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08500000056

第56章 五百年斯文所寄

余秋雨:上一次我们用投票方式,对明、清两代的文化现象进行了重要性次序的排队,大家比较看好的是哲学和小说。这是文化创建的两端:抽象层面和世俗层面。哲学像天,小说像地,上下呼应,自有气象。

我在上次提到,对于明、清两代的这两个文化现象需要再讨论一番。先从你们投票所选的“小说的繁荣”说起,如何?

王牧笛:我用一两句评一下。《三国演义》写“义”,历史可以这样写,竟然遮蔽了正史本身;《水浒传》写“忠”,写的是水波荡漾的古代浪漫;《西游记》写“诚”,天下第一名猴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聊斋志异》写“怪”,人鬼情未了;《儒林外史》写“讽”,知识分子的时代悲凉;《红楼梦》写“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王安安:我赞成上次秋雨老师发表的意见,在明、清两代众多的小说中,坚定地把《红楼梦》排在第一,因为它第一次把女子作为人来写,并且写了这些美丽的人的毁灭。在它之前的作品中,女子很少有真正的性格,只有一个行为目的。但《红楼梦》里的女子是人,有性格,而且是复杂的性格,她们最后的破灭让人产生同情,并唤起了自身的感动。《西游记》我也喜欢,但《西游记》的不足是它的模式化,几乎都是来了个什么神仙就把险情解决,最后流于一种看热闹的感觉,对它的兴趣就降下来了。很多人说,《西游记》最好看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那一段,自从跟唐僧取经后,真正的孙悟空作为一个人物的那种漂亮的东西就没有了。

吕帆:我同意安安的看法,《西游记》最好的地方在于它的游戏性,大闹天宫就是一个猴子的玩闹,跟我们喜欢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大战几大门派一样。另外我顺便讲讲昆剧。可能受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我也喜欢《牡丹亭》。首先《牡丹亭》作为案头文本很有可读性,“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以当文学作品欣赏;其次是演出时的舞台形象绝佳,我看上、中、下三本演出,买了不同的票价,看上本时我买二十元钱的票,中本改买八十元的,下本再改买两百元的,因为想近距离观赏。当然我也喜欢剧作的内涵,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有一种爱到深处可以让人由生变死、由死而生的感动很珍贵。有首歌唱“死了都要爱”,但死了以后还怎么爱我们就不太清楚了,《牡丹亭》可以给年轻人很多启示。

丛治辰:小说出现的先后排列,其实就体现了它们逐渐走向世俗化的过程,是世俗的记忆。《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没有深入世俗生活细节。林庚先生说《西游记》是世俗社会胜利的一个东西,孙猴子就是世俗社会的市民。猪八戒是农民的代表,世俗社会开始出现了。秋雨老师没有提到《金瓶梅》,从《金瓶梅》到《儒林外史》再到《红楼梦》,小说才开始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性才有细微的展露。这是一个慢慢深入人心、深入世俗的过程。

有一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我们山东人写的。我觉得它是一个集大成者,也是开创者。它集合了唐传奇、志怪小说所展现的光怪陆离,同时也开创了笔记体小说的新传统。被称为“挽救了世界文学”的博尔赫斯最喜欢读的就是这部短篇小说集,他从这里面看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理性传统的时空观,以及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对于明、清两代的小说,我曾说过《红楼梦》比其他几部小说高出许多,现在再放在一起排个次序:第一名《红楼梦》;第二名《西游记》;第三名《水浒传》;第四名《三国演义》;第五名《聊斋志异》;第六名《儒林外史》。

《红楼梦》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其他几部小说,还没有摆脱黑格尔在《美学》里说的“历史的表面现象的个别定性”,而《红楼梦》摆脱了,直接探寻着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这就使它进入了世界性的最佳作品之列。它不仅不黏着于历史真实,而且也不黏着于一般理念。例如,表面上,它是支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情的,但它又那么雄辩地证明,这两个人根本没有,也永远不可能为婚姻作好准备。又如,所有的亲人都爱护着他们,但所有的爱护都成了伤害,最大的热闹成了最深的寂寞……这一系列悖论,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总体发现,却又都没有结论。这是其他作品完全无法比拟的天才之作。遗憾的是,后人研究《红楼梦》,几乎都落到它所努力摆脱的层面上去了,转来转去都在说“历史的表面现象的个别定性”,这让我有点生气。

