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300000114

第114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3)

第一系是从佛驮跋陀罗到玄高再到玄畅、法期等,此系的关键人物是北朝著名禅师玄高(402-444)。玄高早年赴关中从师佛驮跋陀罗,精通禅法。后西隐麦积山,有「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注释:《玄高传》,《高僧传》卷11,《大正藏》第50卷,397页上。〕又从外国禅师学习禅法。此后居河北林阳堂山,徒众三百人。玄高实为西北禅学的宗师。应北魏王朝之请,玄高往魏都平城(山西大同)大弘禅化。后因赞助太子晃共参国事,被太武帝所杀。一年多后,太武帝下令毁佛。玄高修持的禅法是「出入尽于数随,往返穷乎还净」〔注释:《习禅篇后论》,《高僧传》卷11,《大正藏》第50卷,400页下。〕,即所谓的数息观。《高僧传》本传还渲染玄高禅法的神灵性。玄高的重要弟子有玄绍、僧印、玄畅等人,其中日后影响最大的是玄畅。玄畅在玄高被杀后,南下潜逃扬州,后又赴荆州,西适成都,再转入岷山齐后山,结草为庵。史载,玄畅精于「三论」,更是较早弘扬《华严经》的禅师,他广泛地融合佛教「空」、「有」思想,以主导禅修活动,从而发展了玄高的禅法。〔注释:说见《玄畅传》,《高僧传》卷8,《大正藏》第50卷,377页上、中。〕玄畅的弟子法期被赞为「特有禅分」,精于禅法,禅修功夫颇深。〔注释:详见《法期传》,《高僧传》卷11,《大正藏》第50卷,399页上、中。〕

第二系是从佛陀禅师经道房到僧稠再到昙询等。此系的关键人物是北齐著名禅师僧稠(480-560)。佛陀禅师又称跋陀,天竺人,自西域来华,至魏平城。后随帝南迁,并在嵩山少室立少林寺,闻风响会者,达数百之众。少林寺以禅法驰誉北方。僧稠初从佛陀弟子道房,受止观法门,后又从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苦修得定,深有所证,获佛陀印可。佛陀赞扬他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注释:《僧稠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3页下。〕僧稠在嵩岳一带讲学,徒众甚多。后又应齐文宣帝之请,到邺城弘法。史载:「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动发人心,……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道。……帝曰:佛法大宗,静心为本,诸法师等,徒传法化,犹接嚣烦,未曰阐扬,可并除废。」〔注释:同上书,554页上、中。〕帝亲自郊迎,礼敬备至。帝在听闻僧稠说法后,认为禅修是佛法的大宗,立即从受禅道,并强调义理低于禅道,可以废除。文宣帝晚年还远赴辽东山寺坐禅,足见僧稠影响之大。由于僧稠在传播禅法上的突出贡献,道宣把他和菩提达摩并称,以表彰僧稠的重要历史地位。〔注释:详见《习禅篇后论》,《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596页下。〕

据《高僧传》本传载,僧稠修持的禅法,一是依《大般涅盘经?圣行品》所讲的「四念处法」修持。「念」,系念,观照。「念处」,内心静寂的观想作用。「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感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此四观来破除世俗所持的「常、乐、我、净」的观念。文云:「此身如是不净,假众因缘和合共成,当于何处生此贪欲?若被骂辱,复于何处而生瞋恚?……若他来打,亦应思维:如是打者,从何而生?……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我今何缘横瞋于他?乃是我身自招此咎,以我受是五阴身故。」〔注释:《大正藏》第12卷,675页下。〕意谓如被人辱骂痛打,是因有我身而招惹此咎。「四念处」就是通过摄念调心以求忍受一切痛苦烦恼,堪破一切常有我有,断除一切妄念欲想。二是修持「十六特胜法」。此为从数息观到观弃舍等十六种观法,是空性多的人修持的方法,因优胜于「四念处」等禅法,故名。实际上十六特胜法只是比较强调对禅定喜乐的感受,和体验喜乐感受的无常性,而内容并没有超出「四念处」禅法的范围。此外僧稠还「修死想」,《成实论》有《死想品》,「死想」是观想死的相状。「修死想」,是通过观想死状的种种不净秽,以灭除念欲。史载:「稠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注释:《僧稠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3页下。〕

