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500000012

第12章 《周礼》的治官思想(3)

贾疏云,“八事皆听者,旧事争讼当断之也”,把八成释为断民争讼,理由是八成都有“听”字,贾公彦把听理解为听讼,这是很片面的。吴廷华云,“听,察也”,甚是,听指上对下的审查、听断,如《大宰》云,,受其会,听其致事”,“王视治朝,则赞听治,视四方之听朝,亦如之。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均其证。“八成”平治的对象有咨决、校考、辩论、陈乞等。《小宰》八成,应是检查官员工作情况的根据。“比居”即伍籍,记载每地可任力役者的姓名,以之检核赋役情况是否相符。“简稽”即士卒兵器之簿书,以之检核师田发众庶时人员兵器是否相符。“版图”即人民之版和土地之图,以之检核闾里的户口、土地情况是否相符。“傅别”即债券,以之检核债款与利息数目是否相符。“礼命”即国之礼命文书,以之检核官员的禄位是否相符。“书契”是指官民财用颁授的簿书(从孙诒让说),以之检核取予情况是否相符。“质剂”即地官质人所掌之商业成交券书,以之检核市场买卖情况是否相符。“要会”是官内自用物之簿书,以之检核入出的情况是否相符。比居等八者,是与此有关的官员必须做的工作记录或原件汇档,岁终作为考核的依据。

但是,八成只涉及一部分官员,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工作。对官员的考核,除了有文书可案验的部分之外,还应有对实际能力等等方面状况的课验。所以,《周礼》又有,官计”一项作为考核标准。

《大宰》职云,“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关于官计的内容,郑注云:“官计谓小宰之六计,所以断群吏之治。”《小宰》职云: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郑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能,政令行也;敬,不解于位也;正,行无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廉字郑玄说为六事之本,贾疏从之,云,,此经六事,皆先言廉,后言善、能之等,故知将廉为本。廉者,洁不滥浊也”,其解殊觉牵强,因此,王安石、王昭禹、易祓、王与之、黄以周等均不从,而训廉为察,以廉为覝之借字,《说文》云,“覝,察视也···读若镰”,此说较安。

善、能、敬、正、法、辨六计,是岁计及三年大计时,计其功过多少的六条标准,它所注重的不是“贤”、“德”一类的软性条件,而是是否称职这类硬性条件,因此六者皆关乎其能力、工作态度等。《宰夫》云,“以法警戒群吏((书其能者与其良者,而以告于上”,郑注:“良犹善也。”小宰六计之善,孙诒让认为是指,善于其所司之职事,有辞令名誉也”,至确。能,《大宰》注云“有才艺者”。《地官·司谏》云,“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有才能者任于国事,则政令自行。其他“不解于位”、“行无倾邪”、“守法不失”、“辨然不疑惑”,也是看其是否努力、守职。六计考察的细目,散见于全书之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1.民数多少

民数多少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因此,对于六乡、六遂和采地的亲民官员,民数是否增加,是衡量其政绩的主要标准之一。《秋官·司民》云:

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

郑注:“三官以贰佐王治者,当以民多少黜陟主民之吏。”据《商君书》记载,秦国每年统计的十三种数字中,就有,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等各类人口数字,可见战国时代各国对人口问题的重视。

2.行政效率高低

法家治国尤注重效率,其方法,一是依法督责官员尽职;二是让官员有明确的职责范围,有一定的处置权,避免事无巨细、层层上达,耗时误事。

商鞅说:“治国者贵下断,故以十里断者弱,以五里断者强。家断则有余,故曰‘日治者王’。官断则不足,故曰‘夜治则强’。君决,国力必然削弱。因此,商鞅明确提出“无宿治”的要求:“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广雅·释言》:“宿,留也。”宿治是低效率的治理。这种思想,也为《周礼》基本吸收。所以,各级官员对政府的各项法令是否及时执行,对有时间性要求的工作是否如期完成,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宰夫》云,“治不以时举者,以告而诛之”,郑注,“治不时举,谓违时令,失期会”,孙诒让《周礼正义》云:“违时令,若十二月之政令,先后违其时节。失期会,谓事之共办有期限,而怠废不办失期者也。”

