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09000000018

第18章 梁启超:大学的梦想与实践(1)

梁启超与中国公学的缘分,是从反对留日学生弃学归国开始的。

留日学生反对“取缔规则”风潮发生时,梁启超正因维新变法失败避居于日本。风潮兴起后,他特意找来刊登此文的日本官报,发现中国留学生界的“公愤”其实不过“由误解而生耳”,《规程》本意是为了加强对留学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其精神并非欲拘束清国留学生之自由,不过监督此种类之学校,而以图留学生之利益耳”1。但很多中国留学生并未亲见《规程》全文,仅凭各种风传就认定是一种“阴谋政略”,并因此纷纷弃学返国,显然是不妥当的。

为此,梁启超写下了洋洋数千言的《记东京学界公愤事并述余之意见》,连续十天刊登在《申报》上,劝告中国留学生珍惜留学机会,不要轻易放弃学业,更不赞成归国派“将挟此社会,超东海而更建设之于上海” 之说。由此可见,一开始,梁启超其实并不看好中国公学的前途。

直到十年之后,1916年,广西、广东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势力大为受挫,局面略定。梁启超由香港赴上海,渐生隐退政治之心,决心倾力于社会教育事业,才开始将中国公学纳入视野之中。

缘续中国公学

早在1916年10月厌倦政治、心生退意之际,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里就曾流露过投身社会教育事业的想法:“作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吾顷方谋一二教育事业,希哲终须向此方面助我耳。”只可惜,写完此信后不久,梁启超即奉召进入段祺瑞内阁,以致这一刚处于萌芽阶段的梦想成了泡影。

1919年,欧游即将结束,确实需要对未来做一番长远的规划了。根据梁启超与张君劢等人在欧洲期间的洽商,决定回国后重点办三件事:创办一所大学,组织学社出版杂志,办一个实业机构。

关于办大学这一点,当时似乎并未确定明晰的目标。1920年1月20日,即将回国的张君劢致信黄溯初,专门谈到“与先生等在欧洲所商归国后各事方针”,其中第四点即办大学一事:“弟意与其自办大学,不如运动各省筹办而自居于教授,只求灌输精神,何必负办学之责任乎。任公于编纂杂志之外,在北方学校中居一教习地位,亦计之得者也。”2

这与留守国内的研究系成员的意见是一致的。1919年夏秋期间,张东荪致信尚在欧洲游历的张君劢、蒋百里等人,就明确建议“学校计画,尤望进行”。这其实也是对于梁启超等人归国转向的一种呼应。

如此境况下,中国公学开始进入梁启超的视野。尽管梁启超最初并不主张留日学生回国办学,但在更多政治同道逐渐介入中国公学的管理后,梁启超与这所学校的接触已是不可避免。

1914年,中国公学在遭遇“二次革命”的重创后几乎停办,早期创办人王敬芳不忍撒手不管,决定重建中国公学董事会,推举汤化龙为董事长。王敬芳、汤化龙便是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的党人。

1916年5月,反袁进入尾声,梁启超由香港转赴上海。当时,中国公学校长王敬芳兼理河南福中煤矿公司事务,无暇分身,日常校务主要交给事务长李荫秾、教务长刘秉麟分掌,遂有意邀请梁启超接掌公学。这让梁启超一度怦然心动。

当时正值内外交困之际,进步党内也在不断探讨着梁启超与同人的出路问题,最后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同人方面不必拘定,先生方面则绝对不可出山。”正如进步党人袁思亮后来所说,“今天下谁可与计事者,不如以著书明道自任,毋更以身为武人之牺牲”。

这种声音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梁启超决定尽快华丽转身,“谋一二教育事业”。考虑再三,由进步党内同人执掌的中国公学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经过商议,他计划将校内中学生转往上海其他各中学,然后将中国公学改造升格为大学。不过,这一梦想未及付诸实施,便因梁启超北上游说中国政府参与一战而作罢。

再度回身,已是欧游归来之后。1920年3月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梁启超由法国马赛返抵上海。他选择发表关于欧游感想演讲的第一站便是中国公学。

梁启超前往中国公学演讲,更多是一种试探。3月15日,《申报》刊登了梁启超此次演讲的大体内容,读之可见其文化救国的思想嬗变和急迫心情:“鄙人自作此游,对于中国甚为乐观,兴会亦浓,且觉由消极变积极之动机,现已发端。诸君当知中国前途绝对无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但求各人高尚其人格,励进前往可也。”

面对台下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梁启超思绪起伏,语重心长,接着说道:“学生诸君当人人有自任心,极力从培植能力方面着想,总须将自己发展到圆满,方可对于中国不必悲观,对于自己则设法养成高尚人格,则前途诚未可量也。”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这次演讲近十天后,3月24日,梁启超写信给随丈夫出使在国外的大女儿梁思顺,告知归国以来经历,透露将选择在上海居住,并“欲在上海办一大学”。

