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86500000025

第25章 庄子论道:齐一、无差别、混沌(1)

“道”到底是什么?庄子和老子在“道”的论述上区别是什么?老子虽然说:“道可道,非常道。”然而他却告诉过我们,那“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混成之物,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其中包含着物质的信息—夷、希、微,宇宙之始乃是由于“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这一系列的论述,表明老子对“道”的产生,有着一种感悟的逻辑。可是庄子则认为,对“道”是完全不需要深致诘问的,他在《知北游》中,借用几个人物来谈“道”,以陈明他的观念,其一是老龙吉,他是个很有修养的人,连神农氏都去向他问“道”,但他对“道”之所知是“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庄子·知北游》),可见所知甚少,连这秋毫之末,万分之一的所知,他都宁愿深藏不露而死去;其二叫无穷,无穷说他对“道”一无所知;其三叫无为,无为说他知道“道”,并且知道“道”可尊可卑,可聚可散;其四叫无始,无始说,无穷对“道”不知晓是对的,而无为对“道”知晓是不对的,不知晓就处于“道”中,知晓则必是对“道”的歪曲。无始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道无问,问无应”,你既不需要问,它也不需回答,那种傻问傻答的人都不知道“道”,这样的人“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庄子·知北游》),他们是无法翱翔乎昆仑之上,神游乎太虚之境的。

在庄子看来,对“道”的探讨本身便是多此一举,便是毫无意义的,“道”是不可知的。然而“道”却包含着万有,“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而且它瞬息万变,永不停息,它混混沌沌,似无而有,它确乎有神却不见形迹(《庄子·知北游》)。“道”虽不需讨究,但庄子还是为我们描绘了它那不可言说的惚恍之貌,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它是有情的,而且信守不渝;然而它又是无为而不见形迹的,它是亘古以还的自在之物,在天地之前,它便存在,天地鬼神都是它所产生的。因此“道”是何等的伟大,它大不可极;又是何等的悠远,杳不可见。它“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庄子告诉我们,“道”存在于无际无涯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里,而这无穷的事物,不停的时间,它们的变化无常,开始和终结都是没有原因的,真所谓“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人类的慧智微不足道,想穷尽其理,必致心志迷乱,终无所得。所以庄子有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庄子知道无垠的宇宙,不是有限的慧智所可以达到的,因此对于宇宙终极的原因,他总是抱着一种不可知的观念。《庄子·则阳》中提到齐国的两个贤者季真和接子对宇宙终极各执一见的辩说,季真认为万物都是自生自长,不是出于什么主宰意志的产物;接子则认为,万物的生长归根结蒂是有意志支配着的。这两种观点庄子都以为他们陷入了偏颇的我执之中,接子的观点过于实在而季真的观点过于虚无,即使他们的论辩“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又无比精审,又浩渺无边,得出了过分质实或者过分虚无的结论,终不免滞于物而有所过。以庄子之见,宇宙乃是无始无终的过程,“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庄子·则阳》)。“道”实在是不假言说而自在,不可言说而自为,凡语言可形容者,必入偏执。

“道”不可用“有”来概括,而既说“有”了,这“有”也不可用“无”来论述,“道”本来不可具体说出的,即使“道”这词,也还是不得已而名之的,这一点,《庄子》书当然是套袭《老子》书的说法,而老子对“道”,不但详细地说出其终极原因,而且论述“道”生万物的衍生过程。庄子则告诉大家,算了,还是别问下去了:“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庄子·则阳》)。“道”是宇宙万物的极则,你说或者不说,对“道”都无足以载述,人们的所有辩说都有限得很,言也不是,默也不是,最好是不再去钻这个牛角尖。就像《齐物论》中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不仅要封住人们的嘴,甚至认为这种探玄测奥的想法都不是圣人所当有。因为宇宙万有是齐一的,而语言本身的辩说已包含区别,这区别则是根本上与宇宙齐一相悖离的。庄子所希望于圣人的不是你能清楚地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包括宇宙本体,而是希望你“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庄子·徐无鬼》)。德总而言之归纳于道的浑一状态,而言语则止乎人类慧智所不可达的浑然不知境界,庄子大概是痛恨巧言令色之辈的,他甚至讲“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心性顺随自然的人之所以有“不言之辩”的风范,乃是由于他达到了无思无为,最后无求、无失、无弃,这样通达的人何待辩论,何须辩说?

