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85000000011

第11章 立足岗位作贡献(2)

该行星获得的永久编号是7681号,也是获得命名权的小行星中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因为素数是陈景润先生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们便决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两弹元勋邓稼先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

邓稼先(1927—1986年),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邓稼先的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47年,邓稼先抱着学习更多的本领建设新中国的志向,通过了赴美研究生的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学习成绩突出,邓稼先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修满了学分,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才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这位取得学位仅仅9天的“娃娃博士”,便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邓稼先从美国带了什么回来,他回答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在此以后的八年中,邓稼先系统地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那时,一些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然有比较高的粮食定量,却由于缺乏油水,也经常饥肠辘辘。邓稼先从岳父那里多少能得到一些粮票的支援,他都用来买饼干之类的食物,以便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与同事们日夜加班。邓稼先不仅要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要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邓稼先虽然长期担任着核试验的领导工作,但却本着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总是出现在第一线。比如,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了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设计方案的。邓稼先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到爆炸现场进行采样,以证实爆炸的效果。同时,他还和于敏等人投入到了对氢弹的研究中。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2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方面,邓稼先是最早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对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在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积极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邓稼先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在微笑中闭上了眼睛。

◎故事感悟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到祖国,将他的一生贡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崇高无私的敬业奉献精神永远激励着年青一代。

◎史海撷英

邓稼先身先士卒

有一次,在进行原子弹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这一后果的危险,便一个人抢上前去,将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邓稼先“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便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邓稼先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然而,邓稼先仍然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文苑拾萃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黑色的火药在晚唐(9世纪末)时期便已经正式出现。

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时期到汉代初年,帝王贵族们便沉醉于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之中,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便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唐代的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先发明了硫磺伏火法,主要是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碳素)合成。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发明了状火矶法,即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碳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这已经初步具备了火药所含的成分。

中国发明了火药后,首先将其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支火箭。在宋代,中国的火药在军事上便已经运用得相当成熟了,当时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竺可桢与中国的气象事业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年),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他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竺可桢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计300余万字。

竺可桢早年曾从事过台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在气候变迁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工作方面,竺可桢一直都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他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经、史、子、集及中外文献,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1961年,竺可桢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一书。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20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17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竺可桢的这一研究成果,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

这篇论文也是竺可桢一生中比较重要的论文之一,可以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竺可桢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的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这篇论文中,竺可桢指出:中国从仰韶文化时期到安阳殷墟的2000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份的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之间,每次波动周期历时约400~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都出现在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在每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环,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是,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的,随后才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小变动的原因是与大气环流的活动有关联。

这篇论文为气象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每读一遍都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理应跻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竺可桢为促进气象事业发展做了很多努力,独立自主地发布国土上的天气预报,被认为是国家的主权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天气预报却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里。在当时政府的支持下,经过竺可桢领导的气象研究所和全国各方面共同努力,于1930年3月取缔了上海徐家汇发布气象预报的顾家宅电台,开始了由中国人自主发布气象预报的历史。与此同时,逐步限制当时位于上海法租界内徐家汇观象台的业务范围。

在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刚刚发展时,体制比较混乱,气象研究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1931年,在竺可桢的大力努力下,由当时内政部出面召集会议,经过充分的协商,通过了由竺可桢及其助手拟订的《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气象研究所又编印了《测候须知》、《气象学名词中外对照表》、《气象电码》等工具书。

此外,气象研究所还定期出版一些资料,如《气象月刊》、《气象年报》等,为互相交流情况起到重要作用。

《气象月刊》中所载的气象资料,几乎包括了当时国内的重要台站。以后,在竺可桢的亲自主持下,还编印出版了《中国之雨量》和《中国之温度》两本丰富的资料,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明证,也是我国记录年代最久、涉及台站数量最多、质量有保证、内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

此外,在1930年、1935年和1937年,竺可桢还通过中央研究院先后三次召开全国气象会议,针对交通、军事、航空等部门为发展气象事业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商讨,并在会议上作出相应决议,使全国气象工作逐步纳入统一的规范与标准。

◎故事感悟

竺可桢实事求是,为气象学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永不气馁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他立足岗位,为中国的气象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史海撷英

