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41500000027

第27章 古典的精致(3)

高乃依(1606—1684),出生在卢昂城一个上层资产阶级的家庭里,从小在耶稣会办的学校求学,中学毕业后学法律,一六二八年之后长期担任律师。他业余喜欢写作剧本,就在担任律师的第二年,他的第一个喜剧《梅里特》上演,一举成功,这给了他以极大的鼓舞,此后就开始了一个戏剧家的生涯。在开头的六七年间,他一连写了四部喜剧、一部悲剧、三部悲喜剧。这些剧作虽然内容平平,但在艺术上比较突出,很快引起了黎塞留的注意,高乃依成了黎塞留直接统管的“五诗人小组”成员,专事喜剧写作。他也由此得到进入贵族沙龙的权利,并领取年金。

但是,高乃依不是俯首帖耳之辈,后来终于因对黎塞留的一部作品有不同意见而与这位权势显赫的红衣主教闹了别扭,离开了“五诗人小组”。黎塞留后来授意沙坡兰写的批评意见中严词谴责高乃依的“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虚荣夸耀”,可能与此事有关。

写于一六三六年、上演于一六三七年的《熙德》虽然受到围攻,却深受当时广大观众的欢迎,不失为高乃依一生创作中最优秀的悲剧,实际上这也是法国悲剧创作史上的开山之作。但是法兰西学院的凛然权威不能不使高乃依震慑,沙坡兰“剿抚兼施”的文字又使高乃依有口难辩。这位轰动了巴黎的戏剧家,只好悄然回到自己的故乡卢昂去了。

高乃依在故乡默默地住了三年,他思索、自省,寻找新的出路,最后,他又拿起了笔。就像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挫折的艺术家一样,他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古代:他写出了两部取材于古罗马的悲剧。一六四〇年,《贺拉斯》和《西那》上演了。

这两部戏,完全符合古典主义规范,让黎塞留、沙坡兰等人很难再从中找出纰漏。可见,他在沉默之后屈服了。人们感叹一声:这是呈送给黎塞留的悔过书。此后他又一连写了好几部作品,一六四七年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成员——四十“不朽者”之一。

但是,使高乃依留名艺术史的,仍然是那部《熙德》。后来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我觉得《熙德》是他最好的悲剧。”连这个剧本中受到沙坡兰指责、后来高乃依也自动修改了的“缺陷”,普希金也赞口不绝:

真正的悲剧天才总是只关心于人物性格和情境的逼真。请看高乃依在《熙德》中做得多么大胆:“您希望遵守二十四小时的规则么?好吧。”接着他就立刻写了大批的事件,足足占满了四个月的时间。(普希金:《〈鲍里斯·戈都诺夫〉序言草稿》)

高乃依再也无法越过《熙德》的高峰了。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中叶开始,法国宫廷贵族间的斗争日趋激烈,阴谋、残忍、血污、动乱天天出现在高乃依眼前,现实的混乱也扰乱了他艺术上的和谐。一六五三年剧本《佩尔塔里特》遭到更惨重的失败,他又一次停止了剧本写作,这次整整间歇了六年。

间歇期间,他重新回到青年时代曾沉湎其间的宗教世界,翻译宗教诗歌。后来,他又开始撰写三篇具有连续性质的戏剧理论专著:《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悲剧兼及按照可能性或者必然性处理悲剧的方法》、《论三一律,即行动、时期和地点的一致》,世称“高乃依论剧三章”,或“高乃依戏剧三论”。这三篇戏剧理论专著还未写完,他应财政大臣之邀重返剧院,一六五九年他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演出,标志他已结束了六年的间歇生活。

一六六〇年,高乃依在编撰自己的悲剧集时把这三篇论文附于集前,作为序言。当时,这些论文除了一般的理论意义外,还有现实针对性:一个名叫德奥宾雅克的神父曾以学究式的吹毛求疵态度评论高乃依的剧作,高乃依不得不以此自辩。

高乃依在晚年再也没有写出成功的剧本,拉辛的出现更使他处境不佳。二十世纪的戏剧学家谢·莫库里斯基说:

对于高乃依来说,更危险的竞争者是年轻的拉辛。从拉辛一出现,高乃依这颗明星就完全暗淡下去。衰老着的诗人的错误在于他听信了自己的同情者的劝告,参与了和拉辛的竞赛……高乃依的失败更加显著地表现出了拉辛的胜利。在悲剧《苏莱拿》(一六七四年)失败之后,高乃依决定永远离开剧院。他痛苦地意识到昔日的光荣已经消逝,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了最后的时刻。(《论高乃依的悲剧和喜剧》)

