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89200000002

第2章 水土风物篇(1)

九河下梢天津卫,沽水滔滔向东流

沽水是海河的别称。海河作为天津的母亲河,起于市区的三岔河口,往东(偏南)流向塘沽而注入渤海。天津地处海河流域尾闾九河下梢,从字面上看似乎归入海河的共有九条河流,是不是这种情况?我以为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实际上,在天津及附近汇合而流入海河的河流有五条,即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和大清河;而南运河则是由漳河、卫河汇成,子牙河由滹沱河、滏阳河汇成,大清河由拒马河、潴龙河等汇成,如此加在一起也确实是九条河流了。然而多数人都认为,天津的九河与“九天”、“九州”的数字来源差不多,都只是一种“概数”。因为“九”为阳数之极,即最多的数量,称为“九河”,是指“多河”。海河是“扇形水系”,它汇诸多条河水,故称“九河下梢”。这样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说到“九河下梢”就必然联系到“三岔河口”。所谓三岔河口其实是指现在的狮子林桥附近,南运河由西而来,北运河由东而来,在这个地方汇入海河,三河交汇,形成一个丁字形,这里才是历史上的三岔河口(即海河的起点)。1917年,海河裁湾取直,从三岔河口到现今金钢桥附近开掘一条河道(这就意味着海河延长一小段),将南、北运河直接开通到这里,于是便形成新的三岔河口。原来南运河的一段便废弃了,填平后形成老铁桥大街、鸟市等;原来北运河的一段废弃后形成狮子林大街、东河沿大街等。三岔河口地区是天津最早的聚落点,最大的漕运中转地,也是天津发祥地。旧时天津有这样的民谣:“三岔口,停船口,南北运河海河口,货船拉着盐粮来,货船拉着金银走,九河下梢天津卫,风水都在船上头。”真切反映了明清时代这里经济的繁荣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天津卫”的叫法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天津”以明成祖朱棣发兵“靖难”而得名,意为“天子经由之渡口”,“卫”字意即“军卫”。明永乐二年(1404年)置“天津卫”,筑城驻兵,负责屯田和守卫、运粮。后来虽因地方建制的变化改过别的名字(如府、县、州、道等),但“天津卫”就一直成为口头流传的地名了。

天津还有“津沽”、“丁沽”、“津门”、“三津”、“海津”、“海门”、“析津”、“卫阳”等别称。“津沽”即“天津七十二沽”的简称,“津门”是因为天津是北京的门户,“三津”一般是说天津乃潞(即北运河,亦称白河)、卫(即南运河,亦称御河)在三岔口交汇成海河,“津沽”则是“三津”与“沽上”二者而为之。旧时还有人在书画上题识称自己为“章武人”。如李叔同1917年书联赠法轮长老,题记有:“余于观音诞后一日,生于章武李善人家。”章武是汉代旧名,那时天津尚无踪影,这个地域属章武郡所辖,故而书之。以上均属雅称,多用于书面,下层老百姓很少用之。天津人大都称自己是“天津卫人”或“天津人”,说自己是“本地娃娃”。如果有人问天津老大爷:“您老是哪的人?”老爷子会操着纯正的天津口音回答你:“我是本地娃娃!”“本地娃娃”就是说我是天津土生土长的地地道道的天津人。

海河七十二湾,天津七十二沽

上世纪50年代,我父亲的一位老同事来我家做客,闲谈中说到,“海河七十二湾,天津七十二沽”,这句老俗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海河的湾确实不少,但是否有七十二道,本人未加调查考证无法断言。即使有,已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了。据称从1902年至1927年,以海河治本为主,进行堵塞支流并先后六次裁湾取直,取直后总共缩短河道26.34公里,海河的湾减少了许多。比如当年的挂甲寺本在河东,竟“跑”到了河西;三岔口由今天的狮子林桥“移”到了“金钢桥”附近;津南区咸水沽在海河故道上修建了公园;东丽区的东嘴现有两条河道,两河中间形成一岛,此岛将开辟为旅游点……这都是海河裁湾取直造成的结果。但老俗话既已留给后人,我们也不妨这样讲,好在这也是一段历史。

