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84500000027

第27章 刘宗周的践履(6)

这些因素从思想观念上看,首先是人格崇拜,他的背后是道德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共同起作用,人格受损所带来的极大痛苦可能远甚于对肉体的伤害。这使得当人格的损伤不可避免的时候,他们会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人格的完美。在他们这里人格是高于生命的,这不能不说和明代道德哲学的高度发展有关,而社会上流行的品评人物的风气也对道德操守的强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长期的教化使士人内化了许多道德的楷模,这些楷模深刻地影响着晚明士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甲申之变让许多像刘宗周这样的士大夫想起了南宋旧事。这些前朝往事给了他们一个惯例,那些为人们所传诵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殉国的光荣,悲壮的情怀激荡着他们,使得他们内心深处也涌动着一种自我燃烧的愿望,崇高和悲壮感使得他们慷慨,学养和定力使得他们从容。在一些人身上,这种壮怀激烈的情感和被撕扯的感受背后隐约地夹杂着一种火辣辣的满足,此即陈确所说的以“一死为快”。

晚明混乱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使得士大夫们已经难寻太平宰相的风度,一变而为激戾。这种状态在赵园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中有着生动的描述,它其实是内心压抑的表现。晚明的激烈党争不能不说和这种“激”的状态有关,这种状态使卷入党争的人很难冷静客观地看问题。他的潜意识会主动去制造敌人以排解这种压抑,看事情也会不自觉地寻找可能会引起他不满的一面,党派之间难免会有意气之争。因此,黄宗羲所谓“处论所是,内阁必以为非;处论所非,内阁必以为是”也就不奇怪了。“明于是非之辨”的君子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意气之争“激成小人之祸”。其实,那些“小人”也并非一无是处,李清后来就说:“崇祯时,误国辅臣皆指周延儒、温体仁,误国枢臣皆指杨嗣昌、陈新甲。然历数前后辅枢,其智略优长,又推四人为最。盖将相之乏才,故众口所诋,尤居然冠军,此国事所以不支也。”全祖望在评论李清的《三垣笔记》时也说:“映碧先生《三垣笔记》最为平和,可以想见其宅心仁恕。当时多气节之士,虽于清议有功,然亦多激成小人之祸,使皆如映碧先生者,党祸可消矣。”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德可以持身,但不可作为武器,时人未之或思。

整个明代社会士权同皇权及宦官之间的斗争就十分激烈和血腥,正直的士大夫们总是处于劣势,死亡是他们随时要面对的问题,也常常被翻来覆去地讨论。因此,对于“义”和“节”的守护大多数士人并不陌生,他们的慷慨赴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黄宗羲评价东林的那段著名的文字,可以算作当时士人境遇的最生动写照:

熹宗之时,龟鼎将移,其以血肉撑拒,没虞渊而取坠日者,东林也。毅宗之变,攀龙髯而蓐蝼蚁者,属之东林乎?属之东林者乎?数十年来,勇者燔妻子,弱者埋土室,忠义之盛,度越前代,犹是东林之流风余韵也。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智之徒,窃窃然从而议之,可悲也夫!东林非不可议,但从黄宗羲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士人日日在刀俎间奋争的状态,士人必然要从义理和他人不畏死的气概里汲取对抗死亡恐惧的力量,将这种恐惧转化为一种悲怆甚至热情。人们对不怕死的忠勇行为的崇敬,更带动了不少人热烈地扑向死亡。在这种氛围中,人选择了死亡并不会感到孤立。这是当时士人的一种集体心态。

