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08200000002

第2章 中、欧古代文明的发展(1)

谈到中国和欧洲的古代文明发展,就不得不谈到今天所谓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的差别。最近二十年来,人类学界出现“非洲人种扩散论”,认为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是最后一拨儿从非洲往北移动的人种的后代,称为“现代人种”。这一理论最受质疑之处是:本来在这些地方居住的其他人种,究竟到哪里去了?

在古代,人类掌握的工具不可能造成灭种的灾害。假如这些在各地居住的原来人种并没有被消灭,而只是和最后一拨儿非洲北上扩散的人种混合,那么,我们只能说,所谓“现代人种”也不过是许多人种之一,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其他人种。

亚洲和欧洲人种,都是“现代人种”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忽视,欧洲早已有人居住,例如尼安德特人①。这一古代人种并没有消失,人类学家细密地研究人类基因,实际上已经在欧洲人中找到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尼安德特人曾和来自非洲的所谓“现代人种”同时在欧洲居住,最后,两者混合为欧洲的土著人种。

回过头来,看看东方的中国。中国考古学在古代人种的基因方面,还没有太多的新研究。从“北京人”②到近来出土的“许昌人”③,中国有不少古人类的发现。经过体质人类学的解析,发现这些古代人种之间有相当可见的承袭迹象。

最近,又有对两万年前丹尼索瓦人④的基因研究,他们是存在于现代亚洲大陆和海洋岛屿的民族。丹尼索瓦人的遗骸是200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阿尔泰山底下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经过德国科学家所做的基因研究,肯定了这一种人乃是亚洲古代的人种。现在,基因研究学者已经从若干亚洲人种的选样之中,找到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①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化石智人之一,因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尼安德特河谷附近洞穴中而得名。

② 北京人 即北京猿人,中国猿人的一种,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多万年以前。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发现了第一颗北京人牙齿化石,1929年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

③ 许昌人 “许昌人”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是在许昌市一个叫灵井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它是继北京猿人之后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的重要一环。

④ 丹尼索瓦人(Denisova hominin) 可能在更新世晚期生活于亚洲大陆,与尼安德特人有亲属关系,2008年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丹尼索瓦洞(Denisova Cave)的古遗址中发现丹尼索瓦古人类化石。

尼安德特人曾与来自非洲的“现代人种”同时在欧洲居住,最后两者混合为欧洲土著人种。图为1920年复原的尼安德特人模型,现藏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亚洲大陆上的古代人种成分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将来找到的结果可能和欧洲现代人一样——亚洲古代人种基因也保留在今天的亚洲人身上。这种解释指出的方向是人类的多样性。来自非洲的“现代人种”,在北方的欧亚大陆扩散;居住在各地的人群,各有其演化过程,又有不断迁移过程中的分分合合以及因此而生的基因扩散。也就是说,欧洲、亚洲各地的人类,确实会有相当的同异。总之,我想可能的情况是,亚洲和欧洲的人种是有一些不同,但都是“现代人种”的一部分。

欧亚文化的不同,根源于旧石器时代

回到古代文化本身的特色来看,亚洲和欧洲,都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和渔猎生活,一步步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农业。仔细比较这两个地区的发展形态,我们也能看到其间相当不同的发展途径。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后来文化发展的不同形态。那些影响发展方向的因素,可能到今天还存在于两个地区。不同的人群,身处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各自发展相应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我们也许可以借用生物基因的观念,称这些特质为文化基因。

以中国而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程里,其中有所谓的中石器时代,亦即以渔猎采集为生的阶段。中国的考古资料中,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区隔,整个过渡是和缓的。新石器文化是距今七八千年,甚至一万年左右的时候出现的。那时,亚洲东部的中国,北面发展了小米种植的农业文化;南面,也就是长江以南,发展了稻米种植的农业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很快各地都发展了发达的新石器文化。

