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500000002

第2章 《周礼》成书年代研究的方法问题(2)

《尔雅》所记,则皆《周官》之事也,《释诂》、《释言》、《释训》、则《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及《训方氏》“掌诵四之方传道”也;《释亲》则《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释宫》亦《小宗伯》掌辨宫室之禁也(《小宗伯》无“掌辨宫室之禁”一语,孙氏原文如此——笔者);《释器》其罟谓之九罭云云,则《兽人》“掌罟田兽, 辨其名物”;肉曰脱之云云,则《内饔》“辨体名肉物”;黄金谓之云云,则《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之戒令,辨其名物之美恶”(《职金》此语应为“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笔者);金镞翦羽谓之云云,则《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辨其名物”也;圭大尺二寸谓之介云云,则《典瑞》“掌王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一染谓之云云,则《典丝》“掌丝入而辨其物也”;《释乐》则,《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也;《释天》则《视祲》“掌十辉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又《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辨其吉凶”,又《甸祝》、《诅祝》、之所掌也;其旌旗则《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巾车》“掌公车之政,辨其旗物而等叙之”也,《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则《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又《山师》、《川师》、《原师》之所掌也。《释草》以下六篇亦《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山师》、《川师》“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又《土训》“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也,又《仓人》“掌辨九谷之物,”《龟人》“掌六龟之属,各有名物”,皆在也。《释畜》则《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牲,辨其名物”。其马属,则《校人》“掌王马之政,辨

六马之属”;鸡属则《鸡人》“掌共鸡牲,辨其名物”也。

孙星衍认为,《尔雅》为周公所著,而且“周公之著《尔雅》,为在《周礼》前。《周礼》之名物,必以《尔雅》辨之也”。但是,康有为却认为《尔雅》与《周礼》都是伪书。可见,用古籍与《周礼》作文字对比的方法,可以发疑,却不能真正解决成书年代问题。

多数学者则是从《周礼》所载各种制度上寻找攻击点,他们把《周礼》与先秦文献相比较,或指出某一制度谬于史实,或证明某一制度为晚出,以此推定其成书年代。

例如,关于《周礼》设官,欧阳修统计,“略见于经者五万余人”,其不耕而赋,则何以给之?”因而他有“官多田少,禄且不给”之疑。

包括畿内诸侯国,不包括冬官,他说:“秦汉而后,混一舆图,幅员最广,合宇内而使吏治之,设官之繁尚不如此,而谓周初封建之世,政简刑清,王畿千里,设官乃如此之多,周公致太平之迹,恐不如是。”

凡此既不应冗滥如是,且皆执技以事上,役于人者也。

再如王之饮食,《天官·膳夫》云凡王之馈,“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侯家驹先生批评道:

“此当非一日胃纳所能承受,若说故示豪华,则与周制不合,因《礼记·内则》篇所云王之膳羞,虽曾列举,连调味品在内,亦不过二三十种。而且所谓牢,是指牛羊豕,《礼记·王制》篇岂可每天不是杀牛,就是杀羊或豕1”他还以清代乾隆、慈禧之膳之所有者未必贡,而贡或其地之所无,周公之制,岂其然哉,曾云‘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王本人岂可每天不是杀牛,就是杀羊或豕?” 他还以清代乾隆、慈禧之膳,馐与《膳夫》之文相比,证明《膳夫》之文不可信。

又如侯国之贡物,《秋官·大行人》做了规定:侯服贡祀物,甸服贡嫔物,男服贡器物,采服贡服物,卫服贡材物,要服贡货物。这种生硬规定,有悖于常理,所以万斯大驳之云:诸侯之所贡,当各以其国之所有,“今《大行人》之制,每以五百里为率,不问东西南北,贡祀物者,不兼嫔器;贡服物者,不输货财。果若是,是国之所有者必贡,而贡或其地之所无,周公之制,岂其然哉?”

