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08200000027

第27章 结论(2)

荀子带进来的儒家人文理想,成为中国历代治国的基本要求。很少有政府能具体地实现这些理想,然而,有了这些理想,政府的承诺和百姓的盼望才能够形成。《礼记·礼运》中有“大同”、“小康”两个境界,“小康”终究是现实政治希望能达到的水平。所以,汉代的皇帝自己很清楚,帝国的政治是外儒内法,希望以法家的制度达到儒家的理想。

相对于中国而言,欧洲在罗马帝国时代,是以城邦政治的贵族与精英执政,希望达到城邦公民社会的理想。这个公民社会却并不包括每个人在内,公民之下,永远有非公民和奴隶不在国家理想统治的关怀之内。后来,基督教廷公教秩序出现,却又是以“神的城邦(City of God)”作为理想,人只能仰望神给的恩典,自己不能作为祈求福祉的主体。

这样的一个中华帝国体制,几个不同结构结合成为一个稳定的庞大系统。不过,问题也在于这一系统的稳定,导致了惰性,以致缺少其他代替的选择,以适应不时出现的“失调”危机。以国家与社会的领导分子为例:中华帝国的体制,从汉代以后,就将儒家思想作为选择文官的标准。汉代的察举,不仅考核能力,也从乡评里挑出“孝廉方正”这一类符合儒家理想的精英人物,担任政府官员。从西汉的察举,逐渐演化出东汉的儒生精英集团,形成以世家大族为基础的庞大领导阶层。外廷的文官组织,凭借儒家精英的力量,实质上威胁到了皇权。于是,皇权引进了宦官、外戚和边防军的力量,形成东汉政治长期存在的紧张情况。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代,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唐代以后,科举制度成为平民百姓的晋升之阶。政权以功名利禄网罗天下才俊。然而,也正是这些功名利禄,使得凭科举进入到权力阶层的学者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这一现象的本质,可说是社会上存在的文化资源与皇权代表的政治权力,并不能够经常保持适当的平衡。

宋代中国文化桎梏,导致统治结构僵化

宋代开始,儒家的学者致力于解释经典。北宋理学宗派林立,不断阐释经典,建构出儒家从形而上学到社会伦理的整套理论。古代的原始儒家,以其人文精神,最为关怀的是人际关系,所谓“伦理”。儒家伦理结构下,人与人的关系既是相对的,也是互动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无不是根据这相对与互动的原则加以界定的。“君不君,则臣不臣”,所以,反抗暴君,不算叛逆。可到了南宋,朱熹解释的儒家伦理,却是将这种相对的互动转变成固定的结构。人与人的关系,就成为不容颠覆的格局。

朱子学是儒家理论中重要的一个学派,其本身立论周密,无可诟病。问题乃在于明代科举制度规定朱子学为钦定的官方理论,解释儒家经典,只有朱子的注疏为科举认可的标准答案。明太祖甚至将《孟子》中的一些章节摒除于儒家经典之外,就因为《孟子》秉承了战国时代高张的人文精神,主张百姓有反抗暴政的权利。

儒家不是没有另一选择,宋代的陆象山和明代的王阳明都有过以个人心性为主的思想。但是,从皇权的立场来看,朱子学的结构论比陆、王的意志论更有利于建构稳定的社会,也更有利于统治者继续维持既得的权力。于是,从明代以后,六七百年间中国的科举制度选拔的不再是有独立精神的儒家学者,而是只知背诵一套答案的书呆子,一群没有独立思辨能力,只知为皇权服务的仆役。这一“天下国家”的结构,就只剩了法家的管理制度,不再有儒家的人文精神与之制衡。

中国的经济体,是建立在精耕细作制度上的农业经济。而且,由于汉武帝时期的政府过度管制工商业,导致以城市为基础的企业萎缩,农村便必须担起以农舍手工业生产消费品的功能。于是,这个农业经济就具有强烈的市场性。欧洲那种纯粹以庄园生产自给自足的农业,在中国只能于大乱之中偶然出现。市场型的农业经济,必须要靠区域间彼此的互补,使地方性的产品经过聚散流转,构成一个交换网。

从汉代以后,这一经济形态不断扩张,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西北丝路和东南海运的外销,在不同的时代都为中国赚来许多财富。可这些外销商品,有些是由作坊生产的(如瓷器),有些却还分散在农舍手工业的体制下(如丝织品)。那些外销商品带来的财富,没有集中积累的机制,不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可以继续增长的资本。

