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47800000021

第21章 托马斯主义(1)

托马斯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既坚持了传统基督教哲学奥古斯丁主义,维护教义的权威和神学的统治地位,同时又顺应时代的潮流,对经院哲学加以改造,并采纳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思辨方法和思想,来为基督教哲学服务,企图调和奥古斯丁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间的矛盾,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理性的经院哲学。为此,他构建一个庞大而全面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凡神学哲学所应涉及内容他都涉及到了。托马斯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形而上学思想、认识论学说、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这三部分论述的对象虽然不同,但其思想方法即亚里士多德的思辨方法则是一以贯之,交互渗透着,比之以往的经院哲学,单纯强调依靠信仰来认识上帝的奥古斯丁主义则更具有理性色彩。因而,托马斯把经院哲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对后来的经院哲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分析托马斯主义,我们应该看到,它对推动人类思辨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以下就托马斯的哲学形而上学思想、认识论学说、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作一简要分析评价。

1.形而上学论

(1)形而上学词源及内涵。

“形而上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生写了许多著作,但在他生前刊行发表的并不多,他死后遗留大量手稿、讲义,这些著作多年隐藏于地窖,几经转手,错乱不堪。后经安得罗尼克重新整理校勘。安得罗尼克在编辑时把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归为一类,称为“物理学”,把研究抽象理论的著作归为一类,排在“物理学”后面,因而这一部分也称之为“物理学之后”。我国《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者”与“物理学之后”意义相近,故我们把“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译为“形而上学”。按照亚里士多德对学术所作的分类,《形而上学》主要研究本体的性质、原因和原理,亦称之为第一哲学。内容包括: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范围的论述(卷一、二、三、四、六、十一);对历史上各派哲学的评述(卷一、二、十三、十四);论本体的性质和原理——物质与形式(卷七、八、十二);论本体的运动与变化——潜能与现实(卷九);论一与多的关系(卷十);论不动的推动者(卷十二)。

亚里士多德对历史上不同派别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柏拉图都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评论。他认为,历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哲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贡献。但总起来看,对世界本原的理解都有局限性,都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特别是都没充分分析事物变化的原因。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必须探究世界的本体,而探究世界的本体首先要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他提出著名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成因、动力因、目的因。用此“四因”来说明和解释物的本体和变化,并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详尽的批判,指出他割裂了本体和事物的联系,在事物之外寻找一个独立的理念,并把理念作为万物的原因,这是极为荒谬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还着重研究了本体的原理和要素问题,指出,一切可感知本体均由物质和形式构成。一切变化的主体是物质,而事物的个体性则是形式决定的。物质和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具体事物。亚里士多德把可感知的个体事物作为现实存在的本体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亚里士多德在认识论上也提出了超出前人的新观点。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先于感觉存在的,感觉不能产生于主体自身,只有在主体接触感觉对象之后才能建立感觉,这些观点在当时提出确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世界的本体有两种,一种是可感知的本体,还有一种不动不变的本体。这种本体本身不运动也不会毁灭,是其他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终原因。他把这种本体也称之为神,是“原始动因”。这些观点又表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倾向。

《形而上学》一书还对本体的属性一和多、潜能与现实等之间的关系作辩证的分析,认为可感知的本体则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辩证法思想在此也有所体现。但他在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则是混乱的,反映了他对辩证法的认识和把握的不彻底性。

(2)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托马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辨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提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他曾对形而上学下如下定义:形而上学是研究“作为有的有”的学问,是“撇开物质的观点去讨论一切有之有的和最初的有”。换句话说,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或“有”,而是抽象掉具体物质的纯粹的、思辨的“有”,是一切现实的有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有的本体。托马斯以上关于形而上学研究对象——“有”的本体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层意思:第一,这种“有”是最普遍、最广泛、最抽象的,并且摆脱一切有形的物质束缚的纯有;第二,这种“有”是最初的、极限的有,它是有自身而再没有更深刻的原因;第三,这种“有”是其他一切有之为有的最终原因。托马斯是如何论证这些思想的呢?