此外,在晚明社会中还有许多更直接的因素引发了士人的大量自杀。首先是明朝社稷的坍塌、崇祯皇帝的自尽,标志着一个大的集团的倾覆,许多人所依怙的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的东西垮掉了,亡国亡天下导致了士人巨大的悲恸,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了。其次,类似于东林以及后来复社这样高标气节的社会团体更是鼓励人的殉节行为,甚至以此为证道的手段和标志。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便是当时的社会舆论。舆论是社会的一种内在约束和推动机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士大夫于亡国之际如果苟且偷生,就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人格蒙羞,声明扫地。正由于殉节为人所称道,所以难免有人会通过殉节这“最后一著”洗刷自己以往的过失。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对士人来说,“节”和“烈”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节”需要“烈”来衬托。“噍杀恚怒之音多,顺成啴缓之音寡”正是刘宗周所处的社会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中,刘宗周除了殉国是没有其他选择的。

现在,我们把目光从社会环境转到刘宗周自身这里。如前所述,在刘宗周的内心深处,生和死两种力量扭打在一起,缓慢而倔强地消耗着对方。相对而言,求生的一方比较简单,以求生本能、死亡恐惧为主,而导致刘宗周自杀的力量却比较复杂,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人的自杀动机呈现在意识的层面上可能只是放弃生命这样简单的打算,其实从潜在层面看,这种行为的动力源并不简单。关于自杀,心理学也有自己的解释。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之所以会有自杀的行为,是因为人有一种死亡本能。这种本能是一种无意识。而在早些时候,他则认为自杀是人攻击性指向自身的结果。相对而言,倒是弗洛伊德的早期观点在晚明的自杀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事实上只要自杀者内心深处有仇恨,那么这种自杀的原因就在此人的身上成立,只是这恐怕不能成为自杀的唯一理由,而人无意识地把自己引向死亡或毁灭,即弗氏所说的“死亡本能”似乎有更大的解释性。依据这种理论,死亡本能在自杀中的作用比外在环境因素更为重要。既然是“本能”那么它的动力源一定来自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不过自杀似乎更应是人格结构中的所有部分联合起作用的结果,而不只是“本我”的作用。

我们先看超我。超我是刘宗周内心世界的主导者,他对刘宗周行为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超我代表着被内化的社会意愿,扮演着人内心世界教师和监察者的角色,也是人的自我理想。其内容是道义、职责、规范、信仰等,好的超我是自性的启发者和自我的管理者;超我过于软弱则人的行为便会失控;而超我过于强大和自我中心,则不但本能受到压抑会产生心理疾病,而且人的自性也可能被一并扼杀而被超我取代。在刘宗周绝食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可以看到道义、职责的身影,“古人一饭之德必酬。我一穷秀才,官至御史大夫,焉得不死?”“吾今日自处,合义否?”等都可以说是超我的声音;从“遗玷名教,取议将来”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名教”的信仰和对名誉的维护。这都和超我有关。所以殉国是刘宗周超我的态度,这个态度表现为一种“意”,它在刘宗周的殉节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超我的这种态度和人格结构中的其他部分的态度相结合时,它的力量就会变得更加强大。比如人有祈死的本能,那么超我的态度就会给这种本能的表达提供理由,而超我也由此获得本我的能量。

从刘宗周绝食期间的言论看,他几乎堵死了所有使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按照门林格尔的说法,这种有意使自己处于非死不可境地的潜意识本身就是死本能的表达,而死本能所借助的正是刘宗周所说的“道义”。就本我而言,这种本能在刘宗周的自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本我中也有一些其他动机在推波助澜。比如,本我是充满了能量的,而能量的释放过程是一种扩张和耗散,便可能以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能量可能被超我抑制住,并引导它以符合超我的方式获得宣泄,向外界不符合超我的行为进行攻击。当这种攻击不可能直接得到实现时,这种能量便会像弹回来的皮球一样转身攻击自己。这是因为人潜意识中仍保留了婴儿期不分人我的状态,无意识地把自己混同于客体当成攻击对象。对于刘宗周来说,他所痛恨的人很多:入侵者、自己的政敌、卖国请降者等,但刘宗周深深地知道,自己已经无力与这些人对抗,“顾予老矣,力不能胜,徒欲以垂尽之躯,扶天崩地坼之业,多见其不知量耳”。于是,他便将满腔的愤懑倾泻给了自己,用自己的死控诉、抗议那些他痛恨的人。刘宗周曾多次表达了对这些人的痛恨,而门人王毓蓍“痛士绅迎降,自沉柳桥死”就更直接地用死表达了对迎降者的痛恨。

