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24100000020

第20章 名医应用大黄经验 (13)

第3章 名医应用大黄经验 (13)

(2)注意事项:运用大黄时必须严格掌握病人的症状及大便的次数。病人体质已很虚弱、头昏乏力、体力不支时不能随便用,脾虚患者大便质软次频时也忌用。一般对新就诊病人的病情及体质了解不深,最好是口服、****不要一起用,待详细观察病情后再考虑用大黄的方法。事实上,有些病人开始用大黄,即使小剂量,亦会使大便每日超过两三次,这是胃肠道不适应所致,可以停药观察几天再用。

患者,男,36岁,就诊于1993年11月6日。病史2年余。症见腰部酸楚、乏力、纳呆、泛恶、双下肢轻度浮肿,尿量每日1000ml左右。大便2日一行,质偏干,舌质偏红边有紫斑,苔薄白腻,脉沉细。查体:体温正常,血压22/13kPa,精神一般,慢性肾病容,心肺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轻度浮肿。辅助检查: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9g,血肌酐679(mol/L,尿素氮26.3mmol/L,血红蛋白78g/L,诊断为肾劳、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辨证为脾肾两衰,湿浊瘀阻。治以健脾补肾,化瘀渗利泻浊法。

药用太子参30g,炒白术10g,生薏苡仁30g,茯苓皮30g,川续断15g,桑寄生15g,桃仁10g,红花10g,厚杜仲20g,怀牛膝15g,车前子15g(包),白花蛇舌草30g,益母草30g,制大黄15g。同时配合降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1周后上方改制大黄10g,同时用生大黄10g,六月雪50g,蒲公英30g,牡蛎50g,生甘草10g,煎成200ml,****每日1次,并根据大便每日2~3次的原则,调整大黄的剂量及用法。上法共治疗2个月临床症状逐渐减轻,复查肾功能肌酐514.3(mol/L、尿素氮21.5mmol/L而出院,2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刘琪刚.学习邹燕勤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用大黄经验的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2):2072]

焦东海经验

焦氏从395例的对比治疗,1000例的临床资料及外单位重复验证资料说明了单味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可靠,而且适应证广泛,凡可用内科保守止血者均可用单味大黄止血。特别对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更为适宜。单味大黄止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如下。

1.适应证

①溃疡病与胃炎合并一般数量的出血,特别是以黑便为主,出血量在500ml以内者尤为适宜。②对脑血栓形成等不宜使用凝血药物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特别对伴有舌苔黄腻,便秘及有吸收热的患者用大黄止血更为理想。③用其他止血药物无效,而又不宜于手术治疗者,如胃癌合并出血。④不论用何种西药或中药止血,若加用大黄后,均可使吸收热消退加快,止血时间缩短及康复提早。

2.相对适应证

溃疡病(或胃炎)合并以黑便为主的大量出血,如无紧急手术指征,则在补足血容量的前提下,可以应用单味大黄止血。

3.禁忌证

①肝硬化合并出血或溃疡病伴有幽门梗阻、穿孔或疑有癌变者应手术治疗,同时对伴有瘢痕的慢性溃疡病合并反复出血,年龄又在45岁以上者,也不宜用单味大黄止血,应争取尽快手术治疗。②以呕血为主的大量出血,在8小时内输血超过800ml血压仍不稳定;或稳定后又突然复发出血且影响血压脉搏者;或用大黄止血后48小时仍有大量出血患者。[焦东海,朱长民,马玉华,等.单味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监护指标的探讨—附1000例分析.陕西中医,1983,4(6):9]

边文贵经验

大凡虚证、重证用药比较谨慎,特别虚证一般用补药而用大黄更是少见。作者认为大黄除常说功能外,生大黄还有活血止血、止痛之功,活血而不过,止血而不留瘀,制大黄有祛瘀生肌、通三焦、开脾胃之功,另外生制大黄均有降气之功。只要掌握大黄的用量,用起来得心应手,每建奇功。

1.应用于反复发作复合性消化性溃疡

此类患者,大多病程长,体质差,实者十居一二。脾胃者乃后天之本,后天已亏,气血无源,易致虚;腑以通为顺,满而不实或实而不通是腑之大疾。腑通则病去八分,正是取大黄的通字,作者自拟溃合汤治疗复合性溃疡,处方:生大黄6g,配吴茱萸9g,川花椒6g,细辛2g,槟榔6g,三七粉4g,茯苓20g,党参20g等药,寒温并用,通补兼施。待患者腑气大通,脾胃之气生而欲食之时,生大黄可改用制大黄6~12g,配上药取制大黄祛瘀生肌、止痛之功。一般6剂即可消除溃疡病引起的疼痛,平均25~35剂可愈。作者在临床上治愈45例,服药最长达40天,最短19天,1年后随访无1例复发。

孙某,男,45岁。工人。患复合性消化性溃疡8年。胃镜所见:胃底及胃体部可见3个0.2cm×1cm长条状浅表溃疡及多个小片状糜烂,十二指肠球部、底部及十二指肠上角各见0.2cm×0.4cm、0.2cm×0.2cm溃疡,边缘肿胀。胃镜诊断:①胃多发性溃疡伴糜烂。②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伴糜烂。症状:胃脘疼痛难忍,甚者彻夜不休,轻按减轻,重按疼痛加重,纳差食少,神倦乏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弱。辨证为脾胃虚寒。停用一切西药,服溃合汤4剂后,加减服用50天后,复查胃镜溃疡愈合。1年后随访未复发。

2.应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疑难杂症,常久治不愈,本虚标实者多见。住院病人多虚实夹杂,肺肾俱虚而有风寒顽痰。久咳肺气大伤,子病累母,而致脾胃运化不畅,胸腹胀满纳呆,总属外感未解、肺肾大伤、脾胃运化失司、顽痰不化之证。痰是此病首要,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痰源不绝,则咳喘不止,肺气上逆而不降。腑气不通则此病之次要,这时用通腑之圣药大黄,一通百通。腑气通,三焦通,肺气降,脾胃开,痰源绝,则咳喘止。一味大黄可扭转乾坤使病势回头。首诊用生大黄5g,再诊用制大黄12g,取其降气、通三焦、开脾胃之功。基本方为:大黄5g,制半夏9g,细辛5g,全蝎6g,陈皮9g,紫苏子9g,麻黄9g,金银花30g。

张某,男,67岁。退休干部。咳喘12年。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呼多吸少,面色青紫,口唇青紫,咳吐大量黄痰,不能食,3日未解大便,舌质淡,苔黄厚。查: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胸骨后及颈部可闻及哮鸣音,颈静脉怒张,肝大肋下3cm,压痛明显,心界向右扩大,心率89次/分,下肢轻度水肿。心脏正位片见:双肺透光度增高,左心扩大,心电图示肺性p波。诊为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Ⅲ级。处方:大黄6g,制半夏9g,细辛5g,全蝎6g,麻黄5g,鱼腥草30g,金银花50g,胆南星4g,附子9g,茯苓30g,川芎9g。服6剂,咳嗽减轻,痰色由黄转白,量由多减少,呼吸平稳,大便每日行3次。生大黄改用制大黄9g,又服12剂,咳嗽止,气喘平,饮食正常,下肢水肿消,肝回缩,心功能改善。

3.应用于崩漏

古人用大黄通经活血。如大黄虫丸用于闭经。制大黄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过之功。崩漏不止,气随血脱,气血久失,五脏受损,正气虚亏。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唇甲色淡、神倦乏力之症。止血必须祛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血流不止。制大黄有祛瘀生新、推陈致新之功。常用制大黄、血余炭、茯苓、生黄芪、白头翁治之效捷。

总之,大黄应用时注意先生后制,量由小到大,以大便每日行3~4次为宜。实证与虚证均可应用,不必拘泥古法,关键是不能泻之太过,过则为害。[边文贵.大黄在虚证中的应用.河北中医,1992,14(5):22]

李文瑞经验

《本经》论述大黄具有下血破瘀,荡涤肠胃,调中化食的作用。而仲景则认为,大黄走血分祛痹,行气分消胀;下肠胃之宿食,利肝胆之湿热,止血热之吐衄,化无形之痞满;上可止呕,下可止利,可缓可攻,能温能清……超过了《本经》运用范围。同时,由于配伍的差异,剂量的大小,煎煮方法之异,作用也不同。现仅就其攻邪与补益的作用论述如下。

1.大黄的攻邪作用

大黄具有泻下破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泻血分实热、下瘀血、破癥瘕、行水气等攻邪作用。其用量有大、中、小三种剂量。

大剂量:15~20g。泻热、通便、逐瘀力强,在方中为主药—君药。如大承气汤,用于阳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坚;桃核承气汤,用治下焦蓄血证等,原方用量为四两(15~20g);《卫生宝鉴》大黄汤,大黄一两,为粗末,酒浸半日再煎,去渣,分2次服;《医学衷中参西录》用大黄2两治癫狂。

中剂量;5~10g。泻热、通便、逐瘀力居中等,在方中为辅药—臣药。如茵陈蒿汤,茵陈30g,大黄10g,取其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助茵陈降泻瘀热而退黄。

小剂量:5g以下。虽能泻火导滞,但不至于泻下,用于火郁、积滞较轻者,或于清热泻火之味中少佐之以助清泻之功。如清胃散,车前子、石膏、大黄、柴胡、桔梗、玄参、黄芩、防风各一钱,为粗末。治胃中火郁、积滞较轻者。

(1)与解表药配伍:解表通里并用。临床配麻黄:《千金方》解毒散,治时行头痛、壮热;配桂枝:《伤寒论》桂枝大黄汤,治太阳误下,腹中大痛;配白芷:《医宗金鉴》双解贵金丸,治背疽初起,便实;配蝉蜕、僵蚕:《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

(2)与泻下药配伍:相须为用,增强泻下之力。临床配芒硝:《伤寒论》调胃承气汤,用治阳明腑实;配巴豆:《证治准绳》巴豆丸,治癥瘕;配芦荟:《丹溪心法》当归芦荟丸,治肝胆实热、眩晕、胁痛、惊狂;配甘遂:《伤寒论》大陷胸汤,治大结胸证;配牵牛子:《保命集》大黄牵牛丸,治大便秘;配火麻仁:《伤寒论》麻子仁丸,治脾约。

(3)与清热解毒药配伍:增强泻火解毒之力。临床配黄连、黄芩,《伤寒论》泻心汤,治心下痞;配连翘:《局方》凉膈散,治中上二焦热毒;配黄连、栀子:《金医要略》清热和胃,治胃热。

(4)与利水祛湿药配伍:增强通利作用。临床配车前子、木通:《局方》八正散,治热淋;配茵陈、栀子;《伤寒论》茵陈蒿汤,治湿热阳黄。

(5)与活血药配伍:增强活血之力。临床配桃仁、红花:《伤寒论》桃核承气汤,治太阳蓄血证;《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胸胁疼痛等。

2.大黄的攻补兼施

(1)与温里药配伍:寒热并用治寒积。临床配附子:《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治寒积里实;配干姜:《干金方》温脾汤,治冷积、久利。

(2)与补益药配伍:攻补兼施。临床配人参、当归:《伤寒六书》黄龙汤,治里热结便兼气血虚弱者;配四物汤:治妊娠伤寒便秘、溲赤、气满;配增液汤:《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

(3)与止血药配伍:增强止血之功。临床配大蓟、小蓟:《十药神书》十灰散,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3.大黄的补益作用

大黄具有安五脏、补敛正气之功,其补益作用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健脾和胃:大黄研细末,泛水为丸,每服0.3~0.5g,每日1~2次,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肌肉消瘦。

(2)祛瘀生新:下瘀血汤、大黄虫丸,用于少女停经之干血痨。

(3)敛血止血:大黄15g,水煎服,治疗肺胃热盛之吐血、咯血,下焦郁热之便血、尿血。

(4)涩肠止痢:小量应用,0.1~0.3g,用于噤口痢。 (1)

总之,大黄能攻善守。一般而言,大量主泻,小量可补,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3卷》)

王灵台经验

王灵台教授从事肝病临床工作已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善取大黄为主药治疗慢性肝病。

1.清热通降,首用大黄

慢性肝病炎症活动期患者往往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三项中一项、两项或全部升高,病证多表现为湿热之邪偏盛者。王灵台教授治疗本病,于方药中皆首选大黄为主药,伍以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车前子(草)等。取其大黄通降,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车前子(草)淡渗利湿,使之前后分消,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出。大黄的用量一般在15~30g之间,总以大便溏泻如泥,每日2~3次为度。待ALT等指标降至正常后,为防止病情反复,可改用制大黄方续服数周。

孙某,男,26岁,教师。家族史中其父患有肝硬化病。患者1996年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近因劳累,自觉上腹部不适,纳差、泛恶,腿酸乏力,尿黄便干。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486U/L,谷草转氨酶137U/L,总胆红素87(mol/L。查体:巩膜黄染,肝肋下1.5cm,肝区叩击痛,舌苔黄腻,脉弦滑。王师认为证属湿热内蕴,腑气不通。治以清热通降,佐以化湿。处方:制大黄30g,黄芩15g,黄连6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15g,茯苓10g,陈皮6g,鸡内金10g,丹参15g,石斛15g,车前子30g(包),甘露消毒丹9g。药后饮食增加,大便每日2~3次,便烂如泥。上方加减服用20余帖,肝功能复查全部正常。诸症消失。