首先,托马斯说“有”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因素。“有”与“无”是相对的,由于“有”才形成各种事物,如果没“有”事物也就不存在,人们也就无所谓对事物的认识。例如,当人们说这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只猫等事物,显而易见这些事物必然是“有”,是存在着的,“有”是这些事物基本因素,才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

其次,“有”是人们对事物的第一知识,同时也是人们对事物的最后知识。托马斯认为,作为第一知识,就是关于“有”的认识能力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人们对周围世界一切事物的第一认识就是“有”,这是不假思索和毋庸置疑的,“有”的概念是先于人的认识里,关于各种事物形形色色的特性的其他概念而存在,人们对事物特性的认识可多可少,可深可浅,而“有”的概念是完整和全面的,并且包含了其他一切概念。因此,“有是理智首先认识的,而且最明显地认识到的,其他一切概念都包含在这有之中”。“‘有’是理智的第一对象和形式对象。”

托马斯进一步分析到,人的理智对有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人们先有“有”的概念,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把事物的各种特征、个性逐一全部抽象掉,最后剩下的惟一共性就是“有”,这是事物的最基本的、最后的因素。先天的“有”的概念与从事物感性经验中抽象得到的“有”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的有既是高度抽象的统一,但又包含了具体的生动丰富的内涵,既是人们获得的第一知识,又是人们分析事物的最后知识。简言之,就是从抽象的“有”出发,经过具体的感性的人,再回到抽象的“有”的过程。因此,形而上学研究“有”的本体,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揭示“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最高原因”。

最后,托马斯认为,通过对形而上学本体“有”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逻辑地推演出世界万事万物的最终原因。而这个最终原因,只能是上帝。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这些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其本质是相互区别的,而万事万物共相是“有”,那么作为共相的“有”与事物的特殊本质就不是一回事,是相互区别的。再则具体事物的存在或有,是暂时的变动不居、易逝的、相对的、有一定条件的,而事物变动:不居的原因不可能在其自身,必然也需要外在的原因,原因之外仍有原因。

根据因果链条的逻辑推演,必然存在一个终极原因,这个终极原因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不变的“有”,世界上万事万物这个终极原因是存在的,是这个终极的“有”决定的。很显然,这个“绝对无限的有”的本质就是它自身的存在,不可能也不需要别的原因。毫无疑问这个“绝对的无限的有”,只能是上帝,因为只有上帝的本质就是自身的存在,再没另外的原因。上帝则是一切之有,上帝的有又是世界一切事物存在的本原,一切事物只能依靠上帝才能存在,只能是“有限的有”。对此托马斯又借用柏拉图“分有”理念的理论,他说,世界上的具体事物的“有”,即变动不居的有,只是“上帝”绝对永恒的有的“分有”,上帝之有渗透在具体事物“分有”之中,具体事物的“分有”体现上帝之有。他形象地比喻说:“如同太阳发射出自己的光照亮了物体那样,上帝的至善向创造物倾注自己的光,这就是对上帝的分有。”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实际上就是基督教哲学的神学本体论,他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学说,以及搀杂一些柏拉图的理念理论,来论证上帝的永恒存在。他首先肯定上帝作为绝对的、无限的“有”存在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这种绝对的、有限的“有”的“分有”。上帝是源,而事物是流,上帝决定和派生了万事万物,是世界的本原。人们通过对事物认识,不断地抽象事物的共相,而最终认识上帝,这就是托马斯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他直言不讳地宣称,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上帝。

(3)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

托马斯在分析论证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之后,仍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蓝本,进一步展开对事物的分析,提出形而上学关于事物实体与偶性、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能、本质与存在着的四对基本范畴,以期通过对具体事物范畴的阐述来充实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实体与偶性。