所谓七十二沽,倒是有些讲头。据传说,汉朝时期,天津一带刚刚退海,遍地沼泽,地势低洼,常年一片汪洋。外地迁来居民,三家五舍聚居高地,并多靠熬盐、贩盐、捕鱼、卖草、种苇过活。因水产丰富,生活能维持,遂使居民渐多,结成村落。这些村落除沽水沿岸的丁字沽、西沽、东沽(今东窑洼)、三汊沽(三岔河口)、大直沽、小直沽(今东门外)之外,大多没有名字。旧时天津城内鼓楼上的楹联有句:“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以七十二沽来概括天津的全“境”。《重修天津府志》引《新县志》谓:“七十二沽,在县才二十一,从西潞河名也,西潞河一名西沽河;在宝坻者二十九,在宁河者二十二,从东潞河名也,东潞河一名东沽河。”《津门杂记》卷上谓:“天津有七十二沽之名,实只有二十一沽,……余则在宝坻、宁河两县城内。

按照旧时的行政区划,这些沽的分布情况是:

天津市区及周边的有:三汊沽、邢家沽、西沽、丁字沽、赵里沽、大直沽、桃源沽、咸水沽、东泥沽、西泥沽、四里沽、葛沽、盘沽、郝家沽、邓善沽、东大沽、西大沽、草头沽、道沽、小直沽、贾家沽、东沽二十二个沽。

在宝坻县的有:八道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貉子沽、丁家沽、翎鹊沽、洛里沽、梁家沽、殿沽、清白沽、半街沽、江石沽、帮道沽、梁家沽、曹家沽、柳沽、南在沽、滩沽、大塔沽、小塔沽二十个沽。

在宁河县的有:大麦沽、齐家沽、捷道沽、大北沽、西李子沽、帮道沽、麦穗沽、东塘沽、西塘沽、南涧沽、勾娄沽、后沟沽、船沽、中辛沽、韩沽、北涧沽、塘沽、东宁程沽、蛏头沽、东淮沽、东李子沽、江石沽二十二沽。

在蓟县的有:高家沽一个沽。

在玉田县的有:拖床沽、大萝卜沽、小萝卜沽、窝洛沽、黄泊沽等五个沽。

在丰润县的有:西滩沽、黄西沽、石桥沽、莲花沽、堼沽、剪子沽、大子沽、东河沽、张子沽、十字沽十个沽。

以上共八十个沽。所谓七十二之数,不能理解为实数。它与“蓟州七十二寨”、“天津七十二屯”、“武清七十二营”等,同属象征性数字。

天津素有水乡泽园之称。清人诗句“天津之水连北溟,七十二沽漩洄汀”(朱彝尊),“七十二沽花共水,一般风味小江南”(华长卿),“七十二沽秋风阔,夕阳争放打鱼船”(李符清),“迢迢七十二沽西,岸上飞花逐马蹄”(沈莹川),便是当年对天津景物的生动刻画。沽,当是河边的聚落,带沽的村落必有水。在天津,除了“沽”的叫法,还有“洼”、“淀”、“港”等,也都靠近河塘或其本身就是水塘洼地,如团泊洼、塌河淀、双港等。“港”如果用于坑名或地名,天津人都念做jiǎng,不读gǎng,包括蓟县的“小港”(但大港例外)。旧时天津邻里间相互问候,如有人说:“二嫂子,今天你吃的嘛饭啊?”答:“港梭鱼啊!”或“港虾钱儿啊!”,这港梭鱼、港虾钱儿都是从港里捞上来的,天津人都读做jiǎng——这就如同北京人将前门外的大栅栏叫成“大什拉儿”一样,你叫“大栅栏”人家反而笑话你,说你是外来人。至于“沽”,一般都念做gū,如西沽、葛沽等,但丁字沽例外,念做gǔ,这也是约定俗成,没嘛道理可讲。

