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08500000032

第32章 《二十四史》的起点

余秋雨:从今天开始,我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大家一起讨论中国文化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司马迁。他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史学家,而且是一个改变了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人。是他,使每一个中国人成为“历史中人”。

中国有一套完整的《二十四史》,过去曾被集中装在檀香木的专门书柜里,既气派又堂皇。这套卷帙浩繁的史书所记朝代不一,编撰人员不同,却有相同的体制。这个体制的设计者,就是司马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他看成是《二十四史》的总策划。

有了他这个起点,漫长的中国历史有了清晰而密集的脚印。这个全人类唯一没有被湮灭和中断的古文明,也有了雄辩的佐证。但是,我们在一次次为这种千年辉煌而欣慰的时候,会突然安静下来。像被秋天的凉水激了一下,我们清醒了,因为我们看到了远处那个总策划的身影。那是一个脸色苍白、身体衰弱的男人。

他以自己破残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司马迁的《史记》写了十几年,如果再算上修改的时间,大概是二十年。他父亲是个太史令,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了,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他二十岁就开始了考察,走了很多很多的路,就在他准备把考察的结果一一写下来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场重大的人生灾祸,那就是“李陵之祸”。

这场灾祸让我们这些后人听起来十分痛心。但是,和一般模式不同的是,这场灾祸的制造者并不是一个卑鄙小人,而是另一个伟大人物,那就是汉武帝。

请注意,在历史上,伤害伟人的并不一定是小人,而很可能也是伟人。这是巨石与巨石的撞击,大潮与大浪的相遇,让我们在惊心动魄间目瞪口呆。

汉武帝无疑开辟了重要的时代,以至今天的中国人想起他还会精神振奋。汉武帝年纪轻轻就登基了,他不能忍受前辈皇帝只能用一个个汉族女子以公主的身份与匈奴和亲的方式去换取北部边疆的和平。他觉得,这样的事情很屈辱,这样的和平很脆弱。他想用武力来问一问,我们到底还有没有另外的力量?因此他开始不断地打仗,在位五十四年,差不多打了五十年。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汉武帝实在是做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人类的一切大文明,都会遇到野蛮力量的围攻。最终胜利的,大多是野蛮。因此,真正的大文明必须选择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中华文明当时遇到的最大野蛮力量,就是匈奴。对匈奴,秦始皇的对付办法是长城,汉武帝的对付办法是战争。否则,匈奴一旦入主中原,很可能是中华文明的消解。后来匈奴的主体终于被驱赶到西方去了,到了西方,他们又与当地的野蛮力量会合,把一度与中华帝国并驾齐驱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了。罗马文明,连带着希腊文明,就此中断,欧洲陷入了漫长的中世纪。两相比较,汉武帝功不可没。

汉武帝的时代是个英雄的时代。开疆拓土,平定边境,凯歌和悲歌交织,锋芒和粗粝俱现。英雄时代的逻辑与平常时代是不太一样的,司马迁的悲剧也就是英雄时代的悲剧。

对于司马迁悲剧的具体情节,大家应该知道,我在《历史的母本》中也作过系统论述,今天就不在这里重复了。我只想说一说我对司马迁的总体评价——正是这个在油灯下天天埋首的“刑余之人”,规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规范。他使我们所有的人,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谱。

王安安:我听到有一种说法,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历史”就是他们的信仰,中国人追求“不朽”靠的是“青史留名”,避免的是“遗臭万年”。

余秋雨:我很喜欢这种说法。不是“宗教的历史”,而是“历史的宗教”。历史被拟人化,变成了一个生命,似乎能看到一切、裁判一切、奖惩一切。这个历史,就具有“亚宗教”的人格力量。不错,历史在中国,是一种裁判坐标,而未必是真实坐标。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侠客游士、文人骚客,他们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脑袋后面有一支巨大的史笔。这支史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历史,也传达了一种有关人间正义的基本界限。

我想对大家提一个问题。在司马迁之前,《春秋》和《尚书》都已经开辟了修史的门径,那么司马迁对后来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有什么特殊意义?其中有没有负面意义?

王牧笛:我觉得司马迁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是一个史学体例的开创者。在他之前,孔子赋予了历史一种功能,就是“以史言志”,比如他写《春秋》,是把自己的志向和理念融入到历史的记录当中,分辨善、恶、褒、贬,判断是非。司马迁把孔子的功能追求规整化为一种结构性体例。

王安安:除了一个结构性的体例外,《史记》还创造了许多“原型”人物,比如我们会说谁是“项羽式的人物”“刘邦式的人物”。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以人物为核心的写史的方式,影响深远。现在很多历史事件我们可能记得不那么清楚了,但是那些人物却留在了我们的文化记忆当中。

