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300000040

第40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2)

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大乘经典历来说法不一,甚至同一部涅盘经的说法也颇多出入。南北朝时,有的佛教学者为了弥合两种说法的矛盾,变换分析角度,运用调和手段将两者统一起来。如成实论师就提出“本有于当”的说法,认为就众生必能成佛之理来说,佛性是本有,就成佛是在当来而非现在来说,佛性是始有。地论师内部因对阿赖耶识看法不同,对佛性本有始有的看法也产生分歧。后来有的地论师学者则把佛性为分理性和行性两种。“理”,指妙理,本体。“行”,指修行,实践。认为理佛性是非造作的,是本有;行佛性是依靠修行而成的,是始有。以上都是佛性既本有又始有,亦本有亦始有的调和说法。

佛性本有始有之争,从哲学思维来考察,其实质主要是关于人性、人的本性、人的善性是先天具有还是后天才有等问题的分歧。这也是思想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着眼的角度、对象的不同,一部人类文明史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异说纷纭。佛教关于这个人性问题的争论,正是思想界在这个问题上争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阿赖耶识

[注释:南北朝时译文多用“阿梨(黎)耶识”为统一起见,除引文外,一律用“职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

南北朝时代译出了大乘瑜伽行派的大量典籍,其中以真谛译的无著撰《摄大乘论》和世亲撰《论释》,对佛教义学影响最大。《摄大乘论》借助于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摄大乘品》来阐发瑜伽行派的观点,宣扬阿赖耶识能变现万有,即一切万有都缘起于阿赖耶识的思想。又如菩提流支等译的《十地经论》,是世亲对《华严经·十地品》的注释。译出后的影响也甚为深广。该品主张“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9卷,558页下。]。“心”,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世亲把“心”解释为人们的根本义识——阿赖耶识,强调第八阿赖耶识是众生获得解脱的关键环节,应从阿赖耶识处而不是其他的识去求得解脱。阿赖耶识作为瑜伽行派的根本观念和基本范畴,受到中国学者尤其是地论师和摄论师的重视,并且对阿赖耶识究竟是清净的真识,还是染污的妄识,展开了争论。这一争论又与佛性问题的探讨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佛教思想界辩论的重大问题。

一、阿赖耶识真妄辨

吉藏在评论地论师和摄论师的心识论时说:

又旧地论师以七识为虚妄,八识为真实。摄大乘师(即摄论师)以八识为妄,九识为真实。又云:八识有二义:一妄,二真。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起信论》生灭无生灭合作梨耶体。《楞伽经》亦有二文:一云梨是如来藏,二云如来藏非阿梨耶。[注释:《中观论疏》卷7,《大正藏》第42卷,104页下。]

意思是说,地论师以世亲的《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认为阿赖耶识是真常净识,如同佛性、如来藏。它是不为烦恼所染污的、常住不变的精神本体,而前七识则是虚妄的、生灭变化的。为了说明阿赖耶识产生前七识的问题,地论师又说阿赖耶识是一个真妄和合的心体。即清净、真实的阿赖耶识为染污、虚妄的无明、烦恼所覆盖。其中清净、真实的本性是产生前七识和万法的根据,而无明、烦恼只是辅助条件。后来地论师内部又出现两种观点,分裂成两派:一派主张阿赖耶识的真识本质部分(真如、法性)生起前七识和万法,史称南道地论师;一派主张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全体生起前七识和万法,史称北道地论师。摄论师的看法是,以阿赖耶识为妄,并在八识外另建立第九阿摩罗识为真,为如来藏。地论师以真如为事物现象的生因,阿赖耶识为众生成佛的根据。

