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所有人都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经受过忍耐体验。但大异其趣的是,当每一个忍耐行为有了理想的支持,忍耐也可以变得高尚。
1.胸中有大事才会忍小事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有一句名言:“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这也是富兰克林一生的写照。
有一次,富兰克林在参加议会时,受到一位议员的攻击。如果富兰克林当场和那位议员争论起来,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富兰克林采用了避实就虚的策略。通过向其他人了解,他得知这位议员非常讲究绅士风度,家中有大量的藏书,自己也十分有学问。
几天以后,那位议员收到了富兰克林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极其诚恳,目的是要借一本书。绅士风度的议员立即命人将书给富兰克林送去了。过了几天,富兰克林派人把书给议员还回去,随书还附了一封表示感谢的信。
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绅士,那位议员改变了对富兰克林的看法。原本不屑与富兰克林说话的议员,在下一次的议会开始前,主动过来和富兰克林握手交谈,并且说,以后需要用书,尽管找他借。其他的事情他也会支持富兰克林。这样,富兰克林就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而且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古今中外胸怀远大理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为成大事,不计小节,许多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事情,在他们却可以忍耐。还经常有人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称赞他们。其实,谁都明白,他们并不是大肚汉,而是因为他们目光远大。
在江南的一座小城里,有一位因做盐买卖而发了大财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人们对他议论纷纷。时间久了,有些话越传越难听。
有一天,盐商在城里最大的酒楼宴请朋友,席问气氛非常热闹。这时,只听见旁边的房间里传来大喊声,细听之下,竟是有人在叫着名字大骂盐商。这一下,不仅盐商的手下们都觉得非常尴尬,朋友们脸上也有了不自在的表情。
酒楼里的跑堂听见吵闹声,赶紧跑到旁边的房间里劝解。这边房间里盐商的手下们也正要过去理论,却被盐商劝阻了。盐商对一个手下说:“你去把老板请过来。”手下听了应声而去。所有的人都在想,等酒楼的老板来了,盐商一定不会轻饶他。
酒楼的老板也是这么想的,他不想来可又不敢不来,毕竟人家已经派人来叫了。老板战战兢兢地进来以后,一边作揖一边赔礼。
盐商笑着说:“老板,有件事我要辛苦你一下,希望你不要推辞……”那个酒楼老板听到这儿,腿都发抖了,心想:糟了,肯定是让我把旁边那桌哄走,这两边谁都不好惹呀……盐商继续说:“旁边那一桌饭钱算在我头上,现在,把这两桌的钱一起都结了吧。改天,我再请朋友一定还到你这儿来。”
酒店老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赶紧算清了账收了银子,千恩万谢地把一伙人送走了。
一个手下人不解盐商的做法,盐商对他说:“这很简单,就是一笔合算的买卖而已。”手下人更是不解,盐商继续说:“我给你好好算算,你听好。今天我要是让你们去和那人理论,那人就会信你们的吗,弄不好还得打一架,我又得损失银子;这事还得被传得满城风雨,两项加起来,我赔大了。
“今儿咱们把账结了,才几个银子,这点儿钱我不在乎。第一项,酒楼老板得感激咱们,咱再去请客,他不得把面子给咱做足了;这其二呢,我请的那几位肯定觉得我宽厚,你等着看吧,以后他们会越来越愿意跟咱们做生意;第三就更重要了,去得起那家酒楼的,也不是小门小户的,说句话肯定有影响,我替他把账一结,他以后只要不说我不好就行,也许他还会到处说我以德报怨呢,人的名声比什么都重要。今天花了这几个小钱,挣了这么多,可是赚大厂呀。”
盐商用商人的语言解释了他这次以德报怨的作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这个商人这么会算账。商人的解释虽然看起来粗俗,这里面却蕴涵着大道理:为人处世,宁可看重自己的名声,而不要在乎是否被人骂了几句。
有一句劝人忍耐的话是这样说的:遇到事时,一定要先大吸几口气,再做决定。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改成这样:遇到事时,一定要先算算账,再做决定。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理想使忍耐更高尚,当你踏着忍耐的步伐,走向理想的时候,你的忍耐就不再是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忍耐在理想的跑道上,才能成就其高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司马迁所著《史记》的颂扬。想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历史,而要了解中国历史就必然要了解《史记》。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著作,正是由于作者司马迁胸怀著史理想,忍耐了常人难以忍耐的屈辱,才得以成就。
司马迁是颛项时代的重黎氏之后,重黎氏职掌天地历经夏、商。
直到周代,重黎氏中一位名叫休甫的任职司马,从那时起,这一支就开始以司马为姓。司马家族在周时代代为史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职于汉武帝时期,在朝中担任太史令之职。
史官虽然待遇不高,但司马谈却把它看得很重,因为这是秉承祖业。司马谈作为太史令,他的伟大理想就是要继《春秋》之后,重作通史。这些给年轻的司马迁留下铭印,他将著史的理想深埋于心中。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
还不仅这些。在司马迁20岁的时候,司马谈安排司马迁进行了一次远游,这次远游是一次范围广泛的学术考察。他走了近大半个中国,到过汩罗江去凭吊屈原,探寻过大禹治水的足迹,考察过春秋时文化兴盛的齐鲁地区,更走过楚汉相争时的旧战场。这次游历不仅使司马迁积累了丰富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他要向着自己的理想——著史的方向前进的信心。
然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于元封元年,随汉武帝东巡泰山的途中病倒。临终时,他留给司马迁的遗言就是希望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做史官,写史书。当时已经36岁的司马迁在父亲面前发誓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就这样,司马迁在三年守孝之后,以38岁的年纪继他的父亲之后,任太史令一职,他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发。
很多人都有过远大的理想,也有很多人都曾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司马迁在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如果不是他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来,我们就不可能看到《史记》这部不朽巨著了。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朝中议论纷纷。司马迁不顾别人都在讨好皇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李陵投降是迫不得已,一方面是不想让手下军士送死,另一方面是想活下来,有机会再返回报效国家。
