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3)
(2)行气活血: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运行的动力,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古人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按摩以推动气的运行为主要手法,按法、揉法能疏通经络和加强肝的疏泄功能。如按揉心俞、肺俞、肝俞可加强心、肺、肝的推动、输布、疏导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例如:胃脘部刺痛、拒按,食欲缺乏,舌质暗,脉弦,心烦急躁,属气滞血瘀,常按揉肝俞、脾俞、内关、梁丘等经穴,以达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的疗效。
4.推拿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原理 推拿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来达到保健、治疗作用。推拿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对内脏功能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内脏的病变又可以在体表反映出来。
(1)内脏病变在体表的反应。
内脏-体表反射原理:一是病变内脏传来的神经冲动过多,提高了躯体感觉接受区神经原的兴奋性,对来自躯体的轻微刺激也产生强烈反应,引起相应部位皮肤感觉过敏;二是内脏传入冲动,直接激发脊髓躯体感觉接受区的神经原,而大脑皮质把来自患病内脏的感觉,“理解”为相应皮肤的感觉。
①体表疼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痛觉,称牵涉痛。如胃溃疡发生痛觉常在胃脘部。
②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痛觉、触觉及过敏区,即阿是穴,此部位痛觉、触觉较其他部位敏感。
③自主神经反射,如出汗、竖毛或血管运动变化。
④躯体反射,如肌强直等。
(2)刺激体表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从解剖学观点来看,手法作用于体表,通过体表影响内脏活动的途径有三条:
①刺激体表,由体表末梢感受器经体表传入神经至脊髓后角,在后角转换神经原抵达第Ⅶ板层,再经脊髓前角出椎间孔到交感神经节,然后传入内脏。
②体表末梢感受器将刺激信息经体表神经传入脊髓后角的第Ⅳ~Ⅴ板层;经脊髓丘脑束传至丘脑腹后外侧核,然后再经内囊枕部,投射到中央后回,中央后回发出下行纤维经下丘脑(间脑)至网状结构,然后从网状结构分三路至内脏。一路由网状结构到迷走神经背核,经副交感神经至内脏。第二路从网状结构经孤束核到达迷走神经背核,再由副交感神经到内脏。第三路,从网状结构经孤束核再达交感中枢,然后由网状脊髓束到内脏。
按摩手法力度和方向的变换,对体表产生了轻重、缓急等不同刺激,这些刺激产生的不同生物信息沿着躯体内脏反射通路的第一、二两条途径传入内脏,使内脏的功能活动发生改变。但是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而对中枢神经却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的短暂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所以,内脏功能亢进者,用急速、较重的手法,使中枢兴奋,发出强劲的冲动以抑制内脏的亢进功能;而内脏功能衰弱者,用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兴奋周围神经,通过第一途径激发内脏功能,抑制中枢神经对内脏的控制。这样,按摩就会使内脏的功能活动得到调节,为气血运行的调整创造条件。
5.推拿对血液成分及其功能的影响 按摩治疗前后检查对照证明:按摩能使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分类中的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中性粒细胞相对减少(但绝对值不减小,大部分仍然是增加的),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所增强,血清中的补体效价有所增加,红细胞总数也有少量增多。
6.推拿对皮肤、汗腺、皮脂腺功能的影响 直接用摩擦类手法施术后,即可消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的呼吸功能,有利于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增强皮肤的光泽和弹性,对防寒和面部美容有良好的作用。
7.推拿对周围血管的作用 按摩可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的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再加上手法操作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效应,可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皮肤和肌肉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使肌肉萎缩得以改善,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8.推拿对局部组织需氧量的改变 适当的按摩可使局部组织需氧量增加,氮和二氧化碳的排泄量也同时增加。而且按摩治疗后,血液中的吗啡样物质含量也有增高。
二、推拿养生的特点
1.推拿养生保健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施行。
2.推拿养生保健安全可靠,是一种“纯绿色”保健养生方法,而且由于它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养生方法,长期实践验证其科学有效。
3.推拿养生保健手法的种类虽多,但易学易用,便于学习和操作,同时手法动作多轻柔,运用灵活,适用范围广泛,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推拿保健。
总之,由于以上这些优点,推拿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推拿养生对人有百利而无一害,使人受益无穷,可使人们消除疲劳、解除痛苦、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三、推拿养生的注意事项
1.身心放松 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准确 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3.用力恰当 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
4.循序渐进 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5.持之以恒 无论用按摩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常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做保健推拿。
四、推拿养生术后的常见反应
1.手法多有不适或轻度疼痛感觉,可因人而异,多在2~6天后消失,其中以2~3天后较为明显。
2.轻快的感觉。患者不适期过后,会出现全身轻快舒适的感觉,希望继续推拿。
3.肢体远心端出汗。此现象虽然少见,但是这种现象预示着推拿效果极佳,此种现象多在7~20天内发生。
4.疲倦感。有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推拿后,可感觉到全身疲倦。
