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88300000030

第30章 胡适与国际汉学界(2)

由于北洋政府财政上限制北大等原因,胡适几经努力,购置藏文《全藏》等事未克成就。(参见《胡适的日记》,237~238、351页。1923年12月8日,胡适为购买藏文《全藏》事,致函单不庵;次年1月25日又与钢和泰引介的一位蒙古人就所带藏文《大藏》之《论藏》议价,因索价过高不成。(《胡适的日记》,手稿本))为此,钢和泰似认为北大不能满足其研究条件,1927年流露出欲赴东京之意。与之经常切磋梵文的陈寅恪函告傅斯年,希望中山大学“寄彼千元,留其在京”。傅感到“此恐非根本解决之策”,欲请其南下广州,带助手带学生,并可任意买书,托胡适代为说项。(参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455页。)刚好此时哈佛大学计划在北京设立附属该校的中印关系研究所(Harvard Institute of Sino Indian Research),钢和泰被任命为所长。此事或与始终和美国在华文化事业联系密切的胡适不无关系。(参见E.Schierlitz,“In Memory of Alexander Wilhelm Baronvon Stael Holstein”,in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vol.Ⅲ,fasc.Ⅰ(1938)。燕京大学改革国文系,与哈佛大学合办研究所以及清华学校的改革和筹办国学院等事,均与胡适联系。)

在胡适的帮助下,钢和泰的研究进行顺利,并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积极影响。1922年4月,胡适看了钢和泰所写《陀罗尼与中国古音》一文,知其引法天的梵咒译音证当时的音读,“很多可惊的发现”,于是亲自译出,刊于由他主编、次年1月出版的北大《国学季刊》第1号。该文首先在中国提出,应仿照西方学者推求印欧原始语言方法,用比较语言学推求中国原始语言,并指出从发音学重构中国古音,存在中文象形会意,不用音标,与汉语最接近的藏、缅、暹语均无古书等两大困难以及用方言与日本、安南、朝鲜文中的汉字读音比较,从古韵表考见韵母分类,和中外文互译对音等三条研究途径,提示中国学术界注意欧洲学者伯希和、高本汉等人的研究进展,强调研究古译音对于中国音韵沿革史、印度史、中亚史的至关重要。受此影响,《国学季刊》第2号发表汪荣宝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就外国古来传述中国语观其切音,就中国古来音译外国语反求原语发音;第3号又发表潘尊行的《原始中国语试探》,进一步讨论钢和泰文所指出的中国古音不易推求的两个原因,分析以章太炎、黄侃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韵研究的成就和局限,指出运用比较语言学的必要,引起不同意见的辩论。魏建功后来总结道:“历来研究古音的人们都注意在死材料,更不注意他种语言的参考,这是新近的方向,用梵音来考订古音,而大辩论从此开始。”(魏建功:《古音学上的大辩论——〈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引起的问题》,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1卷第1号(1926年10月)。)

除知对音为治古音的新材料外,钢文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使国人知道高本汉的成绩,由此开始大量翻译介绍(参见齐佩瑢:《中国近三十年之声韵学》,载《中国学报》,第1卷第2期(1944年4月)。),中国音韵学因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而胡适译介钢和泰的论文,实为人称近代中国语言学“高本汉时期”肇始的重要契机。

钢和泰的主要贡献还在佛教研究。“其寓中收藏藏文佛经,及大小各种佛像画卷等甚多,终年闭门研究古籍,澹如也。”他“据藏文及梵文佛经,以校正中国旧译佛经之讹误,多所发明”([俄]钢和泰撰,吴宓译:《一七三四年****喇嘛告谕译释》译者按语,载《学衡》,第43期(1925年7月)。)。其中最著名的成果,是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汉晋唐宋六种合刊》以及1933年北平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出版的藏汉文《大宝积经迦叶品集注》。在他的主持影响下,中印关系研究所收集了大量各种文字和版本的佛教喇嘛教经典及有关文献文物,培养了一批从事此项研究的中外学者,很快成为国际知名的东方学研究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访问者。有人指出:“钢和泰最早将印度和中亚学引入中国,其在中印关系领域的研究,有不少在中文书刊发表,极大地刺激了该国有特殊能力从事这种文献和语言研究的学者的类似兴趣。”(E.Schierlitz,“In Memory of Alexander Wilhelm Baronvon Stael Holstein”,in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Studies,vol.Ⅲ,fasc.Ⅰ(1938).)可以说,钢和泰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学术界沟通国际东方学及汉学的重要媒介,对于整体上促成中国学术进入近代世界起到重要作用。