在新石器文化的前一个阶段里,也许我们可以说,距今九千年到七千年之间,出现了几个发展得非常复杂的新石器文化,例如仰韶文化①。今天我们也许不必用“中原仰韶”来涵盖其他地区,我们要注意的事实乃是在新石器文化前期最鼎盛的时代,中国这个地区至少有五个高度发展的文化形式出现。

在中原一带,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②期间,已经出现了相当大型的村落,每个村落人口为数不少,并且小米农业相当发达,象征着人类文化面貌的陶器也有了非常精美的彩绘。村落之中,也有相当多的防卫设施出现。当然,各地的地区性文化会呈现出个别独特的面貌。村落之中,已经有富贵与贫贱的差别——表现于墓葬,实际上已经是相当复杂的社会。中原新石器文明的前半段,虽然复杂,但没有特别引入注目之处,彩绘的陶片相当精美,烧制技术也不错,然而并未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

① 仰韶文化 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的新石器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上游,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一般认为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

② 龙山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并且有较发达的畜牧业。沿海地区的龙山文化中常有薄而有光泽的黑陶,因此曾被称为黑陶文化。

沿海一带的情形可就不一样了。最北方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①,有非常大的聚落,聚落与聚落之间阶层关系复杂。红山文化的玉器,在今天的玉石市场上还可以当作精品看待。红山时期的“女神庙”和领袖墓葬都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山东的大汶口文化②,特色是以高温烧制的黑陶,黑、亮、薄、精美。在大型墓葬之中,与黑陶共同存在的其他器物中,也有非常精美的骨制品。大汶口文化出现了文字,我们今天固然还不能解读这种文字,但它是文字这一点不容置疑。大汶口聚落的范围非常庞大,一个大的村落所占的面积和墓葬的规模都表现出这个聚落人口众多,可能不下千数。村落内部阶级分化,贫穷与富贵之间的差别明显。

① 红山文化 1935年首次发现于辽宁赤峰(今属内蒙古)红山,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一带。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年代约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

② 大汶口文化 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遗址位于堡头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带,从地层关系和陶器特征上,都证明大汶口文化是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前身。

再往南走,在浙江宁波、绍兴地区,出现了良渚文化①。良渚文化与其前身河姆渡文化②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并延续了数千年。良渚文化的特色是出现了“玉琮王”③,其切割之细、雕刻之精美,令人惊叹。还有很多人工堆积的土山,显然是一些礼仪建筑——也许是祭祀上天的祭坛,领袖们的墓葬就在这些土山下。良渚文化扩散的范围极为广大,从今天的浙江到苏北,这些土山处处可见。

往中部走,今天的湖南、湖北在当时是广大的湖沼地区,内陆湖广袤如海,这一地区的古代人类发展了种植稻米的农耕文化。其最盛的时期,就是所谓的石家河文化④,不仅有许多复杂的村落出现,而且有广大的遗址,中心城市周围有十来个次要的卫星城市,城市遗址的面积竟有数百万平方米。

① 良渚文化 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最具代表性的遗物是造型规整、表面光亮的漆黑色陶器,有相当发达的农业。

②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早期文化,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其主要经济部门为农业。年代相当古老,为公元前4800年左右。

③ 玉琮王 玉琮王为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为礼器或财富象征,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之首,故称“玉琮王”。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④ 石家河文化 1955年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其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

这种大规模的新石器文化,达到了一定的文化高度和复杂程度,共存于亚洲大陆的中国。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都超过了渔猎取食的阶段,而进入农耕生产。村落分布相当密集,就考古而言最发达的地区来说,从陕西到河南,包括黄河以北的山西部分地区,在这广大的范围内,现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后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为数过千——这个分布密度是相当可观的。那时,中国的古代人类,都已经发展出了相当高度的农业生产方式。