关于实体和偶性这一对范畴,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

亚里=匕多德认为,实体的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或者基本含义是:它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基质、基础。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并自身发展、变化,而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从逻辑上说,实体是主词,别的范畴、概念则是宾词,是表述它的,而它并不表述别的东西。这表明他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或者说物质个体是第一陛,而不是精神的,客观物质世界是永恒的,而并非被创造的世界。这无疑是“唯物主义”倾-向。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他在进一步论述实体与“四因论”、“质料和形式”的联系时则认为,质料与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个体)都是实体,同时又强调形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实体,是“现实实体”,形式是决定某物成为某物的真正原因。例如,房屋其质料是砖块、石头、泥土、木料等,是由房屋的形式决定这些质料成为房屋,在这里概念的东西(形式)成为第一原因,这就背离了个体是第一实体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趋向柏拉图的唯心主义。

托马斯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时,剔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自身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把其唯心主义成分加以扩大,推向极端。托马斯认为,实体和偶性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是以客观事物为根据,从现实中推论出来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实体和偶性,但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

那么什么是实体呢?实体指的是事物不变的本质,是决定事物为此事物的东西或称之为主体,它以自己为根据而存在,不依赖其他事物,但同时作为主体它还有一些其他的属性。简言之,主体独立于属性,而属性不能脱离主体。例如,一个人、一朵花、一座房子,其中“人”、“花”、“房子”这些就是哲学上说的实体,其性质是不变的,同时,“人”有高、矮、胖、瘦,“花”有红、黄、白、蓝等颜色,“房子”有高低不同形状结构,而事物的这些属性则是可变的,必须依附于实体中,事物这些属性托马斯认为就是偶性。

托马斯进一步对实体和偶性的关系进行论证。首先实体和偶性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事物,当我们说它是某物时,也就肯定它是一个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例如说“这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存在也就不言自明了,他说:实体“一是定义所指示的事物的本性”,“二是指主体和个体”。但实体又有许多属性,我们对实体的认识,又必须通过事物的各种各样属性来完成,即通过偶性来完成。事物偶性与实体不同,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实体为根据”。它被主体的性质所规定,依附于主体,使主体呈现多样的、生动的、变化的具体形式,如果偶性脱离主体无从存在,例如“白色”,总是什么东西是“白”的,花是白色的,羊毛是白的等。因此偶性无法独立存在。从逻辑上说实体是主词,观定事物性质,它所表达的是事物的自身,而偶性是宾词,它是说明主词的,主词也需要宾词来表达和说明。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没有无实体的偶性,也没有无偶性的实体,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同类推荐
  • 上海高校英烈谱

    上海高校英烈谱

    本书按时间顺序,收集、整理了上海高校中142位烈士事迹,包括刘湛恩、李公朴、周德佑、蒋传宗等,展示了上海高校烈士的群像风采,进一步发掘了上海高校“爱国民主奉献”的精神内涵。
  •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孟子评传

    孟子评传

    在儒学发展史上,孟子担当着“第二小提琴手”的重要角色。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以及孟学内涵丰富而曲折,后人不仅对孟子生平事迹争论繁多,就是对孟子思想也多有歧解。面对孟学研究的这两大困难,《孟子评传(套装上下册)》一方面尽量汲取前人的成果,对孟子生平事迹中诸如师承、生卒、游历、著作等重要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尽可能澄清有关的争论等此外,《孟子评传(套装上下册)》将孟子思想列为王霸、经权、义利、舜跖、人性等五辨进行讨论,打破了一般从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研究孟子的呆板模式,较好地把握了孟子思想的特色和原貌,体现了作者刻意求新、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读来有严谨有序、耳目一新之感。
  • 原来雍正

    原来雍正

    他人到中年才登上皇帝宝座,却一直背负着弑父杀弟的骂名;他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却少被后世史家赞誉;他处事果断凌厉,却痴迷于佛道的修身养性……在雍正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神秘。雍正是不是篡位登基?改诏说?弑父说?一段历史,几多疑问。勤政爱民的是他,杀戮功臣的也是他。昏君乎?暴君乎?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本书作者张研教授兼具史识和才情,以丰厚的学养、通俗的笔触,从历史大背景、人性层次以及权力斗争的微妙细节着手,通过对雍正身心、雍正信仰、雍正功过乃至雍正之死的分析,向读者娓娓讲述一个原来的、真实的雍正。在历史的天空中,还原一个被妖魔化的帝王。
  • 告诉你一个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牛顿的故事

