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89000000014

第14章 三、康有为的今文经学立场与其戊戌流亡前的孔教建制主张(3)

针对朱一新这一具有强烈卫教情怀的指责,康有为首先非常感慨地说:“是何言欤!马舌牛头,何其相接之不伦也!”(康有为:《答朱蓉生书》,见《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23页。)然后他依此从三个要点对自己的主张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首先,他从中国当时实际面临的处境谈起,引出强国必须变法的主张,进而引出卫教必须变法的主张,而其中隐含的前提是强国才能卫教:“吾今且以质足下,以为今之西夷与魏、辽、金、元、匈奴、吐蕃同乎?否乎?足下必知其不同也。今之中国与古之中国同乎?异乎?足下必知其地球中六十余国中之一大国,非古者仅有小蛮夷环绕之一大中国也。今以不同于匈奴、吐蕃、辽、金、蒙古之西夷数十国,其地之大,人之多,兵之众,器之奇,格致之精,农商之密,道路邮传之速,卒械之精炼,数十年来,皆已尽变旧法,日益求精,无日不变,而我中国尚谨守千年之旧敝法。……使彼不来,吾固可不变。其如数十国环而相迫,日新其法以相制,则旧法自无以御之。是故香港割,诸行开,御园焚,热河幸,安南失,缅甸亡,俄不费一矢而割混同库页六十里之地与之,乃至蕞尔之日本,亦灭我琉球,窥我台湾,而补二十万焉,今高丽又将叛矣。是时才臣名将,布满中外,然犹如此。甲申一役,法人仅以轻师游弋海疆,而我天下震动,废饷数千万,至今疮痍未弭。……试问异日若有教衅,诸夷环泊兵船以相挟制,吾何以御之?……国亡教微,事可立睹。诸君子乃不察天人之变,名实之间,犹持虚说,坐视君民同灭而为胡虏,仆虽愚,不敢以二帝三王之裔,四万万人坐为奴虏,而徇诸君子之虚论也。周子亦言‘天下势而已矣’,若吾力强,可使吾孔子之学,中国之声灵,运一地球,吾不自立,则并其国与其教而并亡之。足下岂未之思乎?”(《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23~324页。)

其次,康有为一方面指出“六经之道,日用所共由,如火不可缺”,其中所包含的义理并无中外之殊,特别是三纲五常,其“义理之公,因乎人心之自然,推之四海而皆准”;另一方面则提出“西人学艺,与其教绝不相蒙”,因此,“以西人之学艺政制,衡以孔子之学,非徒绝不相碍,而且国势既强,教藉以昌也”(《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24~325页。)。这里的要点在于,康有为认为他所倡导的新法主要属于学艺政制方面,与教化不在同一层次,因此他的核心看法是,实行西人之学艺政制不仅无损于孔子之教,而且还是强国倡教的必由之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们常常将“中体西用论”的提出者归于张之洞,但实际上此处康有为为了回应朱一新的激烈批评所作出的申言已经使自己的立场落在中体西用论的地带了。(在戊戌期间康有为代宋伯鲁所作的《请将经济岁举归并正科并饬各省生童岁科试迅即遵旨改试策论折》中,康有为明确提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臣窃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康有为全集》第四集,306页))