《西游记》排第二,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个师徒组合,那条漫漫长途,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寓言,对于人类和文学而言,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我曾在《艺术创造论》一书中说过,如果抽离了寓言象征,绝大多数现代派文学都会读不下来。这也就是说,《西游记》具有某种现代性。

《水浒传》比《三国演义》好,是因为它写了人的命运,而且把人的命运当作了主干。宋江会去看父亲,李逵会去看母亲,武松有哥哥,林冲有妻子,这些关系都成了情节核心,但《三国演义》没有。虽然《三国演义》也写到了人,但目的是写事。因此,四部小说中,最差的是《三国演义》。

《水浒传》的问题是缺少延续之力,当好汉们一一上了山,故事就结束了。这是思想局限,更是艺术局限。水泊梁山,不应该仅仅被占领,它有可能成为一个精神祭坛。当然,这是民间小说达不到的高度。

关于昆曲剧本的创作,我很同意把《牡丹亭》放在前面,其他两个作品其实还是依附于历史故事,尽管写得不错。茅盾先生认为《桃花扇》是中国古代最好的历史剧,我不同意。我认为第一还是《牡丹亭》,理由就是它首次刻画了一种情,可以出入生死、傲视世俗,也傲视理学。它甚至把出入生死的过程也非常具体地描摹出来了,让所有的观众看到了人世间的无限可能性。尽管知道它不会是真的,仍然愿意欣赏它。吸引大家涕泪交加地欣赏一种不真实,这是中国审美水平的一大突破。

中国人在审美领域里有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常常用“真实”作为“着落点”,为此不惜制造大量的“伪真实”“伪历史”。直到今天,这种审美惰性还在大规模延续。审美是一个完全区别于真实和历史的特殊空间,它需要被特别唤醒,并放在它自己的空间里予以保护。在这方面,《牡丹亭》独领风骚。

讲了小说和戏剧这两项最通俗的文化项目,我想与大家一起腾空而上,说一说哲学。

我喜欢在文化交谈中不断出现这种随意跳跃。如果一直盯在一个个专业话题上不越边界,就太局促了。跳跃本身,就是思维快感的来源。

王牧笛:这很刺激,却有点困难,我来充当实验品吧。我觉得朱熹和王阳明是中国哲学的高峰。朱熹的中心思想是个理,理说到底是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根据。比如秋雨老师面前的杯子,首先是存在一种与杯子有关的理,再加上作为质料而存在的气,才结合成这个杯子。理是主宰者,气是材料的赋予者,理与气的聚合产生了周遭万物和世界。这在哲学上是本体论,朱熹通过理学给先秦诸子的学问奠定了一个形而上的基础。

有了本体论,自然还有认识论。气和理一个具体,一个形而上,所以要通过具体的东西去格物才能够认识理。王阳明很有趣,他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通过格具体的物,要穷他的理。但普通的格物方法不行,还要用敬,只有用敬才能上升到圣人境界,拂去珍珠的尘埃,见到本来的光彩。

朱熹认为,万理的总和叫太极。他认为每一个物上面都有太极,这比柏拉图要高明。柏拉图的“善”没有解决“一”和“多”的问题,而朱熹用了一个佛教的比喻“月映万川”,解决了“一”和“多”的分际。

吕帆:我想说说伦理观。朱熹强调理是至善,它高高在上并有道德含义,就是儒家一直强调的礼、义、仁、智。高高在上的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它贯穿于各个人的身体力行。从这个意义来讲,天、地、人三者在同一轴线上,可以贯通一气。那么,从人至天,怎么样去达到至善之性?需要人自己的努力和超脱。理贯穿到人身上以后,会产生气质的偏差。所谓的君子、小人,也由此而分。