僧稠的弟子中有昙询等,昙询「化流河朔,盛阐禅门」〔注释:《昙询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9页中。〕,在北朝传播禅法颇有影响,曾受到隋文帝的嘉勉、敬仰。

第三系是从勒那摩提到僧实,再到昙相等,其中北周著名禅师僧实(476-563)是此系的核心人物。勒那摩提,印度人,精于瑜伽师僧法。后来华,入洛阳译经。北周僧实来到洛阳,遇勒那摩提,从受禅法,得其心要。勒那摩提赞扬僧实:「自道流东夏,味静乃斯人乎!」〔注释:《僧实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7页下。〕北周太祖礼请为国三藏。王朝上下,甚为敬重,遐迩闻名,声誉极隆。僧实偏于修持「九次调心」法。这也作「九次第定」,即「四禅」、「四无色定」和「灭心定」,合为九种禅定,为小乘古典禅法。「四禅」,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四禅定,是****的四个冥想阶段。「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禅定。这是无色界的四个冥想阶段。众生居住在三个界域:欲界、****、无色界。欲界是具有****和贪欲的众生所居,****是离欲的清净物质世界,无色界是超越于物质之上的唯有精神的世界。这三界是依次上升的境界。修持以上八种禅定,就能依次提升境界,由超越欲界的种种迷执,进而解除种种物质性的系缚。「灭心定」是灭除一切意识作用、精神作用的禅定。这是「九次调心」法的最后阶段、最高境界。以上的九次定,由一定入他定,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最后达到灭绝一切心思活动的境界。这是超越****和贪欲、超越物质、超越精神,即超越众生三界的圣者的境界。

道宣在总结北朝佛教禅师的地位与作用时说:「使中原定苑剖开纲领」者,唯僧稠、僧实「二贤」〔注释:《习禅篇后论》,《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596页下。〕认为唯有僧稠、僧实在中原一带佛教禅定领域中,具有总纲大要的开拓、示范作用。僧实有弟子昙相等,师徒授受,直至唐初,传灯不绝。

第四系是从慧文经慧思到智顗。慧文和慧思是北齐禅师,慧思晚年南下衡岳,智顗自离开慧思后,主要活动在沿江的庐山、荆州、建康以及浙江天台山。这一系全由中国禅师组成,是在禅法上极富创造性的一系,并由智顗开创了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这里要简述的是慧文和慧思的禅学思想,智顗的禅学思想则在下面「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专节中,再作介绍。

慧文,北齐人,约生活在6世纪,具体生卒年不详,被尊为天台宗的初祖。据《续高僧传?慧思传》载,慧文是「聚徒数百,众生清肃,道俗高尚」〔注释:《大正藏》第50卷,562页下。〕的大禅师,门徒众多,曾受到隋文帝的嘉勉、敬仰、影响颇大。他风格严肃,极重视锻炼心思的集中,以求正确地观察事物的本质。他无师自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禅观方法:「一心三观」。慧文是怎样提出「一心三观」的呢?《大品般若经》讲三种智慧〔注释:详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序品》、卷21《三慧品》,《大正藏》第8卷,218-219、373-376页。〕:「道种智」,是熟悉大小乘各种实践方法的智慧;「一切智」,是能看清一切现象的普遍真相的智慧;「一切种智」,是能辨别一切现象的具体自相的智慧。并讲如果具备这三种智慧,就能彻底灭除一切残余的烦恼、达到佛教的理想境界。龙树的《大智度论》卷27在解释这段经文时说,三种智慧虽是先后依次得到的,但三智实在「一心中得」〔注释:《大正藏》第25卷,260页中。〕,最后是一齐具足,可以同时兼有的。慧文由此领悟出一种禅法,即三种智慧同时圆满具足于一心的「三智一心」观。慧文还进一步领会到一心中可以同时观照多方面的道理,他联系《中论》的《三是偈》〔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认为「我说即是空」的「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的「假」是俗谛,「亦是中道」的「中」是中道谛。并认为真谛讲一切现象的真相,俗谛讲各别实践的方法,中道谛讲一切现象的自相,相当于三种智慧的境界。偈说空、假、中三相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一心同时从空、假、中三个方面观察为「三谛一心」观。这样从「三智一心」观发展为「三谛一心」观,构成了慧文的「一心三观」禅法。慧文将这一禅法传给了慧思,慧思又传给智顗,智顗更开展为「一念三千」的「三谛圆融」观,成为天台一宗的教观中心。慧文是奠定这一学说基石的先行者。