再次,康有为以“大道之行专问力”的看法来说明传教的重要性,并申说传教对于发扬孔子之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言可谓发人深省:“或者孔子道至大至中,不患不行,是亦不然。仆以为行不行,专问力而已。力者何?一在发挥光大焉,一在宣扬布护焉。凡物美斯爱,爱斯传,此一义也。然名誉不闻,则美弗著,政俗已定,则美难行。今地球四洲,除亚洲有孔子与佛、回外,余皆为耶所灭矣。使吾国器艺早精,坐令彼诱之而坐大,此不宣扬之失策也。夫吾孔子之教,不入印度,而佛能入中国,岂孔学不及佛哉?传与不传异耳。此其明征也。若教既交互,则必争长,争之胜败,各视其力。先入为主,则国俗已成。尊奉既定,则难于改革。耶稣之教,所至皆灭,至于入土耳其、波斯及吾中国,则数百年犹格格不少行焉,所谓先入为主,难于改革也。然彼奉教之国未灭亚洲耳,若国步稍移,则彼非金、元无教者比也,必将以其教易吾教耳。犹吾孔教本起中国,散入新疆、云南、贵州、高丽、安南也。以国力行其教,必将毁吾学宫而为拜堂,取吾制义而发挥《新约》,从者诱以科第,不从者绝以戮辱,此又非秦始坑儒比也。”(《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25页。)进而,康有为明言自己强国以卫教的动机,指出卫教正是自己提出种种政治和经学主张的核心关切,并申说早在《教学通义》中已经提出的“今最要是敷教之义”:“故仆之急急以强国为事者,亦以卫教也。沮格而归,屏绝杂书,日夜穷孔子之学,乃得非常异义,而后知孔子为创教之圣,立人伦,创井田,发三统,明文质,道尧舜,演阴阳,精微深博,无所不包。仆今发明之,使孔子之道有不藉国力而可传者,但能发敷教之义,宣扬布护,可使混一地球。”(《康有为全集》第一集,325页。)

与《教学通义》相比,康有为在此处对“敷教之义”的申说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教学通义》中康有为侧重于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言教化,而在此处则强调如何使孔教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普世教化。很明显,这种变化一方面与康有为对中国所处实际环境的把握与刻画有关:如上引文已提及的,康有为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理解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实际处境,必须充分重视西方的意义,西方不同于过去中国所面对过的魏、辽、金、元、匈奴、吐蕃,这一点既表现在西方的学艺政制上,也表现在西方的教化传统上;另一方面也与两个文本所面对的言说对象的不同有关:《教学通义》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上书的性质,故其言说对象是皇帝或朝廷,而在此处康有为与之论学的朱一新则是一个笃信儒教的卫教人士。质而言之,强国与卫教对康有为来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面对主政朝廷的皇帝,康有为则以卫教以强国说之,面对笃信儒教的士夫,康有为则以强国以卫教说之。

实际上,康有为的孔教思想一直是从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可以说他的思路一直是双管齐下,只不过其言说的侧重点在不同的时候有所不同而已。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这一段时间里,康有为在他给皇帝的上书和奏折中明确提出了孔教建制主张,其立论的思路自然还是通于治理而言教化。在1895年拟成但未呈递至都察院的《上清帝第二书》(即著名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专门谈到朝廷应当给予孔教的发展以制度上的扶持与保障:“然近日风俗人心之坏,更宜讲求挽救之方。盖风俗弊坏,由于无教。士人不励廉耻,而欺诈巧滑之风成。大臣托于畏谨,而苟且废弛之弊作。而六经为有用之书,孔子为经世之学,鲜有负荷宣扬,于是外夷邪教,得起而煽诱吾民。直省之间,拜堂棋布,而吾每县仅有孔子一庙,岂不痛哉!今宜亟立道学一科,其有讲学大儒,发明孔子之道者,不论资格,并加征礼,量授国子之官,或备学政之选。其举人愿入道学科者,得为州、县教官。其诸生愿入道学科者,为讲学生,皆分到乡落,讲明孔子之道,厚筹经费,且令各善堂助之。并令乡落淫祠,悉改为孔子庙,其各善堂、会馆俱令独祀孔子,庶以化导愚民,扶圣教而塞异端。其道学科有高才硕学,愿传孔子之道于外国者,明诏奖励,赏给国子监、翰林院官衔,助以经费,令所在使臣领事保护,予以凭照,令资游历。若在外国建有学堂,聚徒千人,确有明效,给以世爵。余皆投谍学政,以通语言、文字、测绘、算法为及格,悉给前例。若南洋一带,吾民数百万,久隔圣化,徒为异教诱惑,将沦左衽,皆宜每岛派设教官,立孔子庙,多领讲学生分为教化。将来圣教施于蛮貊,用夏变夷,在此一举。且藉传教为游历,可洞夷情,可扬国声,莫不尊亲,尤为大义矣。”(《康有为全集》第二集,43页。)