或许也是天意, 就在梁启超寄出此信后不久,4月3日,中国公学创始人之一梁乔山病殁,常务董事出缺,董事会遂公推梁启超递补。自此,梁启超正式接掌中国公学。

酝酿升格大学

接掌中国公学,第一要务仍是筹款。对于这一点,梁启超似乎充满了信心。

几经酝酿,梁启超计划撰写一篇募捐文,广为散发,吸引社会名流加入捐款行列。5月14日,王敬芳给他寄来了《中国公学第一次报告书》《吴淞中国公学十年纪念册》等纪念印刷品,并抱以厚望:“中国公学者,诸友人精神之所寄者也,倘公学前途得借先生之力扩而大之,诸友在天之灵,其欢欣感佩可想也。”

梁启超当然也不只是说说而已,很快就付诸实施之中。7月20日,他给身在国外的大女儿梁思顺写信,请她帮助联络热心教育事业的缅甸侨商林振宗,希望其能大手笔捐赠,“若彼能捐五十万,则我向别方面筹捐更易,吾将以此为终身事业,必能大有造于中国”。梁启超甚至细心地想到,若是林振宗能够捐赠巨款,除了邀请他加盟中国公学董事会之外,还将另想一些途径为之表彰名誉,让学生和社会永远感念这种慈善义举。

从女儿那里听说林振宗有回国开矿的打算,梁启超便托为转告:好友丁文江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多年,对中国何处有好矿,应如何办理,都非常熟悉;另一好友刘厚生注意矿业十余年,拟大投资本开办铁厂。若林振宗有意,这些资源都可以介绍给他。

良苦用心,跃然纸上。不过,梁启超最终似乎没有说服林振宗捐出巨款。一直困扰中国公学的经费难题,再度重演,无疑成为梁启超提升中国公学格局的最大“绊脚石”。

从创办之初,中国公学就瞄准“办成一流大学”的目标。当年在郑孝胥、熊希龄等人的协助下,王敬芳、黄兆祥、张邦杰等人四方奔走,终于在吴淞争取到一块百余亩的官地,一开建就是高规格,宿舍能容800人,讲堂能容3000人,国内同等学校中无有出其右者。只可惜一直备受经费困窘的影响,所办只限于中学,直到1919年夏秋之际,汤化龙、王敬芳等人重组董事会,才增设了商业专科。创设大学的初衷,迟迟未能实现。

梁启超早有将中国公学升格为大学的愿望,1916年准备接手时,就曾做出谋划,后因其匆匆北上而作罢。如今终得机会,梁启超决定将这一想法再度提上议事日程,并一度动了亲自出任校长的念头:

欧战以后,文化日新,我国民顺应环境之趋势,国民自觉心之发达,一日千里,乃共憬然于学问。基础不植,在个人无以自立,在国家无以图存,莘莘学子,欲求高尚完备之学科,若饥渴之于食饮也。而环顾国中学校状况,欲求一焉能与各国最高学府程度相颉颃者,竟不可得。即有一二较完善者,则大抵在北方,而南方几于阙如。又多属官办,常为政治势力所牵制,不能遂其自由发展。查欧美各国大学,何一非由社会热心大力之人提倡维护而成,或为之前,或为之后,增高继长,发扬茂实,心力所造,百世其利赖之。本校既有可宝之历史,有相当之设备,同人等承乏校务,不敢不自勉,决拟于明年为始,改办大学,学科讲座,不求泛备,惟务精纯,视力所届,岁月增廓,图书仪器,广为购储,藉供学生自由研究。凡所规画,别具专章,虽将来成效大小未敢豫期,然竭力以赴之,庶于学界前途当有壤流之助。4

或许令梁启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些想法遭到了同道蒋百里的坚决反对。蒋百里是梁启超欧游时的考察团庶务,对于其归国办学的打算也是坚决支持的。可是,蒋百里觉得大学不应是随随便便就能办的,“我辈谈教育亦须有一种特别精神,就是唤起人的研究心,不是仅仅贩卖货物,授人以学,如其一挂大学招牌,则内容无论如何,精神即为此二字掩住”,因此,“万不可用‘大学’二字”。

在一封致好友张东荪的信里,蒋百里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说:办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精,一种是普。精,就是以研究学问为主,“吾以为苟办中国公学十年,而欲造就一个真正学者,目的已经圆满达到,故对于此方面应当用全力以教得少数人”。