慧思(515-577),早年出家,后往投慧文,从受禅法。他专诵《法华经》,约千遍以上,造就极深。后率众南下,在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大苏山游化,历时14年。后又继续南下,入南岳山弘法,世称南岳大师。慧思禅法的最大特点是,在慧文的「一心三观」的基础上,提出「实相」观。慧思亲承慧文的传授,重视在禅修上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他的实相说的要点,来源于《法华经》。实相说的结构方法,则受《十地经论》和《大智度论》的启发。《法华经?方便品》提出佛的知见,即佛照见一切现象实相妙理的知见慧解,为一切智慧的标准,强调佛的知见不仅广大深远,而且能穷尽诸法实相,即圆满把握一切存在的真实本相。实相的内涵有十项,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详见《大正藏》第9卷,5页下。〕慧思受《十地经论》解释方法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该论解释《华严经》处处都用十法来表示圆满之意,又有十如是的文句:「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上,此诸佛法如是难得」〔注释:《十地经论》卷3,《大正藏》第26卷,141页下。〕,受此启发,慧思也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法华经》。慧思认为「十」表示圆满,含摄一切法。「如是」是表示非泛泛之谈,是肯定相、性等十项都真实不虚。《大智度论》把诸法分为两类:「别相」、「各各相」(自相)和「实相」(共相)。如地的坚硬,水的潮湿,火的炎热,风的流动,是各自的自相;若深入本质探求,则为「空」,为「实不可得不可破」,这是地、水、火、风四者的共相。〔注释:详见《大智度论》第32卷,《大正藏》第25卷,297页中、下。〕慧思也说十如的各个方面是别相,十者都谓之「如」是共相,并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把别相和共相两类合称为实相。由此,慧思建立起「十如」实相说,并以观照实相为禅观的中心内容。慧思专精《法华》,悟得法华三昧。法华三昧就是观照《法华》所开显的实相的真理。

同时,慧思也修持四念处,即以身、受、心、法四者为止观的对象,分别念身是不净、感受是苦、心是无常、法是无我。与此相关,慧思还提倡安乐行。安乐行是安乐又容易的修行。《法华经?安乐行品》称有四种修行方法是安乐的,即身、口、意三安乐行和誓愿安乐行。所谓四安乐行,就是在禅修时远离身体、言说、意志方面的种种过失,而誓愿普度众生,引导众生走上解脱之路。

慧思在大苏山传授禅法时,智顗曾前往问学。慧思很器重智顗,常命他代讲《大品般若经》,并特别指导智顗说,《般若》讲的「一心具足万行」是次第义,《法华》讲的「一法具足万行」才是圆顿义。《法华》所说的比《般若》更进一步,高于《般若》思想。慧思还与般若学者不同,他偏于以心法为中心观照诸法实相。这些对于后来智顗创立以《法华经》为中心的天台宗学说,尤其是「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五系是从菩提达摩到慧可再到僧璨。因达摩以《楞伽经》印心,故当时慧可与僧璨〔注释:慧可最后几年和僧璨晚年都生活在隋代,为方便起见,将他们列入北朝时代论述〕都被称为「楞伽师」。此系后经唐代道信、弘忍再到慧能创立禅宗,是为中国佛教中拥有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菩提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华,经广州到建康。传说达摩和梁武帝有一段对话,梁武帝笃信佛教,问即位后所做的建寺、写经、造象、度僧等事,能积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可言。武帝对这个答复不能理解,彼此话不投机。达摩随即渡江北上入魏,在嵩洛一带传授禅法。有传说,达摩晚年遭遇毒害而死,也有说他手携只履西行返回印度,即所谓「只履西归」的传说。