余秋雨:你们两位说得都很对。《春秋》,包括《尚书》,以一种大事记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史学理念”,但在“史学理念”之后还必须创造一个可以长久延续的“史学模式”。这个模式,就由司马迁创造出来了。理念是像云一样飘荡的东西,人们可以仰望它的光彩,但是要完整地按照一定的格局和程序承接下来,必须有模式。如果史学模式没有创造出来,这代人按照这种方式写,那代人按照那种方式写,上下缺少可比性,这也就构不成历史气脉。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往往就出现这个毛病:某一段历史有记录,某一段历史是传说,某一段历史是空白。相比之下,中国的史学模式实在不凡,这首先要归功于司马迁。

同时,不管是理念还是模式,都应该被广泛接受。它需要好好读,需要在人们的心中产生强烈的效应,而且接受的范围必须超过史学界,超过少数精英阶层。这是因为,历史与每个人有关。正如安安所说,司马迁的《史记》通过创造“原型”人物的方式使历史具有了生动的形象性,代代都愿意读,于是模式具有了时间的下伸性。

裘小玉:秋雨老师,我们经常会说历史是公正客观的,可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司马迁个人的立场,或者说他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史记》里的强烈体现,这算不算客观?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点呢?比如说,写到“垓下之围”,英雄末路的项羽,唱起“力拔山兮气盖世”,与心爱的虞姬告别,最后的几百个壮士也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那么,是谁目睹了项羽临终前的一系列戏剧性场景?司马迁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材料的来源,就把它写到《史记》里面,我们也把它当作事实接受了。这个传统延续到后面中国历史的书写当中,有怎样的影响呢?

余秋雨:你触及了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牵涉到了西方近代史学和中国古典史学之间的差别。为此,我要为中国古典史学讲几句话。

其一,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西方历史学家敢于担保自己的历史表述是充分客观的,尽管他们经常会以充分客观的面貌表现出来。

史料漫无边际,而且永远可以被挖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几个朋友携带家人一起外出郊游,回来后的第二天大家的回忆已经很不相同,如果再过半年,彼此的印象就更加五花八门了。这还只是一次人数不多的小小郊游,如果换成一个各色人等参与的大事件,结果会怎么样?彼此利益各有冲突,互相观点各不相同,所见所闻各有角度,大家在记述中难免包含着大量的隐讳和夸张,又缺少当场对证和辩驳机制,时间一长,所谓“客观”的历史几乎无从谈起。这一点,二十世纪的法国新史学已经尖锐地指了出来,他们到后来只相信“心中的历史”,或者说,只相信历史在集体心理中的个别投影。这就是说,过去大量看起来“确证无疑”的历史,其实都有明确的主观立场,只不过在西方现代,都被科学主义的客观形态掩饰了。司马迁很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与当时流行的官场意志相比,已经比较客观了。他把官场不喜欢也不在意的那些群落,比如失败的英雄、孤独的侠客和其他种种“边缘人物”,也都一一写了进去,让我们看到了官场立场之外的世界。

其二,司马迁怎么知道项羽唱歌、虞姬自杀的具体情景?他其实有过不少考察,不仅有当时留下的文字资料,还亲自到过那些地方,搜集过各种传闻。如果司马迁还在,你问他,他会告诉你当时是根据多少资料的集中对比才作出最后选择的。但他不知道两千年后会有一些西方史学流派的博士论文必须以注释来证明每一个观点的来源。如果知道,他也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不想做“历史学博士”,哪怕是北大的。

因此,司马迁的史学是一种“文学化的史学”,而不是“科学化的史学”。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但是,司马迁毕竟是在写史,因此他的文学又受到严格控制。例如,写到传说的地方,他会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传说,彼此心照不宣。

过了几千年以后,我们年轻的读者才会对这样的传说产生合理的疑问。司马迁其实没有消灭这些疑问,也没有消灭自己说法之外的其他可能性,这对于一个古代历史学家来说已经不错了。我们今天可以评判他的得失利弊,但是,从更宏观的历史悖论来看,我们现在的选择,真会比司马迁更好吗?其实我们没有这个信心。

萨琳娜:秋雨老师,您认为《史记》所确立的价值观念,对中国这个官本位的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是一种促进,还是有某种程度的制约呢?

余秋雨:司马迁的基本思维确实是“官本位”的。第一,他是一个史官,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知识分子”;第二,身处英雄的时代,使他对汉武帝的业绩由衷地钦佩,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价值判断的主轴。

当代中国学者太懒,不知亲自考察和思考,只会顺着两千年前的观点来讲述历史,一切都是朝廷博弈,权谋高下,名士沉浮,几乎不理当时的社会生态和民众心理。此风沿袭到现代史研究,仍然没有多大变化,例如,写“文革”总是停留在“红墙”之内的政治升降,派别胜负,而完全无涉几亿民众的真实生活。官场、官场、官场,政治、政治、政治,这种取向,恐怕连司马迁的在天之灵也会频频摇头了。

同类推荐
  • 山西民间故事

    山西民间故事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本书包括形象解读篇、文本研究篇、附篇等三大部分,具体有《略论明代文学中女性审美形象》、《晚清小说中的中国女豪杰形象解读》等文。
  • 突围中的农村