这本我之中是分阴阳的。死本能可以说是一种阴性力量,更为潜在,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起着作用;而生本能则是一种阳性力量,更为明显,也更为主动。这种天赋的生机在死亡威胁时作出了强有力的挣扎,对抗着一切使人趋向死亡的力量。

接下去的是集体无意识。它是导致集体状态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一定蕴藏着中国人特有的原型,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民族精神的真正源泉。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传承中,必然沉淀了大量的忠孝节义的原型。这些原型在超我的呼唤和激励下被感发,也会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以刘宗周为代表的晚明士人的大量赴死,必然和这种集体无意识所引发的集体状态有关。

自性似乎只对发现或感受到它的人有意义。它埋藏于人内心世界的最深处,所以人对自性基本上是陌生的。因为人内心世界充满了杂音,变相表达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自性很容易被认错。在被完全唤醒而获得自我认知之前以及在向上突破的过程中,自性也很容易受到集体无意识、本我、超我和环境的影响。在刘宗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坚忍以及对学术的热情,这些都体现着自性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努力。自性可以表现为一种人与人,乃至人与万物之间的亲和。这种亲和即所谓“本性相亲”。这种亲和之情经过本我时,一变而为慈孝;经过超我时则再变而为道义。刘宗周绝食期间曾说:“君臣之义,本以情决,舍情而言义,非义也。父子之亲,故不可解于心。君臣之义,亦不可解于心。”可见,他的忠孝是有情感基础的。父子之“亲”是自性通过本我时的变相表达,是一种亲情;君臣之“义”是自性通过超我时的变相表达,是一种社会情感。只是自性在借助他们自我表达的同时,也受到了本我和超我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甚至扭曲。表现在情感上就是由公而私、由情而理。因为源自于自性的情感是“真我”的精神,是一种生长,并非如本我那样只是混浊的能量的吞吐以及超我那样出于责任和义务,也不似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那样充满杂音,所以这种情感是清晰明澈、深沉持久的。人的行为越是从深处发出来的,力量就越大、越自然。

人格结构的各个层面之间是相互利用的。比如,对刘宗周来说,强大的超我无疑是内心世界的指导者和决策者,然而它必须说服自性或者把自己的意志说成是自性,才能利用自性的能量,同时自性有时也需要超我来唤醒。这是超我和自性间的相互利用。本我中存在的死本能、攻击性等潜在动机会借助于超我的死亡意志获得表达,同时超我也从本我中获取能量。这是超我和本我间的相互利用。这种相互利用的结果使得各方会在超我的主导下努力形成一种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刘宗周的绝食殉国便是如此。国破君亡,刀兵四起,引发了刘宗周巨大的悲恸。这种通情效应自然是源于无遮蔽状态下的自性,但这种悲恸只能引发人的救助行为,并不会直接导致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不过这种悲恸可以启发本我中的死亡本能,使人精神颓废,这在刘宗周这里表现为不思饮食。然而,停止饮食所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和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又引发了刘宗周本我之中另一种强有力的本能,即生本能,所以刘宗周也曾一度恢复饮食,并在燥渴难耐时饮水。这种求生的本能很快受到了超我的打压。超我一方面以一种社会情感来强化自性的悲恸,另一方面又将社会文化中的“死节”观念引入这种悲恸。在绝食期间,刘宗周有一种慷慨激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中自然有死本能参与其中,但这种激昂更是由于引发了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所致,这些原型蕴涵了大量有倾向性的情感。由于刘宗周对这些全然未辨,也就难免将这些与自性混而为一,进而将自性的悲恸和死亡联系起来,死亡也就被认为是自性的选择。其实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并不完全是超我,也有并未被超我察觉的死本能和本我中其他被压抑的愿望以及集体无意识在暗地里起着作用,超我从它们这里获得了能量,它们通过超我获得表达。这些力量联合起来和本我中的求生本能对抗,因此就有了漫长而痛苦的绝食。