    从牛顿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取得的伟大科学成就,再现了牛顿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科学巨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对理想坚持不懈、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热门推荐
  • 现代王牌高手

    现代王牌高手

    他,火车撞不死,大炮轰不烂。人脉都是泰山北斗,金钱可绕地球数圈。作为一名无敌的修仙者,他的愿望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可是总有些不长眼纨绔、富二代,总是在他面前装逼。面对这些人,他终于不再低调。。。
  • 逆龙翔天

    逆龙翔天

    我想平淡一生,可偏偏有人逼良为娼,既然不能忍耐,那就让我爆发。在家仇,亲情驱使下。注定不平凡的一生。注定有人命丧刀下,也注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既然不想改变自己的名媛那就改变世界的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
  • 墨希

    墨希

    犹如怪谈一般,无人知晓又悄然失去的某些人和事
  • 思路决定出路.3(选题报告1)

    思路决定出路.3(选题报告1)

    该书对人们在人生定位、心态、思维模式、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针对很强的“思路突破”——谋求发展与成功的正确思路。由此引导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在现实中突破思维方式,克服心理与思想障碍,确立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机遇,灵活机智地处理复杂和重要问题,从而开启成功的人生之门,谱写卓越的人生乐章。
  • 暖阳下的花朵

    暖阳下的花朵

    故事走向:从一个默默无闻,没有背景的平凡女孩李牧开始,她的家境贫寒,身高不够,性格文静,但是好在天生丽质,一开始就受郑熠城的照顾来到电视台。中间穿插围绕她的感情故事来展开。一路走到最后成为名主持人。故事的中间夹杂有身边好友和同事的感情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力图呈现出一群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场景。故事主线:先是平淡无无奇的小妹生涯,后来慢慢遇到更多有权有势的人,让自己人生的主动权变得无法自主,直至最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成名之路。当爱情和面包面临选择时,有时候是自己选择了面包,有时候是他人强求。总之人生有很多无奈,自己选择的路,是爬也要自己爬完,无法回头,回不了头。出现在李牧身边的男性起到推动作用,每出现一个都让李牧更偏离原本设定的轨道。当爱情成了午夜梦回的奢侈念头,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 逆光之处是暖伤

    逆光之处是暖伤

    她在一个晚上帮了他,却不想从此与这个邪魅的男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与她在福利院相识,她伴她身边无怨无悔,她把她当成最亲的人,可她为一个男人致自己于死地。她本是一个普通的被抛弃的孩子,怎料一朝进军演艺圈成为优秀演员,认识了对自己一辈子都重要的人。她以为自己不会爱,永远都不会爱,怎知他的出现早已打破了她原来的生活。。。。。
  • 重返学生时代

    重返学生时代

    文案:十五岁,周沫还是个150不到的矮矬子,脸上还冒着青春痘,男神女神还只是颗豆芽菜,她的课堂作业还没有写。这是一个青梅竹马进行时的故事。
  • 树梢上的花瓣

    树梢上的花瓣

    也许我们离幸福仅仅只差一步的距离,我心中有个故事,至今我没有放下,我放不下的事很多,我想人都这样,遗憾在心的都能在心中空出一方角落,偶尔想起不管好坏,无法丢弃。
  • 圣位巫师

    圣位巫师

    考古学家叶庭,在参与一次大型考古发掘时无意触碰了史前文明的石板,紧接着石板发生异变,散发出强大的能量吞噬了周围的一切,使得叶庭得到了圣人留下的“基因锁成圣”传承!并且穿越到了巫师主宰的世界!在巫师的世界里,叶庭必须使用“基因锁”不断进化,披荆斩棘,掌握自己的命运!
  • 凤霸天下:狼皇警妃

    凤霸天下:狼皇警妃

    大婚当日,她从疼痛中醒来,衣衫凌乱,满身是血!在下人鄙夷的目视下被赶出王府。21世纪女特警变成了弃妇!!强势回归,她化身为魔,只为复仇!誓要凤霸天下!而当她手染鲜血,想要退隐之时,腰身却被那妖孽狼皇搂住:“暗夜之王看中的女人,你以为逃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