心方才安然下来,诸将对张辽的勇猛都很叹服。孙权守击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于是还军退师。张辽便率诸军乘势追击,差一点就擒获了孙权。曹操闻此,大赞张辽的表现,拜张辽为征东将军。

◎文苑拾萃

张辽墓

张辽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内湖中岛上,为衣冠冢,现存墓冢,张辽陈列馆、逍遥阁和渡津桥。

后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又对逍遥津公园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建设了张辽墓,包括建碑亭、墓丘、亭廊、三国故事瓯塑等,并更换了铜质的张辽塑像,使张辽墓景点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

宋濂诚实无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

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洪武四年因献诗“自古戒禽荒”一语激怒朱元璋致祸。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学者方孝孺,少时即师从宋濂。

宋濂幼年“英敏强记”,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滔等。元至正年间,他被举荐为翰林编修,以双亲年老推辞,入龙门山著书。龙凤四年(1358年),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华),慕名聘请他为《五经》师。第二年三月,授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师,不久又改起居注,“恒侍左右,备顾问”。明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元史》撰修总裁,书成,迁翰林学士,官至学士承旨制知诰,深为朱元璋所倚重。

明朝初立,承元末战乱、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极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宋濂“敷陈王道,忠诚恪慎”,力劝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戒“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效“文景恭俭之风”,“以礼义治心”、“以学校治民”,“自古戒禽荒”、“刑罚非所先”,给朱元璋以很大的影响。明初采取的一系列恢复经济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都与宋濂有关,尤其是明代的“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宋濂为人诚恳谨慎,长期在宫内朝廷为官,没有指讦过别人的过错。他住的屋子,自署名为“温树”,有人向他打听宫廷内的事,他就指着“温树”二字给他看,不说话。

有一次,他和客人在一起饮酒,被性多猜忌的明太祖暗中派人侦知。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日是否饮酒,客人是谁,吃的什么东西,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笑着说:“诚然,卿不欺朕。”明太祖多次私下召见宋濂,询问群臣臧否,宋濂只推举那些为官清濂和善的人,说:“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议论朝政,明太祖勃然大怒,召集廷臣,讨论此事。有的大臣阿顺明太祖的旨意,指着茹太素的奏书说:“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及宋濂,他却说:“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不久,明太祖仔细览阅了茹太素的奏书,发现其中确有可采纳的建议。于是他召见廷臣,责问他们,并感慨地说:“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作为一名老成持重的开国名臣,明太祖对他除倚重之外还加敬佩。一次,明太祖在朝廷上对他大加赞誉,说:“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故事感悟

为人诚实正是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宋濂之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相,与其为人一生诚实无欺的良好品质是不无关系的。

◎史海撷英

宋濂的散文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与杨维桢交情深厚。明朝初年,杨氏去世后,宋濂为其作墓志铭,对杨维桢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了他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与宋濂一向的严厉理论是颇不谐调的。

同类推荐
  • 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5000年的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很多,不胜枚举。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不是用数字所能体现的。在这里列举一些在科技方面中国领先世界的成就,让读者分享这份属于中国人的骄傲。
  • 团结友爱(中华美德)

    团结友爱(中华美德)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断难。这就是团结的魔力。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是形成民族自强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美好风尚,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为内涵实质的崇高的境界情操。培养团结友爱的良好的品德,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 世界科学博览2

    世界科学博览2

    本书是一部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科普类图书。力图全方位诠释科学领域的种种现象,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科学世界,更加立体、真实地感受奇妙的科学之旅,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 龙兄鼠弟——皇宫魅影

    龙兄鼠弟——皇宫魅影

    不满自己的老鼠身份,一心想做大人物的工匠鼠乐乐,误打误撞进入故宫博物院,并和灵兽小龙成为好朋友。为了挽救大难来临的故宫,龙兄鼠弟齐心协力寻找历史上早已丢失的传国之玺。在整个历险过程中,故宫内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跳出了教科书中死气沉沉的文物形象,变成一个个性格独特的生动卡通角色,怀着他们的使命,轮番上演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历险故事。
  • 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析·人体奥妙

    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析·人体奥妙

    人体的构筑,离不开细胞、组织和器官。人的身体是由100多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天文数字的细胞,并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极为精确、协调的功能组合,堪称“巧夺天工”。
热门推荐
  • 飘荡秋千上的女孩