虽然刘宗周的求生本能非常顽强,但毕竟势单力孤,它的能量终被耗尽。一代思想家刘宗周完节而死。

同类推荐
  • 管子的教育智慧

    管子的教育智慧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管子的教育智慧,品读古代教育智慧,镜鉴现代教育实践。管仲的治国教化理论才发挥作用,齐国的事业从此步入了快车道。
  •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思维迷宫

    思维迷宫

    有一句格言说在社会中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而在哲学中想事情,情况恰好相反,似乎应该说“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这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方法的书,内容包括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如诡辩、怀疑、剃刀、还原、分析、辩证、解释、消解、诗化、正名以及作者本人所主张的无立场方法等。
  • 谈美

    谈美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本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本书乃根据《大学》精华提炼而成。《四书》之一的《大学》,系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径。该书由宋儒朱熹经过四十余年的精心研究编写而成,共分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乃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所记。
热门推荐
  • 天命狼妃

    天命狼妃

    ********轻松正剧******错综复杂********她暗恋八年的对象结婚了,她本来只是多喝了点酒就穿越了。她在现代是深藏不露的功夫女孩,竟然穿到一个白痴、懦弱、药罐子二十年的郡主身体里。没想过要做什么妃子,可是那个邪魅的男人要她十日后完婚。没想过和谁打交道,可是一个女婢也敢指着她鼻子骂贱人。都是一个个逼她出手的。......他有绝世的英俊相貌和谜一样的个性,优雅的举止,骨子里透出的邪魅都让女人着迷。他是天狼族的王,却因为没有大婚不能掌握实权,为了那尊天狼印他毅然决定娶一个天下人尽皆知的懦弱无能的白痴女人。看透所有人的他却看不透这个她要娶的女人,正当他的心有所动摇的时候,这个女人变成了他最恨的人的女儿。……
  • 蛆蝇尸海剑

    蛆蝇尸海剑

    蛆食腐朽,羽化为蝇,尸山血海,剑极而生。宋末元初,在漠北沙漠中,一位失魂落魄的宋朝士兵醒了过来。他身旁有无数死状凄惨的骸骨,在大漠远方,有着他誓死守护的幼小皇帝。往事迷茫,前路飘渺,在荒漠幽谷中,他将找到一处古代的皇宫,他将遇上蒙古人、哈萨克族人,无数食人野兽,浑身铁甲的怪物,以及阴魂不散、挣脱不断的江湖宿命。本人在看书网有完本一部140万字的免费小说《血魔轮回》,信用保证,绝不太监。
  • 红瞳剑帝

    红瞳剑帝

    少年一步一步的走向森林的最高处,渐渐的,渐渐的,他终于来到了他向往的地方,悬崖。他矮矮的,一米五的个子,一脸的忧愁,双眼中有着一块明显的斑块,红色的斑块酷似一道剑柄,就是因为这个红斑,被朋友歧视,被当成怪物,站在悬崖上,雨越下越大。他站了起来,来到悬崖边缘,一只脚迈出悬崖,许久,许久,不敢迈出另一步,他知道一迈步就意味着死亡,他畏惧死亡,所有人都畏惧死亡,没有一个人是想死的。他抬头摇摇头,笑了笑,就在准备收回脚的时候,一道闪电从天而降击中了他的双眼。他捂着眼睛,鲜血从手指缝着流出,因为眼睛的疼痛加上视线模糊,导致重心不稳,脚下一滑。笔直的落到悬崖下,他被森林救了一命,经过树叶的缓冲,昏迷了过去
  • 上神你要闹哪样