竺可桢临危受命任浙大校长

1935年冬,“一二·九”运动爆发。12月10日,浙大学生召开全校大会,表示响应“一二·九”运动,并发动杭州各校学生近万人于11日举行抗日示威游行。

当时,浙大的校长郭任远竟然秉承国民党旨意,招来军警镇压学生。然而这一举动不仅没有阻止住学生的爱国行动,反而使学生积压已久的愤怒如火山般迸发出来。同学们当即决定罢课,并要求撤换校长。

为了平息学潮,蒋介石不得已只好同意更换校长。在陈布雷、翁文灏等人的推荐下,蒋介石最终将新校长的人选圈定为竺可桢。

但是,获此消息后的竺可桢却有些犹豫不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是担心“大学校长其职务之繁重10倍于研究所所长”,而自己不善于也不屑于繁杂琐碎的官场应酬,他更愿意将时间花在科学研究上。

正在竺可桢拿不定主意时,夫人张侠魂却鼓励他出任校长。她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问题很多,风气不正。如果竺可桢任校长,正好可以为整顿教育、转变学风做一些努力。

经过再三考虑,竺可桢决定接任浙大校长的职务,但同时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财政须源源接济;第二,校长有用人全权,不受政党干涉;第三,时间以半年为限。

4月7日,行政院政治会议正式通过由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的决定。4月25日,竺可桢正式走马上任。他上任后,重点为浙大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改革学校管理,另一件便是积极吸纳贤才。

◎文苑拾萃

古代气象学著作

唐朝时期,有黄子发的《相雨书》,该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天气经验。

元末明初时期,有娄元礼的《田家五行》,这是一部比《相雨书》更系统的天气经验专集。

《天经或问》——我国气象学的启蒙著作。《农候杂占》农业气象谚语。

此外,《梦溪笔谈》、《灵宪》中也对气象学有所涉及。

李四光打破中国贫油论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年),蒙古族,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他首创了地质力学。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等职,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同类推荐
  •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开天辟地的故事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开天辟地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神迹仙踪的故事》、《妖魔鬼怪的故事》、《鱼龙精灵的故事》、《荒诞不经的故事》、《奇异自然的故事》、《万物有灵的故事》、《鸟兽灵异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故事》和《风俗源流的故事》10册,内容囊括了古今中外著名神话故事数百篇,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收藏。
  • 雪地寻踪

    雪地寻踪

    维·比安基的作品分许多种类型,本书表现了作者引导孩子去多多掌握大自然知识,鼓励小读者去辨别鸟兽踪迹,熟悉自然环境。在一些关键时刻,这种知识和经验不仅大有用处和益处,而且还能用以自救,帮助孩子们脱离置人于死地的险境。这类作品多半适宜于高年级孩子阅读。《雪地寻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 大眼睛探秘百科:稀奇古怪的珍稀物种

    大眼睛探秘百科:稀奇古怪的珍稀物种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责任(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责任(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针对当代少年儿童应具备素质,把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按关键词归类,精编成《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责任》。精选五十多篇小故事,每个故事后设计有“换位思考”与“成长感悟”小栏目。用以充分调动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给孩子们以无限启迪。书中故事娓娓道来,插图生动有趣,可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阅读中收获知识。
  • 寻找快乐岛

    寻找快乐岛

    这是一个有趣好玩的故事,充满了想象与温情。猎犬黑虎和小兔比比一起去冒险。糊里糊涂登上了偷猎者的游船。没想到这艘船是属于一个名叫吞剑人的偷猎者和他的搭档——狡猾的狐狸眨巴眼的。他们在世界各地搜捕野生动物,这次的目的地是美丽的绿岛。吞剑人会说动物的语言,他诱骗野生动物,说要带他们去寻找快乐岛,其实是把他们卖给制药厂、皮革加工厂。猎犬黑虎和小兔比比和船上的猩猩水手通力合作,将吞剑人变成了狐狸,关进了动物园的铁笼子里,供人们观看。最后,他们开着那艘游船,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快乐岛。
热门推荐
  • 绝世君妃:倾城之恋