摄论师则以第九识为一切事物现象的本原,以第八识为一切烦恼的根据。这是同样主张唯识学说的两派在阿赖耶识问题上的重要区别。

摄论师所立第九阿摩罗识,即无垢识或净识,也就是真如佛性。第九识是以阿赖耶识中纯净的识分出而立的。第九识是真如和能观真如的正智的结合。摄论师认为,众生若能不断发展阿赖耶识中纯净的识,对治阿赖耶识中的妄染识,就可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为佛,即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的清净阶位。由此摄论师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没有永不成佛的众生。

摄论师还受《起信论》和《楞伽经》的影响,把阿赖耶识视为真妄的统一体,主张真妄和合说。所谓真是指“解性义”,解性,指解脱的本性,是一种产生佛法、善性、佛果的因子。所谓妄是指“果报识”,果报识是指众生轮回的主体。摄论师认为,阿赖耶识是由生死轮回和成就佛果的两种因素构成。这也就是说,阿赖耶识虽是妄识,但妄识中也有一份纯净的识存在。地论师肯定阿赖耶识的本质是真实的,虚妄的烦恼是后天的;摄论师认为阿赖耶识的本质是虚妄的,其纯净的识是由第九识(如来藏)的流变而残存下来的。这是两派的又一重要区别。但是,北道地论师也视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全体为万法生起的因,这和摄论师的主张颇为相近。到了唐初,北道派和摄论师也就合流了。

二、阿赖耶识与佛性

中国佛教学者由于对阿赖耶识的性质、作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也导致了对众生佛性看法的分歧,形成当常说和现常说的对立。“常”是佛性的异名,“当”是当果,未来果,“现”是现果,现世果。“当常”即说未来有佛性,“现常”即是现在就具有佛性。“当常”与“现常”的争辩,即佛性始有和本有的争辩,是地论师内部南北两道派别理论争辩的焦点。

当常说是北道地论师的主张。如上文所讲,此派认为阿赖耶识是前七识和万法的依持,是产生前七识和万法的本原。阿赖耶识是真妄的合识,它的本质虽和佛性、如来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并不具足成就佛果的各种功德,这种功德是后天修持才有的,众生的佛性是众生具足一切功德成佛之后才有的,是当果而观,后天始有。

南道地论师主张现常说,反对当常说。此派也认为阿赖耶识本性即真如本性,是前七识和万法的依持,也是产生前七识和万法的本原。但又认为,阿赖耶识本性即真如本性本来就具足成就佛果的一切功德,不是众生后天修持才有的。众生的佛性是与生俱有,现果而有,即先天而本有的。

由上也可见,阿赖耶识作为众生的根本识,究竟是净是染,它与一切现象是什么关系,和佛性又是什么关系,和烦恼又是什么关系,确是不易圆满说清的问题,在不同派别甚至同一派别内部发生看法的分歧是必然的。阿赖耶识观念的流行,也标志着中国佛教学者不只是直接从众生成佛的根据(佛性)去探讨成佛的问题,而且也从众生的根本义识去探究成佛的问题。这是两个有所区别的角度,而且也从众生的根本义识去探究成佛的问题。这是两个有所区别的角度,它们是互补的。如果说前者侧重于阐述众生成佛的可能性的话,后者则是侧重于阐发众生成就为佛的关键——如何调整、改造或显示主体的深层意识。这确是一个大问题,阿赖耶识说在当时和后世,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影响是不小的。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

真心本觉系由《大乘起信论》一书提出,该书题为印度马鸣菩萨道,真谛译。然对于该书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从内容看来,论中所谈的“如来藏缘起”等重要思想,和马鸣主空、无我的思想并不相类;《马鸣菩萨传》中也没有说他造《大乘起信论》的记载。又论中译语和真谛译的《摄大乘论》、《佛性论》等用语并不一致,译出的时间和地点,记载混乱。据此,隋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疑问,有的学者并论定为中国人所作,我们也倾向于赞同这一说法。