欧阳霄: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并发展到高峰,他认为心即理。还是用杯子来举例吧,朱熹认为有一个杯子在,杯子有杯子的理,但王阳明不认为有杯子的理在,他觉得理在自己的心里,心和理合一。理是什么?理是心的一种结构,所以就不存在外化于自己的杯子了。王阳明格竹子七天七夜,格到自己大病一场,觉得这样格竹不行,就在静坐的过程中来格物,其实这时就不再是格外界的物,而是正心。王阳明的学说最后成为一种正心的学问,凡事反省内求了,这大概是他最重要的特点。

王牧笛:我补充一下。传说王阳明跟一个得道禅师对话,聊累了休息,王阳明突然问,禅师你现在还有家吗?禅师说有啊。王阳明说你家里还有谁?禅师说我母亲还在。王阳明问,你想念你的母亲吗?禅师静默了很久才说,我怎能不想她呢?禅师潸然泪下,第二天就打包还俗,看母亲去了。这说明通常在我们看来高高在上的人有着同样的心、同样的性。而这个心性,对你我来说,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致的。这虽是个小故事,但可以反映出王阳明怎样通过心和性来看待世界。

余秋雨:像你们这样讲,别人是听不明白的。闪光点很多,却概括不起来。恐怕你们自己也没有真正明白。

朱熹以一种宏伟的理论气概,使原本处于散落状态、感觉状态的儒学,具有了严密的哲学逻辑,这显然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他试图确立中国学理的单一本体,划分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然后统贯天地万物。他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理”,一切都由此出发。结果,因它,构成了千年儒学的完整形态。

遗憾的是,朱熹构建这一理论之时,社会现状与他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因此他不得不又衍生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理念,制定出一系列行为规范,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桎梏和行为镣铐。在学术的真实性体验上,他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试图沟通“物”“知”“理”之间的渠道,也只是一种空幻的设想,难以产生真正的认识论成果。

到了明代中期的王阳明,已经看出朱熹的问题所在,便不再在几重难以沟通的概念间勉强连接,而明确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学”,连那个至高无上的“理”,也都是心的化身。因此,不必辛辛苦苦地去“存天理、灭人欲”了,只要“致良知”就可以。朱熹认为,人的“行”发自内心,而“知”却要向外求取;到了王阳明这里,哪里还要到心外去求知?一切都本于心,因此自可“知行合一”。这显然是对宋明理学的一大推动,因此也可以独立地称之为“心学”。

如果硬要比较,就我本人而言,当然更喜欢王阳明的“心外无事”“心外无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说法,因为我的人生实践证明,这些概念帮我度过了很多社会灾难,并有所作为。但是,如果从纯粹哲学的高度上来分析,这里所说的“心”“良知”等概念还是朦胧迷离的。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我建议大家读一读李泽厚先生的著作,如《宋明理学片论》《己卯五说》《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等。就我涉猎所及,他讲得最为深入。

朱熹和王阳明这两位哲学家都很了不起。我曾在一篇写岳麓书院的文章中记述过朱熹晚年受迫害,与他最信任的学生蔡元定诀别的感人情景。我又在一篇写家乡的文章中评价过王阳明先生的惊人生命力。王阳明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居然又成了明代最能打仗的将军之一,这在人类文化史上都找不到第二人。这实在是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健全生命。我仰视他,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同乡。

在文化专制的大背景下有这么健全的生命,这一事实,常常使我产生自勉的激情。

同类推荐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让我们走进古阿拉伯文明,总共分七章,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国、神权体制下的阿拉伯、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光芒四射的物质文明、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阿拉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生肖文化:鼠咬天开

    生肖文化:鼠咬天开

    本书研讨了生肖鼠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

    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

    《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中讲述的马球,古称击鞠,即骑马打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在我国唐朝时期,马球运动非常流行,从宫廷到民间都有广泛的开展。唐以后,马球运动不断发展演变,走向衰落,却同时向周边地区不断传播,甚至传向海外,成为今天的马球运动。
  •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本书就是按照这个分法;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本书是一本纯粹的国学书,让你读后回味无穷;是一本有趣儿的书,让你读后轻松愉悦;是一本有内涵的书,让你通过浅显的语言,领悟厚重的知识。这是一本有品味的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学达人。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热门推荐
  • 加油吧,美少女