    绝世君妃:倾城之恋

    她,是帝君最宠爱的六公主,天资聪颖,美若天仙,是众人羡慕的对象;但是,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神界神女的女儿!他,是帝君的二夫人与魔君的私生子,若不是天赋异斌,早就被逐出帝都;但,他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神界帝仙的转世!他们两个从小在一起,渐渐对方产生了好感;但是,天意弄人,使他们两个分开;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他们能否在一起?
  • 降龙耀世

    降龙耀世

    身怀降龙十八掌与龙象般若功的萧羽,重生在一个武学昌盛的大陆。这是一个高武的世界,刀劈长河,拳碎大山,剑气冲霄!!!这是一个快意纵横的世界,强者为尊,随心所欲!!!再世为人,萧羽在不经意间,攀登着武者的巅峰,手中紧紧抓着心中所爱,畅游天下!!!新人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侠印奇谈

    侠印奇谈

    [免费新书]看过之后,你会陪着牧宇奋战到最后吗?如果不,那是肾七的问题。侠之大者,为民而争,为侠而强!
  • 转尸成仙

    转尸成仙

    北大陆、东大陆、西荒原、南大洋,以及海外岛屿……东大陆(天元大陆)是盘踞于此的三大上门之一九转金身宗的地盘,下属十二下门之中的五大门派,三阳谷、天尸门、青鸾宫、御兽宗、离幻宗,以及三百旁门之中的一百旁门家族。势力庞大无比,实力深厚无匹。元武国人丁隐,一百七十八年前意外于此处身死,强盛一时的元武国一夜之间莫名灭国,无一幸免。但是因为其身葬地底幽泉之中,得出一线生机,意识混沌中保持不灭,又因域外枯骨魔君炼成飞尸而“活”,继而在魔君结婴紧要关头,惊扰其元神,意外吞其元婴,灭亡其身,交融几丝记忆,继承其强大的精神力,成为天上地下唯一一具活尸。……尸体修仙!永生不死!新书《转尸成仙》,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大鹅拜谢!
  • 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五)

    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五)

    《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5辑)》由张新民主编,本书为“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5辑),分为儒学与中国文化研究、宗教研究、地域文化研究、清水江学研究、地方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书评与札记、研究生论坛七大部分,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 重生之女王陛下霸气

    重生之女王陛下霸气

    总的来说女主是一枚低情商高智商的女强人,身份强大,无人能比(当然鸟,女娲这个身份砸都能砸死你好么?)桃花运也多的不像银(她好想本来就不是人吧!)拥有神秘小鼎,纵横异世无人能敌(喂,你老公来了!)伏羲、盘古来抢妻鸟,各部门注意!穿越各种世界,各种情感故事,各种不要脸的贴上来的各种美男。美男多多快点进坑吧!
  • 中兴间气集

    中兴间气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皇上,请守夫道!

    皇上,请守夫道!

    她竟然穿到了一个小白痴身上,而且是标准的胸大无脑型,她怎能不为之气结?女扮男装散心吧!还好死不死地被皇帝老爷当成了知己,某只吃饱了的猫邪邪地说:“皇后,你可知你犯的是欺君之罪?”某女有气无力地:“那皇上介不介意臣妾罪上加罪?”某男心情大好:“准!”某女眼前一亮:“臣妾犯的是妒罪!”某男沉吟片刻:“不可不罚,那就终生监禁吧!地点龙床!”某女跌倒在床!
  • 九世情劫:孽恋悲情

    九世情劫:孽恋悲情

    雯月因一场怪病失去了美貌,却依婚约嫁给了自称“好”色的大将军岳乘风。洞房花烛夜,雯月对岳乘风一见钟情,而这时她才知道,威名远播的大将军却已双目失明。未来的日子,他们的爱情将经历怎样的折磨和伤害?这是一场无人能预知结局的悲情之恋,但这场由这桩孽缘引发的九世情劫从此拉开了序幕……
  • 圣茶祖师王褒传

    圣茶祖师王褒传

    茶艺是我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国非物质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享有独特、独尊、高尚的消费文化。茶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艺的表演和各种茶文化的传播及形式的展示,则将品饮茶活动提升为物质需求与精神享受的文化总和。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