    上神你要闹哪样

    洗灵根,闯兽谷,战情敌,泡师父,勇救便宜爹,元泱仙子选拔大赛,弘扬我大G国腐女神威的腐女宗什么的,一个都不能少!且看小小杂工如何玩转上古大神,开展快乐和谐的修仙之旅。她,是G国孤狼特工组枪法神准的顶级特工。却在一次任务中为救队友而死于非命,灵魂不得转世,只得穿越重生。谁知,刚刚重生就被仇家追杀,爹爹被人掳去,自己也身受重伤。什么,这里是元泱大陆,全民修仙?要不要这么离谱啊?我去,天上飞的是什么,印度飞毯?要不要这么高调啊?话说,前世好歹还是特工出身的精英份子,四灵根的废柴什么的,属性要不要这么渣啊!好吧!做个杂工也不错,好歹每月还有灵石赚!
  • 淺相思,泪倾城

    淺相思,泪倾城

    一场普通的穿越,蒂舞忆玥体验到了许多不曾拥有的东西,爱情,亲情,友情……她不知自己将会面临着什么样挑战,但求不愧于心。且看她如何在异世见招拆招,收获一帮小跟班的故事!
  • 呆萌王妃:面瘫王爷请接招

    呆萌王妃:面瘫王爷请接招

    『简介无能,作者无良,求收藏,求票票,砸死我吧,懒癌晚期,表介意,捂脸偷看中。』当某女好不容易跻身成为穿越(无意识的)大军中的一员时,她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说好的高冷男神呢,旁边的腹黑是个谁。。。说好的后台强大横着走呢,这爹不疼娘不在的是个什么鬼。。。可是,这剧情脱线脱那么严重也就算了,咱可以简单点吗?毕竟脑容量有限的好吗。好吧,既然来了,那姐就做个大的,咳,那啥,小九,剧本改一下,姐要归隐山林。(听不见,听不见。)
  • 海魄冰情

    海魄冰情

    乱世,江湖,契丹族,奚族,渤海国,西域毒族,南极冰族,齐聚中原;武林各大门派,地方割据势力,以及邪教组织冷月宫,权力角逐。十五年前的血案,十五年后的遇见。心仪的女人为自己而死,红颜知己竟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而被自己一直想毁灭的女人,却是深深的爱着自己。是该恨,还是该爱?是复仇,还是拯救?个人恩怨,民族大义,孰重孰轻?历史的长河终将会淹没他们的故事,只是他们当初的确如樱花般绚烂过。
  • 星君天下

    星君天下

    召唤师?不是,他只是有着一些丧尸和几个小弟。打架吗!要的就是人多....大魔头?也不是,他可是得到了圣兽认可。怎么说咱也是良民...11?更不是,他就是敢爱敢恨,爱她们就将她们全部追到手。便宜给别人可不是自己的风格....等级制度:星斗士,星卒,星杰,星将,星帅,星舞,星狂,星霸,星魂、星仙,星神,宙皇。鱼笔不怎么会写简介,但会用更新和加更弥补。推荐其间,一天最少两更,点击过万加一更,推荐增加一百加一更,收藏过三百加两更。点击五万加两更。如果大家觉得还不够,那先收藏,养肥了在看。担心人品的话,就点开阅读本书,看看鱼笔的话,那里有着鱼笔的承诺。诚信第一,无信而不立。书友群:一九九一九二二一零。大家踊跃加入。人数超过三十,同样加更。鱼笔想问一句,这样!!!够吗!!!
  • 美国学生世界历史

    美国学生世界历史

    让孩子知道一些他们来到这世界之前就已经发生的事情;带孩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封闭在家的生活,这种生活显得过于重要,因为太贴近,就成为孩子们眼中的一切,使他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开阔孩子的眼界,拓宽他们的视野,将过去时代的历史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熟悉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伟人的名字,并把这些事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下来,作为将来系统学习的基础;向孩子提供一份历史编年档案,并附有要览,这样他们今后学习历史就可以参照这份档案。
  • 红楼梦(上)

    红楼梦(上)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全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描绘,牵扯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教、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因此说,《红楼梦》生动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