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86000000089

第89章 学 校

(清)黄宗羲

【导读】

本文选自《明夷待访录》。

两宋以来,科举大兴,庶民应试者日众。在科举的刺激下,地方社会的结构也渐渐发生变迁。世代相传的地方世家大族,渐渐在政治上失去了影响,让位于新晋的庶民。庶民子弟读书应试的各种学校,也纷纷崭露头角。私人讲学的氛围十分盛行,一度与官府兴办的官学并驾齐驱。古代中国的书院制度,就孕育于这种激荡、活泼的氛围中。

书院开设的初衷不离科举应试,但是许多学者或者退隐的官宦也期望书院可以为修学者提供道义、修身的熏陶。为此,一些有影响的学者相继投身于书院,以研习、发扬本派的学理。书院的学规往往出自其创始人的手笔,一些著名书院的学规曾经在几个世纪里被后来的书院参照、模仿。这些流传至今的学规证明书院是一自治的团体,其中规定了书院设立的目的、日常制度、纪律。书院的领袖被认为有义务维持书院的学风、纪律,以吸引游学者。因此,领袖一般由著名的学者担任,他们因学问和道德的修养而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服从。

但是书院并非单纯的学校,事实上,应该将其当作士绅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享有声望的书院必须注意笼络足够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有时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书院的领袖必须在地方士绅中有影响,以便获得捐款,以维持日常开支,或者资助有天资的贫寒学生。为此,就必须让士绅相信书院对地方教化、安宁有贡献。书院还必须与地方官员相处融洽,以便不失去获得官方资助的机会,或者在地方事务中发挥适当的影响。地方官员也乐意支持此类活动,以便敦促、教化自己治下的士民。对书院的支持,对官员本身的仕途甚至也是有利的,这意味着可以博取名誉,以及充当许多有望入仕的士人的恩主或保护人。

书院的学规,或者说那个时代的思潮,都不断地宣示要维持一个存在等级、身份差别的社会。科举为每个人提供了改变命运、身份的机会,却不仅没有取消这种差别。相反,科举使身份的差别与个人的努力相联系,以至于使身份的差别显得更加理所当然。但是,在书院内部, 却存在着一种罕见的平等氛围。事实上,书院许多事务的决定,都必须取得教师、学生的同意或者是默认。这是古代中国社会一个十分特别的阶层,这个阶层的成员有着完全相同的出身:儒家弟子、开化的文明人、文明理想的承担者、科举应试的候选者、有朝一日出仕的候补官员。由身份接近的成员组成的书院,会萌发出公议的愿望,并不令人惊讶。但是这种公议的愿望,事实上是十分可疑的,在朝廷上,他们是君主的臣属;在地方上,他们是庶民的领袖;仅仅在短暂的书院生涯中, 他们才能找到与自己平等的伙伴。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 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辟雍:古代学宫,始自西周时,贵族子弟在此学习各种技艺。后来诸王朝也设有辟雍,多用于举行祭祀或者施行各种礼仪活动]。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 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学校:汉代以后,各代都设有官立学校。但是往往因为受拘束于官府,官立学校的学风不免淡薄、没落,汲汲于功名利禄。甚至连朝廷也对其感到失望,开始支持民间兴起的各种私人书院],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书院:书院开设后,一些退隐的官宦、学者也乐意在书院开讲。这种讲学活动往往发展成政治清议运动,对当朝的官员形成压力。当朝官员有时会选择压制,比如南宋历史上,韩侂胄执政时,曾经宣布道学是“伪学”。明末东林党运动时,东林书院曾经被朝廷下令毁弃]。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 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请起李纲:靖康之乱前,金兵围攻汴梁,北宋朝廷和战不决。宋钦宗对与金兵交战缺乏信心,有意议和,遂罢免了主战的大臣李纲。太学生陈东率领数百名学生,上书宋钦宗,反对******纲,后来发展成骚乱,杀死数十名宫廷侍从]。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陈、欧:指陈东、欧阳澈。陈东就是上文中多次上书的太学生,靖康之乱后,被宋高宗招揽。他向宋高宗上书,要求还都汴梁;迎还被掳的徽宗、钦宗二帝;罢斥执政大臣,任用李纲。因此得罪于执政大臣,不久之后被杀。欧阳澈是布衣,金兵进逼汴梁期间曾上安边御敌十策。后来向高宗上书,内容与陈东的上书近似,不久同时被杀。],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于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犹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