如本章开头所说,中国有一个相当聚合的地形。从秦汉形成的道路,经过历代不断地扩大和加密,至今仍是庞大的网络。各地以其特产的聚散,彼此交换,互相谋利。于是,中国经济上的区间互赖,也是维持中国凝聚为一个整体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分久必合”,即使在国家分裂时,经济上的交换和互赖,也能创造重新统一的机缘。南北朝时期和宋、辽、金、元时期,南北对峙,但是边界上的贸易从来无法切断。

欧洲历史上,以城市为基础的外销产业和与其相配的金融、运输,使城市与城市之间,构成一个巨大网络。但是,内陆的农业经济,从上古到中古,基本上都是比较粗放的生产方式。例如,两圃或三圃的轮耕制①,农业和牧业的并存等。欧洲的封建体制将农业生产割裂为自给自足的庄园,以及小范围之间的交换。直到近代国家体制出现以后,国内的安定才足以建构一个国内的交换网,从而大区域内的互通有无才得以实现。在近代欧洲,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才整合在同一个经济交换网络之下。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都在皇权和文官制度的统治下,再配合上述市场性农业经济的网络。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这两套网络的结构,可以长期保持中国的统一,提供相对有效的管理。到了唐代,虽然颇多内乱外患,但基本上,文官制度的体系还是相当有工作效率。例如,安史之乱以后,刘晏②改革财政,就是由中央调度资源,保持市场经济网络的有效运作。宋代的制度,地方有相当的自主权,虽然宋代中央的工作效率并不高,各个地方人治为政,但也能保持经济网络的自动调节。明、清两代,中央权力强大,而在意识形态固定以后,文官体系已不再能够制约皇权。同时,意识形态的固定,使政治统治结构僵化,不再能作必要的调节,以适应突然发生的变化。

① 轮耕制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其目的是保持土地的肥力。

②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他整顿盐法,在离盐乡较远的地区设置常平盐,缺盐时平价出售存盐,又实行常平法,做到“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德宗即位后,被人诬陷而死。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迅速拉大中、欧差距

从万历到嘉庆两百年间,正是世界大洋航道开辟和发现新大陆这两个重要事件发生的时期。诚如前面所说,欧洲取得新的动能,鸢飞于天,鱼跃于渊,大步地迈向新的时代。欧洲帝国主义取得的利润,其实有不小的一部分间接地流入中国,中国至少享受了两百年左右的出超。这个时机,明、清两代政府,不仅不知适当运用,反而由于与外界隔绝,愚昧地将这新的变化当成对中国秩序的挑战。明代万历以后,沿海的海上集团非常活跃。不但沿海民间的力量组织了不同的海上活动集团,甚至内陆的资本——例如安徽累积的钱庄资本,也投入了海上活动。

明代的政府加强了海禁,将这类参与国际海上活动的中国人都当作倭寇的同伙,不仅不加以支持或利用,反而花了很大的力气剿灭海上活动。明代覆亡的过程中,在北边的黄海地区,毛文龙的部下、南方闽台郑芝龙和郑成功的部下,都因为具有相当的武力和财力,在明清的斗争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然而,从明代平定倭寇之乱到清代平定三藩与台湾郑氏政权,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却是彼此抵消。相对于欧洲列强在海上扩充,中国并没有了解大洋航道贸易的历史意义,却只是为了维持中国秩序,错失了参与列强海上活动的机会。

明代中国的东南和华南地区,依然依靠外贸的出超而相当富足。清代征服了中国,在南方的战争一度造成这些地区重大的损失。不过,因为中国东南部长期的富足,这些地区很快就复原了。相对而言,黄淮以北的中国,却因为并不生产外销商品而长期陷入贫穷的局面。中国市场经济的网络,实质上破裂为二:南方的富足,并不能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救济北方的贫穷。不仅中央政府定都北方要依靠南方的接济,而且,明、清两代都有大量官家和权贵占据了北方大量农田,一般百姓的生活十分困穷。明、清两个王朝,乃是以政治权力强压,才勉强维持了中国的统一,南北之间的差距实际上越来越大,中国经济网络的区间互利功能已经不复存在。

南北经济的倾斜,早在明代就可以看出。明末的流寇是散兵和饥民组成的,一旦啸聚,便如滚雪球一样,愈变愈大。他们却始终只能在北方进行活动,一过了淮河,庞大的流寇就不再具有同样的气势。清代乾嘉时期的白莲教,也只能在淮汉之间大肆活动,进不了江南和华南。中国的经济网络已经破裂了,中国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两个,然而,政治当权者和学术精英却一直没有理会这些巨大的变化。