菩提达摩的禅法以壁观——安心法门为中心。宗密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2,《大正藏》第48卷,403页下。〕「壁观」,是面壁而观,心如墙壁,外,诸缘不能入,内,心无不安。这是达摩传授的独特禅法。道宣对它评价甚高:「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注释:《习禅篇后论》,《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卷,596页下。〕可见达摩禅法的影响是很大的。

达摩的禅法特点在于「藉教悟宗」,也就是先凭借言教以启发信仰,一俟信仰形成就脱离言教。达摩禅法的具体内容是以理入为主、行入为辅的「二入四行」法门。史载达摩称「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为」。〔注释:《菩提达摩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1页下。〕认为成就佛道的方法只有「理入」(对于教的理论思考)和「行入」(修行实践)两种。

关于「理入」,达摩说:「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注释:《菩提达摩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1页下。〕「真性」即是佛性,也即空性。「理入」有两层涵义:一是根据经教所说,深信人人都有真性,在「含生同一真性」的理论基础上,确立「舍伪归真」的信仰和决心;二是在树立信仰后,通过禅定「壁观」,令心安定,不生分别,不再依赖经教,心与道冥符。「理入」即悟理。也就是悟入「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性净」之理,悟入「寂然无为」的「空性」之理。悟理的关键是「壁观」,也就是「安心」。菩提达摩特别重视「安心」,强调将心安住一处,也就是不起分别心,没有分别心,使心达到安定寂静的境界。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慧可初见达摩,诉说自己内心很不安宁,乞求帮助「安心」。达摩说,你把不安的心拿来,我好使你安心。慧可说,不安的心无处可找。达摩即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注释:详见《景德传灯录》卷3,《大正藏》第51卷,219页中。〕这个故事是说不要把心作安与不安的区别,就是安心的意义。可见,菩提达摩的「藉教悟宗」的实质是重禅悟,轻经教,重内证,轻语言。

关于「行入」,「行」有「四行」,即有四项内容〔注释:详见《菩提达摩传》,《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卷,551页下。〕:一是「报怨行」,人们对以往所作的业应有正确的认识,甘愿承受报应,毫无怨憎,并且努力修行,以显了真性。二是「随缘行」,人们应依随苦乐顺遂各种缘,保住真性,以渐进于道。三是「无所求行」,对于现实经验世界,不应有任何贪恋、追求。四是「称法行」。「称法」指与理法相称相应,理法即「性净之理」、「空性之理」。这是指与「性净之理」或「空性之理」相应的修行。「四行」是说在四种禅修实践中要做到无怨无憎,无喜无悲,无贪无求,符合理法。「行入」是在「理入」基础上进行的,并要求与壁观内证所得的「性净之理」或「空性之理」相应。达摩提倡「理入」与「行入」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同类推荐
  • 老子心解

    老子心解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乏一些思想高超的圣贤对它加以批注,但是印度哲学家奥修所讲的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讲法是原创的,不论你对道德经是否曾经研究过,奥修所讲的必定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马可是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这两种抽象规定,把它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与它作为寄出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使唯物主义获得了现代的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 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是一本写给中国人的哲学启蒙书,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什么是哲学进行了层层的挖掘与解读,时而进行睿智的思考,时而带来机智的幽默,让您在动静结合间,感受哲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热门推荐
  • 神奇宝贝之大神之途