    突围中的农村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部引人入胜的书。它呈现的事实,它引发的思考,它展示的人格,都是一般书所难以具备的,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逐字逐句的阅读打动了我,也相信会打动你。这部书对问题的感受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对问题的思考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作者的人格魅力为常人所不及……这本《突围中的农村》(李桂平编写)展现的事实,所引发的思考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那些尽管精细却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著作。相信你可以读后收益不少。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本书试图以绍兴覆盆桥思仁堂寿氏家族作为首选的研究对象,力求全方位地搜集、发掘、梳理和研究这个家族史料,重点探究其清末民初鼎革时期的历史,感受其时代的风风雨雨,真实记录其文化传统的光与影,从而汲取我们所需求的思想、精神和其他有用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思仁堂寿氏家族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热门推荐
  • 网王之后桌的你

    网王之后桌的你

    白石BG与师父告别,千岁凉看了看手中师父给的她哥哥的住址,踏上了最近一班回家的公车。窗边一闪而过的是完全陌生的街景,陌生的人,还有能懂但绝对陌生的语言。4月09日,日本,大阪,第一次踏上这个关西政经中心城市的土地,按说该有一种离乡多年重归故里的亲切感,可惜……
  • 刀光论

    刀光论

    刀光,两把乌鞘短刀,曾经沾上了无数武林人士的鲜血,武林中人人谈刀色变!后来成为武林的一个禁忌,武林中无人敢谈起的那段血腥之史。五刈檀经,武功绝学,它的出现让整个江湖为之疯狂。终年积雪的见愁山又是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刀光、五刈檀经、见愁山三者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名门正派的弟子与魔教宫主的结合又会让武林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二人失散十年之后,江湖与朝廷又有什么牵扯?魔教教主明明是二十几岁的姑娘,却又为何白发苍苍?她又经历了什么?刀光论,给你一个属于你的武侠世界……
  • 龙刃之芒

    龙刃之芒

    一场因寻宝引起的腥风血雨,一场大战蓄势待发!少年如何夺得宝物,练就一身本领,请大家拭目以待!
  • 破空戒指

    破空戒指

    身怀空间法则的苏原,偶然得到一枚空间戒指,拥有破开空间随意穿行的异能。神秘老者,牛逼的戒指,会引出怎样的故事?融法则,化永生,追寻宇宙初开的秘密,苏原该何去何从。。。。。。
  • 我曾经去过你的世界

    我曾经去过你的世界

    你遇上一个人,你爱他多一点,那么,你始终会失去他。然后,你遇上另一个,他爱你多一点,那么你早晚会离开他。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一个人,你们彼此相爱。终于明白,所有的寻觅,也有一个过程。从前在天崖,而今咫尺。本小说,都是本作者的亲身经历。
  • 不是和尚不是妖

    不是和尚不是妖

    一千年前她是妖精。再五百年就可以飞升,因此她一心修炼。奈何魔神现世,三界不休。她只想帮忙打到魔神继续修炼。可却遇上了他。一千年前他是和尚。一心侍佛,心无旁骛,布道讲经教化人间。奈何魔神现世,苍生无救,他只想用手中金杖为世人博出一条血路。可却遇上了她。他以为她为虎作伥,助桀为虐。差点将她乱杖打死。可她却损耗自身修为救人,施善。最后他们联手将魔神封印。她却真气耗尽,踏上黄泉。她死前,用尽余力,把自己抛离妖路,只希望下辈子,不再为妖。他的余生,也只有孤灯相伴。圆寂前,向佛祖发愿,下辈子,不再为出家人……什么?太惨了?没关系,一千年后咋们再从头来过。这一世,她不再是妖精。而他,也不再是和尚。
  • 鬼才魔导

    鬼才魔导

    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唯有王霸兼用,方能敬天治人!
  • 玄之玄皇

    玄之玄皇

    “这一刻本宫就是皇,不可一世,也唯我独尊,犯我族者——死。”“本殿的命运只有本殿自己可以掌握,妄图主宰本殿的人只要死路一条。”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扭曲在一起,到底是不是注定?
  • 隐痛之飘荡今生

    隐痛之飘荡今生

    窗外,阳光灿烂。风,温柔的轻抚过每个人,每个事物...初夏的时节,一切都是生机勃勃都是那么美好的。我捧着一本老旧的童话书趴在窗口,任由风吹起我的碎发。轻轻地闭上眼睛感觉这生命的律动。嘴角,扬起一抹惬意舒服的笑容。猛地,心脏像是被人紧紧攥住般难以跳动,疼痛。仿佛尖锐的指甲生生的嵌入我那小小柔软的心脏之中般疼痛。甚至,疼到我来不及好好的感受这疼痛我就失去了意识。身体像是被剪断线的木偶般向后坠落,那么的轻盈,那么的无力抵抗。童话书,从手中滑落刮倒了身旁的拐杖,发出着巨大的抗议声。‘’雪澈!‘’听到声音的妈妈猛的推开雪澈的房门看见了昏倒在地上的雪澈。
  • 女巫季节:女巫养成记

    女巫季节:女巫养成记

    靠,这到底是他妈的什麽学校啊?进校门要精神力;毕业资格是孵出小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