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46100000020

第20章 她以孤独打败时间(1)

你的温柔,它把我带向死亡。你一定毫无意识地渴望给我的死亡。每夜。

电影岁月:另一种爱情

“我把电影视作写作的支撑。无须填写空白,我们在画面上挥毫。我们说话。并且把文字放在画面之上。”

《音乐》是玛格丽特拍摄的第一部电影。1966年,她跟着保尔·瑟邦初学导演,拍摄自己的作品。电影是她在诺弗勒的孤独中创造的另一种爱情——把文字安放于画面之上,像体验一种探险。

谈及拍摄电影的最初原因,她说,只是为了避免遭受背叛。作品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是1958年勒内·克莱芒拍摄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但她认为那部电影完全曲解了小说的结尾,那已经不是她完整的作品了,与“降级”“背叛”没什么两样。无独有偶,之后的《琴声如诉》和《直布罗陀的水手》,也同样令她失望。

“真的,全都背叛了我写的小说,到了我想象不到的地步,我真想不到他们能拍成这样。”她愤怒地说。所以,当她再也无法忍受那种失望和愤怒时,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玛格丽特在诺弗勒拍摄《音乐》,与摄制组的成员一起工作,疲惫而充实。她喜欢银幕上黑白交错的画面,带来世纪之初的混沌与分明;喜欢音乐本身的宗教仪式,形同爱情与葬礼,呈献出死去的时间,带来信仰、情欲、绝望。

“我总是在绝望中拍完电影”,她拍摄电影,包括一些室内的音乐话剧。很多时候,拍摄和剪辑都在诺弗勒的“暗室”中进行。在那里,镜头诞生,又被挑选组织,最后变成观众眼中的杜拉斯作品。有一张照片,记录了当时的一个情景片段。她坐在摄像机下的椅子里,手中拿着剧本,一支烟夹在指间,目光里透露出神秘的威严。她已经不怎么打扮自己了,头发毛糙,衣着随意,面容显得臃肿,失去光泽与弹性,却意外地出现了男性化的线条,阴郁、坚硬、决绝、孤独。

拍电影是一种挑战。她遗传了母亲孤注一掷的勇气。一开始,很多地方都不懂,但她毫不退缩。有人嘲笑她,她毫不在意,没有人能够打击她的梦想,包括她自己。

“快,快,写吧,别忘了它是怎样来到你身边的”。与写作一样,她拍电影也是那样完全依照感性。疯狂的状态,第一状态,非理性,原始的混乱的状态。因为如此,才能拍出最好的作品,而不是商品。

拍电影,也是把对语言领域的征服,展示到画面上。在画面上挥毫泼墨,指点江山。她置身于孤独,又在孤独中创造自己的世界。

孤独也是一场战争。没有孤独,就没有作品。她相信生活与伟大的作品之间存在的古老敌对,就像喜欢时间与生命之间的挑衅。而她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她称之为——谋杀。

1968年,“五月风暴”来临,人们罢工、游行,引发了社会大动乱,继而是巨大的政治危机。“当前社会卑鄙肮脏”,对政治悲观已久的玛格丽特,在自己的作品里,借由文字与画面,向外界的痛苦发出了控诉,充满暴力。

于是,关于黑夜,关于沉沦,关于毁灭的作品出来了,带着1968年变化的巨大的痕迹。《毁灭吧,她说》《印度之歌》《恒河女子》《在荒芜的加尔各答她名叫威尼斯》《卡车》《黑暗号轮船》……在作品中,她剥离传统,拒绝庸常,行文风格越来越疯狂。她走的是一条无人走过的神秘道路,音乐伴她前行,文本既是探寻本身,又是探寻的工具。

她读《圣经》,她喜欢“传道书”,喜欢创世纪之初的混沌与虚空。她也读古典作家们的作品,读儒勒·米什莱书中关于巫婆的“寓言”,读密语一般的诗歌,像一个预言者,得到了洞悉内心的神谕,得到了慰藉。她扬扬自得,迷恋于那样的时刻。