这句老俗话形象地勾勒出北京、天津、保定三座古城的形状。我认为天津人以这三座城进行对比尤能突出天津城的特点。

提起天津老城,久居天津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老城范围,一般是指今天的东、西、南、北四条马路之间,也就是天津人所说的老城里。当年的天津城以鼓楼为中心,为一长方形城垣,东西长五百零四丈,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城周长九里十八步,恰似一盘巨大的算盘,故而称为“算盘城”。

天津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那时还只是一圈土围子,设有四门,门上建城楼,虽为土筑,却因修建得十分壮观,以致博得“赛淮安”的美称。弘治初年,山东按察副使刘福兵备天津时,用砖石卫城,四门重建城楼,分别题保定是个靴子城,天津是个算盘城,北京是个帽子城名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此后,天津城屡经修建。有一次大修是在雍正初年,天津发了一次大水,水退后重修城垣。每面城门上均嵌有石刻的门额,北是带河门,西是卫安门,南是归极门,东是镇海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天津城,成立了“都统衙门”,决定拆除城墙,当时虽有众多乡绅反对,与其交涉,但最终未能阻止。据老人说,拆下的城砖运到山东威海卫修了炮台,事后有人回想起城门的四面门额,从中悟出了“带卫归海”似乎就是城砖归宿的谶语。

虽然天津城被拆除,但老城内的旧建筑和当年留下的地名依然是韵味儿十足。像贡院街、户部街、仓廒街、府署街、镇台衙门、沈家棚栏、卞家大院、拴马桩胡同、乡祠胡同、双井胡同、中营、龙亭、鸽子集等,或流露出富贵气象,或摆出满脸官气,或反映出旧时那种简朴而古老的生活。笔者翻阅老作家秦瘦鸥的《海棠室闲话》,得知秦先生当初写小说《秋海棠》便是从天津老城里得到了启示。他回忆说:“记得早先的天津市内,在邻近金汤桥的海河以西,还有一片旧城区,纵横不过数里,方方正正,犹如一块棋盘,街道都很狭窄,却颇有古色古香的气氛。是时秋季中的某一天,我信步走过一条幽静的石街,偶然瞧见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少女正搀扶着一位老人从家门里走出来。她态度温柔从容,衣饰简朴无华,而外形又那么苗条灵秀,容光照人,以至在短暂的一二分钟以内,便使我的脑神经上深深地刻下了她的倩影,后来在塑造罗湘绮这一人物时,不由不想到了她。”上世纪80年代《秋海棠》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有人问他:“为什么你要选择天津这个地方作为秋海棠与罗湘绮相遇相爱之处?可有什么特殊原因?”秦先生说:“这一问,真教我往事历历,如在目前。”由此可见天津老城里在这位上海老作家心中的地位。

旧时的老城里是天津老百姓生活状态的缩影,也是津沽民俗的集中展现。听老辈人讲,民国年间,城内吃水得靠城外供应,每天都有不少人力水车往城内拉水,因路窄常出现堵塞,一旦如此,必须错车方能通行。由于前面堵塞,后面又跟上来,水车越聚越多,有时错车需要半天时间。笔者幼时虽不住在老城里,却常到城里去玩,那深街小巷里的老宅尽管很旧,却像是一幅幅昔日的风俗画,也如同一瓶瓶的陈年老酒,有一种独有的魅力。几年前,老城旧房即将拆迁,我特意赶去看看,心中恋恋不舍,这也算是最后一眼了。老城的旧貌无疑成为天津人不可泯灭的记忆。

天津“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向以“水”著称,故有此老俗语。天津人通过与周边市、县、镇的对比凸显天津低洼多水。

首先天津濒临渤海,背负九河,内河航运历来发达,海河流域的航线长达三千多公里;历史上的天津,又是一个海运漕粮入京的必经之地。内河与海上这两条沟通南北的运输线,使航运成为天津的生命线。