    神奇宝贝之大神之途

    你想要拥有神奇宝贝吗?呵呵!阿尔宙斯垃圾,Y神垃圾,Z神垃圾......一只路卡利欧闯遍天下,我余麟是世界之神
  • 迷失亲海

    迷失亲海

    《迷失亲海》讲的是关于亲情迷失的故事。小说《迷失亲海》中的母亲期望能有个美满和睦的家庭,让所有家庭里的人不再迷失。这又未尝不是所有家庭中母亲的愿望呢?文中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位母亲(韩凝云)由陕北远嫁到宁夏农村的故事。故事中的母亲起初没有得到丈夫的信任与支持,一味地受到公婆挑唆,兄弟妯娌的孤立,家族中人欺辱,甚至受到同村人的刁难。尽管如此,母亲韩凝云却还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艰难的度日如年的维持着婚姻。一句话,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骨肉的伟大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本故事中母亲韩凝云的婚姻看似走到了边缘,看似柔弱母亲的韩凝云又是怎么维持着?这又道出了怎样的婚姻观呢?欢迎关注《迷失亲海》,谢谢!
  • 这个王妃不好惹

    这个王妃不好惹

    他邪魅一笑,扔下一纸休书,“在本王的儿子出世前,滚出王府。”当她彻底遗失了自己高傲的心时,他却在温柔的呵护着身怀六甲的侧妃。伤到遍体鳞伤,痛彻心扉,只不过就是他阴谋中的一部分。梦醒之后,她决然一笑,“我会笑着等你来求我。”她的原则从不曾改变过,付出就必须要有回报。他取走了她的心,她就一定要让他付出比这更惨痛的代价。(内容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一曲胡笳动中原:蔡文姬

    一曲胡笳动中原:蔡文姬

    本书是“倾城才女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共分八章,按时间的维度记述了东汉末年的一代才女蔡文姬坎坷曲折的一生,她出身名门,屡遭大难,但是凭借绝世才华和坚强意志扼住了命运的喉咙,最终得以归汉,完成先父兴文治、续汉史的遗志。
  • 狼神逍遥

    狼神逍遥

    异界狼少年的奋斗史,毫无违和感的故事逻辑,屌丝崛起就是这么无厘头...
  • 有生之年带你回家

    有生之年带你回家

    一个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一个女孩,他情不自禁的为了女孩做一切事情。当最后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为女孩做最后一件事的时候,他才幡然醒悟。原来并不是因为他们曾经认识,并不是因为他们生长的地方叫林家村,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保护和照顾。而是他已经情不知所始的爱的那么深。(我奇迹的发现作品标签里面的主角身份没一个是我可选的?!)这是根据真实的人物改编,城市名主角名由于不方便透露所以杜纂。如有雷同纯属外人抄袭。作者文看多了,其实每一篇都是有甚微的关系,因为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我身边。另外不喜勿喷,作者文笔水平有限,多多海涵。
  • 光芒之下

    光芒之下

    都是在现实的束缚中,寻求可能存在的自由。清新小腐文,以及跨越时间长河的青春文!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各种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普通却又不凡的故事轮番上演,它会是你的故事,也会是他的故事。小柏喜欢自己同桌顾本,但是他却对小柏毫无感觉,随着事情的推进,众人渐渐明白了他不喜欢小柏的真正原因。上天并没有过多眷顾这个善良的女孩子,却让她一而再地接受玩笑一样的人生。顾本和小阁是发小,但谁也不知道他们二人藏匿在暗影后面的真正关系,只有忽然间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成然打破了这样的局面。他的出现揭开了顾本深藏内心的伤疤,几个少年的相遇又将呈现什么样的局面给大家?沈湖是个聪明的姑娘,从一场注定无果的恋爱中全身而退,迎着众人的怀疑大胆接受了另外一份真挚的情感。长相,学习,才艺多栖的高树最后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变卖感情……
  • 黑灯下的璀璨

    黑灯下的璀璨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单纯的学生为了他喜欢的女孩改变的故事。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五四以来—文化名人与祖国2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五四以来—文化名人与祖国2

    本书主要讲述了五四以来诸位名人的经历,有文学家郁达夫,闻一多,老舍,音乐家洗星海,艺术家王大光等等。
  • 末世仙帝

    末世仙帝

    天地大变,末世注临,怒问苍天,是否有仙,能否长生?末世谁能挽救?隐藏在传说四大体质和极天辰体的秘密能否揭开?看我如何逆天修行,踏大地,顶苍天,复九州。——末世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