3.技术高下

对从事技术性工作的官员,则主要考核其技术水平,以决定其废置诛赏。如《天官·医师》云:“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其治愈人数的比率,将其技术分为五等,作为评定禄食的依据。《天官·兽医》亦云“(凡兽之)死则计其数,以进退之”,与此相类。又如《天官·酒正》云

“以酒式诛赏”,酒式即造酒之法式,合之者为善,不合者为不善,以之作为诛赏依据。《天官·内宰》云,“岁终,则会内人之稍食,稽其功事。佐后而受献功者,比其大小与其粗良而赏罚之,会内宫之财用。”献功,就是《女御》“以岁时献功事”和《典妇功》“及秋献功”之献功,即所献之产品。岁终内宰检查其粗良并确定赏罚,这是对手工业产品的检查。对于占卜者也不例外,《春官·占人》云,“凡卜筮,君占体,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贾疏云:“至岁终,总计占之中否而句考之。

4.管理善否

《周礼》中涉及财物管理的管员很多,他们是否称职,主要看对财物的管理、经营能力如何。《天官·宰夫》云:

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

郑注:“乘犹计也”。乘其财用之出入,即以书契版图以及月要、岁会等通计其财用出入之数,然后检查其管理情况,决定赏罚。江永云:“足用,谓度支有方而用不匮;长财,谓经理有法而财自生;善物,如牧养肥充、制作精良之类;此皆能称职者,故赏之。”辟名,郑注说是“诈为书,以空作见,文书与实不相应也”,即立假账、账实不符。孙诒让认为“此句应断成,失财用,物辟名”,他说,“此经凡掌械器、膳服、畜兽诸官,多云辨其名物,盖异物则异名,名与物必相应,若以盬为良,以恶为美,则物与名违舛不相应,所谓物辟名也。财失则不长,用失则不足,物辟名则不善,上下文正对”,二说稍异,但均认为是指管理不善。

对掌物的官员,则考核其保管的状况,以及账面是否相平,所以大府会货贿之出入,外府会小用,职币会其出,泉府会出入纳其余,掌皮会财资,司裘会其皮事,等等,极为具体、详尽。

对官员的考核,除官员呈报功状、正长考课之外,还通过派官员下行巡察,来搜集和了解官员的治绩。《地官·司谏》云,“巡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以行赦宥”,通过巡问观察,以考乡里之治,所得情况更为可靠、确切,以做补察之用。

《周礼》对官员的考核,贯串着“上能”的精神,这正是法家思想的体现。

(第五节 刑赏

与岁终和三岁大计群吏配套出现的是刑赏制度。大宰郑注云,“大无功不徒废,必罪之;大有功不徒置,必赏之”,深得其要。《大宰》职云: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

“八柄”,《春官·内史》作“八枋”,“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顺序稍异,内容则全同。孙诒让云,,此经八者,唯爵、禄为赏罚通法,以下六者,则予、置、生为赏之事,夺、废、诛为罚之事”。因此,八柄可以归结为赏罚二柄。

以赏罚二柄驭群臣,肇源于法家。《商君书》以刑赏喻文武:“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要)也。”《管子》也有类似的说法,“凡先王治国之器三···曰: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又云,“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也是把赏罚作为治官之本和推动力。《韩非》有《二柄》篇,其文开首即云:“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韩非》还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均极言赏罚之柄的重要。

《管子·小匡》:“杀、生、贵、贱、贫、富,此六秉也。”,秉即“柄”之借字,此处已将二柄衍为六柄。《周礼》则又增以予、置二柄。从《周礼》全书看,对官员的赏罚,只是笼统地说,进退”、“诛赏”,而没有对八柄一一做具体说明,如前所述,所谓八柄,实际上只有赏、罚二柄,凑成八数,不过是要与上下文之,八法”、“八则”、“八统”相划一。

对失职官员的惩处,有专门的刑罚,称为官刑。《大宰》八法曰“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官刑是大司寇五刑之一。《大司寇》云“四曰官刑,上能纠职”,官刑的具体条律,经无明文,所以无可深究。官刑的作用,在于“上能”与“纠职”两项,郑注云:“能,能其事也。”即多才艺、堪事者、能者则尚(上)之。纠职,孙诒让《周礼正义·大司寇》云“课举其当官之职事”。《宰夫》云“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即纠职之例。凡官职之不举、官联之不会、官常之不修、官成之不守、官法之不遵、官刑之不当、官计之不实者,都要黜其官爵,再加以刑罚。孙诒让《周礼正义)大宰》说,,凡百官府黜陟、废置、诛赏,并以此为断”,他认为是以官刑断赏罚,当亦是以此“上能纠职”而言。