或许是欧游时受到英国式教育的影响,他觉得高深的学府一定要采用讲座制来传授学问,因此主张梁启超与其自任中国公学校长,不如在该校设一中国历史讲座,先在报上登一广告,将讲义时间地点先行报告,招收听讲生,只要有一个人报名,就登坛开讲。至于筹措经费、聘请教习、改定大学之事,则不急于一时,而应从容办理。

对于这一观点,蒋百里态度坚决,几近强硬:“开口讲学问是一件事,办教育又是一件事,所以还有一事,任公万不可当校长,难道当了总长后,别处不加一长字,就算辱没了他?任公惟做讲师,才把他的活泼泼的人格精神一发痛快表现出来,况我且希望其至少以半年居上海,则尤不可请其当校长。”5在他看来,中国公学的办学参照系不是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而是中国传统的白鹿洞书院、诂经精舍。

这是来自研究系阵营内部的反对声音,梁启超不可能不予以重视。从他后来的选择来看,他最终确实放弃了自任校长的想法。这很大程度上是充分考虑了蒋百里的意见。当然,当时中国公学的经费主要来自王敬芳所在的河南福中煤矿公司,因此让王敬芳继续挂名当校长,也是一种必要的尊重。

与蒋百里的观点稍有不同的是,对于将中国公学升格为大学的梦想,梁启超并没有放弃。经过再三斟酌,他选择了与自己在政治理念、办学理念上颇为相似的张东荪出任中国公学教务长,主持日常校务,并着手升格大学的具体事务。

张东荪,原名万田,字圣心,1886年12月9日出生于其父刚刚上任的直隶内丘县。1904年前后,张东荪获得官派留学的资格,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哲学,与蓝公武、冯世德、张君劢等人结识,并联手发起组织了“爱智会”,“专以提倡国人学问为务,并欲会合东西哲人,共研究宇宙究竟、人生究竟二大问题,以增进世运,刬除俗污,俾大地山河,得光明庄严”6。

辛亥革命前夕,张东荪留学回国,对政治一腔热血,主张从“改良政治”入手,后加入孙中山临时政府担任内务部秘书。三个月的参政生活,让张东荪对现实政治感到深重的失望,遂决定投身报业,以“评政治”的方式活跃于民国舞台之上。

自1912年4月起,张东荪先后参与创办《大共和日报》《庸言》《正谊》《中华杂志》等报刊,推广改良与共和的政治立场,抨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其美国顾问古德诺大造帝制复辟舆论后,张东荪立即写出《对于古博士国体论之质疑》,直斥古德诺变共和为帝制之论如饮鸩止渴。

张东荪的卓越表现,引起了梁启超的关注。1915年12月,积极参与倒袁运动的梁启超回到上海。在蓝公武、张君劢等人的引见下,张东荪第一次见到了梁启超。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遂引为同党。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梁启超在选择中国公学的实际执掌人时,想到了与其精神颇相契合的张东荪。

尽管并无太多实际的教育经验,但张东荪在五四运动前后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1920年7月,在一封致张君劢的信中,张东荪透露出想摆脱办报事务、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念头:“弟对于政治,厌恶已深,以后誓不为政治性质的运动。将以译书著书报答于族众。即杂志与日报之言论事务亦颇思摆脱。将来如有教育事业可为者,弟愿追逐于当世诸公之后。或兄等为社会活动,弟则以教育为助。兄等对于旧势力为炮兵骑兵以事攻击,弟则愿守辎重,或作农夫,为诸公制造粮食也。”7恰在此时,梁启超向他发出了接掌中国公学教务长的邀请。

当梦想中的选择摆在面前时,张东荪却犹豫了。最大的担忧,还是教育经费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什么教育都办不起来。梁启超显然是看出了张东荪的顾虑。

1920年9月5日,梁启超亲自写信为张东荪打气:“中国公学教务长望公决任勿疑,经费顷方有某方面可以进行,容续报。其办法则与百里所商讲座之说最妙。”梁启超所说的“某方面”,可能就是他曾经寄望甚高的缅甸侨商林振宗,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这其实就是一张“空头支票”。

同类推荐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 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本书从教师的外在形象入笔,深入剖析,对教师素养、心态、语言、学习、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主要概述。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个人卫生、教师的站姿、教师礼仪、做一名阳光教师、微笑提高语言修养等。
  •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非权力领导力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非权力领导力

    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渗透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地方,有时既是有形的,有时又是无形的。这种领导力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现在,还可以延续到将来。
  • 每天懂点开心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国学

    每天懂点开心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国学

    读懂心理学,做他人的读心高手,做自己的心理理疗师,掌握经济学,你会在财富的每一角落遇见亚当·斯密,知晓博弈论,你将拥有行走江湖的处世王牌,了解国学,你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
  • 应用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