庄子的不须辩说的理论,在《庄子·寓言》之中,还有进一步的论述,庄子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

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不说话则与宇宙万物齐一的大道一致,宇宙万物齐一的大道与“辨析”事物的言论不能齐一,言辩与宇宙万物齐一的大道不能齐一,那言也白言,辩也妄作,毫无意义。因此这种言说等于没有言说。终身喋喋不休,却未尝真地说出了什么;而那终身缄口不言的却未尝没有说出大道的真谛。

因此只有那隐机忘言的人,才能做到随心所欲,随物而变,非执一守固,“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卮言者,圆融贯通不以物拘之高论也。这“天倪”便是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的高论,才能传之久远,也就是圣人的“不言之辩”的真正要旨。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谈到人的生死,他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短短的几句话,其实都出自《庄子》的《齐物论》和《德充符》两篇文章。

庄子以为宇宙万物齐一,所以提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的名言(《庄子·齐物论》)。而且以为死和生都没有区别,他在《德充符》中举一个受刖刑而断足的王骀,成了鲁国的贤人,跟他游学的人很多,几乎和孔子差不多。孔子的弟子常季对孔子说,王骀并不教学和论说,但弟子们都能满载而归,难道果真有所谓“不言之教”吗?为什么他身体残缺而德性能圆满呢?孔子说,“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这位圣人说死生这样的大事不能使他变化,那么即使天地毁灭,也不会使之丢失而被遗忘。

王羲之虽然不同意庄子死生齐一和彭殇无别的说法,但内心深一层次,对庄子之说则心向往之。在我看来,王羲之正由于自己达不到庄子的思想境界,才会以为兴尽悲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如果他真正做到了“一死生”、“齐彭殇”,那么我们也就不会读到《兰亭集序》这篇脍炙人口而又不能逃脱人生我执的千古妙文了,它的妙处就在于对庄子的不理解。对一种学术或言说表现出理解、不理解或反对,那都是这种学术或言说的影响。

庄子书中论及死生的地方不一而足,他之所以能最潇洒地对待死生,还是基于他齐物论的思想。他认为圣人(或如庄子书中亦称的真人、化人)修炼的终极目标,乃是能在坐忘之中达到心斋宁静,使自己藏于“无端之纪”(天地没有开始的时候),游于“无何有之乡”,真正做到离形去智的忘言之境。人生烦恼的根源在于事物之间的区别,而死和生,则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对待这个问题的认识倘若没有达到庄子的境界,那么你很难理喻庄子其他方面的论述,正因为此,庄子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谈死和生的问题,目的是使人们大解脱,免除那种“倒悬之苦”(把问题整个相颠倒,是谓“倒悬”)。

庄子书中有一则故事,见于《至乐》篇,大概是庄子之徒的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说,你这样做不太过分吗?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在庄子看来,他的妻子原来便在惚惚恍恍(同篇有“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即指此种状态)之间,既无气,又无形,更无生。今天之死,正是她又回归自然,形朽气散而去,正如春夏秋冬之嬗递,她今天已安然入寝于天地宇宙的大室之中,我倘若呼天抢地号啕大哭,而真是不通晓于天命,于是我停止了哭泣。

更潇洒的是《庄子·列御寇》中记载的庄子之死:“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在此,真可谓既从容而又谐谑,达到辉煌浩漫的境地!日月悬之若璧,星辰列之若珠,万物来陪送,难道我的葬具还不齐备吗,为什么将这些加于我身呢?弟子说,恐怕天上的乌鸢啄食先生。庄子说,倘若加以棺椁埋于地,乌鸢是吃不到了,那下面却给蝼蚁食,你们是夺了乌鸢之食给蝼蚁啊,你们何以偏心如此呢?在庄子看来,形朽神散之后的尸体已非庄子本人,给乌鸢蝼蚁食之,纵身大化,正是求之不得呢,一切厚葬的礼仪,都不符合他死生齐一、回归自然的大道。