其次,天津处于海河水系的下游,临河傍海、十里渔盐的地缘优势,造就北京的人全,天津的水全,安国的药全,胜芳的会(花会)全了天津及其周边地区“河湖交错、水天一色”的自然环境。所谓港、淀、海、洼,都是天津人对湿地的称呼。记得清人樊彬曾以“到处是水乡”、“物产水成田”(《津门小令》)来称颂三津大地与水的渊源。像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洼……其实都是天津的“肺”。

天津人爱水也怕水。最让天津人难忘的是民国年间的几次大洪水。

最早一次是民国六年(1917年),市内主要河道南运河漫溢,城厢西南地区尽被洪水浸淹。灾民流离失所,哭天喊地,令人目不忍睹。

第二次发大水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那次大水是子牙河河水连续猛涨,终将大红桥旁的护岸和桥台冲毁,河上的钢拱桥梁也全部塌落。这座建自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单孔拱式桥梁,颇像宋画《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汴河虹桥,那种古代拱桥结构,不仅便民,且有观赏价值,但从此沉没河底。后来又建了一座新红桥,但已不是原来的形式了。不过“红桥”两字,倒成了天津市内一个区的地名。

第三次大洪水是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天津沦陷时期。灾情最为严重。全市浸泡在洪水中达一个月之久。先是市内河流水满,筑堤防守,幸保无事;后意外地从西南郊的减河决口,汪洋大水便冲过农田涌进市区。这天正是旧历七月七“天河配”的前一天,大水进入佟楼一带,经英、法、日租界流向南市和城厢地区,再至津西一带。洪水冲垮市内河堤,同河水平槽了。浊流过处,房倒屋塌,人畜伤亡众多;有些化学物资仓库被水浸入燃烧爆炸,景象惊人。当时被日本人用做封锁各国租界的铁蒺藜、木栅栏,在一片汪洋的茫茫大水中全部失去了作用。据说当时在英租界里躲着的一些抗日人员,都得以趁此机会扮成难民,乘小船离开了天津,这也许算得上洪水千害之一得吧!

同类推荐
  • 全民学国学

    全民学国学

    本书内容丰富,别出心裁地借用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升级方式,包括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经济、军事、教育、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书中以选择题、填空题的方式,来教给大家国学知识。每一个题目的答案附后,就是一个国学的知识点。既是自学自测,更是自娱自乐。既扩大了思路,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又有助于认识上的深刻。使国学知识有如春风化雨,在不知不觉中润入读者的心田。读者在国学这片土地上播种培育,最后必有受用一生的收获。
  • 文明的故事

    文明的故事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本书是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墓俑为主,结合其他地区墓俑及文献记载,对墓俑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爱婿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副院长赵兴刚教授对全书进行仔细校对,并与爱女王云一起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使我能安享晚年。看到中国各民族空前大团结,祖国繁荣昌盛,我由衷地感到幸福、快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热门推荐
  • 霸道首席惹娇妻

    霸道首席惹娇妻

    恶魔回来了。那个从少年时期就喜怒无常脾气暴戾到令人发指的男人,那个她以为已经远远的离开了她的生活的人,没想到他还是回来了。只不过再见面,他已是深遂冷竣,讳暗难懂的成功商人。这个男人是她的梦魇,她轻轻的挣接脱不开,开始变得剧烈。穆奕南俊脸苍白,这一次他是死都不想要再放开她了,她不在的日子里,他过得如同行尸走肉般的。而怀里的小女人已经被逼迫到了极点,她修长的腿从和服里伸了出来,掏出一把小巧的银手枪,死死的抵在了他的粗纩的喉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级足球系统

