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300000031

第31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2)

善导继承道绰的思想,其《观无量寿佛经疏》载文:“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认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注释:《观无量寿佛经疏·玄义分》,《大正藏》第37卷,251页上。]“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说,阿弥陀佛报土是很难得入的,凡夫所以得入,完全是靠佛愿力这一强大外缘。善导认为,指明西方极乐世界为凡夫的最终归宿,这对凡夫的修持是极其重要的。他说: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注释:《观无量寿佛经疏·正宗分定善义》,《大正藏》第37卷,267页中。]

“方”,方位,此指西方。这是对,《观无量寿佛经》第八想象观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注释:《大正藏》第12卷,343页上。]意义的解释。善导批评说,用“唯识法身之观”(唯心论)或观念论(自性清净佛性观)解释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极其错误的。他说既然法身无色,凡夫就无法直观,这就必须依靠凡夫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形相,也就是要“指方立相”,为凡夫指明方位(西方净土),树立形相(弥陀相好),以使凡夫“住心而取境”,集中心力修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那种离开具体形相的修持实践,犹如没有神通力的人,想在空中建造楼阁一样,完全是一种空想。道绰和善导都强调阿弥陀佛净土是报土,而众生只有依持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得以往生。

道绰和善导还宣扬极乐之胜与兜率之劣的观念,如道绰在《安乐集》卷上就比较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的优劣,文说:

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解悟,证会无生。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校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注释:《大正藏》第47卷,9页中、下。]

“阿毗跋致”,意为不退转。这是强调往生弥勒净土,不仅寿命有限,且会退转,而往生弥陀净土,则寿命就与佛一样无量,绝无退转。因而,弥陀净土是远远超过弥勒净土的。同时,还有迦才撰写的《净土论》(见《大正藏》第47卷)更是宣扬极乐净土是实,兜率净土是虚;极乐净土是净,兜率天宫是秽。又举出两者的十种差别来加以论证。经过净土宗人的阐扬,阿弥陀佛是报土,且优于弥勒净土的思想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唯心净土思想的阐扬与流传,是佛教净土观念在中国发生转型的重大标志。所谓唯心净土,是指心为一切的根源,净土是心的显现,是唯心所变,净土实存在于众生心中。也就是主张从心上体悟佛与净土,即观自心以显自性之弥陀与净土。因谓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俱在自己心中,又连称“己心弥陀,唯心净土。”

大力提倡“唯心净土”说的是禅宗大师。他们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注释:《大正藏》第14卷,538页下。]的思想,批评了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修行方式,宣扬即心即净土的主张。如禅宗四祖道信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下。]认为众生的本心就是佛国净土,不必向外追求。慧能在回答常念阿弥陀佛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时说:“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注释:《坛经》[35]。]这是批评说,期望念佛往生是糊涂人,明白的人不同,是求自心清净,而心净则佛土净。大珠慧海禅师更发挥说:

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注释:《大珠禅师语录》卷下,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200、201页。]

这里,大珠慧海禅师把净秽之别,完全归结为心的净秽,更鲜明地表述了唯心净土的思想,客观上否定了存在于心外的西方极乐净土。到了宋代,继承唯心净土思想的延寿禅师(904-975)又说:“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注释:《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967页上。]他认为,唯心念佛是以唯心观照万事万物,了悟一切境都是唯心所作,这了悟之心就是佛,所以唯心所念就是佛。由唯心所念无非是佛,他进而主张“唯心净土,周遍十方”[注释:同上书,966页中。]。即唯心所作的净土,周遍十方世界,无限广大。同时,延寿又否定了禅师舍弃西方极乐净土的说法,认为唯心净土与修持往生西方净土是一致的。他提倡能力强者习禅,能力差者修行诸善,同时高声念佛,宣扬禅净兼行,禅净一致的主张。自此以后,禅净双修就逐渐成为禅门的普遍修持方式。

禅宗的唯心净土思想,在思维格局上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唯识宗的“唯识所变”以及华严宗的唯心回转思想有着共同之处,所以,唯心净土说也成为禅、天台、华严诸宗一时的盛谈。例如,天台宗人知礼在其所作的《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就主张唯心净土说,只是在说法上略有区别。知礼提出了“约心观佛”说,即在心上观佛。这种观佛既不是把佛收进心中观想,也不是把心全部放入佛内观想;既不是只观想心,也不是只观想佛。这里知礼是强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注释:《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卷1,《大正藏》第37卷,197页下。],也就是在“心佛同体”、“心外无佛”的思想基础上观佛。知礼既突出心的作用,强调通过自己的心观佛,又重视观想佛,肯定佛存在于自心中,实是唯心净土思想的发展。