2.攻滞利水,当用大黄

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病至晚期,由于脾肾亏虚,水液通调失司,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积滞,遂成臌胀。症见腹大如鼓,青筋显露,二便不通。此时,病本在肝,病性属虚,病源是瘀,病标是水湿积滞。王师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行气活血健脾补肾的基础上,方中加入大黄“泄壅滞,水气……利大小便”,配伍防己、猪苓、茯苓、车前子、大腹皮、败酱草、牛膝等泻下通腑,祛除水湿积滞,可使腹胀暂以减轻,然后再以他法调治。王师认为一则大黄气味重浊,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之功。二则大黄伍以败酱草之品,可抑制肠道细菌繁殖,控制内毒素血症,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虽多用而不妨者,“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3.凉血止血,必用大黄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往往容易破裂引起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对肝脏病引起的出血,均可结合中医学之“血证”加以辨证。《济生方》曾指出,“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肝脏病引起之出血,多数属湿热伤络,或由肝郁气逆化火而致,也有因于瘀血留阻导致血不循经而出血者。王师治疗****性上消化道出血,常用制大黄,伍以黄芩、黄连、白及、仙鹤草、田三七等品。一般服用上方2~3天后,出血明显减少,5~7天黑便可以消失。[颜宜坚,高月求.王灵台运用大黄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5):12]

张志坚经验

中药****法是仿腹透原理,“肠道透析”,通过弥散及超滤作用,清除血液中毒素,体现了通腑泻浊的理念。本法一般适用于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本院自2000年引进结肠透析机,张老依据临床经验拟定肠泰、肠泰清两方作为结肠透析方。其中肠泰清药物组成生牡蛎60g,生大黄60g,生地榆60g,六月雪60g,炒槐花15g,黄精15g,生黄芪30g,丹参15g,半枝莲30g,制延胡索15g,适用于脾肾衰败,湿热互结,症见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有尿臭,烦热口干,大便秘结。肠泰药物组成生牡蛎60g,生大黄60g,生地榆60g,六月雪60g,炒槐花15g,熟附子15g,淫羊藿30g,桂枝10g,益母草15g,制延胡索15g,适用于脾肾衰败,寒湿浊邪滞留,症见面色晦黯,形寒怯冷,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短气乏力,肢体或有浮肿。[赵敏.张志坚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98]

崔金海经验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院崔金海主任中医师,系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第2、3批指导老师,善用大黄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应用大黄治疗急性中风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大黄的作用

(1)通腑醒脑:急性中风病临床常见便闭不通、腹胀、舌苔黄腻或黄燥诸症,此为腑实积热,腑气不通,浊气上熏所致,应用大黄及时清除痰热积滞,以免风火相煽,交织难解,即使初始腑实积热不明显,也应投药在前以防他变。崔老常用生大黄10~30g,配瓜蒌15g,石菖蒲20g,水煎150~200ml,灌服或鼻饲,每日2次分服,以大便稀溏为度,可连续通腑导痰,直至腑通苏醒。腑通热泻,引血下行,热势孤立,风邪自消,虽未平肝息风潜阳,却达到了直折肝阳暴亢之势,起到上病下取,急下存阴而风邪渐息的目的。临证患者服用大黄通便2~3次后,神志常有不同程度改善,发热渐退,腹胀减轻,舌苔从黄厚浊腻转白转薄,确实起到了釜底抽薪的治疗作用。患者神志好转及大便稀溏者,以制大黄易生大黄以减泻下之力,通调胃肠,使腑气通畅,浊气下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2)活血祛瘀:崔老认为,血瘀是中风病的本质,贯穿于中风病整个发病过程,活血化瘀是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之一。中风急性期多以标实证为急,本病平素多有痰瘀阻于脑络,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升降失常,腑气壅滞,浊气上蒙清窍,治疗上不仅要通腑,还应逐瘀。正如《血证论》所云:“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大黄除擅长泻热通腑外,并能逐瘀通经。腑气一通,风火得降,升降通调,气血调畅,瘀邪得除。崔老善用大黄配当归、益母草逐瘀破结、养血通络。对于出血性中风,宗《血证论》“见血休止血,首当祛瘀”之旨,用大黄配三七为主,大黄破瘀通腑,通瘀而不伤正,三七止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一通一涩,达到不止血而血自止的目的。大黄并非专为通便,而意在逐邪。应用大黄,贵在于早,若等大便秘结数日,此时痰、瘀、热、积交织,变证迭起则正气难复。

(3)解毒通络:王永炎院士“毒损脑络”学说认为,中风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窍闭、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脏腑虚损,阴阳失衡,使体内的风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上犯于脑,胶结于脑络,久郁酿毒。治法当从“解毒通络”入手,毒邪去则络脉畅,气血调和,神明自复。崔老善用酒制大黄配伍地龙、僵蚕解毒通络。大黄酒制后善清上部血分热毒,使久郁脑络的痰、瘀之毒得清,地龙、僵蚕搜剔通络,畅利枢机,疏导蕴结之热毒。除中风脱证之外,大黄可应用于各种证型中风病,关键在于配伍。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尽管虚证存在,但急则治其标,只要有可通之症,可用大黄祛邪为先,邪去正自安。

2.大黄使用时机

一般认为,应用大黄必须符合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三特征。崔老认为,中风急性期不必拘泥于此,大黄苦寒泻下,善治阳明腑实证,但大黄亦可安和五脏,补虚调气。中风患者常因气血亏虚,脾虚不运,气机升降失调而见腑气不通,此时应用大黄,其道理在于寓补于攻之中,大黄可通腑气,除积滞,安五脏,消腹胀,调气血,常见应用大黄后,矢气一通,腑通便畅,则腑闭诸症悉减。否则,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可使病情加重或再发中风。崔老认为,中风病的病机特点主要为气机升降失常、腑气不通,因此只要不是脱证,在急性期皆可以通利为主,而不必拘泥于痰热腑实证。把握通下时机非常重要,临证中发现,发病即用大黄等通腑者,腑闭易通。发病数日,神昏加重,出现应激性溃疡等合并症后,再用通腑图治很难奏效,故应用大黄以早为佳。

3.大黄的用量、用法及配伍

(1)大黄的用量:崔老认为中风急性期,若患者腑气不通,热毒较重者,应重用至15~30g,且生用、后下,充分发挥其攻下热毒、泻下积滞之功,可配伍枳实、芒硝、瓜蒌等增强通腑导滞之力;若患者热毒症状较轻,且以瘀血为主者用酒制大黄9g,与其他药物同煎,使其发挥活血之功;若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可用大黄炭12g,配伍三七(研末冲服)3g止血化瘀。大黄用量依大便而定,一般控制大便每日行1~3次,稀软便为佳。若呈稀水便且次数过多,甚至伴有腹痛,提示大黄用量大,应酌减。患者对大黄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患者用5g即出现腹泻症状,有的用到30g时大便才通畅,临床上应因人而异,灵活掌握。

(2)大黄用法: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荡涤腑实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于瘀血偏重及不宜峻下者,且善清上焦头面血瘀热毒。“欲升降兼行者半生半熟”,以生大黄、熟大黄各半同用,既能达到通腑目的,又不致泻下太过而致伤阴。大黄炭或大黄粉则具有收敛作用,多用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或中风合并应激性溃疡者。对于年迈体弱者,宜用制大黄以避其苦寒,或以生大黄伍甘草以缓其泻下之力。

(3)大黄的配伍:古代医家在应用大黄时有“气虚同以人参,血虚同以当归”之验。崔老在临证中气虚常配以黄芪、党参扶正通便;血虚配以当归、生何首乌养血通便;阴虚配以玄参、生地黄、麦冬滋阴通便;阳虚配以肉苁蓉、黑芝麻温阳通便;阳明腑实证者,配软坚散结行气药,如厚朴、枳实、芒硝等;阴闭诸证者,可伍干姜、附子以温下积滞。

4.大黄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的通腑泻下作用,不但清除了肠中燥屎、毒素,使气机通畅,而且大黄可通过渗透作用促使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有利于脑内病灶周围缺血水肿的消退,能使患者的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全血黏度下降,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黄有降压、降胆固醇作用,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及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改善血管脆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黄致泻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苷及双蒽酮苷。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前者物质基础是番泻苷,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故应用时量大可产生泻下,量小出现便秘,因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故用大黄10~30g左右以达到通腑泻下的目的。不论对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大黄都有有利作用。大黄因产地、品种不同,应注意其副作用,如服用唐古特大黄能导致腹痛,崔老常配伍白芍、木香等理气解痉以减少大黄副作用。[于晓东.崔金海应用大黄治疗急性中风病经验.河北中医,2006,28(1):5]

张光灿经验

张光灿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大黄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获得较好疗效。

1.用于急性期的救治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急性期虽然有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浊阻脉等证,但兼有中焦实满、腑气不通之实证者,也比比皆是,尤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对实证、热证明显者,张氏首先攻实泻热,令腑气通畅,子气平和,则母气不受侮,心气得以宣通,心痛随之得解。

彭某,男性,63岁,因胸痛彻背连脘2小时由急诊入院。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及后壁心梗,立即予以吸氧、止痛、心电监护、扩冠等治疗。胸痛虽然有所缓解,但仍觉胃脘部胀满不适,胸闷,懊恼,纳呆,查舌质红,苔黄厚腻,脘腹按之较软,脉弦滑。即投以小承气汤:酒大黄12g,厚朴6g,枳实9g。水煎服。首次服后6小时,肠鸣泄泻,先硬后溏,继之臭秽稀薄粪便,顿觉脘腹舒畅,懊恼亦除,胸闷胸痛随之而逝,余药未服。改服自拟心梗通汤调治月余,痊愈出院。

2.用于恢复期的巩固

(4)涩肠止痢:小量应用,0.1~0.3g,用于噤口痢。 (2)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的治疗,正确运用通便方法,解除便秘,有利于正气的恢复。由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正气虚衰已转为主要矛盾,但若只注意补,而忽视通,则易导致中焦壅滞,甚至因排便用力导致复发或猝死,因此宜通补兼施,补宜缓之,通亦缓之。使心气平顺,脾胃健运,腑气畅达,则正气易复。张氏总结长期临床经验,自拟愈梗丸:酒大黄、丹参、三七参、红参。适用于大便干,或有便秘史,或苔黄厚者。功能润肠通便,益气活血。若遇阴结者,可予附子理中汤化服;肝阳上亢者,以夏枯草30g,菊花15g,钩藤20g煎汤送服。

3.用于再梗死的预防

对于心肌梗死再梗死的预防,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难题。张氏以行气活血、推陈出新为治疗原则,自拟推陈出新汤:酒大黄、何首乌、甘松、淫羊藿。该方能有效地预防再梗死。《神农本草经》谓大黄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不但有抗感染、退热、止血作用,还可增高血浆渗透压,改善微循环,另外大黄还有降低胆固醇、降压和扩张血管的作用。由于大黄的这些作用,对于继续控制心肌梗死的易患因素无疑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也就降低了再梗率。

张氏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常选用酒大黄,借酒性辛热,能行善散,可增强化瘀之效。和药同煮,取熟者气钝而缓和,使病去而元气不伤,但若遇见燥屎内结过盛,大黄应该后下,煎7~8分钟即可,取其生者气锐而先行。若湿热并重,大便不爽者,用大黄注意先煎10分钟,再纳其他药物,既清热化湿,又不致泻下过重。(《现代名中医冠心病治疗绝技》)

姚永年经验

在虚证阶段,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中,只要具备腹胀、便秘、肠中有宿粪者都可配伍应用。使补在动中,谷气得消,血脉流通,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1.气虚

李某,男,45岁。1984年5月14日初诊。有肺气肿病史5年。平时气短心悸乏力,刻诊面浮足肿,动则汗出,咳痰稀薄,腹胀便难,****脱坠已7天,脱出部分红肿胀痛。舌淡质润,苔白,脉软弱。本证虚象明显,虚中有实,肠中屎结,如临厕努责,屎不下而肛更脱。姑拟益气补虚,佐加大黄通腑: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当归10g,升麻9g,橘皮5g,生大黄5g(同煎)。服药1剂,大便即能顺解,8剂后脱肛即收,上方稍有出入,大黄不易,连进60余剂(后期大黄日量渐递增至15g)后,体重增加8Kg,面色转为红润,体力增强,大便按日顺解。脱肛于服药8剂收后未发。

2.阴虚

何某,女,40岁。1984年10月4日初诊。有精神分裂症史3年。刻下舌体溃破。大便干结,三四天一行,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乃心肾阴亏,虚火内扰,治以滋阴清火。黄连3g,阿胶9g,白芍9g,黄芩9g,生地黄15g,生大黄9g。药后大便即通,夜寐渐安,1周后舌体溃疡愈合。

3.阳虚

张某,男,62岁。心悸气短,面色白,手足不温,素喜热饮,大便干结,三五天一行。舌苔薄白质淡,边有齿痕,脉结(60次/分,时有中止)。西医诊断为冠心病。证属心阳不振,气血瘀阻。治以温阳益气活血:黄芪、党参、丹参、熟地黄、茯苓、桃仁、广郁金各12g,生大黄5g(后下),枳壳6g。始服本方时,大便每日行2次,量不多,以后大便又较干,2~3天一次,故将大黄加至10g。调治半年,诸症明显减轻,食量增加,脉象增至72次/分,结脉消失,转为弦脉。[姚永年.虚证不忌大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5):35]

李玉和经验

1.大黄化

所谓“大黄化”,即指大黄在应用时,其剂量必须要“大”,常用剂量一般在10g以上,其临床判断标准为患者服药后大便必须2次以上,如果达不到此标准,其剂量可加大,但其大便以不超过3次为宜。“大黄化”中的大黄必须生用,入汤剂不宜久煎,应后下。亦可用开水泡服,或者是研末吞服,研末吞服时剂量减半。笔者治疗胆囊炎,应用单味大黄每次30~60g,每1~2小时服药1次,每天服5~8次,大便保持每天2次以上,直到腹痛减轻后减量。大黄治疗癫狂症,常用剂量为30g,笔者喜用礞石滚痰丸治疗癫狂病,重用大黄,每剂15~30g,其效果非常满意,取其大黄逐痰热,祛瘀结,且借泻下为径之理。