    飘荡秋千上的女孩

    她只是个普通女孩儿,与许多人一样,她渴望自由,但父母的逼迫和与别人攀比的心理让我从小到大都没有真正抬起头来,好友的一个又一个的背叛更让她失去了希望,直到那一天,她死的时候,才获得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次次体验着别人的生活不同人的无奈和情感,是否会让她真正的抬起头来?
  • 最后的最后还剩下什么

    最后的最后还剩下什么

    因为脆弱,所以逃走,因为思念,所以回归。本以为回归后姐妹们就这样好好的一辈子的,可是老天不愿,硬生生打破了她的美梦。姐妹们的遭遇,她的心痛,一次次的转折,谁能来帮帮她?她害怕,她惶恐,她惊讶,她心疼,她疼得撕心裂肺。她早已不是他的她,他早已不是她的他。可她们是她的她们啊。当避风港一点点破碎,当姐妹们一点点疏离,她会怎么办?她的爱情不能天长地久,她的友情呢?一件件事实摆在眼前,她到底要迷茫多久?【微虐,写给爱过恨过的人们,珍惜你身边的她们他们吧,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 至尊阴阳眼

    至尊阴阳眼

    其实嘛,阴阳眼不像传说中那般,只能看到鬼魂滴,还有很多种用处,最主要的是,还能当作透视眼哟。而偶们滴猪脚,叶奕烨,就是这么一个天生拥有阴阳眼的医生!
  • 灵舞天空

    灵舞天空

    灵界。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水乳交融,衍化出灵气。灵界中的生物将灵气吸收,获得力量,称之为灵力。吕霆,本是一名家族之内的贵族,幼时不幸家族事变,父亲也是拼了命保护住了全家人的性命,不过父亲的却是一蹶不振,没有实力只能在小小的轩林镇中开了一家药铺维持生计。母亲却是在吕霆十岁那年在山中采药失去踪影。在吕霆十三岁那年,吕族再次来寻父亲麻烦,这开始变成了吕霆要成为强者的动力。直到吕霆发现母亲的遗物,一块简单的玉石,玉石里居然住着一个超级强者的灵魂。灵之天地!舞之其术!雄霸天空!灵之大陆!
  • 圣御六界

    圣御六界

    六界本该是我的,可惜仙劫降临,我道身被毁,陨落在人间,等待有缘人接受我的衣钵。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海明威凭此作品荣获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出版后引发巨大轰动。有个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几个月没有收获,后来他钓到一条很大的旗鱼,跟它缠斗了两天两夜,用鱼枪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鲨鱼的袭击,缺乏帮手和工具的老人虽然杀了几条鲨鱼,但旗鱼被其他鲨鱼吃光了,等他进港时,旗鱼只剩下一副骨头。
  • 梦境幻想乡:邪神传说

    梦境幻想乡:邪神传说

    只要有一人看,那么我就没有白写,当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我会自觉的删除,每天一更,有事不更
  • 七彩天尊

    七彩天尊

    七彩大陆,天穹之上,有七颗烈阳,散发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泽,武道之人可沟通烈阳,觉醒阳魂,成就烈阳修士!传言,七彩大陆最厉害的修士,每突破一层境界就能依次沟通对应色泽烈阳,直至沟通七种烈阳,化身通天彻地七彩天尊,踏足宇宙!现实之中,阳谋之下,沉寂三年的天才聂红尘,为了家族,被迫踏上天尊之路,开启了自己辉煌而传奇的一生!
  • 蜀黍的血泪史

    蜀黍的血泪史

    本文是蜀黍的个人生活故事,有辛酸有感动,也有领悟,希望读者能在本文中找到一种给自己坚强的理由
  • 未来未来

    未来未来

    她倨傲,清高,自我,却不乏善意;她自诩艺术家,却自知丑恶。父亲的死使她抛下母亲远走他乡。在上海,这座现实冷漠的都市中,通过自己和恩师的帮助一步一步迈向巅峰。她在爱人死后,游戏人间,却终生未嫁。某一天,她幡然醒悟,重回故土,却意外得知母亲早已在她离去后拧开了煤气阀门,带着幽怨,任命,以及所有的过往,葬身火海。她立在大厦顶楼,痴痴地笑着哭着,看着高楼林立,灯光璀璨,从她所征服的或是从未征服的,熟悉的或是从未了解的土地上一跃而下。——如果你问我是否爱你,我爱,但是我更爱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