这段话也同样出现在不到一个月后递送都察院的《上清帝第三书》中,其中几处文字稍异,值得注意的是原来态度非常鲜明的“外夷邪教”被改为言辞较为中立的“外国异教”。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康有为在此的敷教主张主要集中在朝廷设立道学科这一点上。道学科既然属于官制系统,那么,设立道学科的敷教主张就意味着官办教化是康有为建设孔教的核心思路。道学科的主要事务就是传播孔教。具体而言,道学科有国内事务和国外事务之别。就国内事务而言,康有为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建议:一是关于敷教之官员,康有为提议在朝廷对讲学大儒“量授国子之官,或备学政之选”,在地方则以愿入道学科的举人和诸生为州、县之教官和乡落之讲学生;二是关于地方开办孔教的经费筹措,康有为提议充分发挥已有善堂的助力;三是关于孔庙的建设,康有为提议“令乡落淫祠,悉改为孔子庙”,令各善堂、会馆“独祀孔子”。就国外事务而言,康有为提出了鼓励高才硕学到国外传播孔教的一些具体措施:首先是朝廷对于愿在国外传播孔教者给以官衔和经费,对于传播孔教有明显效果者给以世爵;其次针对南洋华人较多的特殊情况,康有为建议朝廷多派教官,广立孔庙,以弘扬教化。

对比一下此处设立道学科的敷教主张与《教学通义》中以立教章、设教官、建教堂为主要内容的敷教主张,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的孔教建制主张具有明显的连续性。质言之,《教学通义》中的孔教建制主张与《上清帝第二书》、《上清帝第三书》中的孔教建制主张在根本思路上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后者中原先提出的一些主张更加具体化了,而且明确增加了向国外传播孔教的内容和具体措施。《教学通义》中康有为明确区分教、学、官,并贯彻“通于治理而言教化”的思路,在《上清帝第二书》和《上清帝第三书》中同样如此。而且,或许还需要澄清的是,尽管在确立今文经学立场之后康有为以《周礼》为刘歆之伪作,但他在《教学通义》中主要依据《周礼》所提出的敷教主张并没有因为经学立场的变化而被废弃,这其中的一个证据可见于《上清帝第二书》和《上清帝第三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康有为五处援引《周礼》,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康有为则六处援引《周礼》,都是为了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参见《康有为全集》第二集,38、39、41、42、44页(《上清帝第二书》),70、72、73、75、79页(《上清帝第三书》),其中五处内容一样。)这意味着1895年的康有为仍然很重视《周礼》中的思想,尽管其时他以《周礼》为刘歆所作之伪书,或者更明确地说,其时他对《周礼》的态度是伪而不废。(后来在《官制议》(1904年)第二卷“中国古官制”中,康有为批评唐《六典》、宋《开元礼》有“行空文虚礼”之累,且“求之孔子六经则无之”,究其来源则在于“伪《周官》之造因为之也”,然后批评《周官》之礼制曰:“盖充刘歆之伪《周礼》,六官长贰,几皆为事神、侍君之官礼。繁稠重叠,交错联互,虽有强力暇日,不能行其虚文密仪者也。而顾学若朱子,为所重欺,称为盛水不漏,古今安得不为所愚哉!考刘歆官制之所以偏重于事神、侍君者,盖彼目睹汉制而铺张繁密之,以媚王莽,亦由习于古者野蛮事神之迷俗,生于秦汉****之积习所致也。孔子之生时,更古于刘歆,其时神教尤