2.大黄势

所谓“大黄势”即指大黄在临床应用中,其剂量必须要“小”,常用剂量一般为3g,借大黄通降之势,伍以升浮之药,升降相因,升清降浊以愈滴顽之疾。其用方仿清代杨栗山升降散之义(蝉蜕、僵蚕、姜黄、大黄)。笔者治疗急、慢性咽炎常用大黄配伍玄麦甘桔汤加蝉蜕、荆芥、薄荷。治疗咳喘诸疾用大黄配伍麻黄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治疗三叉神经痛用升降散原方,并重用细辛15g(先煎20分钟)。纵观大黄与升浮药同用,取其升清降浊之理,升浮药以升阳中之清阳,大黄以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气机畅达,散逆浊结滞之邪,辟一切怫郁之气,即能宣透风热,清热解毒,又能化瘀降浊,以治气血逆乱,安和脏腑。临床上凡配伍升降相因之剂,组方中大黄皆用酒制,以助升降之势,用酒制大黄通腑调气之力更佳。本法注重大黄泻下之势而不拘于泻大黄之用,以上治法,体现一个“通”字,达到“气血调和,脏腑安和”的治疗效果。[李玉和,赵家斌.谈“大黄化”与“大黄势”的运用.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6):46]

邵继棠经验

江西吉安名老中医肖俊逸先生,临证治病善用大黄,尤其是他应用大黄治疗湿温证,有独特经验。景德镇市已故名老中医唐云卿先生,善用大黄************,唐老以大黄为主,配合红花、桃仁、马鞭草等活血化瘀之品,治疗痛经、闭经,每能应手破效。他认为大黄大苦大寒,性沉而降,走而不守,具有良好的推陈出新作用。大黄象一把“铁扫帚”,在人体内进行清洁“大扫除”,荡涤着体内一切污浊,可将停积之瘀血、痰饮等病邪铲除干净,使之无立足藏身之地。

邵氏认为,大黄既有荡涤积滞、疏通气血治病之功,又何尝不能用来防病健身,以消除轻微积滞等体内隐患昵?基于上述设想,开始着手对大黄防病健身功用的临床观察。方法是取生大黄(锦庄大黄最佳)5g,用沸水冲泡2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隔日服之。若平素大便干结或两三日一行者,改为每日饮用。有一年近六旬老人,近2年来血压有时稍稍偏高,形体日渐肥胖,弯腰俯拾感觉吃力,稍多进食则感腹胀,大便2天一次,余无不适感,一切介于似病非病之间。曾想尽一切办法减肥,如清晨跑步,打太极拳,少吃饭等,均未能如愿。嘱其每日饮用大黄茶2次,1周后大便日解一次,腹内渐觉宽爽,半个月后发胖停止,时而偏高之血压也稳定如常,坚持连用2个月,自觉全身轻松,精神良好。后改为隔日1次,加强防病健身。又有一形瘦乏力,纳少便干妇女,经多种检查未发现实质性病变,自认体虚,购服人参蜂乳等多种营养滋补药品,依然如故。邵氏认为其非阴阳气血之不足,无须进补,亦非严重之食积、痰饮、瘀血阻滞,无须药物攻克,令服上述大黄茶以疏通气血,以通为补,增强体质,防病健身,半个月,精神转佳,面色红润,纳食增旺,大便畅通。后改为大黄茶隔日饮用,以资巩固。

大黄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治病,又可健身,遇“实”能通,逢“虚”可补,消除隐患于不知不觉之中,乃治病防病、抗衰健身之佳品。[邵继棠.防病健身话大黄.四川中医,1987(2):7]

李鸿翔经验

1.与温热药为伍,治寒热错杂咯血

李师认为,大黄与温热药为伍,一寒一温,一泻一补,互制互济,尤适于寒热错杂之咯血。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秘红丹大黄与肉桂配用,张锡纯释云:“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而单用之则失于热……止血之药,以大黄为最要……而单用之又失于寒。若二药并用,则寒热相济,性归和平。”故李师对于年老肾阳不足,水火两亏,复因肺病络伤所致咯血,常选用此方,以期温下清上,既可补命门元阳,引火归原,又能清利上焦,邪热得退。如此则肾气得护,咯血能止。

2.配以毒凉药,治血热妄行咯血

李师云:大黄乃大苦大寒之品,再配以寒凉之品,治疗血热妄行,迫血外溢之咯血,可起到互协互助之效,其泻火泄热之力相得益彰。咯血初起,大多因血热妄行,迫血外溢,正如张景岳云:“失血之由,唯火与气。只有泻其血热,祛瘀生新,才能火静则血宁,热去则血止,正所谓:“泻火即是止血也。”李师治疗是证,常选用生地大黄汤,药仅生地黄、大黄两味,大黄苦寒泻实热,地黄甘寒补阴虚,两者相伍则补泻兼施,互制互济,无伤阴耗血、滞热留瘀之弊。

3.与降逆药同用,治气血上逆咯血

李师道:“大黄配合降逆药,一气一血,清降结合,同降逆行之气血,对于气逆于上,血亦随之逆行之咯血尤为适宜。”仲淳谓及血证治则云:“宜降气不宜降火。”因此李师常以大黄与质重降逆之赭石同用,用之于量多势涌之咯血急重症,使之气不上逆,血亦不逆行,如此不止血而血必自止,故能力挽危势以获良效。

4.佐用活血药,治血瘀肺络咯血

《血证论》云:“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李师认为:大黄能化血中之瘀,通络中之滞,推陈出新以助止血,佐以活血祛瘀之三七、茜草、丹参等,则活血化瘀止血之力更著,故常用于血瘀肺络,久则络伤血溢之咯血。[陆家武.李鸿翔运用大黄治疗咯血经验.光明中医,1995(6):10]

王维新经验

细究阳明经四大症的实质,盖里热炽盛则壮热苔黄,热扰神明则心烦不安,逼津外泄则大汗而出,里热伤津则大渴舌燥,正盛邪实则脉象洪大。故治宜辛寒重剂白虎汤,清热保津。王氏体会,如能加入大黄一味,对于顿挫高热,祛邪护津,每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对于阳明经“四大症”治用白虎汤内加大黄,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大黄味苦性寒,有清泻实热之功,与石膏、知母配伍,大挫热势之效更为迅佳。大黄用于里热证。《伤寒论》中屡有例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中有大黄治里热、调胃承气汤内用大黄清热润燥等。

2.大黄除擅于泻热解毒,尤专“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阳明经证用大黄,是取其轻微泻下,釜底抽薪,使邪热在白虎清解的同时,又从大便下泄,以为清泻邪热另辟途径。阳明经证可进展演变成阳明腑实证,早期应用大黄并寓有“治未病”之意。至于阳明经证、腑证并见,可投以白虎承气汤清热攻下,此与白虎加大黄汤所治之里热证情有别,不可相提并论。

3.阳明经证既然大热大汗,津液被灼,而大黄有泻下的作用,岂不更伤津液?其实阳明经证“大热”是疾病的主要矛盾,用白虎汤加大黄迅即清热祛邪,热除则津复,邪去则正安。此与“急下存阴”有某些相似之处。诚然,大黄毕竟是苦寒之品,若过服则易使邪热化燥伤阴,影响胃肠功能(但小剂量反可“苦味健胃”)。笔者体会,其剂量一般宜掌握在5~12g之间,加之白虎汤内有粳米养胃护阴,可以制约大黄之峻,毋须多虑。

用白虎汤加大黄治疗阳明经证,临床实践证明,确比单用白虎汤取效迅捷。曾治一外感高热疾患(孙某,男,25岁),症现急性病容,高热面赤(体温40.2℃),大汗淋漓,口臭渴饮,小便色黄,心烦不寐,神志朦胧,深呼吸时右侧胸痛,口唇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洪大。血压11.97/7.5kPa。血象:白细胞17.2×109/L,中性粒细胞0.92,淋巴细胞0.08。胸透:右下肺心膈角区片状阴影。西医诊断:右侧大叶性肺炎。中医诊断:风温。证属阳明经病(气分证),治宜白虎加大黄汤。处方:生石膏30g、肥知母12g、生大黄8g,粉甘草4g,粳米15g。2帖作一日4次煎服。药后大便畅通2次(质溏),体温降至38℃,患者感神清心爽,口渴少饮,大汗亦止。惟伴咳嗽,痰色黄而质稀量多,痰中偶见血丝。血检:白细胞11.4×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0,酸性粒细胞0.02。血压18/10.9kPa。因邪热大减,痰浊渐化,故原方去大黄、粳米,加桔梗、杏仁宜肺豁痰,因势开泻。续服2帖,症情缓解。继以调理而善后。

本例患者,发病急骤,阳明经四大症悉具,且神志朦胧,血压偏低,大有“休克型肺炎”之先兆。抓住病机,急投白虎加大黄汤(注意:一日2剂4服),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使肺炎实变期、恢复期明显缩短。从直观的表象观察,如此配伍,取效迅捷,确有它的独到之处。[王维新.阳明经“四大证”治宜白虎加大黄汤.江苏中医杂志,1982(4):10-11]

周全荣经验

善用大黄,补泻兼施

(4)涩肠止痢:小量应用,0.1~0.3g,用于噤口痢。 (3)

大黄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认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黄不仅可减少肠道合成尿素的原料的吸收、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尿毒症毒素的排出而降低机体尿毒症毒素水平,而且能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肾小球毁损,从而延缓肾衰竭。因大黄属苦寒泻下之品,若用量偏大,容易导致脾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故周师喜用酒制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可减轻伤脾败胃的副作用,用量也因人而异,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2~3次软便为适宜;同时,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之本在于正虚,用通腑泻浊之法也需要有正气相助,所以使用大黄配伍需以补益气血、滋补阴阳之品为宜,以达扶正攻邪、攻不伤正的目的。[杨杰.周全荣诊治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82]

刘鸿恩经验

1.谨察虚实,当下不厌

刘氏对各种疾病每以虚实提纲挈领,认为虚则气血,实则饮食,若果系实证,唯攻下才能去其实。对一切实证,不论伤寒、温病,刘氏均主张及早用大黄攻邪,否则就会护疾养毒,致生他变。他还主张药过病所,超剂应用,指出:“大黄正自柔和,果系实证,宜用大黄五钱者,即予七钱,不过多下两次耳……不必以虚脱为虑也。”切不可视大黄如虎狼,裹足不前,养奸遗患。若遇邪热胶固之证,则又“必须大下、屡下,始足以胜之”。如果用量不足,次数不够,则“虽用大黄与不用等耳……误入性命,亦在皆然”。可见刘氏用大黄重在察别虚实,只要有实象,则下不厌早,下不厌大,下不厌频,务使邪尽为要。

2.舌上有苔,攻下之征

既然实证非大黄攻下不能祛疾,那么如何来判断果系实证呢?对此,刘氏推崇吴又可“舌无苔则胃无物”之说,把舌苔的有无,苔色的黄白作为是否应用大黄攻下的依据。他认为,一般情况下,舌上有苔即可用大黄,尤其当正虚邪盛,非下不可,欲下不敢之际,“宜详查舌上是否有苔,有苔则可下”。但对温疫初期,则应同时看舌苔是否变黄,“若舌苔已黄,则必重用大黄”。刘氏不仅验苔以决定大黄的去留,还据此来判断大黄的用度,若洞下数次,舌苔退去或“舌苔刮去,即不复生者,方为痊愈”,大黄可不复用,反之则须再用大黄,“再下数次,即痊愈矣”。

3.实热之证,唯攻其实

对于实热之证的治疗,刘氏不主张用清热法直折热势,而是遵循“见热休治热,而治其所以热”的原则,认为“实为本,热为标”。由于热因实而生,故不能清热,清热则实不去而热旋生,“徒伤胃气而无损于病”,结果使正气消残,邪反为痼,疾必不除。所以,刘氏平生最忌用黄连、黄芩等清热之品治疗实热证,力主用大黄攻逐实邪,如此则实既去,热无所生,势必消退,实为治病求本之施。

4.当下难下,巧妙配伍

疾病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正邪胜伏,虚实夹杂的局面。此时下恐伤正,不下遗患。当下难下之际刘氏认为应及早以大黄攻下,只是在应用时要针对具体情况适当配伍。如血虚者配当归,“当归原属补血之品,然能润燥滑肠,可以助下剂之力”,二者配伍则邪易去而正易复;气虚者配党参,“党参原系补气之品,然能助胃气,胃气虚而屡下不通者”,二者配伍可取“一服而宿垢顿下”之功;若欲缓大黄攻下之力,则可配用少量甘草,“若重用甘草以缓之,虽用大黄直不泻矣”。总之,刘氏对当下难下之证,“养正以祛邪,祛邪以安正”,互为加减,迭为进退,而以祛邪为首务。

5.实热癃闭,法当通便

刘氏认为癃闭乃“最急最危之证”。因为“水道不通则上浸脾胃而为胀,外浸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此证实热为多,治疗上多采用清利湿热之法,但效果多不理想。为此,刘氏指出:“若夫实热癃闭,服清热利水之剂不效者,宜分清饮重加大黄……但得大便通利,则热随大便而泻,小便将自利矣。”

6.外感表实,宜当攻下

一般认为外感表实,治当表散,不能攻里,若误用下法则有引邪入里之虞。刘氏则不以为然,他说:“外感风寒,热证也。”其初虽可见到憎寒,皆因阳气被风寒所郁之故,很快就会转变成热证。既是热证,治当攻下,“热虽百而下则一”,下则热除病愈,切不可表散,而致“反烦不解”。尤其是外感重证,往往表现与温疫同证,治“宜用吴氏三消饮以攻里”,极有效验,值得临床研究。[贾燕平,韩冠先,连华敏.刘鸿恩应用大黄的经验.河南中医,1998,18(5):276]