著名的法国文学史家古斯塔夫·兰松曾经指出,高乃依描绘了这样一种典型:由于恐怖的往事记忆犹新,动荡纷乱仍在周际,他们的特征表现为坚强的、甚至是粗暴的禀性;他们没有心情去寻求多情善感的生活中的幼稚和乐趣;这种类型的人的欲望与其说是精美的,莫如说是粗鲁的;在他们身上并无任何绝对温柔的性格,他们的行动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他们的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概,正符合他们那种勤勉努力、奋发立业的不可遏止的精神要求。兰松还说,甚至在当时的妇女身上,也很少有女性的温柔性格,她们的生活更多地依靠理智,而较少受心灵深处的情感的支配,而高乃依的剧作,则与当时现实的这种心理生活非常谐调。

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则认为,高乃依的个人因素已融入到时代特征中去了。为此,普列汉诺夫说了一段深刻的话:

作家愈伟大,那么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对时代的性格的依赖性也就愈密切、愈明显;换言之,这就是说:作家愈是伟大,那么在他的作品里那种姑且叫做是个人的因素也就愈少。伟人身上的最重要的个性特点,“最最奇特的东西”(读者会记得兰松的这一句话),就在于他在自己的活动领域内,能比其他的人更早地或者更深刻、更充分地表达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的或精神的需要和愿望。在这种成为伟人的“历史个性”的特点面前,其他一切莫不黯然失色,犹如繁星在阳光中黯然失色一样。(普列汉诺夫:《评兰松的〈法国文学史〉》)

普列汉诺夫在借题发挥,发挥到了使高乃依当之有愧的地步。但高乃依确实可称之为表现了“历史个性”的作家。据说拿破仑非常喜爱高乃依的剧本,甚至在战场上都手握一卷,这大概正是因为这位军事天才深深地歆慕包含其中的作为动乱年代时代精神的坚强意志吧。

在古典主义的剧作家中,高乃依与莫里哀、拉辛不同。莫里哀、拉辛以剧作名世,而高乃依,即便没有他的那些剧作,也可称之为一个重要的戏剧学家。根据他的戏剧三论,他的学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教益的途径

高乃依在戏剧三论一开始就指出:“戏剧的唯一目的是给观众以快感。但是,只要按照艺术规律,快感中不可能不带有教益。”

高乃依把戏剧达到教益的途径,分列为几种。

最简单的途径,是“在全剧中散布着格言和教训”。

这是教益目的的一种比较便捷、但也比较简陋的办法,必须谨慎使用。戏剧人物口中的格言和教训,最大的危害是“它会使戏剧行动懈怠下来”。因此,“不管这种教训表现得如何地成功,我们一定要经常小心,不要让它成为空虚的装饰品”。高乃依还指出,格言和教训最怕出自一个情绪激动的人物之口,或出自两个激动地对话着的人之口,因为当时他们不可能用平静的心情去思考和诉说,也不可能有耐心去互相倾听。

最普通的途径,是“惩恶扬善”。

高乃依说,观众“不可能在我们的剧场里看见一个正直的人而不希望他幸福,而为他的不幸不感到遗憾”。他认为善对于恶的胜利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善良行为对于不幸、对于危险的胜利,会激发我们对它的依从。罪行或不义意外地取得胜利,由于害怕遭受同样的不幸,大大加强了我们对它的恐惧”。

但是,高乃依又指出,对恶的惩罚不能过度,如果“以恶惩恶”,反而会使观众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善恶对比的描述,最好采取朴素的方式。例如,一个好人虽然不幸,却被人爱着;一个不好的人虽然得意,却被人厌烦。

说了最简单的途径和最普通的途径,高乃依就把事情提升到了经典高度,那就是亚里士多德的高度:通过引起怜悯和同情,使感情得到净化。

高乃依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定义,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他说:怜悯对剧中人的遭遇而言,恐惧对观众的自身利益而言。他描画了一幅概念推理图谱:因怜悯剧中人而恐惧自己也遭类似的厄运;因恐惧而产生避免厄运的愿望;因希望自己避免厄运而不希望别人落入厄运——这便是感情的净化。

在这个推理图谱中,始发点是剧中人,要让观众从剧中人联想到自己,关键是要让剧中人与大多数观众相似,否则至多只有怜悯而无恐惧。因此,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后代解释者都比较倾向于写中间人物:“选择一个人不完全好、也不完全坏,由于一种过失或者人性的弱点,才陷入他不该陷入的逆境。”

在这个极具实用价值的推断上,高乃依对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进行了分析和设想。

他说,亚里士多德不愿意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事太不公平了,观众由此产生的不是怜悯而是愤恨——对将很有德行的人置于逆境的坏人的愤恨,但愤恨不是悲剧感情范围内的事,不能让愤恨堵塞怜悯,悲剧要让怜悯“单独存在”。