迷,君主亦专,而孔子六经扫除洗涤事神之官,供奉君身之官,至无一字,盖不使其入于后人之心脑中也。岂料刘歆可涂涂附,教猱升木,从而附会增多之,以误中国二千年耶。”(《康有为全集》第七集,239页)但他又提出《周官》中仍有良法美意存焉,亦是伪而不废之意:“然刘歆多读周世列国之遗书,于立国之制,有极纤悉精密而为后世治一统之制所不及者,故以今日欧人立国之政考之,亦多相合。盖凡治一统之制必疏,而国争之制必密,乃势之自然也。以此比之,则今欧人新制乃在近数百年间,而刘歆之制乃出数千年前,亦足贵矣。今略择其良法美意而发明之。”(同上书,241页)而康有为列举的《周官》之良法美意其中一项就是与教俗有关的司谏之官:“特立司谏之官,掌劝德正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国事者。今欧美各国,皆以德行之事附之于教,七日而一谆劝之,故能常提其良心。《周官》有司谏以劝德正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其法密而意良矣。后世既无司谏,又无教士,自出学之后,终身不闻一嘉言懿行,岂教民之意哉?”(同上书,244页)可以看到,这里的思想仍是充分肯定《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之义。)

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专门上了一道奏折,敦促朝廷保教,此即1898年6月19日递呈的《请商定教案法律厘正科举文体听天下乡邑增设文庙谨写〈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以尊圣师而保大教折》(以下简称“保教折”)。康有为写作此折的一个直接契机是针对当时屡屡发生而令清政府非常头疼、难以解决的教案事件,比如1897年11月发生的曹州教案,德国以此为借口强占胶州湾,并于1898年在获得赔偿之外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取得胶州湾99年的租期。在此折一开始,康有为首先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提出了对教案问题的一个政治理解:“泰西以兵力通商,即以兵力传教。其尊教甚至,其传教甚勇;其始欲以教易人之民,其后以争教取人之国。”(《康有为全集》第四集,92页。在1898年7月进呈给皇帝的《列国政要比较表》中,康有为在比较了各国的教民人数之后说:“诸教人数比之二十四年,耶稣教多至若是。而吾教未尝有传教士,推广日澌月变,所忧滋大。教变,而国亦从之矣。”《康有为全集》第四集的368页表达的也是教与国共存亡的思想。)接着,他描述了五十年来教案所带来的祸害:就朝廷而言,是“皇上忧劳,大臣奔走,土地割削,举国震骇”,就地方而言,则是“州、县见教民,畏之如虎。有讼狱,一从彼教,则曲亦得直。奸民多托而自庇者,气压乡曲。小民无知,益复风从,裹胁益众……故畏之愈甚,媚之愈至,从之愈多,莠民多从,教案愈起”(同上。)

同类推荐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菜根谭(第一卷)

    菜根谭(第一卷)

    《菜根谭》一书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洪应明所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并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出世和自身生活的体验,形成了这样一套处世为人方式,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人性、人生和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作者从历代文献典籍中摘录了大量的古籍名句,又从民间搜集了口头流传的处世警句、格言、谚语,并在字句上加以整理,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全书贯穿着这样的中心思想: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修养成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处世恬淡的健康人格。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开创了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本书就介绍了老子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精妙的智慧和妙语箴言。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
热门推荐
  • 新国风

    新国风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诗三百”开始,各朝各代流传的民间歌谣数量都很可观,它们是对社会历史的独特的反映。对历代谣谚中有生命力有意义的东西,结合新的社会现实予以创新性的表现,包括注重社会风俗画面的捕捉与描绘,展现新的意象与意境等。这两者的结合,意味着它们的根本价值在于对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诗歌传统的自发的(自觉的)继承发扬与创新。总之,它们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印证和语言痕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直是别一形态的“史诗”。
  • 都市之极品护卫