戴恩来经验

戴恩来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利湿热应以清利二便为要,一方面运用芳香化湿,清利湿热的药物使湿热浊毒从小便而出;另一方面使用大黄解毒化瘀,通腑泻浊,使浊毒从大便而解,但不是每位患者都需要用大黄。对此,戴老师有独特的用药经验。①要识证:凡大便泄泻者慎用大黄,大便泄泻属脾肾极度阳虚,用大黄则更伤脾肾使病情恶化。②要早用:大黄应在早、中期使用,晚期要慎用,晚期脾肾衰败,元气大伤,用大黄则攻伐太过而使病情更加恶化。③随时调整大黄的剂量:具体剂量应因人随证加减,用大黄后,一般以大便溏软,大便每日2~3次为佳。使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这也符合现代医学尿素氮75%由尿中排出,25%由肠道随粪便排出的理论。总之,用大黄应重视辨证,因人而异。

大黄及其制剂的临床应用除口服外,还常采用复方大黄煎剂(生大黄30g,牡蛎15g,红花15g,附子15g,槐花10g)高位保留****,即将上方浓煎至150~200ml,温度控制在36~38℃,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将肛管缓缓插入肛门至少30cm,以100滴/分的速度徐徐滴入,完毕取头低足高位,保留60分钟以上再排出,以增药效。每天1~2次,7~10天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休息3天后可行第2个疗程。采用保留****,一方面使药物直达病所,保持药性;另一方面还可避免大黄苦寒之性戕伐胃气。内服外用,多途径给药,提高了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了慢性肾衰竭的发展速度,临床上具有肯定的效果。[杨应兄,孙红旭,薛国忠,等.戴恩来老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甘肃中医,2007,20(3):8]

何晓晖经验

何晓晖教授是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中医治疗胃病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常应用大黄,效果甚佳。其应用特点可以归纳为:以症定用,以便定量,以证定伍,以病定法等。

1.以症定用

何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大黄使用率很高,初诊患者约为60%。何师认为大黄针对CAG的病理因素滞、瘀、热、毒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标本兼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应用大黄的指征是:①大便无溏泻;②有以下2项以上症状或体征:脘腹胀满,厌食,烧心,嗳气频繁,口苦,大便干结,排便不畅,舌红,苔黄,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胃黏膜糜烂,胃黏膜出血等。

2.以便定量

大黄大苦大寒,被誉为“将军”,其药性凶猛易伤人正气。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个以虚为主的慢性疾病,多有气血阴阳的虚损。前贤有“苦寒败胃”之戒,过用久用大黄必伤胃气,故应用大黄必须掌握好剂量的变化。何师认为用大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剂量宜轻,以2~5g为宜,其用量应视大便次数及形状而定,若患者大便干结如栗,数日一行,则可用5g左右,且需后下,待大便通畅后,减少剂量且不需后下。若大便正常,用量2~3g即可,且与其他药同煎。个别患者脘腹胀满明显又伴有大便溏薄,诸法治疗不效,则可试用2~3g制大黄,有时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小剂量大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只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肠鸣、腹痛、腹泻的不良反应,停药后立即消失。

3.以证定伍

何师强调辨证论治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关键,大黄的应用同样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程长,病情复杂,最常见的证型有脾胃虚弱证、气阴两虚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热蕴气滞证、脾虚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脾虚血瘀证等,多为寒热虚实夹证,何师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热蕴者常与黄连、黄芩、蒲公英、虎杖等配伍;气滞者多与厚朴、大腹皮、枳实、莱菔子等配伍;气逆者与旋覆花、柿蒂、竹茹等配伍;食滞者与枳实、槟榔、山楂、莱菔子等配伍;血瘀者多与五灵脂、蒲黄、刺猬皮、石见穿配伍;脾虚者合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阴虚者合用太子参、北沙参、石斛、麦冬等;合并黏膜糜烂常配伍白及、海螵蛸、甘草、锡类散等。

4.以病定法

何师不仅重视大黄的用量,也十分注意大黄的用法,常常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期及胃黏膜的病理变化来确定大黄的应用方法。此病的疗程一般为3~6个月,何师将其分为三个治疗阶段:第一阶段为舍病从证、辨证除症阶段,因为症状明显,用汤药治疗;第二阶段为病证结合、标本同治阶段,一般较少应用大黄;第三阶段为无证从病、逆转病机阶段,大多无临床症状,多以丸药治疗。若大便稍干结或正常,多用生大黄,与其他药物同煎;大便干结如栗或解之困难,则大黄后下;胃黏膜出血者,以大黄研末冲服。[刘良福.何晓晖应用大黄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22]

邹维德经验

三物备急丸乃《金匮要略》方,由巴豆、干姜、大黄三味组成。功能攻逐冷积。“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猝死者”。根据邹老经验,本方宜用治实证,但不拘于寒证,只要诊断无误,可放胆使用。诸如大便不畅之腹部膨胀,又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等病症,以此方治之,常可奏功。

用量:蜜丸每次1.5g,温水送服。近年来,邹老据《金匮要略》方“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的记载,制成散剂,装入胶囊。每次吞服1g,一日不超过2次。先生曾亲自试服过1次,得便泻4~5次而自止,无其他不良反应。在服用本方时,若能吸食糯米粥,以顾护胃气,则收效更佳。

曹某,女,45岁,工人。患者原有血吸虫病史,脾脏已切除。近年来大便3~5日一解,形细而量少,继则腹部渐膨。一日去外地探亲,忽觉腹部疼痛剧烈,大便3日未解,至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肠梗阻”,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窝居客地,诸多不便,要求给予保守治疗。经****、服药后,大便虽解而量少,腹痛得减而膨存。乃出院回家,前来邹老处要求服中药治疗。视舌暗而不鲜,切脉弦而微数。诊为宿垢留于肠间,即投三物备急丸(胶囊)1g。4~5小时后,腹中雷鸣,解下粪便甚多,且臭气满室,腹膨随即消失。嘱服糯米粥一碗,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蒋某,女,52岁,农民。病起5日,始于过食糯米团子,遂致脘腹疼痛,恶心欲吐,并泻下少量稀水,每日4~5次,纳谷不思,舌苔黄腻,脉形沉迟。前医曾投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承气诸方而少效。此属食积肠间,壅热未消。乃用三物备急丸3g,嘱分2次吞服。药后腹中声知雷鸣,大便畅下2次,夹有黏性物,于是腹痛得止,诸恙悉平。翌日已思纳谷,饮食调理2日而愈。[陈雅琴.邹维德运用三物备急丸的经验点滴.江苏中医药,1983(6):31]

陈志强经验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脾肾衰败是贯彻始终的病机。生大黄为苦寒泻下之品,其荡涤肠胃、峻下力猛,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隘之力,号为将军,若大便溏薄,畏寒肢冷,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虚寒之象明显而概用之则有“虚虚”之弊,往往使全身情况恶化,尿素氮不但不降,反而有上升趋势,还有些病人血尿素氮虽然下降,血色素也同时下降,体力大减,终致危殆。

(4)涩肠止痢:小量应用,0.1~0.3g,用于噤口痢。 (4)

如何应用大黄治疗慢性肾衰呢?虚证不忌大黄,但应注意炮制方法、剂型、配伍、剂量、地道药材的恰当运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①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大黄适用于慢性肾衰竭早、中期(尿素氮<884mmol/L),症见大便不通,小便短少,恶心呕吐,厌食腹胀,口臭有尿味,舌苔腐腻或黄厚,脉弦数,病机为浊邪壅塞,邪实标急;禁忌证为肾衰竭终末期(尿素氮>884mmol/L),症见面色晦暗,纳呆,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若误用大黄,祸即旋踵而至。②大黄的剂型、给药途径。若食入即吐,水谷难入者,则以生大黄30g,生牡蛎30g,蒲公英30g,槐米30g,地榆30g,浓煎保留****;热积便秘较著者,大黄6~12g生用后下入复方煎服,其煎煮时间1~15分钟为宜,其泻下成分为不耐热物质,煎煮时间过长,泻下作用强度随受热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若服用煎剂困难者,可口服生大黄粉2~3g,每日1~2次,以每日2次大便为度。③大黄的炮制、配伍应用。

《本草正义》:“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生用者力全,迅如走丸,一过不留,除邪而不伤正气;制过者其力已缓,颇难速效。”熟大黄泻下力逊,清热化湿力强,多用于兼湿热内阻之候。症见:胸闷呕恶,口苦口黏,不思饮食,舌苔腻;酒大黄活血行血力胜,适用于湿浊挟瘀之证,如面色晦暗,唇色发黑,舌暗色青;大黄配附子,变寒下为温下;大黄配麻仁,变攻下为润下;大黄配甘草,变峻下为缓下。对体质较弱者,使用大黄宜攻补兼施,慢性肾衰竭患者更要注意扶正与祛邪的关系。④大黄由于产地之不同,可分为北大黄、南大黄,两者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黏者为佳;波叶大黄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因此,宜选用质地优良品种。⑤大黄小剂量(0.3g以下)有健胃助消化功用,0.2g以下可引起便秘,中等剂量(2~3g粉剂)有缓泻作用,通便为主用6~12g煎服。[陈志强.应用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体会.河南中医,2004,24(1):74]

李书良经验

甘黄散由大黄、甘草二味药组成。研细末,过细筛后,按3∶2的比例,混合均匀,即可服用。初生至3个月婴儿每次0.05g,3~6个月者每次0.1g,6月至1岁者每次0.15g,每日2次口服。

临床上大黄多用于作泻下剂,殊不知此药有一特点,量大则导泻,量小则止泻。甘黄散用量很少,其中大黄又仅占3/5,故起止泻作用。大黄具有这一特点因其含有两类主要成分:一是具有泻下作用的葡萄糖苷,另一是有止泻作用的大黄鞣质,大剂量(成人1~5g)时,葡萄糖苷的作用压倒了大黄鞣质的作用,而发生泻下;小剂量(成人0.05~0.3g)时,大黄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相对少的葡萄糖苷的作用,故可止泻。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对此亦所体验,如有个别患儿按以上规定用量治疗,止泻效果不明显时,减量至规定用量的2/3,甚至1/2时,却能很快止泻。[李书良.甘黄散治疗小儿腹泻38例.中国民间疗法,1995(6):37]

沈良成经验

胃脘疼痛,临床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胆结石等患者。对胆、胰疾病,临床使用大柴胡汤常获良效,其中关键性的一味药就是大黄。胃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大黄其用正是通降。

1.少用大黄通调胃气

大凡胃脘疼痛无论新久,多有纳呆、食少者,医者多用砂仁、豆蔻、陈皮之类辛燥芳香之品,若属热证者,往往效果不佳。临床选用少量大黄其效显著。

薛某,男,39岁。1994年8月5日就诊。患者上腹胀满隐痛、嗳气、时有泛酸已1个月,平时口苦而干,纳谷不馨,大便干燥,尿色黄。舌苔薄微黄,脉弦。7月12日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提示:浅表-萎缩性胃炎。使用六君子汤加焦三仙、鸡内金及一贯煎化裁治疗效不显。辨证分析:患者素体阴亏,不慎饮食,食结气滞,郁火内生,胃阴灼伤。治拟疏导、清热,兼顾其阴。处方:佛手片10g,八月札10g,龙胆草2g,生大黄2g,北沙参12g,紫丹参10g,蒲公英15g,炒枳壳6g,鸡内金5g,瓜蒌仁6g,生甘草2g。每日1剂。服药5剂后上腹胀痛减轻,大便通调,胃纳亦增。上方加减治疗月余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2.重用大黄通腑泻热

胃中积热,大便干燥,谷道不通,胃脘作痛。治以通腑泻热,重用大黄取效甚捷。

吴某,男,68岁。1995年3月7日就诊。患胃脘疼痛8年,1周前感冒发热,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大便5日未解,胃脘部灼热疼痛,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弦。辨证分析:胃痛已久,加之新病积热,耗灼阴津。急则治其标,宜通泻腑热结滞,待胃气下行,出入有序,再调养胃阴,缓缓图治。处方:生大黄12g(后入),小川黄连3g,炒黄芩10g,炒白芍10g,炒枳实10g,川石斛10g,麦冬10g,淡竹茹10g,佛手片10g,瓜蒌仁10g,生甘草5g。2剂腑气通,口渴亦减,胃痛得缓,纳食增多,继以一贯煎加减善其后。

3.巧用大黄斩关夺隘

先贤认为胃脘久痛,可攻者多,可补者少。补则留寇而助邪,攻则可使病邪去而元气自复。尝谓:“九补不如一消”,实为经验之谈。凡沉疴痼疾,疏其气滞,逐其痰饮,利其水湿,决其瘀血,俾阳气畅达,****敷布,脏腑气化,自复常度。医圣仲景下瘀血汤以大黄为君,意在用大黄下瘀血,破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临床用于瘀阻型胃脘疼痛,效如桴鼓。

杨某,男,42岁。1995年1月20日就诊。自述2个月前食柿子6个,2天后感上腹胀闷,时有疼痛,恶心,口中有异味上泛,纳少便溏。1994年12月26日在当地医院作钡剂造影显示:胃内充盈缺损,大小约7cm×5cm,表面不光整,附着斑点状钡剂。拟诊胃柿石症。刻诊:形瘦,舌质暗红、苔中心黄腻,脉细弦。剑突下可触及鸡卵大小包块,表面不平,边缘不整,压痛明显,推之移动。辨证分析:平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食积不化,气滞热郁,生痰瘀阻,进而食、痰、瘀、热互结胶着难消。治宜消瘀导滞,涤痰破积。处方:生大黄10g(后入),桃仁10g,莪术12g,枳实12g,神曲15g。上方连服5剂,每日大便中有豆粒大棕黄色颗粒排出。胃脘胀闷明显减轻。后隔日1剂,3周后钡剂复查影团消失。