据《夏官·司勋》文,功有王功、国功、民功、事功、治功、战功六等,则功之大者赏必重,小者赏必轻。首先是爵与禄食,《天官·内宰》有岁终会食稽功之文,《夏官·司士》有以功诏禄之文,则禄食、爵秩都是根据功之大小而定。《春官·小宗伯》“掌衣服、车旗、宫室之赏赐”。郑注“王以赏赐有功者”,则衣服、车旗之赏也是根据功之大小而定。

《夏官·司士》云:“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郑注,“损益,谓用功过黜陟者”,则是以功劳为迁转之序,可见《周礼》官员不世袭。西周行世卿世禄之制,春秋时期方有人提倡以才任官,齐桓公在葵丘之盟中规定“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禁止官位世袭,兼职揽权,封官必得其人。荀子也提出,量能而授官”,借此剥夺世禄贵族的爵位。商鞅变法曾制定按军功赐爵位的制度,秦国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周礼》一律以功劳定官爵高下,则其非西周典制已无可疑,此制的进步程度与秦相一致,因此其成书时代似应在商鞅变法之后。

有功劳的官员,还可以按功劳大小获得赏田,《夏官·司勋》云“掌六乡赏地之法,以等其功”,郑注“等犹差也,以功大小为差。”赏地即赏田,在六乡之远郊。《司勋》又云“凡赏无常,轻重视功,”赏无定格,由国君视功之大小而定。功勋显著的,除赏田外还可获得“加田”,加田可享受免税的优待,此即《司勋》所谓“惟加田无国正”。

战国时,魏公叔痤为将,与韩、赵战于浍北,擒获乐祚。魏王大悦,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让功于吴起、巴宁、爨襄。于是,魏王索吴起之后,赐田二十万,宁、襄各十万。 因为公叔是长者,所以“王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惠士奇以此说司勋之加田,至确。但此适足为《周礼》晚出之证。战国时,各国盛行以田地奖励军功,《周礼》将司勋属之夏官司马,显然是受此种风气的影响所致。

“八柄”之义,大都较显,毋庸赘说,仅“三曰予,以驭其幸”一条义较晦。王安石释云,“予以驭其幸者,其贤不足爵也,其庸不足禄也,而以私恩施焉,故谓之幸”,甚是。此“予”即《内府》之“好赐予”,是由王和冢宰所掌握的一种特殊奖励,属于破格奖赏。《夏官·司士》云,“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孙诒让认为德、功、能、久四者为考课之本。。德、功、能三者可不加解释,“久”诸家都认为即大宰八统之“达吏”。郑《大宰》注:“达吏,察举勤劳之小吏也。”小吏爵秩****,凡勤劳年久者,即使没有值得称道的才德、贤能、功庸可奖赏,亦可使之达于官,赐予财物,从而鼓励能力差、从事低层次公务的小吏努力于本职。可见,《周礼》对官员的奖励,考虑甚为周全。

大宰“八柄”的顺序是先庆赏,后刑威;庆赏由重至轻,刑威则由轻而重。因此,王安石认为这种安排有,劝赏畏刑”之意,是很对的。“八柄”是《周礼》治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作用,是促使百官及府、史、胥、徒勤勉于自己的岗位,保证,八法”的贯彻执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

综上所述,《周礼》治官主要不是靠儒家的仁、礼、忠、义之类的道德因素,而是靠官属、官职、官联、官常、官成、官法、官刑、官计,八法”和爵、禄、予、置、生、夺、废、诛,八柄”。前者是对法家治官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后者则是沿用了法家最惯用的武器。

两者结合,组成了《周礼》的治官思想体系,它的严密和合理,是任何一本先秦典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宋人叶时曾这样总结《大宰》八法:

惟其有官属,则治有所统而不乱;有官职,则官有所守而不侵;有官联,则关节脉络有贯通而无扞格;有官常,则纲领条目有秩序而无舛讹;有官成,则以之经理而有所依据;有官法,则以之听治而有所操执;有官刑,则人知警戒而无慢心;有官计,则人知勉励而无怠志。