    都市之极品护卫

    【火热激情】身负异能的他却被一步步拉入了一场阴谋当中,杀戮,残酷,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马大发凭借着超强的实力屹立在都市之巅。新书《都市之神级透视高手》与你有个约会~~(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 轻浮

    轻浮

    席凉白,席家小女儿,被父亲遗弃。被名叫祈愿的少年救起,他说让她叫他哥哥,然而谁又知道他真的就是她的哥哥,而他这个哥哥却是抛开道德束缚,义无反顾的爱着她。尽管她爱着别人。
  • 落幕不散场

    落幕不散场

    不学无术,只会逞凶斗狠的莫念,被强势的老妈扔进了三中,此学校被誉为军事化管理,封闭式教学的D市第三监狱。少爷病重症患者莫念,被迫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并开始了人生的新征途,当然,也遇见了他的小小爱情。对于莫念来说,这应该是他的一段奋斗史,不过对于卫东辰来说,这大概是一个扮老虎吃猪的故事。只不过他吃这个猪,代价有点大。总的来说,这就是两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爱情旅程。
  • 神魔轮回录

    神魔轮回录

    千百世的轮回,吾于此地等待数万年,你终于降临~~~~没有家财万贯、不是皇亲国戚、我只是一个小山村的野孩子,在懵懂的面孔下,影藏了一颗坚实的心,独自度过千百个孤单的夜晚,我喜欢一个人呆在漆黑的夜空下,仰望星空。。。。。。。《神魔轮回录》是本人第一部小说,因为本人现实中的工作性质弹性较大,所以写作的时间可以自我调整。如果大家喜欢这本小说,给我一些小小的支持与鼓励,我将信心百倍会快速更新章节让所有读者看得过瘾!QQ讨论群:183621865欢迎加入,希望能共同进步
  • 妃本张狂:废柴嫡女娶邪王

    妃本张狂:废柴嫡女娶邪王

    是日,宣王府门口张贴告示一张,上书:“限你家宣王三日之内收拾嫁妆与我成亲!”落款竟然是丞相府里的废柴大小姐李双双!一时间全城轰动!所有人都等着看这位废柴小姐如何被宣王杀头!可是,谁承想,这宣王司徒傲天竟然一道命令:“收拾东西!本王嫁了!”嫁了?嫁了!堂堂一个宣王,竟然嫁人了!李双双说:“姐是被坑了!不过是诚实勇敢的时候,不小心选了勇敢!”司徒傲天说:“娘子,你都把人家娶回来了,你可要对人家负责啊!”
  • 花千骨的三生三世

    花千骨的三生三世

    花千骨被白子画杀死后,再次重生,花千骨也是女娲后人,也有她自己的使命……
  • 渡星之全民星武

    渡星之全民星武

    这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科技停滞不前,古武高速发展。科技与古武的相铺相成,秘术与学术的融合。昭河星域,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 呆萌王妃:王爷,休想逃课

    呆萌王妃:王爷,休想逃课

    “王爷,你难道还记不住吗?我都说了很多遍了”向初夏痛苦的抱头大喊,“本王恩么可能记不住”陆景之双手指着脑袋,你侧着身子躺在床上。邪笑的看着初夏。“好,那么3.6多少?”初夏指着陆景之。“你过来,我悄悄告诉你”说这勾了勾手指。向初夏一脸懵逼的朝着陆景之走了过去。突然,陆景之长臂一身,将向初夏一把捞入怀中,压在身下,冲着她的耳朵暧昧地说道:“来,我用一辈子告诉你。”天啊,我向初夏是掉进狼窝了吗?第二天早起,腰酸背痛的向初夏窝进被子里,一个丫鬟走了进来:“王妃,小少爷让我问你今天用给您背九九乘法表吗?”向初夏悠悠的从被子里探出脑袋:“谁再给我提乘法表我跟谁急”小丫鬟:“......”
  • 探索未知-中国三大三角洲

    探索未知-中国三大三角洲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