她的作品,在痛苦的密洞中出现音乐的质感,画面流动,是日光未及之处的暗河,非常抽象,逆光的抽象,有着无人涉足的原始野蛮。

1968年之后,她受到了许多指责与攻击。但是,她在那条路上却越走越远,在自己的密洞里越陷越深,与外界越来越隔阂疏离。

在充满痛苦的世界里,她宁愿做一个邪恶的巫婆,与之格格不入,也不能忍受自己融化在人群里,那种平庸与雷同。

那个时期,玛格丽特有了一个新的称号——“女版的卡隆”。而卡隆,正是希腊神话中那个在冥河引渡亡魂的老人,他唱着:“该你们受罪,邪恶的鬼魂们啊!不要再希望看到天堂:我来把你们领到对岸;领到永恒的黑暗;领到烈火和寒冰。”

“世界将走向灭亡”,“生命是一场虚空”,她的作品仍在继续。永恒的黑暗,烈火沉沦,寒冰禁锢,她身处悲惨的中心,描绘着破败、遗弃、衰亡、孤独。她相信,一切的惊惶痛苦,都源自童年。

“什么东西穿过了那里,但我没有看清,因为我们可以越过门槛而意识没有清晰的反应,也许是门槛太黑。此后,我便陷入了最黑的地方。让我叫出声来的就是这些东西。”

最黑的地方,来自童年。来自女乞丐的手滑过她皮肤时,那种潮湿的令人窒息的恐惧夜色;来自总督夫人的小轿车疾驰而过的那种闪电般的惊心……女乞丐、总督夫人,童年的人物被她再次安置进作品。从小说到电影,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电影,一些情节,一些人物,都在不断地重复和改变着。慢慢地,她拍出了一个印度系列。她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印度。无关地理位置的真实,只是一个借用的地名,承载着殖民地记忆的一个地名。

“然而儿时爱情的绿色天堂……它是否比印度和中国更远?”

加尔各答,当时是印度的首都,她笔下的“痛苦之都”“噩梦之城”“酷热令人丧气”“白昼都有黄昏光线”的城市,她其实只去过一次。17岁,她在那里度过了一天。那是渡船的一个中转站。麻风病、饥饿、痛苦,是她所见的全部记忆。但她始终无法忘记那种记忆带给她的冲击——荒诞、烈焰的中心、世界死亡的灰烬……直至1984年,那些故事在《情人》一书中重新拼图后,那个用以中转情节的“印度”,才渐渐退至文本之后,粘带着几个虚设的名字。

1972年,玛格丽特完成了剧本《印度之歌》,其情节即是来源于小说《副领事》。1974年,她在法国驻印度大使馆正式拍摄电影《印度之歌》,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再次出现。

在电影里,安娜·玛丽·斯特雷特成了法国驻印度大使的夫人,与拉合尔的副领事有着一段情事,而副领事疯狂的爱,却最终让她走向了绝境,消失于恒河之水。女乞丐则成了加尔各答本身和印度的象征,她神秘而疯癫,一路尾随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生下孩子,最终又连同她的孩子,一起饿死在了海岛上。她也是安娜在电影中的另一张面孔,另一种身份。

“这个故事,是在感情发展到极点的一个静止不动的爱情故事。围绕着这个故事而来的,是另一个故事,一个可怕的故事(发生在腥臭、潮湿的季风季节的饥性和麻风病),它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到极点的一个静止不动的故事。

那位夫人,法国驻印度大使的夫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现在已经死去(她的坟墓在加尔各答的英国公墓内),似乎就是诞生在这个可怕的环境中。她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生活在自己那个小圈子里。那里一切都在沉沦、堕落,但却永远是那么宁静。对这种喜悦,声音始终企图准确地再现出来。但它却是危险的,甚至对声音中的某些人也是危险的。

在同一个城市里,这位夫人身边有一个男人,他就是在加尔各答失宠的那位法国驻加尔各答副领事。这个人由于愤怒和凶杀的企图,再次陷于印度那个可怕的环境之中。

法国驻印度使馆要举行一个招待会,那位讨厌的副领事高喊他爱安娜·玛丽·斯特雷特。这一切都是在印度白人面前发生的,大家都看着他。

招待会后,她便乘直通戴尔塔的客车到恒河口的海岛去了。”