1923年,钢和泰被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1927年又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名誉通信指导员,1930年担任《燕京学报》编委,表明中国学术界对其学术贡献与地位的公认和礼重。而胡适在中国为世界学术界爱惜此人方面,当居首功。(参见《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2号(1923年4月);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见《清华汉学研究》,第1辑,327页。)除1928—1929年前往美国担任哈佛大学中亚研究讲座教授外,钢和泰一直在中国从事研究。虽然后因研究兴趣不尽相同,胡适又太忙,两人来往较疏,仍不时互有探访,保持良好交谊。1937年钢和泰病重入住北平德国医院,他要求不向外透露病情,以免惊扰朋友,而胡适是少数前往探视的知情者。数日后钢不幸逝世,胡适闻讯,大为感伤,称赞他“是一个纯粹学人,终身寻求知识,老而不倦”,并在出席钢和泰的奠仪时“不觉堕泪”(《胡适的日记》,547~548页。)。

胡适与溥仪的老师庄士敦也早有交往,两人经常共同参与一些中外学术文化教育界的交流应酬活动,还先后担任过为期一年的文友会会长。(参见[英]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230页,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胡适看了庄关于董鄂妃非董小宛的考证文章,觉得引征甚博,又曾参观其在当时京城也号称丰富的私人藏书,知其遍游中国,很有学问。不过胡适与之共鸣最多的是对传教士的看法。胡不信教,对教徒虽无偏见,对反教会者却不乏好感。而庄士敦“最恨传教士,他著的书之中,有两种是批评在中国的传教运动的”。英美考察教育团来华考察教会教育时,庄与胡适等人一起,激烈地表达反对意见。

1922年5月胡适入宫见溥仪,引起普遍不满。此事与庄多少有关,他挑选过一些胡适的文章和胡适与其友人经常为之投稿的一些定期刊物给溥仪阅读,入宫前胡适还专门向其打听宫中情形。特别是1924年冯玉祥的国民军驱逐溥仪出宫,胡适公开表态反对,激犯众怒,博得庄士敦的好感。而且胡适不相信人们对溥仪密谋复辟的指责,却深信庄士敦等“并没有什么复辟谬论”(《胡适的日记》,45、218、359页;《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272、275页。)。1926年胡适赴欧,两人还有所接触。

不过,庄、胡之间的关系不像与胡、钢的那样纯粹。1925年,中英庚款咨询委员会成立,胡适是中方委员之一。次年该委员会派代表团来华考察,庄士敦为秘书。在中英双方利益尖锐抵触的情况下,庄士敦向主张完全相反的港督兼香港大学校监金文泰(Cecil Clementi)将胡适描述为:“一个名过其实的人,他有时表现出具有过人的才智,实际上绝非如此。……当他喜欢的时候,他可以在某些社交场合表现得很有魅力。不过,他对美国的支持远远高于他对英国的支持。”(程美宝:《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所引牛津大学藏金文泰档案,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庄在北京听了胡适所作“中国哲学与柏拉图主义”的演说,认为其“对柏拉图之哲学毫无了解,似未尝读其书者”。并函告英国人类学家布克敦教授(L.H.DudleyBuxton)。后者因而认为美国之教育错误,主张牛津注意人文教育之旨义。(参见《吴宓日记》,第5册,149页。)

§§§第三节 来华同好

这一时期各国驻华使馆多用汉学家担任相关职务,胡适认识了德国使馆的文学顾问(胡适称为头等参赞)尉礼贤和苏俄外交代表团的伊凤阁,两人均为欧洲汉学名家。

尉礼贤1899年作为牧师来华,因仰慕“孔教”,取今名,字希圣。他在华20余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慕不已,自称山东人。义和团事变,他为中国辩护。后在青岛创办礼贤书院,凡入校学习德文者,须精通中文。民初与流寓青岛的遗老们组织尊孔文社,聘劳乃宣主持,日与讲论经义,并在其辅佐下翻译儒学经典。(参见劳乃宣:《韧叟自订年谱》,见《中国历代名人年谱汇编》,第1辑之53,49~54页,台北,广文书局,1971;尉礼贤著,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中国心灵》,145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本来他来华想传播西方教义,但据说从未吸收一人入教,反而不遗余力地向欧洲宣传中国文化,以至有人批评其“比中国人还要中国化”(郑寿麟:《卫礼贤的生平和著作》,载《读书月刊》,第1卷第6号(1932年3月10日)。)。