神人兽面纹玉琮王 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其切割之细、雕刻之精美令人惊叹。

中国原始部落的崩溃与蜕变

在距今四千年前,也就是公元前两干多年,亚洲大陆骤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我们今天还不知道,总之,中国沿海的三大文化和华中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都忽然衰败了:村落缩小,人口减少,文化水平降低。虽然一度出现文化转移的现象,但是似乎都不太成功。譬如,良渚文化向北推,大汶口文化向南推,江苏受到了很多混合的冲击,但似乎都不能挽回颓势。

这种文化衰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可能是气候,但那个时代的气候并没有太剧烈的改变,天气是冷了一点,但为什么受同样气候影响的其他地区,却没有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另一个解释是:这四个文化,都出现了精美的礼仪用品,并且都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也许正因为社会结构上下差距太大,上层的统治阶级过度消耗了民力,以礼仪设施的建设与制作夸耀权力,例如高高的土山、精美的玉件、难以烧制的黑陶等,过度地消耗了人力与物力,导致社会崩溃。

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中原文化,比如庙底沟二期文化①,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依旧众多,生产力也并没有衰退。这一文化的脱颖而出,可能为建立后世中国以中原作为发展中心的传统奠定了基础。庙底沟文化时期,渔猎采集的色彩还很浓厚,而庙底沟二期文化,却是相当纯粹的农业文化。西起今日的关中,东至河南东部,在这一条窄长的地带,沿黄河边上拉下来的古代文化,奠定了日后中原的核心。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古代文化逐渐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商、周三代中,夏文化所在的地区,正好和庙底沟中期最东边的二里头相近。今天的二里头遗址②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聚落,聚落结构也很复杂,显然已经超越了农业村落,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国家的首都了。合理的推想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逐步发展,从星罗棋布的农业村落逐渐融合成为几个大的文化区,终于形成中原庞大的核心地区。在这里,中国夏、商、周三代传递;也是在这里,发展出了国家形态,从原始的部落一步步发展到商代大规模的王国以及西周封建体制的王国。整体的发展过程,是内聚,是融合。这一地区面对的外来文化干预不大,外来的移民也不多,这是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

① 庙底沟二期文化 发现于河南三门峡市庙底沟,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时期的遗存。后者发现陶器中以带绳纹、篮纹和方格纹的灰陶为主,仅有个别的彩陶,被称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② 二里头遗址 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3800至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

欧洲古代文化不同的发展轨迹

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遵循了另一途径。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其实是西亚地区两河流域①和北非埃及地区文化的移植。在两河流域,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就已经发展出麦类的种植,紧接着,尼罗河地区也发展出以尼罗河灌溉为主的农耕经济。在两河流域与埃及的古代文明里,驯化了今天人类食物中的很大的一部分——动物中的牛、羊、骡以及植物中的麦类、豆类、橄榄油,都在西亚和北非为人类所用。今天的欧洲,要到公元前六千年左右,才有一批批来自西亚的移民进入此地。他们和当地原来的住民聚落接触,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聚落形态。

①两河流域 即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源出希腊语,意为“河间地区”,包括西亚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平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曾建有巴比伦、亚述等古国。

欧洲的村落长期地保持了渔猎和采集文化的特色,在欧洲新石器时代的前期,中石器文化的特色延续甚久,那些细小的、尖锐的石件镶嵌在木棒和兽骨上,以作为猎具和武器。细小的钓钩、渔坠,都长期保留在欧洲的新石器文化之中。

同类推荐
  • 汉朝的故事

    汉朝的故事

    汉朝是汉文化的滥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刘邦一个贫农子弟出身的下级官吏,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灵活有效的处事风格,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为了开辟民族的生存空间做了艰辛的努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群体——汉族。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戊戌变法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戊戌变法

    1898年9月28日,阴霾笼罩下的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囚车押来了6名志士,在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死刑判决后,刽子手操起屠刀,向这6名志士的身上砍去,顿时,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这片多灾多难的大地,同时这也宣告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变法改良运动的悲壮失败。由于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所以史称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为“戊戌变法”。现在,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近100年前的岁月,踩踏着历史的履痕,去翻看这凝重而又令人沉思的一页。
  • 东吴