4.炒用大黄宁血安络

胃脘久痛,瘀热内阻,损伤胃络,血溢脉外,上则吐红,下则便黑。大黄炒炭与他药共研细末吞服,或入煎剂中使用,常能起到清胃热、降胃气、祛瘀血、安胃络、不止血而血自止的作用。

钱某,男,36岁。1995年9月8日就诊。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年,大便色黑先后5次,服西药症状能短期改善,但饮食不慎或稍劳累,胃痛则作,出现黑便。刻诊:舌干口臭,舌质暗、苔花剥而黄,脉弦细。辨证分析:热伤胃络,血溢于外,随腑浊而下。药用清胃泻火,化瘀止血。处方:大黄炭5g,小川黄连3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乌贼骨12g,蒲黄炭10g,五灵脂10g,地榆炭10g,降香片10g,参三七3g(研末冲服)。每日1剂。服药1周后大便转黄。后服自拟止血敛疡散(大黄炭2g,白矾2g,降香2g,白及3g)研末分2次吞服,每日1剂,持续月余。随访至今未发。[沈良成.运用大黄治疗胃脘痛的体会.江苏中医药,1998,19(1):18]

****平经验

在哮喘病程中,外邪侵袭为其主要诱困,痰饮、瘀血为其病理产物,肺肾两虚为其本,肺气上逆为其标,腑气不降为其并发现象。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上逆则腑气不降,大肠积滞不行,浊气上逆于肺,亦可加重痰热壅肺,常使肺部感染难以控制,此外,痰热壅肺、血脉瘀阻均可加重肺气上逆而使哮喘难以平息。大黄气味苦寒,长于通下,去陈垢而安五脏,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故在治疗哮喘发作期中,大黄制用通腑降气,行糟粕,平哮喘。生用泻下热结,抽釜薪,消炎症,酒炒活血化瘀,散郁血,促循环。大黄含蒽醌衍生物,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痉、利尿、降压等作用。故在哮喘发作期中,不论是否有无便秘之症均可使用。对于实证和年轻患者用量宜大,常达10~15g,可使哮喘快速平息;虚证和年老患者用量宜小,常用2~5g,以缓缓图之。

大黄配麻黄,寒热相伍,性归和平,宣降结合,相反相成,表里双解。凡是哮喘发作期均可应用,其中尤以风寒束肺之哮喘病证效果显著。

大黄配杏仁,通润相助,破壅降逆,疏理开通,对外邪闭肺所致之胸膈逆满喘咳及肠燥便秘之证最为适宜。

大黄配鱼腥草,痰热壅肺则肺气壅塞,既扬汤止沸,又釜底抽薪,使肺热得清,痰热得化,腑热得下,哮喘得平,以收预防和治疗哮喘继发感染之效。常用于痰热壅肺所致之哮喘,咳痰黏色黄之症,对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并发感染效果显著。

大黄配紫苏子,相互为用,宽肠利膈,下气消痰。凡痰涎壅盛、胸闷气逆之哮喘及气滞便秘之证皆可用之,尤适用于阻塞性肺气肿。

大黄配桂枝,既通阻滞、散郁血,又不损心阳,不伤脾胃,有利于促循环,平哮喘,防复发。用于治疗舌质暗红、唇指发绀之哮喘病证最为合拍,对于无瘀血指征之阻塞性肺气肺和肺心病亦可用之。

大黄配百合,通不伤阴,补不滞邪,适用于舌质红绛、苔花剥少津、口干盗汗等肺阴亏虚和肠燥便秘之证。对肺部结核所致之哮喘的疗效亦较好。

大黄配仙茅,寒热相济,通不伤正,既壮肾阳,又通肠腑,以纳肺气而平哮喘。用于治疗恶风畏寒、肢倦神惫、痰稀味咸等肾阳虚之哮喘病证。对于混合型支气管哮喘和老年性肺气肿病症效果较好。

大黄配黄芪,泻中有补,通中有收,使腑气通行于下,卫气封同于外,邪不可凑,喘不多发。对于巩固疗效、减少复发大有裨益。[****平.大黄在治疗哮喘发作期中的应用.四川中医,1988(6):10]

李从甫经验

李氏在临床中对精神分裂症辨证为瘀血型、痰火型或瘀热痰火兼见,舌质红绛或紫,舌苔薄黄或黄腻者,采用以大黄为主药的方剂治疗常取得较满意效果。

(4)涩肠止痢:小量应用,0.1~0.3g,用于噤口痢。 (5)

其方是:制大黄15~30g,赤芍、当归、黄芪各15g,桃仁、丹参、郁金各12g,石菖蒲、远志各10g。具体运用时可根据病情和躯体表现不同随症化裁。一般用20~60剂,同时合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多获满意。例如某男,19岁,未婚。因失眠、敏感多疑1年余就诊。精神检查:有幻听、牵连观念、被控制感、思维被洞悉感,逻辑推理障碍。称“看到父母上臂冒出网状物”,称“这是为了控制我的思想”。因此坚信“自己父母不是亲生父母”。经奋乃静、氯丙嗪、氯氮平等(剂量均达常用中等剂量以上)治疗收效不显。舌紫暗,苔黄,脉细弦。加用上述中药并继续服小剂量奋乃静(20~28mg/d),前后共服用40剂。精神症状逐渐缓解至消失。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病机,古今医家认为是“痰迷心窍”和“血迷心包”。所谓“痰”,笔者认为就精神病来说是指:①神经介质和生化的改变;②内分泌的紊乱;③血脂病理性增高。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体内有害代谢产物具有排泄功能,改善了神经体液代谢的调节,纠正了内分泌的紊乱,其逐瘀作用能降低血脂。正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陈莝去而脏腑洁,癥瘕尽而营卫昌。”通过大黄的泻下作用,可使化散之痰浊从大便去,使病邪有去路。从而改变了痰热结聚之内在环境,使阴阳失调之内环境恢复新的动态平衡。这就从祛“痰”角度可以认识精神病治疗选用大黄的道理。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呈高浓、黏、凝聚状态。药理研究表明:大黄直接间接影响血流动力学功能。解除微循环障碍和恢复正常血液供应,同时,大黄对高级神经中枢具有明显镇静作用。这从化“瘀”角度可以认识精神病治疗选用大黄的道理。[李从甫.大黄在精神病治疗应用的体会.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4,6(4):35]

成诗黔经验

在多年的临床使用中观察到,服含大黄煎剂者,不少人会有上腹不适或轻微腹痛感,这是大黄促使胃肠蠕动增强所致。而乌药能对抗大黄所致腹痛。乌药之所以能对抗之,是因其对胃肠平滑肌有双重作用,既能促进肠蠕动加速,收缩加强,又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缓解其痉挛。故既可助大黄通腑之功,又可使胃肠挛缩缓解,腹部剧痛便消失或减轻。乌药用量可为大黄剂量的2倍。[成诗黔,杨倩.浅谈大黄配乌药.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0):630]

靳瑞英经验

1.胃病中的应用

(1)脾胃虚弱食滞,用大黄健脾消滞:脾胃虚弱之人,若饮食不节,易致食积内停,形成正虚邪实之证。若攻补不得其法,则导致病情缠绵难愈。不攻则不能去其实,不补则无以救其虚。故必须攻补兼施,使补中有攻、攻中有补,祛邪而不伤正,正复而不中邪。临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胃消积,始加大黄3~6g以健胃,待正气复后增至10~15g以导滞。徐灵胎曰:“大黄与人参同用,大黄必能逐去坚积,决不反伤正气,人参自能充盈正气,决不反补邪气……分经别藏,有神明之道焉。”《本经》曰:“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实践证明,大黄小量健胃,大量则攻积导滞。

女,30岁,2001年6月16日来诊。平素脾胃虚弱,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呃逆,气短,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曾服各种理气和胃、攻积导滞之药效差,诊为脾胃虚弱,食积内停。治宜健脾和胃,消积导滞,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炒大黄3g,连服6剂后将大黄加量10g,每日腹泻3~5次,泻下黏冻样便,秽物甚多,连服5剂痊愈。

(2)胃中湿浊,用大黄通下泻浊:脾胃职司运化,为升降之枢纽,外感湿邪或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盘踞中焦,久而不去。常用《苏沈良方》之遇仙丹加味,化湿祛浊。槟榔、木香行气利湿;三棱、莪术宽胀除积;牵牛子辛烈之性搜剔固之湿邪;大黄泻浊降逆,用量3~9g,随症加减效果明显。

女,38岁,于2001年8月10日来诊。平素喜食生冷瓜果,渐觉胃中痞满,每日晨起大口呕吐涎沫,甚至呕吐苦水,食欲不振2年余。诊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经服参苓白术汤、吴茱萸汤等效不佳。详辨其证系胃中寒湿,浊气上逆,治宜泻浊降逆,方用遇仙丹同吴茱萸汤加减:牵牛子6g,制大黄6g,三棱9g,莪术10g,槟榔10g,吴茱萸9g,党参12g,生姜3片,服5剂后感胸腔部轻松舒适,呕吐止。仍食欲欠佳,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制大黄3g调理,连服6剂而愈。

2.大黄为血证之要药

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患。《血证论·用药宜忌论》谓:“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当其腾溢,而不可遏,正宜下之以折其势。”又言:“血证火气太盛者最恐亡阴,下之正是救阴。”在临证中用生大黄治血证效甚佳。

男,20岁,以肌衄(四肢、背部出血)、鼻衄为主,因反复多次出血,曾到上海等地多处治疗,诊断为血友病。患者每隔十几日出血1次,出血量较多,且一次较一次严重,出血后均给予连续输血或新鲜血浆方可止血。患者也曾服人参、三七等之类的中药,效果不佳。2001年10月因右下肢再次出血,求中医诊治,诊见患者右下肢肿胀明显,出血处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昼夜不能眠,伴发热,体温最高39.4℃,左下肢因血肿肌化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面色白,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干裂,苔黄燥,脉滑利。此乃实热盛,阴液耗伤,用生大黄粉6g以急下存阴、凉血止血,加用滋阴降火之剂以辅助大黄之力。3日后出血止,热退,疼痛缓解,1周后右下肢肿胀消退。后嘱其每日大黄粉3g,复加补阴煎剂以善后连续服用,诸证逐渐好转。半年后出血基本控制,下肢关节、肌肉得以恢复,可下地慢行。[靳瑞英.大黄的临床应用.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10):48]

闫瑞兰经验

大黄煎法很重要,若不能按法煎者,就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大黄的煎煮时间应在半小时以内,其作用较强,反之其泻下作用减弱。在治疗急腹病时,多半生用,而且必须后入煎方能奏效。因为大黄内含鞣质,经水煮沸30分钟后就被溶解鞣质有收敛作用,反而使大便秘结。又如病人服大承气汤时,把大黄用其他药味同时煎煮,通下作用就不明显;改用后下或单煎,通便作用明显增加,病状迅速缓解。

1.大黄量大其泻下作用就强,量小其泻下作用就减弱

肝胃实火引起的头晕、头痛、眼病、耳病、牙病、口疮、吐衄等兼便秘者,必须用大黄泻其实火才能取得卓效,但要视其便秘的程度适当予以用量。一般来说,仅有轻微便秘者,宜用酒大黄或熟大黄,用量以3g左右为宜。便秘严重者,可用生大黄3~6g,甚至9~12g,若仍不通者可再加芒硝6g,以通便微溏为佳,不可令其大泻。高热发斑,大黄用量更加注意,攻泻太甚往往使斑邪内陷,量小则邪毒不易祛除,可根据便秘的轻重以3~9g为宜。总之,清热泻火治上焦之病,以少量为宜。下焦大肠之病,以量大攻泻为宜。

2.应用大黄应注意事项

①大黄泻下的第1剂的第1煎泻下作用最强,第2煎较差。②用大黄泻下为什么会出现腹痛?有的用量小(1g左右)大便即通,有的用量大而大便难通,这是由于病人特异性的关系。一般讲,单纯实热者应用大黄不出现腹痛,而且用量大才能泻下,兼寒者容易出现脘腹疼痛,虽用小量,亦可引起泄泻。③大黄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胃弱者忌用,犯之可致食减,泛恶。④气血虚弱,无积滞、瘀血者忌用。⑤阴疽或痛肿溃后脓清,正气不足者忌用。⑥妇女月经期、妊娠及产后无瘀者慎用或忌用,哺乳期妇女服大黄,婴儿食母乳后,可引起腹泻。⑦如有的便秘用大黄无效者,可改用大黄方剂,如津液不足者予以滋阴养血如增液汤方等;若血虚者予以养血润燥和四物汤去芎加黑芝麻、肉苁蓉、火麻仁等;阳虚者予以温阳润便如肉苁蓉、锁阳、熟地黄、枸杞子、火麻仁等。[闫瑞兰,张联惠.大黄的临床应用.武警医学院学报,1997,6(2):130]

曹林华经验

多年来在中医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方面,根据“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的治疗原则,在选用大量攻邪药的同时,常加用大黄,以增加攻邪的强度。在集中攻邪的基础上,通过大黄的泻下作用,让腹中积聚瘀毒随药物下行之力而排出体外,使“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恶性肿瘤的中晚期,邪气盛是病机的主要矛盾,邪盛则耗气伤阴,邪去乃气阴自复。在用药时我们既不能因畏惧大黄泻下峻猛而不敢用,也不可以强调邪实而盲目应用。有是病,用是药,只要用药恰当,有病则病受之,病去则正自复。运用大黄以泻后病人感觉轻松、食欲增加为度,每日排便控制在2~3次为宜。常配伍附子、肉桂、干姜等温热药。既制大黄之苦寒,又温脾肾之原阳。互为补充,扬长避短。另外,大黄既是味泻药,其实也是味补药。大黄的泻下通腑作用调整脏腑功能,维护和促进消化系统的生理活动,有助于胃肠通降的生理功能,具有“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作用。因此使用适当,大黄又是味补药。特别对于胃肠肿瘤手术后的病人,大黄在促进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和康复方面,是其他药物不能替代的。