《印度之歌》,全片由七十几个画面与五百多句画外音构成。画面上的人物没有语言交流。只有形体动作和景物的衬托。

另外就是音乐。迷人的音乐,总是具有独特的怀旧能力。绵绵不绝的音乐,成了不可磨灭的重要痕迹,如同灵魂贯穿全片。

画外音也是复杂无比:两个女声、两个男声、孟加拉湾的雨声、风扇转动的声音、加尔各答的喧嚣声、花园舞会的声音、海浪声……引出遥远的陌生国度、被殖民的印度人、苍茫朦胧的大地、麻风病、饥饿、流浪、情欲、爱、死亡……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了。字幕显示: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她在安静地等待着新一轮的诋毁与批判。彼时的她坐在椅子里,疲惫而苍老,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有没有人认可,她已经无所谓了。重要的是,她已经说出了那个悲伤而迷人的故事,已经截获了一段逝去的时间,去缅怀了体内深藏的痛苦。同样,当影片在电影节上引起轰动并获得赞美时,她也没有丝毫的兴奋。“《印度之歌》迷住了整个电影节”“影片是独特的,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影片”……她不喜欢荣誉。她将骨子里的那份格格不入做到了极致。

1977年,玛格丽特成了《卡车》中的女演员,在剧本里,她写下,“她具有平凡中的高贵”,是为自我写照。

一辆在冬天的旷野中前行的卡车,她化身乞丐一般的老妇人,一路与司机对话。坐在驾驶室里,她一路高声地自言自语,大胆而疯狂。她失却了社会地位,失却了正常的精神,失却了安详与羞耻,便一切无所畏惧。卡车驶过平原、树林、河流,一路奔跑在贝多芬的变奏曲里。

是年,《卡车》再次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轩然大波。汹涌的褒贬意见,将她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然而是时外界的评论已经与她无关,她已经证明了,图像并不是电影的唯一。她已经把电影从图像的窠臼之中解救出来了,并让其成为声音的介质、文本的服务者。

“电影的谋杀”,“电影是另一种爱情”,从1966年到1984年,玛格丽特一共拍摄了将近20部长短剧。她一路跌跌撞撞地前行着,孤独而勇烈。她将传统与常规踩在脚下,与自己的作品一起,前往无人之境,去探索死去的时间。仿佛置身于一场忘我的爱情。痛苦的真相紧闭于童年的沼泽之中,黑夜无尽降落,在一种名叫“电影”的艺术形式中,她以毁灭之心,终于拯救到了爱情的另一种颤抖。

1980年夏:最后的情人来临

“我住在二楼。您在走廊里不会迷失的,走到头。在大镜子的右边。”

你找不到孤独,你创造它。玛格丽特如是说。彼时,她正在幽深的城堡里,举着酒杯,目睹墙上的一只苍蝇是如何一步一步死去。微小的死亡气息坠落于杯中,随即融入那芬芳的闪闪发光的液体里,被她一饮而尽。

“电影的谋杀”即将结束,她也即将全面回归写作,回归一种“专制的写作”,“被判的写作”。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她一个人住在诺弗勒,坠入到了孤独世界的最底层。酒精与写作是推进的力量。在坠入的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文本。文本也是无形的绳索,她用来进行捆绑,而不是自救。

饮酒,让孤独产生图像与声音。酒精进入血液,毒药一般流淌至全身,并迅速占领意识,令大脑产生幻觉。心脏在急剧地跳动,那种奇异的幻觉却足以承受世界的虚空,还有孤独之地那种默无声息的死寂。威士忌、苹果烧酒、啤酒、葡萄酒,她从不中断。她成了一个十足的酒鬼,在醉酒中写作,依靠酒精生活,并从中得到痛苦和安慰。

“一个女人喝酒,那就像一个动物、一个小孩喝酒一样。酗酒因为是女人,因而引起公愤,成了丑闻:一个酗酒的女人,那是罕见的,也是严重的。无异于是冒犯神圣。在我周围,我就见识过这种公愤。”

那些年应是玛格丽特一生中最颓废低迷的时期。她的作品畅销国外——在美国,她的书很受欢迎,被赞誉为“法国最好的作家,最好的电影编剧”,而在法国,在她自己的国家,却不时遭遇冷眼,甚至有一些人专门攻击她,攻击她的每一本书,张牙舞爪,姿态疯狂。