    东吴

    他是孙武的后人,孙氏的继承人。孙仁,一个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生在新中国的有志青年,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三国。看孙仁如何斗卧龙,戏凤雏,重兴吴国昌隆。
  • 南亚征服史

    南亚征服史

    十七世纪正是欧洲群雄崛起的年代: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取代汉萨同盟成为海上马车夫,商船上万艘,遍及世界各地;三十年战争,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首相黎塞留;英国内战,克伦威尔的模范军,君主立宪;英荷战争,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还有大明帝国异军突起,教皇紧急敕令,新的十字军东征……这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战争和征服,奴役与被奴役,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 假如刘备一统三国

    假如刘备一统三国

    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开始改写,假想蜀汉一统三国,向经典的三国英雄致敬!
热门推荐
  • 东海若解

    东海若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小学生立志传

    小学生立志传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神奇之旅马上开始了哟~!就让我们和小鸣同学一起踏上一段搞笑热血的冒险旅程吧~看一个平凡的小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奇遇,谱写一段不朽的传奇!
  • 不朽神守恋

    不朽神守恋

    一名来自耀夜学院的阳光少年,借着自己罕见的异能去保护弱小,偶尔挑逗一下女同学。携带着超能力和那张俊逸的脸,没人敢跟他抢校花!……在这所学院,充满了超能力元素,情感之事伴随着学生,配上风趣幽默的日常生活,携带着独一无二的超能力,创造出属于学生们的“不朽神守恋”
  • 商经:胡雪岩商道智慧

    商经:胡雪岩商道智慧

    胡雪岩是中国封建社会商界的一个传奇。他以贫贱的钱庄学徒出身,在短时间内事业崛起,创造了近代中国金融事业中的一个奇迹,后世称其为红顶商圣。他周旋于纷繁复杂的官场,成为正二品红顶商人:再从富可敌国的如日中天,到产业倒闭一败涂地、家破人亡的极衰极辱境地,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经商要学胡雪岩,我们通过其在商业领域的经验,总结其经典的经商谋略,掌握其在时代的波峰浪尖中,如何驾驭命运,品悟其纵横驰骋政商两界的处世韬略。
  • 什刹海九记

    什刹海九记

    本书分为九记,从整体上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角度的梳理和勾勒,是对什刹海地区研究和保护的系统总结。
  • 吕凤伦

    吕凤伦

    吕凤伦创作诗词歌赋和短篇小说若干,散落杂乱,如今集结汇总,整理成册!
  • 只是喜欢你

    只是喜欢你

    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年轻有为的事业青年慕寒被在KTV做兼职的即将大学毕业的金梓,深深的吸引了,并开始慢慢的喜欢金梓,可是,金梓在几年前和男友宁帆分手之后,开始变得不在相信任何男生,心里依旧只有宁帆,面对和宁帆长相有些相似的慕寒的示好,金梓态度冷淡。在金梓慢慢开始对慕寒敞开心扉的时候,宁帆却突然闯进金梓的生活,打乱了金梓的平静,金梓又该如何面对慕寒和宁帆。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却揭露了慕寒和宁帆的身世。
  • 四叶草的记忆

    四叶草的记忆

    冬天,他悄悄的触着你的脸庞。你拿着一杯热咖啡,微笑着看着对面的那个他……
  • 你的城市很美

    你的城市很美

    可惜故事太长,只有风听我讲。蓦然回首,希望留下的人还有你。
  • 《周易》管理日志

    《周易》管理日志

    《周易》如何与管理结合起来?它的阴阳统一理念能为我们管理企业、领导员工带来怎样的指导?“亢龙有悔”、“道大行也”这样富有深意的文字,如何让它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作用?一本通常被用来进行占卜和作为风水本源的书,又如何对管理者有所帮助?本书作者通过自身对《周易》的研究,加上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学习和实践,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日志方式重新解读《周易》,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基于《周易》智慧之上的有效的中国式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