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勇的化身,而二者之中渲染最多的还是他的“义”。第五十回写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即是一例。故事说:曹操军在赤壁遭到火攻,损失惨重,奔逃至华容道,只剩下300余骑。忽听一声炮响,早已埋伏在此的关羽率500校刀手杀出,拦住去路。曹军人困马乏,无力抵抗,不禁面面相觑。曹操无奈,听从程昱之计,上前向关羽叙旧求情,希望关羽放条生路。关羽想起当年曹操对自己的恩义,不忍拿曹操去请功,便勒马回头,令众军四散摆开,曹操趁机率军冲了过去。关羽大喝一声,其余曹军尽皆下马,哭拜于地,关羽更加不忍。正犹豫间,见张辽纵马而至,不觉又动了故旧之情,于是长叹一声,将曹军全部放走。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最早见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黄鹤楼》。几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甚有影响,特别是由于《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描写,人们对此深信不疑。据说,现今湖北省监利县汴河乡曹桥村,便是当年的华容道所在。华容道从曹桥村北出至毛家口镇,全长7.5公里。
那么,关羽当年是否真的在华容道“义释”了曹操呢?在《三国志》曹操、关羽本传里,对“义释”曹操之事只字未提。裴松之注《三国志》时,也没有提到这件事。相反,倒说了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派兵埋伏在华容道。而曹操引着残兵败将走到那里,遇着刮大风、下大雨,道路泥泞,很难通行,只好叫士兵背草填路,让骑兵通过,而死了不少人。当他们走出泥泞路之后,曹操在庆幸之余,还说了几句风凉话讽刺刘备。他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可见,历史上并无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之事。
大约正是因为裴松之注引有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而讽刺刘备之事,民间艺人容忍不了曹操落魄时还那样的得意,因而要给他触点霉头,但又不能改变曹操未死于华容道的历史事实,于是就让“义”的化身关羽来演出一幕令曹操难堪的故事了。这里,仍有一个演化的过程。
在《三国志平话》里,已有了华容道设伏的故事。故事说:曹操寻华容道去,行无20里,见500校刀手在关羽率领下拦住去路。曹操用美言诉关羽:“看操与寿亭侯有恩。”关羽说:“军师严令。”曹操率军撞阵。却说话间,面生尘雾,使曹操得脱。关羽追赶数里后才回来。东行不到50里,见刘备、诸葛亮。诸葛亮说:“走了曹贼,非关公之过也。”众问“为何?”诸葛亮说:“关将军仁德之人,往日蒙曹相恩,其此而脱矣。”关羽闻言,气愤而上马,说:“告主公,复追之。”刘备说:“吾弟性匪石,宁奈不倦。”诸葛亮说:“我亦去,万无一失。”《三国志平话》中所谓“曹公撞阵”、“得脱”,很明显是说曹操自己硬冲过去,不是关羽放跑他的。当诸葛亮怀疑关羽有意放行时,他听了很生气,才“忿然上马”,再去追赶曹操。
《黄鹤楼》所写的华容道的情节,与《三国志平话》大致相同。关羽说:“某关云长奉军师将令,着某在华容道等曹操,不想乱阵间走了曹操也。”诸葛亮说:“既是他走了,也不必追赶。”可是到了《三国演义》里,就作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关羽在那里只是虚晃一刀,就把曹操放走了。而这又正是诸葛亮的有意安排,当刘备提醒诸葛亮说关羽“义气深重”,在华容道阻截曹操“只恐端的放了”时,诸葛亮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罗贯中不仅把曹操“撞阵”而脱,改为关羽“义释曹操”,还设计了事先曾立下军令状,谁放走了曹操就是死罪的情节。但到时,关羽还是“义”重于一切,不顾身家性命,不顾全局利益,因重“义”而放了曹操。罗贯中唯恐情节本身还不够清楚,特意借所谓“史官”之口加以说明:“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这样就把关羽之义渲染到了极致,也为关羽在后世被尊为神作了铺垫。
“既生瑜,何生亮!”据说这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在被诸葛亮三次捉弄而“气”死前对苍天的抱怨。那么,果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