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178年-219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家境贫寒,十五六岁就跟随为孙策部将的姊夫邓当作战。邓当死后,吕蒙代替邓当为别部司马。后来在孙权手下为将,先后参加过讨丹阳、征黄祖的战斗,屡建功勋,被提拔为横野中郎将。虽然吕蒙从小失去了读书机会,但他听从孙权劝告,攻读史书兵书,加上多年的军事实践,形成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公元217年鲁肃去世后,孙权以吕蒙代其领军,屯驻陆口。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吕蒙“白衣渡江”故事,说吕蒙屯驻陆口时向孙权献计,欲乘关羽远攻樊城之机,袭夺荆州,孙权即命吕蒙速图之。吕蒙回到陆口,听说关羽已命人沿江筑起烽火台,防备颇严,一时无计,乃托病不出。
孙权得知吕蒙病事,心中不乐。陆逊进言说:吕蒙之病“乃诈耳,非真病也”。
孙权因此命陆逊往探吕蒙。陆逊来到陆口,见吕蒙果然面无病色,故而对吕蒙讲:“愚有小方,能治将军之疾,未审可用否?”吕蒙讨教,陆逊侃侃而谈:将军之病,不过因见荆州兵马整肃、沿江有烽火设备罢了。我有一计,保管关羽沿江守吏烽火不举,荆州之兵束手就擒。吕蒙甚是感激,愿听良谋。于是乎,陆逊便向吕蒙建议:吕蒙托病辞职——继任者卑辞赞美关羽以骄其心——然后袭取荆州。吕蒙大喜,即荐陆逊自代。陆逊到任后,依计而行。关羽真以为吕蒙病危不起,又轻视陆逊,遂将荆州守军之大半调往樊城。陆逊探知,星夜告之孙权,孙权即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军马。吕蒙领命,备快船八十余只,让士兵假作商人,尽穿白衣,在船上摇橹,船内却暗藏精兵,昼夜兼程,到达江北,买通烽火台守军,被允停泊江边。半夜,船中精兵齐出,将沿江烽火台全部占领,使关羽得不到警报。随即以烽火台守军赚开荆州城门,一举夺取了荆州。
如果按《三国演义》所言,夺取荆州的首功应记在陆逊头上。但是据《三国志》吕蒙、陆逊等有关传记资料记载可知:夺取荆州,计出、行计均是吕蒙,首功应记在吕蒙名下。
赤壁之战以后,吕蒙是主张吞刘自大的。公元210年周瑜去世,鲁肃代其领兵,其时吕蒙即讲过“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在是虎熊,不可不防”,并且为鲁肃献了对付关羽的五条密策,鲁肃没有接受。随后他又建议孙权趁东吴强大时图取荆州,告诉孙权:“如果一旦我们势力衰弱,再想武力夺取荆州,那就困难了。”孙权接受其建议,决定先取荆州。
公元217年吕蒙代鲁肃领兵后,在孙权的支持下,便寻找机会袭取荆州了。
当关羽北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发动偷袭荆州是有所防备的,因而在后方留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对此,吕蒙一度深为忧急。后来想出一计,为麻痹关羽,他写信给孙权,建议说:“关羽北攻樊城,却留许多军队在南郡,一定是怕我领兵攻袭后方。我常有病,将军可以治病为名,把我调回建业。关羽听到这个消息必定撤出后方军队,增援襄樊前线。这时,我军沿江急上,袭其空虚,南郡可以拿下,关羽可以擒获。”孙权依计而行,召回吕蒙。
吕蒙回建业后,陆逊来看望他,向吕蒙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吕蒙未置可否,因为吕蒙与孙权所定计谋对陆逊是保密的。由于陆逊见解与吕蒙不谋而合,所以吕蒙见到孙权后,便推荐陆逊自代。于是孙权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屯驻陆口。
陆逊到陆口后,写了信给关羽,恭维关羽神勇多谋。关羽想陆逊一介年轻书生,无多大本事,遂将后方军队撤一些增援前线。孙权得知后,即命吕蒙为前部,直驱南郡。白衣渡江,收拾了沿江岗哨,兵临荆州城下。
留守江陵和公安的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傅士仁,因平时对关羽就心怀不满,故而先后投降吕蒙。关羽势力孤单,派人去上庸要刘封、孟达回救荆州,刘、孟二人拒绝支援。其时,襄樊前线的曹仁并未追击,但关羽因势单力弱,只得带着残兵向西退守麦城。随后便是关羽在麦城被擒杀,荆州失守。
可见,陆逊并未到陆口看望吕蒙,进而为之定计;他只是在吕蒙回建业后前往看望,表达了与吕蒙接近的看法。吕蒙、孙权定计、行计,陆逊只是局外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能说是陆逊定计取荆州呢?陈寿在《三国志》中评吕蒙“勇而有谋”,取荆州、擒关羽“最为奇妙”。
但是,《三国演义》为突出陆逊智慧过人,把历史上的吕蒙写成了有勇无谋的庸才。
英雄也罢。奸雄也罢,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论争中,几乎没有人否认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但也不是就没有异议。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