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秋季推拿养生法 (1)
秋季推拿养生是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关于四时养生论述中秋季养生的理论为基础的。《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里的“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四时”指的是四季。也就是说,人的生存要依靠自然界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生长发育。
四个季节里气候条件各有特点,秋季性凉,秋凉秋收。夏至一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阴气渐渐旺盛,所以秋性凉。我们知道,秋季是一个凉爽的季节,是一个金黄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季的气候特点,会影响到人体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肺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所以有肺主秋之说。根据秋季的气候特点,以及其对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影响,《内经》讲了秋季的养生原则主要以养阴、养肺为主。
根据秋季养生原则,可以辨证地调整推拿手法的补泻,并在人体的特定部位,比如人体的前胸部以及上背部,或者相关经络穴位,比如手太阴肺经的经穴上,选择适当的手法操作,调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功能,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养生保健的作用。
本章总结了秋季常用的推拿养生保健方法,并列举了一些秋季常见病、多发病的推拿保健方法,希望能为广大群众的日常养生保健提供一些可靠实用的信息和方法。
第一节 秋季气候特点
俗有“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之说。秋季三个月,即农历的七、八、九月,相当于公历的8、9、10月。依据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秋三月包括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立秋”是一年秋季开始的节气,多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或8日,此时夏季的暑热开始消退,气候逐渐转凉。到了中秋佳节则是秋季气候转化的分界。秋季在每年的公历9月23日或24日“秋分”这个节气之后,逐渐日短夜长,气候凉爽。到立冬的前一天,多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则是秋季的结束。
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是秋季开始的标志。此时农作物快成熟了;处暑:“处”有躲藏、终止和次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快要躲藏起来,也含有秋季观暑热气候,仅次于夏季的含义,俗称“秋老虎”;白露: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秋老虎”也将逝去,气候转凉,一天当中早中晚温差变化较大,早晚凉、中午热。因气温降低较快,夜间温度已达白露的条件,因此,露水凝结得较多、较重,呈现白露;秋分: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节气。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燕子、杜鹃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寒露:此时气候更低,露水更多,气候从仲秋的凉爽逐渐转寒,有成冻露的可能,早晚则更明显;霜降: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是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因而称之为“四时阴阳”。自然界中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温、热、凉、寒变化。正因为有这种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生长的规律,可见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对于秋季自然界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这是古人对秋季自然界万物状态的描述。说明秋季三个月,风急天高,天行肃杀之令。天地之阴气从始盛到渐长,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衰弱,秋风萧瑟,气候转凉而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日渐萧条、肃杀的自然状态。因此,文中提出了秋冬养生的总原则“秋冬养阴”,即秋冬养收藏之****,为养阴。
以上说明,秋为四季阴阳消长中之属阴者,是阴气初生之季,为阴气初升之少阴。而在秋天三个月中,又有其阴阳的消长转化的过程,从初秋到秋分,为阴中之阳,秋分至立冬,为阴中之阴。秋季的阴气也从渐生、渐长到阴气旺盛的秋分时节,而至冬季。此外,在秋日的一天中也可见其阴阳的消长过程,如同四季一样,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说明秋日晨起平旦阴气渐衰,至午、旦中,阳气为盛;午后至日暮,阴气渐长,至午夜阴气盛;午夜至平旦则阳气渐生。这种阴阳的消长,导致了昼夜气温的变化。因此,一日之中也可按照四时的规律,顺应自然,适时调摄养生。
第二节 秋季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秋季燥邪致病的特点
秋季是由夏入冬的过渡季节。由初之孟秋,中之仲秋,末之季秋,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秋季主气为燥,肺应秋。秋季燥邪感染的途径,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秋燥有凉燥、温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秋燥易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多见温燥病证;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秋燥易与寒邪结合而侵犯人体,多见凉燥病证。秋季燥邪致病有以下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润的病变,出现口、鼻、咽、眼等五官七窍以及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干枯不荣或因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便干等症状。
2.燥易伤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即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故秋令之燥邪最容易从口鼻侵犯人体,损伤肺脏,导致肺卫失宣,出现清窍不润,发热恶风,无汗少尿;或导致肺津受伤,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则出现干咳无痰,或痰黏不爽,胶黏难咳,或痰中带血,咽干而痛,甚至出现喘息胸痛咯血;若伤及津血,则出现苔干,无苔,脉细等津血亏损的症状。
二、气候因素与秋季发病
古人把气候上的反常现象称之为“邪气”或“淫气”。如秋日少雨多风、气候干燥称为“燥邪”。近年来由于城市的扩大,环境的污染,耕地的减少,人口的增加等因素使得秋季这种“邪气”的现象增多,如夏日酷暑延长之秋日,“秋老虎”的持续不退。秋季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了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在秋季发病率升高。此外,秋季一日早中晚、昼夜天气变化加剧,常导致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哮喘等频作或加重。
第三节 秋季推拿养生主要相关脏腑知识
一、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呼吸之气,即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主宣发和肃降:所谓“宣发”,即是宣发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所谓“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传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证呼吸道的洁净。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朝百脉、主治节:朝,即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即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治节”,即治理和调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2.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忧: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则肺在志为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肺……在志为忧。”
(2)在液为涕:涕是由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窍,《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肺为涕。”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4)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联于肺,鼻和喉是呼吸道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二、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大肠与肺有经络相互络属,而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而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第四节 秋季推拿养生相关主要的经络、穴位
一、秋季推拿养生相关经络与秋季推拿养生的关系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就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到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等。我们前面讲过,秋季养生重在养肺,而肺的功能正常与否,与手太阴肺经是息息相关的。肺经的经气正常,肺脏的生理活动才能得以正常;反过来,如果外邪侵入,肺经的经气失常,那么肺脏的生理功能也将失常,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病理状态,也就发生了疾病。
祖国医学对于经络和脏腑的关系,以及对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密不可分的论述,对指导推拿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推拿属于祖国医学当中的外治法,它通过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施以一定的手法来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推拿的方法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从而调节内脏的生理功能,这种由外调内的方法的原理,其根本的一条,是建立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经络、腧穴,中医推拿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理论基础。推拿手法怎样调节经络的气血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到,推拿手法如同中药,即古人论述:“用推即是用药……”,推拿手法有补有泻,凡是作用时间长、刺激量小、频率高、顺经络走行方向操作的手法都属于补法;反之,作用时间短、刺激量大、频率快、逆经络走行方向操作的手法都属于泻法。
秋季推拿养生,我们可以在手太阴肺经上选择一些轻柔缓和的手法,顺肺经走行的方向长时间的操作,就能起到补肺的作用。反之,如果是肺实证,我们可以采取相反的方法操作,就能起到泻的作用。
秋季推拿养生重视养肺,因为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一对脏腑,同样,其表现在经络上,对我们推拿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络也是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一表一里的经络,这都是互为络属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
二、手太阴肺经及其相关穴位
(一)手太阴肺经的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相联系的结构)横行出来,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桡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