高乃依又指出了问题的另一面。他说,亚里士多德也不会愿意一个坏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是一种令人高兴的结局,谈不上怜悯,更谈不上恐惧,“我们不像他那样坏,不会犯他那样的罪,不会害怕那种悲惨的结局”。

于是,高乃依说,根据“我们的观众既不全是坏人,也不全是圣贤”的实际情况,只能以不好不坏的中间人物做主角才合乎亚里士多德的意思。

不管这种分析和设想是否真是亚里士多德的原意,高乃依的评论仍然值得重视。尤其是那些故意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原意之处,表现了他的理论突破,更值得注意。

首先,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论点和论据不统一,因为亚里士多德实际所据的例子都是属于“大罪人”、“大好人”的典型,善、恶的起落波动很大;

其次,高乃依认为,即使表现与观众同类的剧中人堕入厄运,大多也只能引起“怜悯”,是否能真正起到产生“恐惧”并导致“净化”的功用,他深表怀疑。他认为这可能是亚里士多德为了从柏拉图那里争夺悲剧合法的社会地位而对悲剧社会功用所作的一种设想,“拿一种可能只是幻想的功用来充数”。他举自己的剧作《熙德》为例,说这个戏的主人公的有些境遇会使人怜悯,感动观众流泪,这无可否认,“但我不知道它是否引起恐惧,是否会加以净化”;

再次,高乃依又从相反的角度提出责难:即使要真正引起怜悯和恐惧,也未必要依凭“同类”。他举例说,人世间很少有克里奥帕特拉那样的母亲,害怕把财产还给儿女,竟动手杀害他们;但人世间多的是贪恋财产超过热爱子女的母亲,她们虽然绝无克里奥帕特拉之狠毒,但心思深处却有某些星星点点相似的萌芽,所以当她们在舞台上看到克里奥帕特拉受到正当的惩罚时就会感到一种恐惧,“不是害怕遭受同样的厄运,而是害怕遭受和自己罪过相称的灾难”。总之,不必同类,“一切按照各人的情况和行径,有比例地得到净化”。

实际上,高乃依与其说是在阐释亚里士多德,不如说是在为古典主义的戏剧社会功用观念开辟理论基地,顺便对于亚里士多德奠基勒石过的处所,重新平整一番。

二、四种方式的优劣

高乃依还深入探讨了产生悲剧效果的几种方式也即几种技巧。这既显现了他自己的创作经验,又整理和弥补了语焉不详的亚里士多德,很有学术价值。

他以亲属之间的悲剧为例,分析了四种悲剧方式。

第一种,认识自己企图害死的人是亲属,也确实把他害死了;

第二种,不认识对方是自己的亲属而把他杀害了,杀害之后才发现真相,因而极其痛苦;

第三种,原来不认识对方是自己的亲属,由于及时发现,对方得救;

第四种,认识自己企图害死的人是亲属,进行杀害,但最后却又不去完成。

这四种悲剧方式的优劣次序,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三种最佳,第二种次佳,第一种尚可,第四种根本要不得。高乃依把这个等级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他颇有勇气地说:“我从经验出发,怀疑他最不喜欢的一种,也许是最好的一种,而他认为最好的倒是最差的。”

这种大颠倒的理由何在呢?可以先从第四种,即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差、高乃依认为可能最好的一种说起。高乃依说,认识自己企图害死的人是亲属,进行杀害,但最后却又不去完成,这么一件事的优劣要看不去完成的理由。如果“没有重大的事故促使他们改变主意,也不缺少这样做的力量”,这当然是要不得的。但是,如果“由于更高的力量或者由于命运的转变,他们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一命先亡;或者反而受制于对方,不能有所作为”,那就可以表现得非常卓越。他又现身说法,举自己剧作《熙德》中的施曼娜为例,这个姑娘因自己原来心爱的罗狄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因而决心为父报仇,害死罗狄克,但是结果未能做到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国王提出了公道的决斗方式,罗狄克胜利了,她只得改变主意。我们记得,这一点正是沙坡兰代表法兰西学院执笔批评《熙德》的重点之一,高乃依在这里既为自己的剧作作了辩护,又说明,只要理由充足,改变杀害亲人的悲剧性行动是允许的。

同类推荐
  • 有趣的书法家故事

    有趣的书法家故事

    书法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它萌芽于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与甲骨文同龄。
  • 加缪的思想世界

    加缪的思想世界

    这是一部围绕阿尔贝?加缪思想展开的文学批评著作。在全面梳理其文学创作、哲学思辨、伦理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之轨迹的基础上,通过话语分析、语境还原与文本批评,对20世纪法国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展开了尽可能细致、深入的评论与诠释。
  •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铜镜鉴赏及收藏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铜镜鉴赏及收藏