5.睡眠改善。有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推拿后,晚上极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提高。
6.排泄物增多。经过推拿后,大小便次数增多,其中以大便次数增多为多数,粪便可呈稀糊状,妇女可有月经量增多或白带增多。
五、推拿养生的禁忌证
推拿养生虽然应用广泛,而且疗效显著,但是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不适合推拿或推拿有一定危险的情况,也就是禁忌证。在进行推拿施术前,一定先进行诊断,判断受术者是否患有禁忌证,如有以下禁忌证,则禁止施行推拿。
1.有皮肤病及皮肤破损处,影响推拿施术者。包括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
2.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
3.内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
4.有开放性损伤者。如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5.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恶性贫血、紫癜、体内有金属固定物等推拿后易引起出血者。
6.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均不宜做腹部推拿。
7.极度疲劳、酒醉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以内的人也不宜做推拿。
8.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
六、影响推拿养生效果的因素
1.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前提和关键,不同证候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是中医各科所共同遵循的原则。推拿虽有别于针药,但它是中医外治法之一,理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医事活动。推拿保健亦是如此,手法治疗前,首先要辨证明确,根据不同情况,酌情施法。如证候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程之长短,病情之轻重,病变部位之深浅,治疗部位之大小,肌肉的厚薄及耐痛程度之差异等,都属辨证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具体的手法。目前临床上小儿推拿辨证尚能引起重视,而成人推拿普遍存在着一套固定手法治疗一种疾病,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现象。无论小儿推拿,成人推拿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疗效,使手法的作用得以发挥。
2.取穴 推拿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保健的一种疗法。手法的作用取决于:一是手法的质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采用相同手法作用于不同部位,其疗效明显不同。可见治疗部位或穴位的选取、配伍、组合对疗效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例如:同样是腰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有的可出现小腿后侧胀痛症状,有的可出现小腿外侧胀麻的症状,治疗时要相应地选取不同穴位配伍。前者可选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后者可选取大肠俞、环跳、殷门、阳陵泉。治疗部位或穴位的选取,其正确性来自辨证的准确性,这与推拿治病要辨证施治的意义相吻合。取穴时需要注意到另一个问题是穴位的精确性,这在小儿推拿取穴时尤为重要。小儿体表单位面积上的穴位较成人密集,且点、线、面形状各异,稍有不慎,就会作用到其他穴位上面影响疗效。《小儿推拿广意》中有“必似线行,毋得斜曲,恐动别经而招患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手法的选择 手法是推拿保健、治病的主要手段,同正确的辨证、准确的取穴一样,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关键。《幼科铁镜》云:“……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古人把手法比作药物,可见适当地选择手法如同正确用药一样重要。轻则疗效差,重则损及患者生命健康。例如:椎动脉型颈椎病禁止用颈部斜扳法,若使用不慎,造成双侧椎动脉一过性同时狭窄,引起严重后果。不同手法的性质及同种手法在不同情况下的补泻作用均不同,如手法分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等。所以一定要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取穴,适当地选择手法的种类、手法的补泻(轻重、频率、方向、时间),确保疗效。
4.手法的质量 手法的质量是推拿保健、治病的关键,具备了其他各种条件,手法的质量达不到要求也不会有较好的疗效,低质量的手法就如同假冒伪劣的药品一样,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推拿赖以治病的手段就是手法,而手法的质量又是关键中之关键。较高质量的手法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不外乎力、能、信息三方面。若要达到这三个方面,手法必须具备两个要求:一是基本要求,即手法的动作技术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二是特殊要求,即推拿医生在手法操作过程中要精神专一,意念集中于手法及施治部位。
临床上往往只重视基本要求而忽略了特殊要求,出现以同样手法(辨证、取穴、手法技术动作均相同)施治同一病者而疗效不尽相同的情况。推拿界有“机器永远替代不了人手”的说法,其道理就在于机器的运转形成的仅是一种机械力,而人体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人体内外存在着生物场,古人称之为“气”,现代医学解释为生物电、生物内能等基础上的生物信息。推拿治病的疗效即取决于得气与否,也就是生物信息是否得以调整,而“气”或者称信息,仅靠机械力是得不到的,它必须是生物体之间的交流。所以,只有在施治操作过程中,以精神意念贯注,则形到意到,意到气到,如此才能有效地将治疗的信息通过手法的动作传递给患者,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5.手法作用时间 作用时间包括两方面:一是每次作用时间,二是总疗程。对于每次作用时间而言,临床上有以下几种误区:
(1)不论个体差异及疾病的不同,作用时间相同。
(2)作用时间越长,疗效越好,疗程越长,疗效越好。
(3)对所施治各部位平均用时,重点不突出。
前面已述,作用时间能影响手法的补泻作用,所以作用时间应根据辨证灵活掌握,不能千篇一律或认为时间越长,疗效越好;另外,对重点部位要重点施治,不能平均用时,否则重点部位得不到足够的治疗量,影响疗效。
对于总疗程而言,长时间相同手法的治疗能导致经穴疲劳现象,影响疗效。所以对于一些患慢性疾病,需较长时间坚持治疗的病人,应制定出妥当的治疗方案。如一般10~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7天,同时不同疗程要相应变换一下手法,以确保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