唯心净土思想也在净土宗内部产生了反响,得到回应。如善导的弟子怀感,因受唯识说的影响,也接受了唯心净土说,主张净土是人心所作。他说:“依彼如来无漏土上,自心变现作有漏土,而生其中,……虽有漏,以托如来无漏之土而变现故,极似佛无漏,亦无众恶过患。”[注释:《释净土群疑论》卷1,《大正藏》第47卷,32页中。]认为一般凡夫凭借佛的愿力所生的净土,并不是佛无烦恼垢秽(“无漏”)的清净国土,而只是依托佛的清净国土由自心显现出类似的净土。也就是说,一般凡夫所生净土,是自心的变现,并不是真正生于佛的净土。再如,唐代慈愍三藏慧日(680-748)撰文对禅宗批评念佛往生净土的主张,加以论难,强调念佛读经等一切净土修行都是禅,提倡禅与念佛并修。又如,明末祩宏评论说:“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即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注释:《手著·竹窗二笔·净土不可言无》,《云栖法彙》第24册。]这是说,禅宗以唯心净土说否定西方极乐净土的存在,是不符合经典精神的。心与境是相即的关系,不能互相排斥,以执著心而排斥境,以唯心而否定西方净土,这并不是真正了通达心。祩宏还把禅净双修统一于念佛上,强调持名念佛是往生净土的首要法门。

宋代律宗元照(1048-1116)也主张唯心净土说。元照本来是受天台宗的影响,但他不赞成知礼的约心观佛说,他强调不是观心,而是观阿弥陀佛,认为观阿弥陀佛而悟对象与心一体时,佛就是心。可以说,元照是在观佛的基础上理解心与佛的关系,进而肯定唯心净土说的。

由上可见,自宋代以来,唯心净土、禅净一致的主张,大体上已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共识,只是在具体解说和修持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差别。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时局动荡,战乱迭起,风雨如晦,乌云漫空。整个汉地佛教处在萎缩、颓危的势态之中。正是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面对时代挑战的严重时刻,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脉搏,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太虚的主张,又经印顺等人的继承和发挥,成为主导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的新理想和中国佛教现代化的新道路。

太虚所作《建设人间净土论》,在广泛陈述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之后,直接倡导“人间净土”的主张,他说:

近之修净土者,多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此为一部分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净土行。……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静之心,去修集许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而久之,此浊恶之人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注释:《附录·创造人间净土》,《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79],427页,上海,上海大****书局,1948。]

认为离开人间另求净土不是大乘净土修行的目的,他强调要凭借每个人的清静之心,共同努力,逐步地转变恶浊世界为人间净土。在太虚看来,净土就是良好的社会,是人心清静的善果,浊土就是丑恶的社会,是人心不正的恶果。他认为大家只要以良好的心智、纯正的思想,去建设一切正常的事业,就不难把恶浊的中国建设成为一片净土的中国。

为了配合人间净土理想的提出、推行和实现,太虚又着意于改造佛教,使之人生化,人间化,提倡“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所谓人生佛教,是指佛教要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生为基础,也就是对人类以外的其他众生,如天神、鬼神等存而不论;再是重视现实的人生,不重视“人死”,他认为人生重于人死,生活重于生死。人生佛教内涵的核心是重在做一个好人,成就人格,并进到成佛的境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注释:《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1],457页。]太虚的著名诗句准确地表达了人生佛教的真谛。

太虚还在偏重于“僧人本位”的人生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面向“社会全体”的人间佛教的理念。他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注释:《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1],431页。]人间佛教的理念突出了用佛教义理化导、改良、完善社会的意义、功能,扩大了人生佛教的实行范围,使佛教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

太虚弟子印顺,也提倡一种基于人生佛教而又超越人生佛教的人间佛教。[注释:详见印顺:《妙云集》下编《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他认为为了对治偏于死亡与鬼和偏于神与永生的佛教,必须高扬“人间佛教”,强调:“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注释:同上书,22页。]赵朴初也汲取太虚的思想,提倡“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注释: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110页,《法音》文库,中国佛教协会,1990。]。他说:“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注释: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110页,《法音》文库,中国佛教协会,1990。]把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而以此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注释:参见上书,113页。]

太虚提出人间净土、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理念,除了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外,还有多重的复杂的思想渊源:第一,人间净土思想是以人们都有清净心为出发点的,认为除去妄心,实践德行,无须离开现实人间,就能把人间变成道德高尚、精神文明的净土,变成彼此互助、人际和谐的乐园。可见《维摩诘经》说的“心净则国土净”正是人间净土说的主要理论基础。第二,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提倡,是和中国儒家的人学思想分不开的,关于这一点,太虚在许多著作中也都有明确的论述。儒家重人事,远鬼神,强调“入世济民”、“经世致用”,重视伦理道德教化和修养,提倡君子人格,对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内涵的界定,以及实践方法的选择,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第三,太虚勇于突破传统佛教的某些界限,也是基于他对当时新思潮的一种热情反映与敏锐感受。他先后阅读过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民说》、章太炎的《告佛弟子书》、严复译的《天演论》、谭嗣同的《仁学》,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久》、邹容的《革命军》等,从而扩大了眼界,增强了使命感,直接推动他提倡新佛教理念,开展新佛教运动。由此可以说,人间净土以及相关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理念,虽然也含有印度佛教思想,但主要是中国佛教思想,严格地说,更是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