    加油吧,美少女

    简介:【作者有些懒不想写】内容:【作者自认为也是没谁了哈哈当然好看】主旨: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穿越的女生,莫名其妙卷入莫名其妙的案件的事。她必须要在任意空间里穿过来穿过去,完成任务,然后好早日回家孝敬爸妈(我说随意乱说会信吗)简介有些无能,但不接受任何吐槽【傲娇中】
  • TFboys之那一年我们的承诺

    TFboys之那一年我们的承诺

    “那一年我们的承诺,你忘记了吗?”王俊凯。“凯,我并没有忘记。”慕容雨欣。那一年的承诺又能否实现呢???
  • 无上焚天

    无上焚天

    我若灭世,谁人敢拦?天若有怨,葬之何妨?神纹天下,八荒六合唯我独尊!一个蚍蜉王爷的心声…………。
  • 李彦宏的专注智慧

    李彦宏的专注智慧

    本书是著名企业家管理智慧系列之一。最著名的企业家管理思想永远是相关读者关注的焦点。本系列偏重以轻松的文笔、清晰生动的案例解读国内著名企业家的一种最为人所熟知的性格特质和管理智慧。李彦宏是国内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从归国创业至今十几年,仅仅创办了一个企业——百度。而百度也迥异于其他互联网企业的跟风扩展,一直专注于搜索引擎以及围绕搜索的用户需求,并通过本地化的创新在国内市场领先于同行巨头google。本书通过分析+案例+启示的体例,揭示了李彦宏如何抵抗住无数“赚快钱”的诱惑,专注做搜索,并将百度打造为明星互联网企业的专注智慧。
  • 木面异

    木面异

    他叫颜萧,自诩江南第一剑,却迷失在莽莽丛林里。待其重回江湖时,城头已变大王旗。为拾昔日风采,他握牢宝剑,在腥风血雨中再闯生死关。
  • 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界来客之良医

    异界来客之良医

    异界医者,不得已来到地球。一次外出竟遇到同一片大陆的来客。这才得知自己来此的原因,以及昔日故乡的巨变,从此踏上拯救世人,收集信仰之路。
  • 霸皇勾蛮妃,独荤!

    霸皇勾蛮妃,独荤!

    她穿越成霸皇宠于一身的绝美云贵妃,却受尽万人唾骂:眷恋嫡兄、与太后男宠纠缠不清、惑乱宁国太子…有人骂她、欺她、害她、毁她。也有人帮她、爱她、宠她,愿意为她而残,为她而死,为她放弃一切。—壹—广兰十六年,太后苏绾为帝扩充后宫,所选“佳丽”个个容颜惊绝。某日,御花园中,一排粉衣轻纱的妃嫔垂手静立,屏气凝神。一名瘦小太监暴躁地来回踱步。“颜妃,你长得最好看,嗓门怎么大得跟雷一样!女人味在哪儿!”“吃吃吃!脸都圆成磨盘了!虞双雪,你是想气死你的太后姑妈啊!小心真成肥嫔!”远处,小太监嘀咕道,“这云贵妃还真是与众不同,怎的成天谋划着帮别人争宠呢!”皇帝锦廉玺双眉紧锁,看来昨晚自己的榻上功夫没使好!这不知好歹的女人,今儿居然还有力气在这儿折腾!—贰—广兰十八年,太后“病危”。锦廉玺却在这时候独揽众怒,诏告四方:“五日后,晋云贵妃为皇后,朕要给她最盛大的册封礼!”然,五日后,四方权贵云集,新后隆装登座。众人皆惊:她,不是云凰!
  • 必谈的军事之谜

    必谈的军事之谜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明天去巴黎

    明天去巴黎

    派出所长冉晴光在仕途屡战屡败,把家迁到了成都。穷困,没朋友没工作,为了省钱吵嘴,生活平淡、郁闷、压抑。养尊处优的太太决心去家政公司工作。临去她在公共汽车上大声讲电话:啊,是我,对对,我明天去巴黎,飞机票都买好了。一车人都羡慕地看着她,而后,她下车,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