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为吾师也。”其下有《五经》师,兵法、历算、医、射各有师,皆听学官自择。凡邑之生童皆裹粮从学,离城烟火聚落之处士人众多者,亦置经师。民间童子十人以上,则以诸生之老而不仕者充为蒙师。故郡邑无无师之士,而士之学行成者,非主六曹之事,则主分教之务,亦无不用之人。

学宫以外,凡在城在野寺观庵堂,大者改为书院,经师领之,小者改为小学,蒙师领之,以分处诸生受业。其寺产即隶于学,以赡诸生之贫者。二氏之徒,分别其有学行者,归之学宫,其余则各还其业。

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

天子之子年至十五,则与大臣之子就学于太学,使知民之情伪,且使之稍习于劳苦,毋得闭置宫中,其所闻见不出宦官宫妾之外,妄自崇大也。

郡县朔望,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其以簿书期会,不至者罚之。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其或僻郡下县,学官不能骤得名儒,而郡县官之学行过之者,则朔望之会,郡县官南面讲学可也。若郡县官少年无实学,妄自压老儒而上之者,则士子哗而退之。

择名儒以提督学政,然学官不隶属于提学,以其学行名辈相师友也。每三年,学官送其俊秀于提学而考之,补博士弟子;送博士弟子于提学而考之,以解礼部,更不别遣考试官。发榜所遗之士,有平日优于学行者,学官咨于提学补入之。其弟子之罢黜,学官以生平定之,而提学不与焉。

学历者能算气朔,即补博士弟子。其精者同入解额,使礼部考之,官于钦天监。学医者送提学考之,补博士弟子,方许行术。岁终,稽其生死效否之数,书之于册。分为三等:下等黜之;中等行术如故;上等解试礼部,入太医院而官之。

凡乡饮酒,合一郡一县之缙绅士子。士人年七十以上,生平无玷清议者,庶民年八十以上,无过犯者,皆以齿南面,学官、郡县官皆北面,宪老乞言。

凡乡贤名宦祠,毋得以势位及子弟为进退。功业气节则考之国史,文章则稽之传世,理学则定之言行。此外乡曲之小誉, 时文之声名,讲章之经学,依附之事功,已经入祠者皆罢之。

凡郡邑书籍,不论行世藏家,博搜重购。每书钞印三册, 一册上秘府,一册送太学,一册存本学。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士子选场屋之文及私试义策,蛊惑坊市者,弟子员黜革,见任官落职,致仕官夺告身。

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 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相其礼以革习俗。

凡一邑之名迹及先贤陵墓祠宇,其修饰表章,皆学官之事。淫祠通行拆毁,但留土谷,设主祀之。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延伸阅读】

子产不毁乡校

(春秋)左丘明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 “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同类推荐
  • 塞上古史钩沉

    塞上古史钩沉

    本书为描述宁夏历史的一部著作,全书分:神奇香山、枸杞种植考略、枸杞饮食史话、宁夏丝绸之路新考、周穆王西游宁夏考证、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天都寨行宫考证、成吉思汗陵寝建寻踪等章节。
  • 老北京民间传说

    老北京民间传说

    “西四附近真有游荡的忠魂吗?夜半故宫真的是鬼乐园吗?正阳门究竟怎么个“正阳”法?连慈禧都害怕的人会是谁?为啥故宫有些宫门没门槛?为何老宅院现多为“凶宅”?本书将为您揭秘这些疑团,为您带来精彩而有趣的民间传说。
  • 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包括西夏人的自然崇拜、原始巫术意识、西夏佛教溯源、西夏人的华儒情怀、西夏佛教的兴起、西夏佛教的风貌以及西夏的社会习俗等内容,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西夏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透视,对研究西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黄河八百里行

    黄河八百里行

    《黄河八百里行》是宁夏日报为庆祝自治区成立30周年组织的一次大型系列报道,是宁夏新闻史上的首创。报道真实地反映了自治区成立30年,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境内黄河两岸经济社会巨大发展变化,描写了人文自然景观、民风民俗、轶闻趣事。为了解、研究、宣传宁夏提供了特色材料。读者反响强烈,也引起全国新闻界的关注。
  • 庙会风情