凡此新的情况,如果不是因为皇权高张,并且在文官体制下,社会的精英群长期形成“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士大夫本来应当有相当的能力,矫正前面所说昧于国外情势的错误;他们也本来应当看出国内情势的改变。可是他们却坐视南北差距扩大,而无力加以纠正。于是,乾隆时代号称盛世,而对于英国访华使节团开放贸易的要求,乾隆朝廷的答复则是:中华万物具备,不在乎外方小邦的贸易。这一次历史上的自大,充分地显露了中国从皇帝到官吏,对于当时情势之愚昧无知,也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国力已经空虚。

这些变局和上层对于变局的麻木,正是由于明、清两代经由科举制度,将思想定于一尊。皇权希望稳定,却不知道稳定的另一面就是僵化。一个庞大的帝国,如果对内对外都因为僵化而不能作出适当的调节,这样的政权终究会陷入困境,成为不能撑持的腐朽结构。

前面的八章,我们对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进行对应比较,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明、清两代的中国和西方对比,西方解除了宗教束缚,迎来了开放自由思想的启蒙时代,他们不仅能创造新的形势,而且因势而起,终于飞扬而不可遏制。中国呢?墨守成规,自缚手足,本可以依靠已经取得的大量白银,投入正在形成世界网络的新经济形态,却昧于新形势,不仅不能因势利导,反而时时刻刻阻挡,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中国和西方的对比,现在可作一个结论:中国长期在一个帝国下,相对而言,中国人曾经享受过比欧洲发达的经济和文明;而在明、清时代,中国一落千丈,颟顸五百年,时时在灾难之中,几乎无法自拔。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海峡两岸的中国,都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回看向来处,不能无动于衷。后现代文明,正在逐渐呈现,在这贞下启元的阶段,东亚这批中国文化的子孙何以自存?何以作更好的发展?一个最重要的警告:视野不能狭窄和短促,结构和思想不能僵化,在面对未来时,不要自限脚步,自设藩篱。来日多难,也多机缘,如何自求多福,全在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在另一本书里,将要讨论现代主流文明的困难、中国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补足,以及将来如何融合的可能性。

同类推荐
  • 三国贼寇

    三国贼寇

    看三国,品三国,众多英雄埋没,不若重回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一看让我们热血沸腾的事情!张燕,这个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暂露头角的人物,但因其山贼起家,又后事黄巾,便多遭史家贬抑,因此也很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张燕其人究竟是何等人物?张燕,一人之力,力保十万黑山众;封官拜爵,冠绝笑傲天地间!不如重回三国,看一看这个被历史淹没的英雄人物!现代某高校历史系学生张燕,屌丝一枚,平日里无所事事,但却痴迷于三国历史,沉醉三国游戏。机缘巧合之下,他穿越至那个让他痴迷的年代,还稀里糊涂成了黄巾余孽张燕。众看客,且看他,官府追缉,江湖封杀,险境厄运,带领十万随众求生存;揭竿而起,浪迹漂泊,远遁太行,力战三国群雄成霸业。
  • 巴比伦与殷商

    巴比伦与殷商

    赖苏是个冷门专业的博士生,研究的是古代语言。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导师交给他研究的一件文物,似乎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竟然将他传送到了三千七百年前的古巴比伦!换个时代混生活倒也可以,混够了古巴比伦,再混古印度……嗯,还是老家古代中国好混。偶的神哪,四大文明古国咱就混了四分之三。失落的文明,神秘的传说,一万公里的迁徙,亲历三大远古帝国的缔造……这一路之上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了。不过,只要有美女陪伴,好友相助,沿途的那些艰难险阻,天灾战祸什么的,凭着从二十一世纪带来的一身本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至于有人说赖苏创造了历史,嘿嘿,那也只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什么?还没告诉您那文物到底是什么?算了,最好别提这个。
  • 东亚风云录

    东亚风云录

    1644年,满清入关。明将李定国力挽狂澜,延续国祚,终将国界奠定在秦岭淮河一线。历经百年沧桑,明与清两个王朝同时跨入了20世纪。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两个先进的东亚大国,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世界?这里有壮怀激烈,也有似水柔情;这里有戎马倥偬,也有宦海浮沉;这里有伟大的人格,也有卑劣的诡计;这里是二十世纪的东亚全景,伟大的史诗就在这里奏响!(书友群451423591欢迎加入讨论!)
  • 周宋风云

    周宋风云

    李从珂举家自焚,后唐灭亡,一名将军怀抱一名年幼皇子从熊熊燃烧的城门中冲出。十二年后,皇子长大成人,外出游历,与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们产生了交集,他的行为推动了历史的巨轮。
  • 从汉奸到英雄