同类推荐
  • 书屋论政

    书屋论政

    这里集结了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公开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至今的4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外交。中心是政治,文化只是从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观念形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外交也是侧重于“政治”方面。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你必定也已经知道,孔丘老师早就不满足于旅游教学的形式,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更加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们,他便决定不再到处闲晃,专门开办一所成功学校。这可是个干载难逢的机会,上了他老人家的课,成功还不是手到擒来之事!你若还是不信,不妨先去试听两节再下定论。瞧!学校已经打出广告:孔氏成功学校,历史悠久(两千余年),师资优良(圣人亲传),免试入学,欢迎试听!没见过孔子拿西瓜刀砍人?居然还鼓动学生去收保护费?放狗咬客人?率众扁人?有没有搞错,至圣孔子何时成了“极道鲜师?本书彻底颠覆你对孔子的刻板印象,在嬉笑怒骂之中,让你深刻领会孔子的微言大义。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 大学的精神尺度

    大学的精神尺度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问题进行思考的结集,作者首先对大学应该具有的精神和理念进行论述,重点探讨了教授治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大学的社会责任等基本问题,并介绍了现代大学起源——德国大学的精神和理念,最后对中国大学的传统、精神、制度等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本书学术性、人文性较强,语言流畅,观点鲜明,可读性强,对于当下颇受人们关注的大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热门推荐
  • 精灵战纪

    精灵战纪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特殊的生物,人们称呼它们为——精灵!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与精灵共同生活着,一起冒险、一起战斗、一起同甘共苦!大多数的人们与精灵有着共同的一个目标,那就是‘精灵战王’!于是,在这个精灵与人类共存的繁盛时期,一群心怀梦想的少男少女们带着自己的精灵冒险变强,在这个世界上造就出许多传奇!
  • 心巫心

    心巫心

    仙道掌控,全力培育收割资源;魔道掠夺,攻伐破灭恒沙世界;佛道维安,镇压降伏间谍逆党……盘古的后裔,巫族的革鼎……
  • 嘿!大作家

    嘿!大作家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名酷爱网络写作的初中女学生,梦想着成为像莫言那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在经过父母的支持、朋友的鼓励、成长的洗礼、挫折的磨练、艰苦的奋斗下,终于梦想成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网络写手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大作家!
  • 网游仙葫

    网游仙葫

    这是一个喜欢蛤蟆的家伙用《仙葫》的设定写的一本类似《蜀山》的书!
  • 纵马啸江湖

    纵马啸江湖

    江湖风雨几时休,看人生几度恩仇。勒马回眸处,荒草依依,旧人难觅。三尺长剑寒光现,天高地阔任纵横,却,情丝一缕难断。倚竹抚琴音犹在,怎奈缘尽离散,看大江滔滔东逝,空悲叹。
  • 女宦

    女宦

    周历景德二十三年,有女子束发布衣为君辅。携半本《吕览》残卷,凭经纶济世之才,于云波诡谲时,指点江山,佐一世明君。元德皇后梅氏,于昭襄帝永初元年病,十三年薨。绵绵十三载,她究竟有没有听懂荆帚门的含义?拙荆,执帚。梅音,你耻入皇陵,我便也不入吧。
  • 冥道残月破

    冥道残月破

    我的小鱼,你醒了,还认识早晨吗?昨夜你曾经说过,愿夜幕永不开启,在你香腮边轻轻滑落的,是你泪,还是我的泪!
  • 亚里士多德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视为柏拉图之后世界古代史的另一位大思想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
  • 精灵宝可梦手游杀人事件

    精灵宝可梦手游杀人事件

    与某渣男同名的主角诚在出门玩手游的过程中居然意外深陷杀人事件之中,之后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似乎都不是一般的正常人……(PS:本书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bu)合(xing)。)
  • 誓不离婚

    誓不离婚

    结婚三年,丈夫一直与别的女人厮混,但谈离婚,他却说不!意外重生,她的人生轨迹将彻底改写!她倒要看看那个欺骗她,背叛她的男人在撕裂伪善面具后,是何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