同类推荐
  • 庄子品读

    庄子品读

    庄子的哲学让人们追思_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_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道家之老庄,实在是能够关照人的本真、使心灵可以自由遨游的精神家园。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成就了多少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 老子正解

    老子正解

    本书共81章,对《老子》进行了研究,每章都包括“经文校正”、“词义注释”、“白话译文”及“原意解说”四部分。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热门推荐
  • 九尾狐之卿漪风笙

    九尾狐之卿漪风笙

    涂山梓沐,我与你成婚只不过是做戏一场,本就无真心可言……千年之后,当她再次归来,所负她的人,所欠她的债,都得一一归还。渁歌轻叹,人世间有很多事,都早已注定,寻不得因追不得果,最终,寥寥无音。。倾瑶,你曾教我情温似水,却又为何在离开时留我一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独守无尽的孤寂。。他们谁对,谁错,而谁又,负了谁。早已无从说起。。
  • 亿劫天神

    亿劫天神

    只有经历无数浩劫,才能成为正真的强者!“人踏之途,谓之神途。神历之劫,谓之浩劫。”“神途无遥,浩劫无量。随劫而生,随劫而灭。”踏上神途的人,或破茧而出,或灰飞烟灭。
  • 昨天我死了

    昨天我死了

    一群充满梦想的孩子,在不断的妥协中所伴随着的是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以后的否定与自我否定,其结果如此惨淡使我们很是迷茫不知所措。但是我们依然坚持着自己最后的倔强,和骄傲。
  • 茅山天师捉鬼记

    茅山天师捉鬼记

    茅山道术,高深莫测,神鬼世界,玄而又玄。茅山派第一百六十六代正宗传人夏阳,他承袭道门符箓之术,拥有一身高强道法,驱鬼斩妖,维护正道。乡村怪事,荒山古迹,都市废墟,各种妖魔鬼怪,接踵而来。茅山天师夏阳,即将带领大家,领略一个神秘莫测的神鬼世界。【书荒的读者们,可以去看看我朋友的《我的道士生涯》,也是不错的小说】
  • 天璘地九

    天璘地九

    她是仙界青丘帝国一出生便是三尾的九公主。他是仙界金刃帝国未来的继承人。一次六界之旅,结束在魔界。她的法力本就强大,仅她一人之力,魔尊苏醒,女娲重生。他与她第一次相遇,他是高高在上的太子;而她,遭人唾弃的傻子。她喊他师傅,在一次次的相处中,渐生情愫,却未察觉。最后,他的侧妃使计,黑眸被剜,心脏生生去了一半,终是喝下了忘情水。报仇?当然!伤她之人,都该死!
  • 逆阴者

    逆阴者

    万物有则,苍天有眼,逆天而行,必遭天谴。逆天之人,以阴补阴......逆阴!父牺命为救鬼婴,子为父查出惊世秘密。鬼婴,胎中生,腹中亡,竟逆天而活。冥冥之中,一股无形的力量一直在牵引他。正如他所言:“生我放得下,死我看得开”。阴谋已经开始..............真相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 怎样当好职工代表

    怎样当好职工代表

    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企事业单位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定基本形式,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企事业单位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既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
  • 夫君太倾城之绝色狂妖

    夫君太倾城之绝色狂妖

    愿用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她,洛平安,本体为红桔梗的万年花妖。本生活在现代,却被降妖师连手封印在历史的某个异空间里。回到历史,她又如何继续她对他的千般爱恋。他:“女人,滚开。”她:“想要恢复法力就乖乖听话。”他:“你想怎样?”她微微一勾唇,轻笑:“吻我。”他:“混蛋,你休想~!!!”
  • 情人有泪

    情人有泪

    破落富家女靠绵薄之力撑起男友事业,而男友却为事业亲手将其送到富二代的床上……肚中萌生的胎儿又是谁的?羞辱,仇恨。她紧握复仇利刃……
  • 终成武祖

    终成武祖

    琉璃现,虎魂苏!见猴灵,得屠龙!天罚盘,刑月镰!镇魂塔,化魂符!轮回出,天下乱!破武帝,成武祖!战魔皇,燃祖体!封魔皇,燃祖灵!万物镜,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