1921年,尉礼贤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本位文化自信动摇之机,回国到各地游历演讲,鼓吹中国文化,受到热烈欢迎。当时中国留德学生描述:“德国思想界,有两大潮流,一为新派,一为旧派。所谓新派,大都出自言哲学美术与诗学者,彼辈自欧战后,大感欧洲文化之不足,而思采纳东方文化,以济其穷,于是言孔子、释迦哲学者,皆大为社会所尊重,如凯热几林,如尉礼贤,如史奔格列儿,皆其例也。所谓旧派者,仍尊崇自然科学万能,不为时潮所动摇……此两大潮流中,新派极占势力,所谓旧派者,几无声息。此种现象,与吾国适反。我国言新者大都以驳斥孔子为能,而在德国,则深以能知孔子哲学为幸,甚至以辜鸿铭为欧洲之救星。可见天下学问,其价值极为相对,合乎当时之人心,则价值便高,反乎当时之人心,其价值便低。今日国内盛称之杜威、罗素,安知几年后,其学问不为人所吐弃,而奉之者俨如上帝,此亦未免太过矣。”(魏时珍:《旅德日记》,载《少年中国》,第3卷第4期(1921年11月1日)。)这不仅道出中德两国思想倾向的差异,也揭示了胡、尉二人认识分歧甚至对立的根源。

胡适不赞成儒教,对崇儒尊孔的中国人乃至日本人无甚好感,但对由西方文化背景而来的笃信儒学者如辜鸿铭、尉礼贤等,却能几分容忍。这大半因为他以为后者出自真心,且不失君子之风。1922年,尉礼贤回到中国,任职于德国驻华使馆。是年5月,胡适识之于德使馆,知其精通汉文,已将十几部中国古书译成可读的德文,并曾试译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时任柏林东方语言学校教授的汉学家佛尔克也有意翻译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后此书由尉礼贤之子译成出版。(参见《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933年12月31日)佛尔克专治中国哲学,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与夏德、劳佛齐名。)后来又在文友会听尉礼贤演讲《易经》的哲学,虽认为“大旨用我的解释,没有什么发明”,但觉得尉氏能赏识其对“太极”的一点新义,“亦是难得”。在学术上,胡适与尉礼贤异趣,而自认为钢和泰的同道。他曾与钢和泰等人谈及:“尉礼贤对于中国学术,有一种心悦诚服的热忱,故能十分奋勇,译出十几部古书,风行德国。”他们自己则“太多批评的态度与历史的眼光,故不能有这种盲目的热忱”,但也自有奋勇处。(参见《胡适的日记》,389、441页。)

1923年,尉礼贤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参与北大国学门的活动。归国后在法兰克福创办中国学院,“专宣传中国文化,其意在于使德国感觉他们自己的文化的缺点”,成为德国独立研究中国学及沟通中德文化机关的起点。1926年10月,正在欧洲的胡适应邀前往法兰克福出席该院的第一次秋季大会并发表演讲,尉礼贤亲自到车站迎接。虽然胡适在剧院观看尉礼贤所译中国戏《蝴蝶梦》和《大劈棺》,觉得不坏,仍认为“其方法则一意盲目地说中国文化怎样好,殊不足为训”(《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926年10月24日。)。其实旁观者看来,胡适的拼命学西方与尉礼贤的拼命学中国,均属反常,“各个民族,总要能保持他的特性才好”(魏时珍《旅德日记》所引德国数学教授野蒲斯坦银语。)。

胡适与伊凤阁相识,是在1922年8月李大钊宴请苏俄外交代表之时。伊从沙俄时代起,已是有名的汉学家,任教彼得堡大学时,指导过留学俄国的高本汉,尤其在号称绝学的西夏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参见[苏]聂斯克:《西夏语研究小史》,载《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4卷第3号(西夏文专号,1932年1月)。)十月革命后,苏俄的中国研究分成新旧两派,旧派沿袭欧洲汉学传统。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全苏东方学会会长、新东方学奠基人帕甫洛维奇、巴尔托德和科学院常任书记鄂登堡的主持下,旧派学者得到善用,成为主导,各种学术活动乃至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尚能正常进行。正是在此背景下,已是彼得堡大学正教授的伊凤阁随越飞(AbramAdolfAbrahamvichJoffe)前来北京。1923年,他被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国学门聘为导师,指导研究西夏国文字与西夏文化,同时开设西夏语课程,并担任歌谣研究会的特别指导(参见《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3号(1923年7月);《国学门通告》,载《北京大学日刊》,第1389号(1924年1月18日);《歌谣研究会常会并欢迎新会员会纪事》,载《北京大学日刊》,第1406号(1924年2月28日)。),与同是国学门成员的胡适时有接触。1923年12月,胡适任编委会主任的北大《国学季刊》刊载伊凤阁的论文《西夏国书说》,认为西夏文是由《说文》篆字推演而成。