现代医学对大黄的研究也证明,大黄具有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空运动,增加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大黄素、大黄酸对肿瘤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大黄对促进人体免疫机能,降低血液黏滞度等方面也有良好的作用。[曹林华.运用大黄治疗消化系肿瘤的体会.中国乡村医药,1997,4(8):9]

刘智文经验

1.妇科血证

凡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经行吐衄、胎动不安等疾病,我们临床辨证分为以下9型。血热(实热)型:大黄、虎杖各30g,三七15g;寒湿凝滞型:酒大黄、炮姜各20g,白及15g;血虚型:熟大黄、当归各15g,鸡血藤30g;肝郁气滞型:大黄、柴胡各15g,香附30g;血瘀型:大黄炭、蒲黄、五灵脂各15g,桃仁10g;气虚(脾虚)型:熟大黄、红参、黄芪各30g;肾阴虚型:大黄30g,女贞子、山茱萸各15g;肝郁化火型:大黄、栀子各20g,赭石30g;肾阳虚型:酒大黄、杜仲各15g,肉桂10g。用法:以上各型方药均加工为散剂,每日2次,每次3g,开水送服,严重的重大出血患者,每日服3次,每次5g。

(4)涩肠止痢:小量应用,0.1~0.3g,用于噤口痢。 (6)

陈某,女,18岁,患月经不调,曾用致康胶囊、云南白药、卡巴克洛(安络血)、中药等治疗无效。故请余诊治,症见月经量多,色红质稠,有血块,心烦口渴,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辨证为血热型,药用上述血热(实热)型方,每次月经前10天开始服用,连用3个周期而愈(原来脸上的痤疮也随之消退),随访2年月经正常。

2.妇科非出血证

(1)妊娠病。妊娠恶阻肝胃不和型:大黄15g,紫苏子15g,赭石30g;妊娠恶阻脾胃虚弱型:熟大黄10g,半夏10g,干姜5g;宫外孕未破损型:大黄30g,三棱30g,莪术30g;宫外孕已破损型:大黄15g,桃仁15g,赤芍15g;妊娠肿胀脾虚型:大黄15g,茯苓30g,白术15g;妊娠肿胀肾虚型:大黄10g,附子10g,茯苓30g;妊娠肿胀气滞型:大黄10g,木瓜10g,大腹皮15g;妊娠胎气上逆:大黄10g,紫苏子10g,砂仁10g。用法:加工为散剂,早晚各服2g,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以上大黄、桃仁、半夏、附子、赭石为妊娠慎用之品,根据“有故无殒,亦无殒”的原则,应衰其大半而止,且剂量也应因人而异。

刘某,女,28岁,家庭妇女,1994年停经40天左右,开始恶心呕吐,日益加剧,不能进食,靠输液维持生命,中西药治疗无效。至妊娠6个月仍剧烈呕吐,精神萎靡不能支撑,因此不得不终止妊娠(引产处理)。1996年4月再次怀孕,仍剧烈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胆汁,伴胸闷、嗳气、大便数日未解,小便黄少,诊为妊娠恶阻肝胃不和型,上方加伏龙肝30g,生姜10g,水煎服,连用7天后,患者稍有恶心,进食后不再呕吐,改为生大黄粉1g冲服,每日2次,以巩固其疗效,连服10天诸症皆除。以后随访足月顺产一个健康女婴。

(2)产后病。产后大便难血虚型:大黄15g,何首乌30g;产后腹痛血瘀型:大黄15g,生山楂30g,干姜10g;产后发热(感染)型:大黄30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贯众15g;产后恶漏不下血瘀型:大黄15g,当归15g,桃仁15g,川芎10g。用法:加工为散剂,早、晚各冲服3g。

(3)妇科杂病。癥瘕(包括宫外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体大等)气滞血瘀型:大黄30g,水蛭30g,桃仁30g,牡蛎30g,三棱15g,莪术15g;不孕症痰湿型:大黄30g,石菖蒲30g,生山楂45g,车前子30g。以上皆研为细末开水冲服,早、晚各3g。阴痒湿热型:大黄30g,冰片10g,研面用凡士林调敷患处。[刘智文.用大黄************的临床经验.内蒙古中医药,2004(4):12]

金维良经验

目前在尿毒症的治疗中,大黄的使用较为普遍。金氏认为,尿毒症者盲目使用大黄实为不妥。

《本草纲目》列大黄为毒草类之首,先贤誉之为“将军”。其性味苦寒,泻下攻积、清热解毒、荡涤肠胃积滞之作用峻厉迅猛,一般适用于体壮邪盛、里实热结之实证者。

尿毒症系肾衰竭的后期表现,常由于氮质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临床出现面色黯滞无光,口气秽浊,头晕乏力,浮肿纳呆,泛恶呕吐,溲溺闭阻等症状。中医称之为“关格”“水肿”,此乃“浊邪壅塞于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致”,是正气亏损、邪毒内盛、肾功能受损严重的阶段。临证又以脾肾阳虚、秽浊内蕴为多见。此期治疗,一般主张投温阳祛浊之品,取温脾汤之意,选大黄通腑泻浊、祛除秽浊之气,兼用参附温阳扶正,又可抑制大黄之苦寒,协调气机升降。此配伍似属无误。又从现代医学论,应用导泻之剂以加强体内非蛋白氮从肠道的排泄,也是治疗肾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所含的番泻苷能刺激大肠,提高远段肠和中段肠的张力,使其运动加强,抑制大肠内水分的吸收,排空增强,产生泻下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导泻,也即这个道理,以此可以从肠道增强部分尿素氮及肌苷的排泄。

临床上也常常可以看到,初用大黄者,随大便溏泻,病人神清气爽,诸证缓和,非蛋白氮下降一些,特别是尿素氮指标下降显著。但是,随着时间之延长,大黄应用频繁、量重,大便转变为里急后重,大便稀溏兼有黏冻,状如泄泻、痢疾,下利无休止,从而出现了脾胃虚弱、脏气紊乱、正气日趋衰败之征候,并且血非蛋白氮反而上升,比原来水平还高。虽然用以附子、肉桂、人参、白术等温阳益气之品相助,但终因大黄生性猛烈,荡伐太过而功亏一篑。

我们十分清楚,大黄确能导滞泻浊,问题是口服后其性峻猛,诛伐太甚,体虚难支。在尿毒症阶段,切不能忽视正气衰竭这个辨证要点。虽佐以人参、附子,但人参、附子耗阴助邪,阴血已趋衰竭,虚虚实实,非徒无益,并且有害。况且温补类附子、肉桂,药物本身含氮量虽然不多,但它有抑制机体排泄氮质的作用,长期用之,适得其反。所以为什么有些患者初用大黄,从症状到非蛋白氮指标虽有改善,但用久正气越乏,症状却日见加重,而且非蛋白氮指标逐步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更甚,也即这个原因。

尿毒症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浊、标本兼顾,不应舍本逐末、专攻其标,图一时之快,重用、滥用大黄。应缓图为上,禁忌攻伐,重在去除诱因,适当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不可太过。[金维良.尿毒症应慎用大黄.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88]

单继军经验

1.掌握适应证

脑出血按照中医辨证可分为多个证型,其中以腑实积热最为多见,除偏瘫失语外,以腹满而胀,大便干硬秘结,苔黄厚腻及脉弦滑为主要特征。病人常于起病后即有便干便秘,可数日至10余日不解,脘腹胀满,息粗痰涌,或神昏谵语,或烦躁不安,此为痰热互结,阻于中焦,致使传导功能失司,升清降浊受阻,腑气不通所致,此时最宜通腑泻热,直折火势,方能转危为安,用药当首推大黄,因其性味苦寒,生品气味重浊,走而不守,性降下行,善于荡涤肠胃实热积滞。

临证中常见病人服用大黄而通便2~3次后,神志常有不同程度改善,发热渐退,腹胀减轻,血压趋于正常,舌苔从黄厚浊腻转白转薄,病情多有好转,病程常能缩短,确实起到釜底抽薪的治疗作用。此外大黄亦可用于其他证型中,如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尽管虚证存在,但急则治其标,只要有可通之症,可用大黄祛邪为先,邪去正自安,而且大黄尚有活血祛瘀之功,脑出血常见有血瘀见症,此时也当用大黄逐除瘀血,推陈出新。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大黄对脑出血所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消化道出血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因此,除大便滑脱不禁或厥脱见症外,大黄适用于一般的脑出血急性期,尤以腑实积热者为佳。即使实热不明显者,也可通过配伍、炮制、用量等变化而巧用大黄治疗本病。

2.掌握时机

多数脑出血一开始便出现便秘、腹胀、苔黄厚等腑实积热见症,此时即应予大黄及时清除痰热积滞,以免病邪日盛,积重难返。即使初起腑实积热不明显,也应投药在前,此为扭转截断之法。临床上常见部分脑出血病人起病时大便尚通,但或迟或早会转变为大便或干或秘,腹胀坚实,轻者烦躁不安,重者腑实邪盛,痰热上扰心神而致神昏谵语,如能及早应用大黄通腑泻热,则腑通神安,气血调顺。另外,须知大黄并非专为通便,而是意在逐邪,若等大便秘结数日才用,此时痰瘀热积势成燎原,变证迭起,良机坐失,实不可取。

3.掌握配伍、用量与制法

不可否认,大黄用之不当可损伤正气,如气短疲乏,肢冷自汗,腹痛水泻等,多为用量用法不当所致。临床应用时应按体质强弱、病邪轻重,病势缓急以选择药量大小及配伍炮制。体质壮实,便秘腹胀,舌苔黄厚浊腻者,大黄可用至10~15g,并可配伍枳实、芒硝;体质较弱,腑实积热较轻者,用3~6g即可,必要时配人参、黄芪以顾护正气,或加玄参、生地黄养津液,更可配合补液或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以达到既除腑实而又不伤气阴的目的;表现为阴闭见症者则又可配伍干姜、附子,用以温下。此外,应当注意炮制煎法:一般为入药后下,或单味泡水饮服。如无便秘腹胀,可与其他药同煎久煎。也可选用酒制熟大黄,泻下力较为缓和,且善清上焦头面血瘀热毒。还可采用“欲升降兼行者半生半熟”,以生大黄、熟大黄合用,既能通便而不泻下太过,又充分发挥大黄清热泻浊、活血化瘀功能。

4.结合现代研究

脑出血急性期常常合并脑水肿、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有降血压、降胆固醇作用,并能减低血管通透性及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改善血管脆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些作用均有利于防治脑出血合并症。因此,大黄已不单纯是作为通便药物以解除患者便秘腹胀的痛苦,也不只囿于传统的泻热通腑、活血祛瘀观念,而是在临床应用上有了更深更广泛的含义。

张某,男,56岁,晨起洗脸时突然左侧肢体无力,自觉头晕,经单位医务室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及口服复方降压素2日后症状未见改善,半身不遂加重,发热头痛,烦躁不眠,终日呻吟,遂来我院急诊。检查:患者面色潮红,躁动不安,不时呻吟,口气臭秽,口角斜,舌质红干、苔黄厚腻,脉弦滑,腹稍胀,下腹可扪及粪便包块,左侧肢体肌力Ⅲ度,病理反射阳性,体温38.2℃,血压24/14kPa。CT检查报告为:右侧内囊出血。细询知患者起病前曾饱食喝酒,现大便未解已3天。辨证为痰热腑实,治以通腑泻下,清热化痰。处方:生大黄(后下)、胆南星、竹茹各12g,芒硝(冲)10g,石决明(先煎)30g。每日1剂,煎汤灌服,并配以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次日排先硬后软大便1次,量较多。减芒硝后续服前药,每日1剂,随后2天均排出软烂便1~2次,病人随之神清安静,体温渐降正常,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口气臭秽大减,舌苔转淡黄且变薄,遂将生大黄改用熟大黄,再用3天,病情稳定,转入病房继续治疗。[单继军.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大黄的临床体会.新中医,1996(6):41]

徐树楠经验

(4)涩肠止痢:小量应用,0.1~0.3g,用于噤口痢。 (7)

巴豆与大黄相伍,“其力反折”语出《苏沈良方》自序。自序中云:“巴豆善利也,以巴豆之利为未足,而又益之以大黄,则其力反折。”沈氏认为巴豆长于泻利,若与大黄相伍,其泻利作用反而减弱。明·李时珍也承袭他的理论,提出“巴豆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但据古人经验,以及近人药理研究,沈氏之言难成确论。就古方而言。二者同用意在增强疗效。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为治寒实冷积,心腹胀痛,痛如锥刺,大便不通之剂而设。方由巴豆、大黄、干姜组成,以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为君药;干姜温中,以协助巴豆去寒为臣药;以大黄苦寒攻下,直达下焦,荡涤肠胃积滞,不但能加强巴豆逐肠胃冷积,且能监制巴豆的辛热之性,为佐使药。可见三药配合,力猛效捷,为急下寒积之峻剂,故名为“三物备急丸”。又如《肘后备急方》用巴豆、大黄、茯苓、芒硝为方,主治暴宿食留饮;《外台秘要》巴豆丸方以巴豆、大黄、杏仁组成,疗癖结心下硬痛;《太平圣惠方》巴豆圆,药用巴豆、大黄、杏仁,主治饮水停聚不散,绪积于胁下,《理瀹骈文》用巴豆配伍大黄,治腑热脏寒证(伤寒食积,冷热不调),均是巴豆与大黄同伍,以期增强疗效。