    我国是铜镜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千秋可鉴的艺术瑰宝。但由于某种原因,铜镜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而这恰好给铜镜爱好者留下了一个难得的收藏机遇和投资空间。
  • 怎样听一首名曲

    怎样听一首名曲

    通过“唱片余韵”、“现场回声”、“影像拾韵”和“旅途寻声”四个部分,铺排生活中处处可与音乐相遇的可能,从而告诉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音乐决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需要慧心与之相知,并从中获得教益的精神养料。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无处诉说心中块垒的片刻,这个时候,音乐是最好的“庇护所”。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对联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对联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热门推荐
  •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狼行都市

    狼行都市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我古仁——凌坐众生之巅,皆因我是人中狼王!狼王当杀人,杀人不留情。我欲学古人,重振雄豪风。两臂万均力,一怒鬼神惊。杀气冲苍穹,惨烈惊阴庭。一步杀一人,心停手不停。世间从来强食弱,纵使有理也枉然。狼王当暴戾,从来不惜身,纵死敌手笑相承。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放眼世界五千年,何处英雄会留情?
  • 妖娆王妃很绝色

    妖娆王妃很绝色

    她,自小被组织收养,是组织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女王king,二十四岁的她就想要试试组织里最棘手任务,,,,她真成功了拿到了任务上的东西,不等她高兴几分,一阵白光从她拿的东西里漫出,淹没了她所有的意识/再次醒来她就变成了丞相府,最不受宠的三小姐,凰北妖娆,,“妖娆,妖娆也得对得起这名字啊!啧啧,真丑。”看着铜镜里满脸胭脂的女孩,‘凰北妖娆’满脸憋屈。。。/后续还是看书吧。
  • 黑魇

    黑魇

    “这个世界,要变天了……”她,一个来自远方的异客,轻而易举地打破了整个世界的平衡。来自黑道的人可以一统天下?没有什么不可能!当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她时,只有他,懂得她的罂粟和彼岸花。黑玫瑰也是玫瑰……
  • 一看就懂的经济学

    一看就懂的经济学

    所谓经济学,就是经世济民之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在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各种需求和满足这种需求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可以说,只要你是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现象,人生旅途中处处都与经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生活离不开经济学一样,任何经济决策也离不开老百姓的生活。
  • 孩子学情商的第一本书

    孩子学情商的第一本书

    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掌握事关成败的“度”,让自己可以保持足够的平衡?方法只有一个:找到情商,激活情商,提升情商!也许你会感到惊讶:我听过智商、财商,情商是什么?所谓情商,就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近年来,情商的概念屡屡被提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度甚至超过了智商和财商。那些同样拥有智商和财商的人之所以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成就,这其中正是情商在“作祟”。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情商?什么时候才是培养情商的黄金时期?答案就是:孩提时代!
  • 回到大明当奸臣

    回到大明当奸臣

    明正德年初,正值大明朝新旧龙气接替的过度时期,老龙已死,雏儿不足为惧,于是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朝野党羽纷争不断,各地暗流翻涌不息,“八虎”闹京,南昌宁王举兵谋反,东厂,锦衣卫处处秘密刺杀当朝忠良,北边鞑靼王挥军南下……秦陌,一头栽进了这个纷纷扰扰,变幻莫测的天下,阴差阳错一朝得势,踏入庙堂,不思匡扶正义,救国救民,却是亲近佞臣,私会乱匪。从此他成了一个清流眼中的奸臣,奸臣眼中的同党,乱匪心中的‘自己人’。
  • 灭世星斗

    灭世星斗

    天族堕落之子,灭世神星,嗜血骄阳天族崛起,灭世之意,降临天地,毁灭宇宙万物!
  • 星空传说之联邦篇

    星空传说之联邦篇

    联邦政府依靠地方军阀阿道夫家族的力量统一了全国,从此联邦迅速发展,成为可以和帝国、共和国匹敌的大国。原本是败家女的二等兵阿道夫却因为机遇成为了联邦中央特别行动舰的舰长,依靠着热衷战争驾驶着新世代机体的恋人和在学院时期就特别照顾她的学姐,她在宇宙历史的大舞台上终于得以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规模宏大的历史剧……
  • 菜鸟道士

    菜鸟道士

    他,一个自认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风流道士,除魔卫道,他,对于自己作了一个座右铭来告诫自己“见妞就泡,顺带除魔卫道。。。。妖孽,休得害人,还不乖乖让我收了你,咦?我靠!。。。道具没带,。。。鬼大哥饶命啊。。。。。啊!!!!!看林逸风如何闯幽冥,入魔都,驰骋修真界,杀尽六界妖邪,纵横六大界面。成就界面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