她不在乎那些攻击,却也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孤僻。双重人格显露无遗。她不喜欢荣誉,却害怕读者的离开。她渴望被人包围,却又主动背叛友谊,冒犯公理,自我抛弃。

身边的很多朋友都离开了她。有朋友说她看重金钱,也有人说她尖酸刻薄。她专制霸道,说出来的话毫无回旋之地,当然也从不理会他人的感受。

她获得了不菲的金钱。写书,拍电影,写专栏,都能赚到钱。但她并不像有些作家一样,去特鲁维尔去蓝色海岸的赌场里“烧钱”,相反,她是攒钱,把钱存在银行里,像一个守财奴。只购置房产,仿佛重蹈母亲的覆辙——对世界永远缺失安全感,需要源源不断地用金钱和土地来填补缺憾的那个覆辙。

在孤独的痛苦中,她显得愈发苍老矮小了。时常面对一株孤木,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或者,给一群母鸡依次取上名字,拉莫尼亚、若斯亚娜、艾伦小姐……孤独着。没有情人。看她的彼时留影,低头的时候,竟有些佝偻了。容颜枯萎,年华不再。是的,她老了,身上依然充满暴力,但也凭空有了破败荒废的气息。

1980年,在那个飓风肆虐的春季,玛格丽特搬到了特鲁维尔居住。时间苍苍,黑岩公寓荒废已久,而故物犹在,故迹犹存,那里的一切,都好似是在等待与她重逢。

“没有人能够代替上帝,就像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威士忌。”“我不相信上帝,相信上帝是不健全的,但是不相信反而是一种信仰。”

同类推荐
  • 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

    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

    罗烽,原名傅乃琦。作家。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第一届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委员、东北文艺家协会代主任、中共旅大特区委员会文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兼秘书长,东北文联、中国作协东北分会第一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中国作协顾问。著有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中篇小说集《粮食》,剧本《台儿庄》、《总动员》。本书是罗烽与夫人白朗的传记。
  • 中国将帅传(全二册)

    中国将帅传(全二册)

    我们脚下的锦绣河山,并非自古皆然,与生俱来。国土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是一致的,与之相伴的主题始终是征服、被征服,入侵、反入侵。试想,如果没有白起、乐毅、王翦、韩信等人的赫赫战功,当时的中华大地,该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果没有李广、卫青、霍去病、郭子仪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哪里有辉煌的汉疆和唐土?《中国将帅传》精选了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将帅,通过介绍将帅的生平,展现了他们在治军方面的见识作为、在运筹决胜方面的深谋远虑,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战争经验,创下的彪炳史册的不朽业绩。
  • 德川家康(青少版)

    德川家康(青少版)

    这是一本浓缩了三百年历史的励志读本,更是一本高度提炼的人生智慧,作为送给青少年的青春厚礼,这本《德川家康青少版》从复杂的历史怪象中梳理出最高的人生智慧,让青少年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处世之道和成功之道,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像德川家康一样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像德川家康一样用耐心和智慧赢得人生的辉煌。
  • 禁烟英雄——林则徐

    禁烟英雄——林则徐

    本书讲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4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4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热门推荐
  • 丝梦

    丝梦

    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故事没有主角,只是一个路人在游戏里的所见所闻。游戏或真实或虚假。第一次写文,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能提出来,让我改正。谢谢!!
  • 武僧也称帝

    武僧也称帝

    有着啸傲九天旷世奇才的国防科技大学研三学生武啸天蒙受着不白之冤,救人反被讹诈,英雄未成无钱手术身惨死,科研成果被导师无耻觊觎,他死不暝目。带着满腔的恨意和科研成果重生古代,从沉论无所求到淡然有追求再到奋起享需求,文韬武略,高科技政治体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甚至工业发展,军事未来型武器,一路有亲情、友情,更少不了爱情,看武昇(武僧)打造怎样的大同世界,人间天堂……人生可以有缺憾...
  • 画樱成书