    从汉奸到英雄

    八年抗战,一个永恒而又沉痛的话题。老天将一个现代人抛在那个悲惨的年代,抛在民族存亡的岔道口上。睁开眼睛,他会看到一个民族最深的伤口:阴沉的天空下,谁的家园被孽火焚烧?谁的女儿被兽兵追逐?谁的兄弟被无情的杀戮?谁的父老乡亲在淫威下被迫屈下双膝?这些在历史上都切实的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又活生生的在他眼前重映时,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来自最本能的召唤,发自最切身的感受,杨国权不以自己穿越附身的汉奸加纨绔为负担,在毁谤和非议中,他象一个充气的皮球,外力越强,弹得越高,越强。他,从花园口决堤的洪水中,从沼泽般的黄泛区横空杀出,在血雨腥风中,用鲜血,甚至生命重新铸炼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饱经蹂躏的古老大地上,书写出一段值得他永远回忆的个人历史。浴血奋战的惨烈,儿女情长的缠绵;冷酷无情的厮杀,脉脉温情的瞬间;阴险毒辣的对手,柔情蜜意的美人;让我们随着他,一起走完这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吧!
热门推荐
  • 荒村乱葬

    荒村乱葬

    我叫宋域,祖上传下一本老符书,相命、堪舆、阴墓、阳葬、风水、五行……一一概括有,走偏僻荒村,遇墓尸邪鬼,悄悄告诉你们,墓里异族美女,有异味!
  • The Silverado Squatters

    The Silverado Squatt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锥命

    锥命

    纯正都市生活之作,没有异能,拒绝重生。每天稳步更新,绝不间断!杀人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田家古族又有怎样的秘密?长生的传说来自何方?执迷的人们又有怎样的下场?揭开层层迷雾,你看到的是强者的不屈精神!不管生活给你的是什么,你可还曾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写我所想,活我自己的人生!睁开你的眼睛,精彩不容错过!支持我的亲们请加群111579192,注明起点昵称哦。相信我早晚必定成神!
  • 昆仑幽冥祭

    昆仑幽冥祭

    据古书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过这么一群人,他们精通咒.印.符.诀.术等仙法,并知五行、晓奇门。是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延续。又因落魄的他们常年生昆仑山之中,故而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昆仑奴!
  • 遇见你时间正好

    遇见你时间正好

    于毅在第一次见林琦华的是时候,是在琦华九岁的时候,那时候于毅心里想,要当一个好哥哥,分别四年之后再度重逢,于毅决定要琦华的一辈子,陆景城第一次见林琦华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这个不是特别漂亮的女人所吸引,四年之后于毅归来,林琦华是坚守儿时誓言,还是与四年后相遇相知爱却不肯许诺她婚姻的陆易景?各位看官前面铺垫有点长,请耐心往下细看。
  • 微静若挧之离陌

    微静若挧之离陌

    第一次见面她重重的摔倒他坏坏的问“需要帮忙吗?”他强制性每天放学和她一起走。在她失忆后他故意惹怒她最后她说“云峥你过分了”在她被人夺取清白临近绝望的边缘中,云峥你在哪?在她被朋友背叛,亲人离去伤痕累累也能说出“不管是以前的秦雨若还是现在的秦雨若她都喜欢云峥呐”在她跪在地上看着白床单心如死灰她哭着丢了所有“云峥,如果可以重来,如果时间有限,我想和你在一起”
  • 并蒂

    并蒂

    花为什么并蒂,树什么连理,燕为什么双飞?因相伴,因相依,因扶持。如果疾风,如果骤雨,落红满地,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心,同命,同忧,同喜。并蒂的花不一定美丽,却有情,却温馨……
  • 齐天神猴

    齐天神猴

    一代妖王齐天大圣穿越异界,踩下一个个所谓的天才,走上强者的巅峰之路。昔日的同族如今众心捧月的天之骄女,我不屑一顾:曾经的手足兄弟,现在高高在上天赋第一的内门弟子,那又如何?终将被我踩在脚下。妖王一怒,伏尸铺路,一路高歌,满腔热血,千般法术,万道武学,我终究成就无上神猴。
  • 降魔之相

    降魔之相

    长夜观星夜不沉,星野百色树影横。百卦千回指一词,天上人间驱魔人。浩渺宇宙,时间、空间是万古不变,还是从未被真正认知。且看驱魔人如何演化道力,如何净化这世界。
  • 玉郎江枫

    玉郎江枫

    他是死过一次的人,死在眼前这个女人和她姐姐的手里,却又被她救活。该如何形容这个身有残缺的女人?对他江枫来说,就两个字——厌恶!可悲的是,就算厌恶,他却不得不沦为这个女人的玩物,在自己爱妻生命的最后十日,背着她,天天与这个魔鬼欢好。又在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为她所幽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