近代研究证明,二者合用也是起协同作用。据药理研究,巴豆含有巴豆油,能刺激黏膜发炎,增加分泌,促进肠管蠕动而导致排便。大黄含蒽醌类衍生物,刺激大肠,使肠管蠕动增加而致泻。从药理角度看,是起协同作用,并非有“拮抗”现象。即使大黄含有收敛止泻的软质成分,也未必能对抗较多的泻下成分对大肠的刺激作用。曾有人用犬作实验,将犬分成二组,一组灌巴豆霜,一组灌巴黄合剂,结果巴黄合剂组的犬排便次数多于巴豆霜组,说明二者合用作用增强,而不是减弱。[徐树楠.巴豆与大黄相伍并非其力反折.河北中医,1989(1):封底]

张承越经验

黄疸之病机,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就总结为:“瘀热以行。”唐容川也说:“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既有“瘀热”治疗则当化瘀清热,故仲景治黄诸方均兼有活血散结之功能,尤其是湿热阳黄,则必重用大黄,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方,皆重用大黄以泻热散瘀。

《本经》谓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述:“《本经》首曰下瘀血血闭,固谓厥功专于血分矣,阳邪伏于阴中,留而不去,是即血分之结热,唯兹可以逐之。”《中药大辞典》:“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用大黄就是取其清解气分之邪热,兼破散血中瘀结之良能。故历代医家常用之以治黄。宋代《太平圣惠方》载雪煎方就是单用大黄煎膏服以治诸黄。明代吴又可对传染病危急重症的治疗,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主张“急症急攻”可谓善于应用大黄者,对温热黄疸的治疗,同样主张以大黄为主,他认为治黄如不用大黄,则很少有效。他说“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至于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而是胃移热,必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以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

没去大黄、山栀子、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说明发黄由于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则又由于胃移热膀胱所致,用大黄直泻胃热,是治本之法。现代名老中医姜春华教授也说:“治黄专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仅能排除黄疸,不能根治黄疸。”利小便虽是退除黄的主要途径,但若单从利小便着手,往往黄疸不易消除。方药中教授曾治一例患急黄的孕妇因虑其有胎不敢轻用大黄,结果病情不减以致死亡。后来凡遇此等病例,就汲取教训,及早使用大黄,病情很快得以缓解,转危为安,可见大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中医学院张谷才治19例肝昏迷(急黄引起)患者中,其中未治愈仅2例,方中均投以大黄30g攻下通腑。北京第一传染病院报道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用50%大黄注射液合葡萄糖一起静脉滴注,对抢救病人,降低死亡率具有一定作用。这些都说明了大黄在黄疸病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正因如此,许多医家都认为黄疸病应该早用大黄。凡属湿热黄疸,如见大便难,或大便呈白色,病属实证的,可以早用大黄,并可连续服用。

黄疸病早用大黄其意义有三:①在急性传染病中,保持二便通畅,使邪有出路,是中医治疗的重点,大黄通腑气,泻热毒,有利于祛除病邪;②黄疸病因湿为患者居多,通利小便是治法之常,大黄有活血化瘀之作用,有益于通利小便;③现代医学认为肝病引起的黄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活血化瘀有助于气血通畅,改善肝内血循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快肝功能恢复,对肝病的治疗大有裨益,故裴永清认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治血”。本人在临床上凡治阳黄实证者,必用大黄,并连续用5~10日,待黄疸显减,大便变溏,再改用健脾利湿之品,收效甚速。

著名的治肝专家关幼波曾论述:阳黄的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常法,重视疏肝、利水之惯例,以治中焦为要害,突出活血、解毒、化痰。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治中焦诸方面之功能,大黄一药而兼之,因此,它在治黄方中占据重要地位。[张承越.试论大黄在治黄方中的重要地位.天津中医,1997,14(4):187]

高峰经验

历代文献中未见盐制大黄的记载。近年来,有人运用祖上所传盐水炒大黄,治疗肾中相火偏旺,小便混浊,或妇女白带偏多等,其在消除蛋白尿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

1.盐水制大黄的炮制操作方法

盐制大黄分淡盐水制和浓盐水制两种方法。淡盐水制大黄,每1000g净大****,用20g食盐,先将盐加水100ml溶解,过滤,再将生大黄片置于炒锅内小火炒热,边炒边洒入盐水,炒至水分全部吸干,表面微焦。此法基本与该医师祖上所用方法相似。浓盐水炒大黄,每1000g净大****,用50g食盐,先将盐加水200ml溶解,过滤。再将生大黄片置于微波炉器具内,倒入盐水浸10分钟,翻动,待盐水吸干,盖上有气口的盖子,放入微波炉,用低档功率烤10分钟,使之干燥,取出冷却。此法的优点在于大黄盐分较高,不会变焦,性质稳定。

以上两种盐水制大黄,煎煮时均需后下,减少盐分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且宜随炒随用,防止盐分吸水潮解。

2.盐水制大黄治蛋白尿的机制

蛋白尿,肉眼常会见到患者尿液泡沫多或混浊,拟可归于中医“淋浊”的范畴。其发病常因肾中相火偏旺,肾精疏于闭藏,随尿而出。大黄治热结便秘、食积痞满、瘀停经闭、癥瘕积聚、阳黄水肿等。大黄主要入胃、大肠、肝三经,食盐性味咸寒,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咸味属水,五脏中肾亦属水,大黄经盐水炮制后可能被引走入肾经,对肾中相火有直接的清除作用,从临床实践来看,对于小便混浊有泡沫,实验室检查为尿蛋白,辨证属肾中相火偏盛的病例,方中加用盐水制大黄有较好的疗效。如一男性病例,小便混浊已1年,尿蛋白(++++),多方治疗未果。辨证为肾阴不足,温热下注,内外相杂所致。给予益肾固本汤。7剂后症状有所减轻,但继续服用14剂未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加用浓盐制大黄,每日20g,以清肾中相火。再服7剂即小便转清,继续调理1个月未再复发。[高峰.盐制大黄的应用.中成药,1997,19(6):21]

李晓灵经验

在骨伤科门诊中,脊椎压缩性骨折并不少见,尤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为多。其早期治疗除必要时采用适当的手法复位外一般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并辅以中药内服。本病初期的主要症状为腰背剧痛,运动障碍,甚则腹满胀痛,二便不利。就本人近年收治的数1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有半数以上骨折后四五天便出现腹胀不便而腰背疼痛加剧。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此乃瘀血内停,血瘀气滞,阳明失降,脏腑气机不通所致。对此病我曾常规用一般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药,但均收效不显。

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了我一点灵感。某患者因摄片需要,用泻药硫酸镁后,泻便数次,腰痛明显缓解,我略加思索,推断这很可能与泻下通便有关。中医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为此,我自拟了腰折蓄瘀汤,试用于胸腰椎压缩骨折,方中以大黄为主,辅以桃仁、当归、土鳖虫。在这数10例患者中,有腹胀、大便不利而腰痛加剧者,服后大便通利,腰痛大减,而没有腹胀的数例服用本方后便次增加,便质稀软,同样收到缓痛效果。

笔者用大黄治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主要是取它的泻下作用。按中医传统理论,大黄生用泻下力强,酒制大黄次之,熟大黄力弱。据现代科学对大黄的研究,大黄致泻的有效成分为结合型大黄酸和番泻苷类,而在生大黄、酒制大黄、熟大黄和大黄炭中以生大黄含总大黄酸量最高,泻下作用最强,所以我在处方时都注明用生大黄。

通过这些病例的治疗观察,体会是:①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用大黄泻下缓痛疗效确切。②无论体质虚实,有无腹胀便秘,大黄均可应用。③最好选用生大黄取其泻下,泻后减量。④大黄用量,一般为每次10~30g,泡服。[李晓灵.胸腰椎压缩骨折用大黄心得.江西中医药,1995,增刊:71]

潘文昭经验

1.急性阑尾炎

处方:生大黄12g(后下),白花蛇舌草30g(鲜者90g)。水煎服。

急性阑尾炎的成因,中医多认为是瘀、热、湿积于肠道而成,大黄不仅具有很好的清热消炎作用,还有较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与具有清热解毒的白花蛇舌草合用,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韦某,男,38岁,1972年7月4日上午8时由人背来就诊。右下腹剧烈疼痛。体温39℃,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闭孔肌征、腰大肌征(阳性)。化验室检查:白细胞13×109/L,杆形核细胞0.02,分叶细胞0.79,嗜酸性细胞0.02,淋巴细胞0.17。大便硬结,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诊为急性阑尾炎。处方:生大黄12g(后下),白花蛇舌草(鲜)90g,煎成200ml药液,于上午9时先服100ml,服药后约6小时,腹泻一次,泻下大量腥臭烂便,其后腹泻渐渐减轻,再服余下之药,晚上10时后又轻泻1次,腹痛明显减轻,体温38℃。后继服上方2剂而痊愈。

对于单纯性的急性阑尾炎,本方常取速效。但此方只适用于体格强壮而又属实热证者,而体质虚弱的老弱患者或慢性阑尾炎,则非本方所宜。

2.急性细菌性痢疾

(4)涩肠止痢:小量应用,0.1~0.3g,用于噤口痢。 (8)

本病如出现腹痛,里急后重明显,便下脓血,每次大便数量少,腹部胀,小便黄,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腻者,用大黄常可较快取效。处方。生大黄12g(后下),枳实6g(打),大叶桉60g。水煎成200ml,每日分2次服。痢疾一症,因肠内积骤腐败有毒之物,故患者总有泻而不清,便而不爽之感,只有当机立断,运用大黄荡涤肠道,清除腐败有毒之物,才可使细菌得到抑制,炎症能较快消失。这是中医有名的“通因通用”之法。

3.臁疮

又名慢性下肢溃疡。笔者常用大黄为主,配成药粉外用,收到较好的疗效。处方:大黄10份,五倍子2份,甘草2份。共研为极细粉末外敷患处,有促进溃疡面愈合之效。

李某,男,52岁。两小腿患臁疮2年,多方面治疗未愈。患者年老力衰,下肢浮肿,舌质暗红,苔白腻,经用上药粉外敷后,虽然溃疡有所缩小,分泌物亦明显减少,但虚实夹杂,湿毒下注的情况明显,逐用三妙散加味:牛膝12g,黄柏9g,苍术9g,薏苡仁12g。服药5剂后下肢浮肿基本消失,但静脉曲张情况严重,欲用活血祛瘀之法,又想患者年老体虚,不能承受,决定加用补法。处方:炙黄芪15g,桃仁9g,丹参15g,红花45g,牛膝9g,当归9g(酒洗)。服20余剂,臁疮基本愈合,静脉曲张状况明显减轻,随访8年未见复发。

4.小儿消化不良

小剂量大黄有健胃消积之功,往往为医者所忽视。作为健胃消化剂,宜研粉备用,成人每次用0.9g,小儿0.3g,对饮食不节引起的腹胀、口淡、食欲不振,大便结或烂,均可用之,如给小儿服,可加少许蜂蜜,以减大黄之苦,使小儿乐于接受。此法常收快捷之效。曾治1例2岁小儿,因春节多食糯米,腹胀、口臭、烦躁不安、不思食、大便烂。曾服酵母片等药2天无效,又服焦三仙1天亦无效,用大黄粉0.3g、砂仁0.3g,调蜂蜜一匙服下,6小时后,频频放屁,解出大量酸臭大便,腹胀全消,次日一切症状消失。[潘文昭.以大黄为主治疗一些常见病的体会.右江医学,1978(6):19]

曾运雄经验

小承气汤治疗水肿的论述甚少。笔者临床应用于水肿的治疗,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大黄10~15g,厚朴10~12g,枳实10~12g,水煎成100ml,根据病情或顿服,或分次服用,每日1剂。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为水液运化之枢纽,外邪内侵入胃,胃气郁滞,表病及里,湿滞不化,塞而不利,闭而不宣。不利则净壶不通,不宣则鬼门不开,壅而为实,故致水肿。胃气以降为顺。《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去邪。”而小承气汤有通泻之功能,从而使塞者利,闭者宣,故用小承气汤治疗水肿有效。

在用小承气汤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两点:一要注重辨证加味,风寒者佐以散寒宣肺,风热者佐以疏风清热,阳虚者佐以温阳化气等等;二是注重中病即止,水肿消退后,应立即停用,而以调理为主,或健脾化湿,或温阳化气。只有掌握以上两点,才能做到水肿消退,正气不伤,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1.风寒型

眼睑先肿,来势迅速,继而四肢及全身皆肿,恶风寒,全身酸痛,小便短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用小承气汤加麻黄、桂枝、生姜。

2.风热型

突然眼睑和面部浮肿,发热恶寒,口干咽痛,小便短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用小承气汤加生石膏、杏仁、桑叶、薄荷。

3.水湿型

肢体浮肿,起病缓慢,腹部及下肢水肿明显,腹胀纳差,恶心欲吐,身重肢困,溲清而短,舌淡苔腻,脉浮缓,用小承气汤加苍术、茯苓、桂枝、生姜。若有化热之象则去生姜,加滑石、芦根、竹叶。

4.阳虚型

全身水肿,腰腹以下为甚,反复发作,按之凹陷难起,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纳差便溏,小便量少而清,舌质淡、苔白薄,脉沉弱。用小承气汤加附子、干姜、肉桂、党参、乌药;若兼有瘀血者加泽兰、牛膝。