    画樱成书

    樱花只开一季,真爱只有一次。红尘氲殇画樱书,岚风四起难再续。三生石旁,樱落如雨。这碑上名字如火灼伤天涯,只道,也无风雨也无晴。忘川河内,血漫了整个似镜的湖面,腥风血雨与身体共流淌,泪与血,两难清。黄泉路上,朱砂拂了眼化泪弄湿满脸,绸衣沾满血迹战战巍巍向前,两眼空洞。奈何桥头那端冷清傲然的男子身影,目光冻结般往桥下望去,桥下魍魉鬼魅见了这眼神皆纷纷惊去。他已望穿多少春秋了,他望不到却能想象下面的生灵涂炭,听得到无数幽怨不甘魂魄的惨叫。等了多久了?他已不记得。风花雪月不过是时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幻影,所有的争风吃醋,所谓至高无上的道义,不过是世事变迁的一场戏剧,唯有你。
  • 把责任落实到位

    把责任落实到位

    有人说,21世纪是责任落实的世纪。因为谁能够真正地把责任落到实处,谁就是赢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落实责任”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字,但却是字字千钧。所以,不论是企业员工,还是机关干部,都应当认真思考自身的责任,真正。落实责任,说来简单,但是,要真正以实际行动,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谚语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须成于实。”可见,欲成大业者,必须把责任落实放在第一位。
  • 少女,一起玩宫斗!

    少女,一起玩宫斗!

    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女性的顾蓁一觉新来却发现自己来到了古代?她貌似还是个公主,还是那种特别受宠的?“妹子回神了!”顾蓁一脸善意的看着站在床头发呆的妹子说。“啪叽!”妹子一言不合就跪地,“公主赎罪!”……喵喵喵?看着妹子流泪的顾蓁一脸懵逼:我真的只是想问个时间啊!这个世界好可怕,麻麻我要回家!我不要宫斗啊QAQ
  • 如何经营擦鞋店

    如何经营擦鞋店

    如何经营擦鞋店以问答形式为您排忧解难,为你提供独立开办擦鞋店指导。内容包括:擦鞋店的市场前景如何、擦鞋店该如何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擦鞋店如何做好卫生管理工作等等。
  • 萌狐快到碗里来

    萌狐快到碗里来

    场景一:出生携带神器之一,体质神奇,魔法上升加满分“你可知脖子上的项链是何物?”紫灵摇了摇小脑袋。紫极老人慈爱的接着说到“这是'残梦项链'”。这会把紫灵愣住了,残梦。残梦?残梦!!!场景二:长了十几年,从没下过山,小脑袋可琢磨着山外头的奇世界。一日,小脑瓜子一转“师兄,听说山下有好多好吃的,难道师兄不想吃吗?就上次二师兄不是带了个什么水晶鸭,那味道...啧啧”说着还不忘斜眼看了看三师兄,三师兄吞了口口水,顿时觉得手中的鸡腿对比那水晶鸭确实黯淡了几分。场景三:稀里糊涂,救了他?呵呵!救了他,那人把自己丢门口.......这下OK了,咱俩没完,没完!!!!!!
  • 风云之再创辉煌

    风云之再创辉煌

    ????江湖,本就是一个杀气横生,尔虞我诈的地方,我们曾经想要无数次的改变这个天下,却奈何江湖之人的处处刁难。我们曾经拥有美好的家庭,有疼爱我们的父母,有一起成长的兄弟姐妹,也有亲人的呵护倍至。奈何只是为了一句: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断送了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同时也失去了我们最为珍贵的那段时光,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命运早已注定,手握江湖,只能一条路走到头,不能回头,当然,也回不了头。????
  • 落跑逃妃:夫君等等我

    落跑逃妃:夫君等等我

    一份百年的守候,一段生死相依的情感,三段爱恨纠缠的人生。她与他,只求一份安然的与子偕老,却被时光带走了最真实的心意。他道,世事无常,她能幸福便是他的夙愿。她与他,纠纠缠缠,最终还是成为了他后宫之主的独宠,他道,她只要出现,他便会守候。她与他,本是萍水相逢,却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他却依然强留她,没有恨,她就不会记他一辈子。
  • 青春是朵白莲花

    青春是朵白莲花

    从书呆子学渣到学霸的奋斗简史。谁说的美女智商低?足够的努力终究会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