同类推荐
  • 中华择吉

    中华择吉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尤其是中国人,遇事讲究讨吉利,比如过年时,摔碎了酒杯要说“岁岁平安”;家家户户也要张贴门神、财神、春联及年画,以保佑全家吉祥平安或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这就是求吉的一种表现。求吉心理的存在,使人们在婚丧嫁娶、修房动土、出行赴任等重要活动中,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进行。这种择吉风俗前后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过去尤其盛行。
  •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本书从国学经典、诗词曲赋、书法绘画、乐舞戏剧、古玩收藏,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入手,在参考了大量权威性著作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浓缩,采用设问方式,介绍丰富多彩而又震撼人心的历史,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丰满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高风亮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高风亮节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本书是人民警察所用的礼仪课程教材。分为绪论、基本礼仪、语言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涉外及部分民族的民俗礼仪和警察礼仪实例解析及训练等8个部分。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3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3册)(选题报告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
热门推荐
  • 豪门追缉:专属保镖惹火妻

    豪门追缉:专属保镖惹火妻

    曲二少爷是个暴君。陷害生父,使大哥锒铛入狱,架空三弟的所有权利。对付对手无所不用极其。一纸契约将她困在身侧,予索予求。她想要温暖他冰冷的心,却突然发现他是她父亲死亡的导火线。她是否应该留恋暴君只给她一人的温柔?
  • 十六岁花嫁

    十六岁花嫁

    正值花样年华的她,只因父亲的一纸“荒谬遗言”要被迫即将成为“他人之妇”?!噢NO!可笑!可笑!暂且不说她夏子只是一个高中生,单单是看到她那“傲慢跋扈”的“丈夫”,她就有千千万万个NO了。
  • 初恋猛于虎

    初恋猛于虎

    年少相识,李君月是尹青歌的初恋。但是,面对未来的艰难、外界的议论、自己的懦弱和懵懂,尹青歌最终狠心地弃初恋而去,然后独自在迷茫中放纵和自由。眼看自己多年的爱情信仰就这样被残忍摧毁,碎后重生的李君月,只有一个目标:变得强大,强大到能只手遮天,然后找到尹青歌,让他付出代价。时间就那么一点一点的过去,7年之后,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们真的重逢了。此时,尹青歌已经是华语乐坛的新星,而李君月也依靠自己的成名作,跻身中国最富有女作家第21位,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们都知道,该是清算的时候了......
  • 风絮云飞,最美年华遇见你

    风絮云飞,最美年华遇见你

    他们的相遇就像一个邂逅,短暂而漫长,溪间的浪漫绵延到宽广的大海。
  • 梦境操控者

    梦境操控者

    通灵师能在他人的意识中构筑梦境。让人无法区分梦境与现实,也是一桩有趣的事情
  • 花街5号恋曲

    花街5号恋曲

    是谁说过,爱上一个人等于爱上眼泪的?一个偶然的撞车事件,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单恋,延伸出一个让人欢愉又叹息的爱情故事。可爱的小女生从见到藤海堂的第一眼,便下定决心要赖定他,然而,感情的世界里不止只有欢笑,更多的还有泪水和忧伤。藤海堂的暧昧,殷星野的执着,两大帅哥围绕着她,为她和读者营造着一个纯纯的爱的梦境,是执着的追求还是忍痛地退让,或许命运,早就为他们做好了选择
  • 顾家青芜

    顾家青芜

    自古啊,桃花源里只依稀住着几处人家,家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民风甚是淳朴,因为外人很难找得到出口,从而也没有买卖交易,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物物相抵,,慢慢的人们就开始各自有了自家的营生,来方便各家物物相抵,每家都有自己的看家手艺
  • 小捣蛋错闯天涯

    小捣蛋错闯天涯

    鱿小错是须云山唯一的女弟子,但山上的师兄们却对这个唯一的小师妹并不是非常喜爱。原因出自她太调皮捣蛋了,不是在大家练功时用弹弓打他们,就是溜进厨房将饭菜弄得咸不下咽,更甚者还趁他们换衣服时拿走他们的衣服。。。。
  • 异世重生之守护

    异世重生之守护

    一女重生异世从未体验过亲情的她被暖暖的感情包围发誓,必将守护
  • 天使爱人or魔鬼恋人

    天使爱人or魔鬼恋人

    听说,虎牙人前世为鬼体.而他好似天使,他是她的天使爱人,他们是魔鬼恋人。少时,他们相遇,又分开。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又遇,她却不认他。他能否唤醒她带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