太虚等人的人间净土、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理念,就其实来说,是强调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使人间社会日益净化、文明、和谐、美好。这些理念理与早期佛教的出世精神、佛教的泛众生论并不一致,但由于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情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实践活动的指针,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中国佛教人生理想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富民族特色。中国佛教学者经过接受、理解、消化,直至创造,一方面适应中国人对长生不死的强烈欲望,对神秘境界的热切期待,大力宣扬西方净土思想;一方面又提出了自心即涅盘、自性即佛和人间净土的理念,表现出重人心、重人生、重人间、重现实的思维特征。这是对印度佛教思想的转换,也是对印度佛教思想的发展。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打开哲学之门

    打开哲学之门

    哲学未必就是一门艰深的学科,《打开哲学之门》是一本专为初次接触哲学的读者写的书,《打开哲学之门》舍弃了繁冗芜杂的哲学概念,从人应该如何生活等问题入手,结合人们切近的生活问题、认识问题、信仰问题,整合提炼哲学史上最优秀的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借助故事及相关例子,用平易近人的文风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易经的智慧:易经大全会解

    易经的智慧:易经大全会解

    本书的目的,正在于解析易经智慧对于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本书对照易经中的卦象、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内容,将易学家的代表性阐释集在一处,可以说是一本易经智慧解读大全,十分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易经全貌。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热门推荐
  • 术藏相师

    术藏相师

    一卦直言,妄断天意。九测登封,擅改命理。堪舆风水,坏人气运。占梦吉凶,不得善终,切记,切记!少年相师,师承上古,在这末法异途,又该何去何从?
  • 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人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人,或许爱过,或许喜欢过,但他们最终选择离我们而去。只有愿意始终留在你生命的人,才是你应该用一生的年华去守候的人。
  • 健康决定成功

    健康决定成功

    为了使科学的健康理念深入千家万户。郝建平先生将自己对健康的切身感司,蓍成《健康决定成功---中华养生大智慧》一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健康的种子洒向第位读者的心田。不要以忙为借口而拒绝健身和养生,健康的身心是高效率工作的前提,是把握人生成功机遇的根本。
  • 世界是部战争史

    世界是部战争史

    《世界是部战争史》以世界史上的著名战争(如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波希战争、炎黄之战、成吉思汗西征、美国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为线索,说明了战争贯穿人类史,战争决定人类史。本书内容通俗生动而又广博深刻。
  • 重生—腹黑千金值万金

    重生—腹黑千金值万金

    赌王?她顾绾绾就是赌的祖宗,就是赌王也要给我乖乖趴下!黑道?她顾绾绾建立世界最大的黑暗势力,玩的就是黑吃黑!权利?她顾绾绾乃是顾家小姐,再嚣张的衙内也要恭恭敬敬!既然上天让她重来一次,那她将不再让人生有一点遗憾!恣意妄为,潇洒一世,她将站在那世界的巅峰,让所有人都知道她的名字!
  • TheEnd

    TheEnd

    生死爱恨不过是过眼云烟,2人都是薄情的人,却最后无法逃避内心的冲动她是文艺范的大学生,爱好摄影。他是被视为难得一见的天才,颜值与智商均备,在公安机关工作,常年研究各种犯罪心理,冷静严谨,为人谦逊,却会不经意的流露出强大的气场,有人视他为英雄,也有人认为他罪不可赦,因为他有某种特殊癖好,让女孩害怕靠近。
  • 小民从来不可轻

    小民从来不可轻

    翻开史书,写满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那些个时代,曾有过多少智慧的交锋,力量的碰撞,心灵的交融,遥想那过去的历史,是如此的绚丽而迷人。可沉浸在那些传奇故事的我们啊,可曾还有人记得?那些在史书中只配沦为背景数字的百姓,也曾为了家人拼了命的挣扎、求存,却只剩尸骨铺满了历史背后的黑暗与深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ps: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第九天尊

    第九天尊

    小蚂蚁一步步往上爬,或许成为不了天龙,但有机会踩在天龙的肩膀上俯瞰这个世界。叶虚俯瞰整个大陆修炼文明史的河流,探手如龙,轻轻卷起了麻衣袖口,从这条滔天历史大河中挨个摸出了古代一尊尊神明与圣贤,笑道:“在我回到自己的时代之前,请你们安静。”通俗简介:一位教书先生的异世修炼生涯
  • 执念一世:高冷男神好难追

    执念一世:高冷男神好难追

    七岁的初见,对于苏陌来说很重要:苏陌在一场宴会上第一次认识了那个天之骄子,优雅,疏离的他,让她执念了一生。那个男孩像个种子一样不经意间在她心底里生根发芽。一眼万年,那一刻苏陌的心里只装的下南御寒,她眼里的风景也只有他。此后苏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十八岁那年两人以高分直接跳级,考进了大学。殊不知,这一年他们竟分别了,而那个习惯了被苏陌追随的少年,再回首,已不见她。二十二岁的苏陌,二十三岁的南御寒再次相见已是四年后。苏陌和南御寒就像两条相交线,相遇后,他们会背道而驰继而越走越远吗?
  • 天地之晨

    天地之晨

    世人皆知天地同在,但在人们眼中,地总底于天,因为天无处不在地却只是我们脚下的星球表面,云晨带大家见证地的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