    本书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根据不同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讨论了不同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以及技巧,对应用翻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针对性强,具有可读性,并有利于实际操作。全书分为10章,前3章为“关于应用翻译”、“功能翻译理论概述”、“译品类型”,后7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别对法律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广告翻译、科技翻译、公示语翻译、经贸翻译等应用翻译体裁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热门推荐
  • 调整心态健康生活

    调整心态健康生活

    是什么让我们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是什么让我们失去美好的心情?又是什么让我们觉得生活非常劳累呢?其实这些所有的困扰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带来的,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心态的好坏不但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只有好的心情,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和生活。本书就是基于这个角度出发,讲解了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掌控你的情感、有关梦境的思考、走出孤独忧虑的人生、面对生活的压力、身为女人或男人的心理问题、充满抱怨的世界、都市的健康危机、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等几个部分。
  • 妖尾同人之光与暗的冲击

    妖尾同人之光与暗的冲击

    菲欧烈王国,是人口一千万的永久中立国家。这里是魔法的世界,在这里魔法被当作一般商品来使用,是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部分。这里同时又有着一群人利用魔法来讨生活,而对于这样的人大家就称他们为魔导士。而我明树!在这个世界则是被称为灭龙魔导士!光芒与我共存黑暗与我同在!
  • 平淡的日子如何精彩

    平淡的日子如何精彩

    写给你看,给不同的人相同安慰,让自己勇敢
  • 重生之毒心王妃

    重生之毒心王妃

    李斓清长相极度平凡,却才华横溢,不想却被自己的夫君和亲妹陷害身亡,穿越到一个痴傻、无能、懦弱却貌美如花的女人身上,当李斓清重生在李岚卿的身上并与之重合在一起合二为一的时候,倾城之貌与智慧结合以后,那又会发生什么?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爱妃在上

    爱妃在上

    某王妃娇媚软语,伸手轻轻地抚摸着某王爷的脸颊:王爷,咱们不是说好了,奴家帮王爷夺得江山,王爷保奴家一世安稳,互惠互利,互不干涉不是挺好吗!爱妃,本王觉得江山要夺,美人也要抱,来,爱妃让本王香一个……该死的,你给本王下了软骨香!呵呵,王爷很识货嘛,这软骨香有奴家香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黑色的暗影世界

    黑色的暗影世界

    一个成天坐在电脑前,妄想做一番大事业的宅男,源于一次奇怪的事件,他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进入了一个只有黑色投影的世界。从此他的生活变得不同,谁知道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独宠:首席军医王妃

    独宠:首席军医王妃

    她,国际首席军医,医术、毒术堪称第一,一朝穿越,首席军医的称号还能不能戴?大婚前夕,竟满身吻痕躺在青楼门口,失身?退婚?呵呵,好玩!傻子?连皇城第一才女都自愧不如是傻子?皇城第一废物?瞬间解决十几个武者是废物?武林高手?她有随身系统还怕你?一天,霸气冷漠腹黑七王爷看着手上的东西问道:“娘子,这是什么?”她不语,暗腹:她要不要一枪蹦了他?看首席军医如何华丽变身,只是,这二货王爷怎么还跟着她?
  • 穿越之天价宠妃

    穿越之天价宠妃

    她是商界精英,谁知竟然穿越成皇宫弃妃。外族之女遭人白眼,身上还背负着国仇家恨。娘的,这还有没有天理了?难道她的下半辈子就要在深宫大院里过上别人吃着她看着,别人睡着她站着,别人玩儿着她哭着的悲惨日子了?对于这样需要靠抱男人大腿过日子的生活,宓清瑶竖起中指,抱你麻痹,起来嗨!宓清瑶说“要赚钱,动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皇帝?皇帝是个什么鬼?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 至尊天狐

    至尊天狐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天帝责罚他转世为人,去完成一项惊天使命?前世今生的挚爱,固然惹人垂怜,但又是怎样天意弄人的因由,使得他同时深爱上自己的亲姐姐而痛苦挣扎?他有着滔天的谋略和绝世的天赋,以层出不穷的智谋游刃有余地应对这各方强敌;可阴谋的气息却越来越重,亲情、爱情和师生之情,变故丛生,究竟是怎样的一双幕后大手,在推动他逐渐陷入无尽的深渊?且看九尾天狐丰秀·羽,如何修成至尊,拯救三界!
  • 后爹的单身生活

    后爹的单身生活

    卓明勋跟叶子意外的发生了网恋,他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逛街,他都被这个南方的小女人深深的吸引着,吞噬着。李所长自从被卓明阳拉下马之后便与牛胖子私下干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叶子终于成功回到明勋身边,两人幸福的婚姻生活终于开始了,可是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