董某,男,65岁。因反复咳嗽、气喘10年,并水肿、心悸1周而于1997年11月1日入院。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咳喘,面色无华,胸闷心悸,形寒肢冷,腹胀纳差,舌质暗紫而胖,脉沉结代。胸片及心电图支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西医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断为水肿(阳虚夹瘀)、喘证(肾气亏虚)。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用小承气汤加附子10g,干姜10g,肉桂5g,党参15g,泽兰10g,牛膝10g,乌药10g,以温肾健脾,通瘀泻浊利水。3天后水肿消退,再投肾气丸加味以补肾纳气,调理1周后,病人生活能自理而出院。

肖某,男,7岁。因突然眼睑浮肿,继则波及全身2天而于1997年3月24日入院。症见全身浮肿,发热恶寒,咽痛口干,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0×109/L,尿蛋白(+++),尿红细胞(++),管型(++),尿素氮17.0mmol/L。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断为水肿(风热型),用小承气汤加生石膏15g,杏仁10g,桑叶10g,大青叶10g,以清热疏风,通塞开闭。第2天水肿减轻,3天后水肿消退,调理10天后,诸症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带药出院,3个月后复查无异常发现。

黄某,男,18岁。因全身浮肿,逐渐加重1个月而于1996年12月11日入院。症见全身浮肿发亮,腹胀纳差,恶心欲吐,口黏不渴,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缓。实验室检查:尿蛋白(++++),管型(++),血浆总蛋白52g/L,清蛋白22g/L,胆固醇13.0mmol/L,三酰甘油1.78mmol/L,尿素氮17.6mmol/L。西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为水肿(水湿)。用小承气汤加苍术10g,茯苓15g,桂枝15g,藿香10g,生姜皮15g。15天后水肿消退,继用平胃散加味调理1个月,复查总蛋白62g/L,清蛋白34g/L1,胆固醇8.7mmol/L,三酰甘油1.15mmol/L,尿素氮6.7mmol/L,尿常规正常,带药出院,半年后复查未再发。[曾运雄.小承气汤治疗水肿临床体会.湖南中医杂志,1998,14(4):47]

张毅等经验

一捻金,来自《古今医鉴》原方加味,药由大黄30g,槟榔30g,牵牛子60g,朱砂15g,党参15g组成,共为细末,每服0.3g,冲服治疗小儿内热积滞、停食停乳、痰涎壅盛、咳嗽气喘、胸腹胀满、惊悸不安、二便不利等症。笔者根据外治大师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的训示,广泛用于儿科敷脐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

1.蜜调敷脐治疗急性支气管炎

笔者在临床上遇到受凉所引起的支气管炎,咳嗽数天不止,抗生素疗效差,应用一捻金去党参,加木香4g,轻粉0.3g蜜调敷脐,常收一剂知、数剂安的效果。如患儿李某,男,3岁半。因发热恶寒,咳而不爽,咳痰黄稠,在乡卫生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经西药抗菌治疗,已不发热,但咳嗽反复发作,咳痰黏稠,恶心食少,苔白腻,指纹滞。用加减一捻金10g,蜜调后做成一个药饼,贴敷脐部,并嘱其晚上热敷背部(以肺俞为中心)半个钟头,1天1次,连用3天,诸症若失。

2.藿香正气水调敷脐治小儿泄泻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小儿(尤其是婴幼儿)脾胃素弱,常因乳食不节或被风寒、湿热等外邪所伤,导致小儿泄泻。泄泻因伤于乳食者,笔者常用藿香正气水调和一捻金敷脐。如患儿郭某,女,11个月。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酸臭,每日6~7次,带有不消化奶瓣,查患儿神疲、纳呆、阵哭不安,舌苔厚腻,色黄,脉滑略数,指纹紫滞。家长自购颠茄磺苄啶片(泻痢停)让患儿服用,腹泻不减,而求余诊治。给予一捻金5g,藿香正气水一支调和敷脐,1日1次,日敷夜去,内服复合维生素B,连用3天而愈。

3.水调敷脐治小儿便秘

不论何种原因所致便秘,均采用一捻金加重大黄用量,水调敷脐,必要时辨证给予内服药。如患儿李某,男,5岁。经常大便秘结,每服泻药才能排便。本次大便3日未行,患儿腹部胀满,拒按,小便少,口臭,烦躁,此乃燥热内结,给予一捻金药粉8g,另加生大黄粉2g,水调后敷脐,并予南通制药厂生产的王氏保赤丸,每次服1/2支,1日2次。当日解硬便若干,嘱其另用一捻金50g,隔2日敷脐1次,大便渐渐规则正常。

4.童便调和治疗小儿厌食症

遵“调理脾胃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却病之良方”。采用童便调和一捻金敷脐,并嘱家长注意调理儿童饮食,不要偏食,多数患儿敷脐期间大便通畅,食欲逐增。如患儿曲某,女,7岁。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而纳谷不香,近日有加重之势。曾服胃蛋白酶、干酵母、维生素B等不效。查患儿神清,营养欠佳,消瘦明显,面色萎黄,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细。给予一捻金10g,童便调和敷脐,隔日1次;针刺四缝穴,1次1侧,3天1次。经治疗10余次,患儿食欲好转,体重增加。

5.醋调敷脐治小儿腹痛

小儿腹痛,属食积者多;食积之痛,属寒者多。盖天地之气化,热则发散而流通,寒则翕聚而壅塞。饮食下咽之后,肠胃之阳,不能行其变化转输之令,使谷肉果菜之物,留恋肠胃之中,故随其所在之处,而作痛也,腹痛总的发病机制是“不通则痛”。笔者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对于辨证为食积腹痛者,常采用醋调一捻金敷脐,多能便通而痛解。

体会

一捻金为儿科良药,它“寓补于消,寓消于补”,既崇“阳明以通为补”之说,又显消中寓补之妙用,全方结构严谨,临床上加减敷脐治疗儿科疾病,已远远超越了原定病证。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脾胃疾患多见。加之当今年轻父母爱子心切,不惜金钱购买滋补品,以“强壮”下一代。由于小儿饮食不知自节,结果造成事与愿违,导致小儿消化道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食欲低下、厌食、偏食、异食癖、泄泻、腹痛腹胀,久之形成所谓“疳积”等症。以上病证,如果及时采用一捻金敷脐,多可改善症状或治愈。

对于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肺系疾患,笔者常于原方去党参,加木香4g,轻粉0.3g水调或蜜调敷脐,同时针刺四缝穴,1日1侧,3天1次,以加强疗效。

明·龚延贤在《万病回春》中论述脐疗能“却除百病,保一身之康宁……其效如神,其应如响,复有回生济世之力,保命延年之妙”。采用一捻金敷脐,既有药物作用,亦有穴位作用。神阙穴治病机制,不少论著多有说明,本文不赘述。在应用时一般以微泻为度,中病即止,总以“勿伤正、勿滞邪”为原则。需长期用药者一般应采用“日用夜停,夜用日停,今用明停”等间歇用药法。健康儿童每周敷脐1次,具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之妙用。[张毅,王彩,张黎民.一捻金敷脐在儿科中的应用.中医外治杂志,1995(4):35]

同类推荐
  • 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本书载疑难病46种,临床验案48例,家传秘方200余首,运用痰瘀同治对内、外、妇科疑难病证进行详尽的论述,突出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等常见疑难病痰瘀同治特点,从痰瘀同病着手,侧重辨治方法,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全面阐述。本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准确,方药合理,并附以真实可靠,疗效显著的家传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秘方。
  • 中风偏瘫的康复

    中风偏瘫的康复

    现今的社会,食品越来越丰富,劳动强度越来越轻。但经济社会激烈的竞争,使人们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患心脑血管疾病者越来越多,中风偏瘫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笔者曾经中风两次,后来经自己钻研中医配合治疗得以完全康复。笔者身历中风偏瘫的痛苦,康复后,每当看到别的中风偏瘫患者艰难行走时,那种同情感油然而生,故下决心攻克治疗中风偏瘫的难关,尽快设法帮助解除中风偏瘫患者的痛苦。经过笔者八九年的广泛调查、潜心研究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了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经验。为对社会做出点微薄的贡献,笔者结合自身的经历编成此书,希望能对中风偏瘫患者、治疗医生及相关护理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 千金方

    千金方

    《千金方》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又称《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22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同。唐代孙思邈约撰于652年。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卷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总计162门,合方论45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证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证

    本书以食品安全中的信息问题为切入口,以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搜寻行为、追溯意愿等特征和种植农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的相应政策措施。
  • 反思西方医学

    反思西方医学

    反思西方医学是一本从过去到现在,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彻查深究的书。原来,现代西方医学是挂着西方医学羊头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医学,在科学、理论、医疗、目标、体制等各方面存在大量错误。从“临床-病灶-手术-赚钱”这条主线看,是一种不善良的医学,与全人类盼望的健康医学背道而驰。本书揭露了美国医学杀人事件,指出了全世界医疗改革的重大误区,疾呼人类尽快改正科学错误和医学错误。本书以单细胞规律为中心揭示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本质,解开了癌症是细胞分裂病的秘密,呼吁世界放弃癌症是基因病的错误结论。本书讲述了理性吃饭和锻炼心脏的重要性,并敬献给全人类一份藏匿科学和健康秘密的“藏宝图”即“路线图”。
热门推荐
  • EXO得与失

    EXO得与失

    不是普通人可是神人?不要把自己想的太好爱你们我真的很累放手吧,真的,有时失去就是得到......而有时,得到就是失去。gainsandlosses-得与失开启一个娱乐圈当红的人生@欣荣【欢迎你们,进入我的,娱乐圈世界】
  • 无限之灭绝文明

    无限之灭绝文明

    洪荒时期,洪荒万族将人类当成食物、奴隶甚至是宠物、家畜。人类崛起了!一个名为古的人杀灭洪荒万族三千圣人,后劈碎光明盖亚,道解三分,均在炼化了盖亚后也道解三分,为人类千秋万代争夺了生存的机会。在这之前,被崛起的人类所讨伐洪荒万族的余党纷纷消失,仿佛天生不存在一样。古得知后前去调查,却不想身为人类的对方竟是轻松逃跑...一个名为轮回的世界,在最终一战之后,不知从何处衍生出了一座新的主神空间,那支全员四阶的完整团队的名字叫...亚特兰蒂斯洲队!谜团究竟是什么?人类究竟是什么样的生物?一切尽在《无限之灭绝文明》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7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7卷

    主要内容包括:伊人寂寞、生死回眸、晚点、光头、继父、知音、嵌入灵魂深处的弹头、返祖、点燃一个冬天、天才、刺客、陌生的康乃馨、归途、投诉母亲等。
  • 壹世无成

    壹世无成

    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翁刘成江断断续续的艺术成长的心路历程,贯穿着他儿时的顽劣性和青年时期的放荡不羁与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再到后来,与余虹之间跌宕起伏的婚姻家庭生活。呈现出一个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性与爱的矛盾边缘中蜕变的鲜活个体。具有明显双重性格的刘成江,几次在沉沦中,进行着自我救赎,并在迷茫和矛盾中追寻着他心底的精神家园和无悔人生。
  • 家有霸道老公

    家有霸道老公

    一个野兽化身羔羊,一步步连环计,一个个圈套生,如暴风雨席卷而来,将猎物狠狠禁锢。她看似精明,却是傻傻,被骗上床,芳心遗落,才知原来他本是他......是一纸契约娶她的人?是痴情绝对爱她的人?是霸道冷酷拐她的人?原本他......是他......非他......即将忘却,却难相忘......谁是谁的兽奴?谁是谁的兽主?谁是那隐藏兽性的凶猛野兽?谁是背叛爱的元凶?太多的恨,全是由爱。
  • 毒后重生之我欲天下

    毒后重生之我欲天下

    她从没想过,会有一个男人爱她如此之深,舍弃高贵的血统、王位,当了她一世的走狗,日日守护,却不曾越矩轻薄。更没有想过,当她被废打入冷宫,一剑死在皇帝剑下,这个男人,会舍弃自己,将她的魂魄送回二十年前,让她复活。炮灰毒皇后重回十二岁,从此不再奢望薄情帝王爱,只想珍惜那个男人,谋权篡位,一统江山,结束乱世,重写历史!
  • 魔幻手机第三部

    魔幻手机第三部

    魔幻手机第四部正在创作当中,请耐心等待更新。记住收藏哦!欢迎加入QQ群:130424490友情提示:本群即七月一日开启收费入群模式,群内每天都有红包发放哦!
  • 換愛

    換愛

    他艰难来到德音高校的目的是什么?而他那年的”她“一双眸子难以忘怀,是什么让他至今念念不忘?而”他“却是成了”她“的替身。
  • 异界盗鬼传说

    异界盗鬼传说

    见过盗墓,但是见过盗鬼没?没有吧,一起来见证猪脚是怎么在一个魔法世界用盗鬼手段泡妞追梦平定天下吧!咳咳……泡妞是有的,但是追梦和平定天下……算了,猪脚太懒,等睡醒再说……
  • HKI宝岛学院

    HKI宝岛学院

    【正式更改书名《少女同盟之妖孽靠边站》连载于新华阅读】在宝岛洛宾有一个地下社团名H.K.社,共由四名花样少女组成。她们分别是天才科学家樱,理性判官紫陌,蜜雪公主薇琪,以及全能鬼才宁少。H.K.虽然行事高调,处处与学生会做对,但一直被洛宾学员所爱戴,就连学院最高权力机关的首脑团也对其听之任之。在接收了三名新成员,并且将学生会的命脉全数掌握之后,社长宁少收到阔别五年的父亲来信,要求回到本家完成新任务。为了履行新任务,宁少跟随“银组”来到势力错综复杂的罗马,却在那里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对手蓝野希,并且在他的安排下,H.K.的成员又汇聚一堂,将意大利黑手党搅得天翻地覆。完成任务后的宁少重新回到洛宾,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从未谋面的学生会会长以及死灰复燃的新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