    超级足球系统

    观看完国足和香港的比赛后钟景的大脑里突然出现了一套系统,该系统让他可以看出人们的踢球能力,进行模拟对抗和召唤足球天才。系统仗着给了他这些能力要求他必须刷满系统内的积分并带领中国足球崛起,不然就会脑死亡“可我只是个大学生啊!”钟景无奈的说道看钟景如何带领俱乐部从中乙打起成为世界豪门,看五大联赛的豪门每年为了争抢中国天才们是如何拼的头破血流的“中国俱乐部只会高价买五大联赛的球星?不好意思我们俱乐部从来只卖球员给五大联赛。”至于世界杯嘛,嘿嘿嘿~
  • 穹空之上

    穹空之上

    那一天,天上“裂”开了一个口子,然后,这个世界开始变得不一样了起来。一种被成为恶魔的生物,从那个地方涌了出来。科学家将那个口子称为“星门”,但是,人们却更愿意将其称为恶魔之眼。然后,在几十年以后,月球基地的实验体GX201从联邦实验室的废墟走了出来……
  • 渐次花开

    渐次花开

    当曾经义无反顾追随的人已不再属于自己王小舞唯一能做的是默默承受随花儿翩跹飞舞的蝴蝶依旧期待渐次花开
  • 学院血案

    学院血案

    皇宫学院一旁,一所华丽小区,一间神秘地下室,无数的房子,房子里,有什么秘密,一口棺材,是什么令他们惊恐万分,是什么给学院带来厄运?
  • 续梦者

    续梦者

    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失去梦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在星际大移民的这个时代,出现了了奇怪的病症——丧梦。患者无法做梦,无法入眠,百亿分之一分的丧梦患病率,不到一年的生存期,却没有任何成功的治疗方法。高考失利,廖沉却收到最高军校的录取通知书。人形通讯器,图书馆爆炸,提前军训,就在身边不断发生的怪异事情中,廖沉知晓自己拥有奇怪的造梦能力。只有他能够给丧梦患者延续生命,就此,廖沉开始往来现实与梦中……
  • 八福客栈

    八福客栈

    她是一个四处给人帮工的女佣。她是一个不被任何教会组织认可的志愿传教者。1930年,28岁的她只身来到中国内陆山区小县城——山西省阳城县。在那里她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岁月。她加入了中国籍,成为地道的山西农妇。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她无私无畏地救助战争伤员、帮助流离失所的难民、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她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刺探日军情报;她也利用自己对山区地形的熟悉,帮助中国军民狠狠地打击闯入家园的日本侵略者。她曾护送一百多个孤儿历尽艰辛,翻越杳无人迹的大山,从日本鬼子的占领区,成功抵达抗战后方。她的事迹经《时代》周刊广为传播,被认为是影响美国人看待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人物之一。
  • 冤家良缘

    冤家良缘

    指腹为婚?!她堂堂杨府大小姐,要嫁一个从未谋面的浪荡公子哥?不行,不行,赶紧刺探良人庐山真面目!!不探不知道,一探下一跳,未来相公竟然是个花花大少,竟然还是跛脚的,这样的人打死也不能赶紧跑路要紧~~~~李俊熹,玉树临风貌比潘安,李家大少爷,不知道多少姑娘梦都想嫁他做李家少奶奶,竟然被人嫌弃到逃婚,他暗暗发誓“杨灵乐,你竟敢逃婚,天涯海角我也要把你抓回来!!!”
  • 宠物小精灵之超神战队

    宠物小精灵之超神战队

    当你看到书名时,你会觉得这是一本单纯热血的同人小说,实则不然。一缕星光,让普通青年小凡奇迹地穿越来到这个世界,从天而来的神秘白玉是什么?那一块快分散在各地的神秘石板又是什么?频频出现的恐怖天灾,背后蕴含着什么?宇宙深夜下堕落的王者,地狱一般的制裁者,它们是谁?彼此有着什么特殊的关系?暗流涌动的世界,邪恶势力之间的惊天阴谋,那在神奇宝贝联盟后如顶天柱一般的存在是什么?一场将世界抛上赌注台的动乱正在酝酿。一切的谜题,在乱世来临之前,没有人能够知晓……
  • 你是那颗星

    你是那颗星

    她悄悄地走进他的心房,成为了他心中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