可见,八法是从一套较成熟的以法治官的理论中抽象出来的,它是《周礼》一书含有系统的法家思想的明证。但是,法家思想在《周礼》中并没有代替儒家思想而取得主导地位,它只是被当做一种为儒家思想所用的工具在发生作用,这一点,我们在第七章中还要谈到。

同类推荐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诸子箴言

    诸子箴言

    本书撷取诸子经典著作中最值得学习与体会、思考与运用的箴言。其包括《论语》、《孟子》、《荀子》、《中庸》、《老子》、《庄子》、《列子》、《商子》等著作。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热门推荐
  • 刁蛮公主恋上拽少爷

    刁蛮公主恋上拽少爷

    一次意外,伊晴听到了黑社会的对话,在走的时候不巧被他发现了,强吻了伊晴,并且让她做奴隶,堂堂的伊国公主会与司徒殿下擦出怎样的火花......
  • 月神传说之横霸异界

    月神传说之横霸异界

    生与死的交集,纵览千古风流世间。且看月神横霸异界,再战天下……不为江山,爱美人,我自向天傲苍穹!
  • 伪生活

    伪生活

    一个中国式失婚的故事;一场家庭伦理道德的持久战;一出感人的温情悲喜剧;一幅伪生活卷中的情感梦想;一汪围城内外男人河、女人湖里悸动的飘萍!虚虚实实的生活,如同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 禁忌天王

    禁忌天王

    天下大魔王!!!神偷奶爸。。。。。。。。。。
  • 天夭

    天夭

    宇宙者,无始无终,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前无后,其大无外。人体也,不见其首,不见其尾,不皦其前,不昧其后,其小无内。古往今来,外探宇宙,内窥人体,穷智者之智,未知其一二,或有所得,传为神灵,留于世间。有一个世界的人们从未停止过修仙的步伐,仙道文明璀璨夺目,光耀万古,数不尽风流人物于红尘中争渡,或挫其锐,解其纷,和光同尘;或致虚极,守静笃,自然清明……求真路上多故事,修仙飞升少美谈,有道是,世无常,命多舛,执于念,不外是人生路;多情苦,无情苦,痴于情,总归是红尘误……
  • 毒女囚笼

    毒女囚笼

    一对相爱男女之间相互爱护却不得不欺骗,为现实所扰的博弈论文。腹黑女主是否能与男主相知相守,还是一剑了恩仇?早在相识的那一刻也许就已经注定了结局,由不得我们选择。【
  • 魔王要开挂

    魔王要开挂

    土肥圆横死穿越,成为异界魔王陛下,身边一溜美男,可惜个个是人家后宫!那个,宰相大人。继和勇者一起私奔,和勇者一起绑架魔王后,你们最终是要走上恋(谋)爱(反)这条路了吗?混淡啊,你知不知道你和勇者站在一起互相扇巴掌的场景才是大家真正想看到的!————————————————————————————————“陛下,勇者已经被你玩坏掉了。”“我只是想证明,扭曲阴暗的你和她真的不合适。”某魔王表示:专注拆CP一百年。……这是一个大龄剩女穿进「少女恋爱游戏」,努力治疗腹黑精分男的故事。(已有完结书X2本,请放心跳坑吧!)
  • 我非旱魃

    我非旱魃

    吞魂噬魄,收养鬼婴,鬼差"这家伙不是我们的人"正道“要不是和佛门有染,我们早就杀了他”佛门“我们比谁都想宰了他”
  • 血案组

    血案组

    “救命啊...”“女儿怎么了?”妈妈还没来的及穿鞋,就跑到冲凉房。“眼前的场景,让人无法想象,地上都是血,水龙头里面还不时的流出一个个人体器官”一个个变态的案件!让人压抑的疯掉!不适应者,慎入!
  • 自信:奇迹从自信开始

    自信:奇迹从自信开始

    人生需要自信。自信者,可望获得成功;不自信者,与成功无缘。自信是成功的秘诀。渗透了自信的真谛,就算是已定的“事实”也有翻身的希望。自信是一种力量,一种潜在的、可贵的、强大的力量。自信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顺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历经多少失败,都要努力去战胜困难,要像那无所畏惧的苍松一样傲然挺立。自信是一种拥有、一股勇气。就是凭借着这股激情,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情描绘明日的七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