司马迁这样一说得罪了皇帝,获罪下狱。后来,有人传说李陵投降后帮助匈奴练兵,汉武帝更加恼怒,下令抄斩李陵全家,就连李陵年迈的老母也未能免死。同时,已经身在狱中的司马迁也受到了进一步的牵连,被判腐刑。腐刑,这是令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接受的带有极度人格污辱的刑罚。司马迁在狱中经受了生与死的痛苦选择。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故祸莫憎於欲利,悲莫痛於伤心,行莫丑於辱先,诟莫大於宫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世也,所从来远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最大灾祸没有比贪求私利更严重的了,悲哀没有比心死更痛苦的了,坏的品德没有比辱没祖先更丑恶的了,而耻辱没有比受到腐刑更重大的了。受过腐刑的人不能与任何人相比,这已经不是近一段时间的事了,历来很久一直都是这样。
由此可见,司马迁遭受到的是让他难以继续活下去的耻辱,面对这样的耻辱,司马迁多次都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活下去,选择忍受一切地活下去。支撑他活下去的,就是他的理想——完成《史记》这部史书巨著。
经历了这样巨大的变故,司马迁的思想起了重大的变化,他不仅对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次巨变改变了他著史的目的和方向。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著史的想法,是要通过记录历史歌颂大汉的统一,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事迹。而司马迁则在父亲的想法之上,更进一步发展了著史的意义,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不仅为自己树立了这样的理想,而且也真正实现了他的理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敢于以新的视角来探究“天”与“人”的关系,敢于从历史的更替中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后世可以以史为镜。他更敢于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他的著史并不是简单的记录和汇编,他将农民起义者陈涉列入了“世家”之中,他为那些在朝廷里并没有官职的侠义之士专门写了《游侠列传》。当时的社会制度极度轻商,下层人民大致被分为四个等级:士、农、工、商,“商”是在最低等级的。但司马迁大胆地在《史记》中加入了一篇《商贾列传》。这些足以证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突破了以往史书的局限,真正地“成一家之言”,开创了史书纪传体通史的先河。
正如司马迁所说,历来受过腐刑的人就不能与正常人相比,但是,由于他胸中所怀的理想,他坚强地活了下来,他忍受了“肠一日而九迥,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司马迁的坚忍是在伟大理想之下的高尚的坚忍。
很多人总是要强调自己遇到了难以忍受的挫折,所以才前功尽弃,或是直接导致失败。这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想的过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却忘记了更为重要的东西——理想。在司马迁的心中,完成著史大业是他的理想,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使他忍受了常人难一以忍受的屈辱。在对历史的了解中,前人的事迹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激励他勇敢地面对屈辱,完成自己的事业。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曾对此举例说明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於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时候,一生生活虽然富贵可是名声不传的人有很多,只有那些有卓越才能的人才能够流芳百世。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起来,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境之中写出了《春秋》;屈原被免去官职,放逐边地,写出了《离骚》那样伟大的诗篇,左丘明成了盲人后才写出了《国语》;孙膑受到酷刑,写出了《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到四川之后,民间才流传了他做的《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才做了《说难》《孤愤》;《诗经》中的作品大多是贤德的人抒发心中的不满写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因为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心中郁闷,才把自己的心情写出来或是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创作之中,希望能使自己的作品留给后人。就像左丘明成了盲人,孙膑被砍掉了膝盖骨,很难再去做什么事情了,于是专心写书,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愤懑,期望留下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我虽然不比那些大贤,但这些年来致力于写作之中,搜集历史上的各类传闻,考察古代贤人的事迹,并且把这些资料综合起来,以此来分析他们得失成败的规律,从上古的轩辕开始,一直到现在,分成十表、十二:本纪、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我的理想是想用这些来探究天人的关系,明察古今的变化。
可是,我的草稿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遭遇了这场灾祸,我痛惜它还没有成书,正是因此,所以受到了最污辱人的刑罚我没有表示出怨恨。如果真能够写完这部书,把它藏在名山,或是传给懂得它的人。那么我所受到的污辱也就可以因此抵消了,即使再死一万次也是值得的,我也不会后悔的!可是我的这些想法只能对有智慧的人说,是没有办法对俗人谈啊!
司马迁虽然对任安感慨“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可是,自《史记》成书到今天,没有人再会去议论司马迁乃是受腐刑之身,他的伟大理想,使他的忍辱无比高尚,并为后世所称颂。
3.七日的忍耐拯救国家
“宁作太平犬,莫为离乱人”,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战乱的憎恨。当敌国人侵、国家破碎的时候,春秋时楚国的申包胥,心怀救国的高尚理想,到秦国求援。七天七夜的坚持,终于感动了秦王,派兵帮助楚国赶走了吴国的军队。
春秋时候,诸侯纷争。那时楚国是各诸侯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
到了楚平王的时候,情况有了变化,他专用佞臣,迫害忠臣,造成楚国内部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