    庙会风情

    这部书长怀对周至数百个庙会做了调查考证,细致而缜密,系统地阐释了周至庙会的来龙去脉,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庞大的乡村文化现象。难得的是他并非简单地将庙会一一列出,而是融入了一个作家的独到视觉和感受,有古有今,有叙有议,读来让人在兴趣盎然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热门推荐
  • 叛国王爷的通敌妃

    叛国王爷的通敌妃

    一天之内,三道圣旨,将云岚王府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满门抄斩!眼睁睁看着父兄惨死,满门身首异处,岚幽心里怨气冲天,恨!恨!恨!悔!悔!悔!再次重生,岚幽发誓,誓死护卫云岚王府,保护父兄安全。什么皇帝舅舅,什么太子哥哥,什么公主娘亲,通通滚蛋。你们不是说我云岚王府通敌卖国嘛,那我就通敌给你看,非要让你们国破家亡不可!冥夜雍王,人如其名,庸人一个。琴棋书画样样不通,刀弓剑戟样样不会。徒有其表,却是草包一个。可谁知,平庸的背后是何等绝世天资!当他们相遇,当强强联手,有谁人能敌?当他们相爱,又有谁能比?五大帝国,龙凤圣主,隐世家族……这天下,到底谁主沉浮?(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大笑玉帝

    大笑玉帝

    高高在上的玉帝,由于不满王母的压迫历经种种荒诞的经历。最后实现心愿。
  • 传承空间

    传承空间

    在无尽的星空中,一个龙形小船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穿梭。“他”要去那里?是遥远的星空彼岸,还是上古?意外让林天发现自己一直戴的是一枚“天龙神戒”,从此林天注定不会平凡。一次次奇遇,一次次生死间的醒悟。让林天刹那风云。
  • 捉鬼合伙人

    捉鬼合伙人

    隔壁村王婶的王二妮子被鬼附身了?“里面的鬼听着,你已经被包围了,限你三分钟之内现身投降。”“不要过来,再过来我就和人质同归于尽。”“不要冲动,说说你的要求。”“给我准备十亿现金,还有一辆车。”“好说,我马上烧给你,不要伤害人质。”……“狙击小组待命,等它一现身就毙了它。”
  • 逆反倾城:欲绝冰凌

    逆反倾城:欲绝冰凌

    她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神,亦是六界中最后一个神。她的降临,震撼六界;她的一生,满路荆棘;她的血液,麒麟圣血;她的孤傲,无人可敌。“我的命运我做主,即使魂飞魄散,我也要逆天改命!”对于她来说,自己的命运只能自己做主,任何人都不能干涉!她本无情,亦本无爱,却因他的到来,一切皆变。她注定是他的生死劫,生死劫,要么死,要么亦疯亦傻。而他,亦注定是她躲不过的情伤。“我从不后悔遇上你,我后悔的只是我会爱上你,如若有来生,我宁愿魂飞魄散,也不要再爱上你!”“对不起,我爱你,别离开我。”“最后了,才敢和我说我爱你么?你不配和我一起死,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
  • 扶灵

    扶灵

    无意于人,无异于妖。酒浇磊块,心若悬桥。
  • 鬼火阳灵

    鬼火阳灵

    魑魅魍魉,鬼王地煞,百鬼横行,这是一个鬼的世界。
  • 疏堂质记

    疏堂质记

    她,生在大家宗门,家族操控下进入一流学院,却注定无能继承家族产地。一次偶然,遇到了他,从此命运的航道就此偏离。
  • 讨债鬼

    讨债鬼

    看看她找到了什么!为了躲避恶势力打算亡命江湖,在收拾细软的时候竟从老爹的遗物里找出一张借据,“一百万”这三个字真是闪得人头昏眼花!真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啦啦啦,这下她总算有救了!债务人既然不好找,就先接近他那个英俊又招摇的儿子吧!
  • 非你不可之恶少追妻

    非你不可之恶少追妻

    她的初恋是学生时代,一次简单的邂逅,一段波折和饱受命运捉弄的感情,当她决然选择逃离的时候,却又陷入了另一场的感情纠葛。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和两次失去孩子的身心重创后,她害怕了,在恢复记忆后,她最后的选择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