此外,《周礼》五等之爵、九畿之服、井田沟洫之制、南郊北郊之说、九州十二境闽蛮夷貊等等,都曾遭学者诘难。这是传统的研究方法。

为了拓宽研究的路子,摆脱从文献到文献的旧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近代不少学者注重运用金文材料研究《周礼》。金文是未经后人窜改的第一等史料,较之文献材料,它能更真实地反映史实,理应受到重视。

杨筠如先生的《周代官名略考》是最早的系统地利用金文材料研究《周礼》的作品。其后,又有郭沫若先生的《<周官>质疑》、斯维至先生的《两周金文所见职官考》、徐宗元先生的《金文中所见官名考》等论著,陈梦家先生的《西周铜器断代》有关章节,以及日本学者白川静先生的《金文通释》、《金文世界》、《甲骨金文学论丛》中,也时有涉及。近年刘雨、张亚初先生的《西周金文官制研究》、陈汉平先生的《西周册命制度研究》等书,总

结了用金文研究《周礼》的成果,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应该肯定,用金文材料研究《周礼》,成绩是显著的,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继续着力的领域。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研究方法的相同,但并非必为一职。如《周礼·地官·司徒》掌理教育、赋税、,作司土,官司藉田”),则司徒又司王之藉田,而《周礼》王之藉田是由天官之甸师掌理的;《免簋》云“王在周,令免作司土,司奠还之地的山林、川泽、畜牧等,职掌如此细微,足见其地位并不高,无法与《周礼》六官之一的大司徒相匹。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此不赘引。刘雨、张亚初先生认为,在金文里有根据的《周礼》官名中,有一部分属于这种情况,他们的《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一书用力颇深,但由于上述的诸种困难,他们不能对《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下一断语,而只能,说:“《周礼》的作者在编书时一定是借鉴或参照了西周中晚期的职官系统,并吸取了其中对他有用的东西。”然而,参照或吸收西周典制来著书,战国人可以做,秦汉人也可以做,我们无法从他们的研究中引出最后的结论。可见,完全靠金文材料来解决《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至少在目前还难以做到。

上述研究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摘取《周礼》中的某些职官或制度来研究,进而推断其成书年代。如万斯大《周官辨非》取《周礼》有疑者五十五则以驳之,郭沫若《<周官>质疑》取《周礼》与金文不合者十九项以质之,即其代表。虽然所论颇为精到,但缺乏把握全书的证据,终属吉光片羽。反对者仍有堡垒可据,他们一方面可以承认《周礼》中有不可相信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说这是后人篡改所致,其基本内容仍是周公手作,可以相信。持此说者颇众,如朱熹云“《周礼》规模皆是周公做”,其间细碎处虽可疑,其大体直是非圣人做不得”。方苞认为,“三王致治之迹,其规模可见者,独有是书,世变虽殊,其经纶天下之大体,卒不可易也”,他指责,世儒之疑《周官》为伪者,岂不甚蔽矣哉”,凡疑《周官》为伪作者,非道听涂说而未尝一用其心,即粗用其心而未能究乎事理之实者也”。同时他又不得不承认,,其间决不可信者实有数事焉”,如《地官·载师》之“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以及《地官·廛人》之布、贡布、总布等文,“此数事者,乃莽与歆所窜入决矣。然犹幸数事之外,五官俱完,圣人制作之意,昭如日星”。邵懿辰云:“夫周官大体本亦周公所作,特久而后出,疑有周代后王损益,及为后人所窜乱者。”与这种说法相反,有人认为《周礼》大体上不可信,如刘节先生说:“其中虽有不少先秦实现过的礼制,而大部分出于汉人的推测和涂改。”两者孰是孰非,若不做更全面的研究,则殊难判定。

近代有些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到《周礼》思想的时代特征上,他们着力研究此书的思想脉络。如钱穆先生《<周官>著作时代考》一文,分析了《周礼》祀典、刑法、田制等所反映的思想,证明此书做于战国。杨向奎先生《<周礼>内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时代》一文,剖析了此书的学术思想、宗教思想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判定其,出于齐国有儒家气息的法家”。顾颉刚先生《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一文,从此书重视颁法、读法等,推断其出于齐国的法家。徐复观先生的《<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一书,较全面地分析了此书的思想线索及其背景,认为此书受到《管子》、《大戴礼记》、《淮南子》以及董仲舒、桑弘羊等人的思想影响,由王莽草创于前,刘歆整理于后。侯家驹先生《<周礼>思想渊源》一文也认为此书为王莽伪作,其思想源自阴阳家、法家、儒家与秦汉之制。

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与前述种种研究方法相比,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周礼》的时代特征,从而从总体上把握全书,解决《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本书就是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在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寻找新的视角,希望能将《周礼》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第四节 本书之研究视角

在对《周礼》做总体研究之前,首先要解决对它的总体构架的认识问题。关于这一点,学界的看法不外有二:

一种看法认为,《周礼》不成于一人一时,全书无主体思想可言,虽经两周、秦汉之人随时增删,却无伤大体。如程颢云:“《周礼》不全是周公之礼法,亦有后世随时添入者,亦有汉儒撰入者。”《四库提要》也认为《周礼》作于周初,因“以后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因此,他们实际上是把《周礼》三百六十个职官看做内部无有机联系的松散堆积。从这一认识出发,对《周礼》只能做孤立的、分割的、个案的研究。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我的看法将在第七章中阐述。

另一种看法认为,《周礼》成于一人之手(这里姑且不论做于谁之手),全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地四时六官及三百六十个职官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荀子说:“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周礼》就是一部将历史上出现过的“旧名”和作者自撰的“新名”,糅合在一起的理想国制度。但是,它绝不是三百六十个官职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作者的世界观和政治主张,严密编织而成的。朱熹称赞道:“《周礼》一书也是做得缜密,真个盛水不漏。”,明人陈仁锡也说:“夫《周礼》一书,圣人用意深远精密,

其设一官分一职,即如府、史、胥、徒之贱,酒、醴、盐、酱之微,好用、匪颁之末,分布联属,靡不各有意义。”此说颇得其旨。

《周礼》职官体系绝不是可以任意割裂或添加的松散组合。从这一认识出发,就必须对《周礼》一书做总体的研究,尤其是对该书所蕴涵的思想体系做全面的提炼和归纳。这对于最终确认它的成书年代,具有至为重要的意义。

《周礼》既然是一部理想国的蓝图,那么,作者在设官分职、体国经野之中,必然要受到他自身的治国思想的支配。尽管全书是以逐一介绍职官的形式出现,没有集中笔墨叙述该书的主体思想,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周礼》的治国思想来把握全书的脉络。

孙诒让说“《周官》之要在六官,六官之要在天官”,此语极其精到。《周礼·天官·冢宰》的十条官法,可以看做全书治国思想的最集中的表述,内容如下:

以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佐王治邦国;

以八法(官属:官职:官联:官常:官成:官法:官刑:官计)治官府

以八则(祭祀:法则:废置:禄位:赋贡:礼俗:刑赏:田役)治都鄙

以八柄(爵:禄:予:置:生:夺:废:诛)诏王驭群臣

以八统(亲亲:敬故:进贤:使能:保庸:尊贵:达吏:礼宾)诏王驭万民

以九职(三农:园圃:虞衡:薮牧:百工:商贾:嫔妇:臣妾:闲民)任万民

以九赋(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币余之赋)敛财贿

以九式(祭祀之式:宾客之式:丧荒之式:羞服之式:工事之式:币帛之式:刍秣之式:匪颁之式:好用之式)均节财用

以九贡(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斿贡:物贡)致邦国之用

以九两(牧:长:师:儒:宗:主:吏:友:薮)系邦国之民。

这十条是全书的大纲,其余五官的官法,都是对它的展开或补充。

遗憾的是,历来的研究者很少注意及此,他们大多把它当做无关宏旨的开场白,因而没有加以深入的探讨,孙诒让虽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但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文及注疏的考据上,也没有做更进一步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此十条归纳为三个问题:八法、八则、八柄为治官之要,八统、九两为治民之要,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为理财之要,六典则兼统三者。

此外,六典由六官分掌,即天官掌治典,地官掌教典,春官掌礼典夏官掌政典秋官掌刑典冬官掌事典方苞说合教、礼、政、刑、事而成治,治之使各得其分谓之均。”六官之制是《周礼》设官分职的总构架,也是作者治国思想的体现。

阴阳五行思想在书中没有集中的表述或记载,但却分明隐含于六官之中,并指导着设官分职和体国经野的布局。它作为作者的世界观而构成治国思想的一部分。

本文试图通过上述五个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归纳出《周礼》主体思想的时代特征(为了叙述的方便,五个问题的顺序做了调整)。我们将《周礼》比做一幢利用了某些旧材料而建造成的建筑物,犹如陕西的老乡,拾掇了若干秦砖汉瓦,和新烧的砖瓦一起,盖起了现代风格的新居。我们丝毫不想否认,这建筑物中有古旧的材料,虽然它们在新房中的位置不一定与它在旧房中的位置相同。它们大多被根据需要重新安排过。但是,本文的重点,在于判定《周礼》这幢建筑物的时代风格,它究竟是西周风格?还是春秋战国风格?抑或是西汉风格、新莽风格?我们不打算去一一判别哪块砖是西周的,哪片瓦是秦汉的,因为它并不能影响建筑物的总体风格。

任何一个体系都不可能巨细无遗地网罗一切,它都会有若干盲点。为了集中笔墨阐述《周礼》主体思想的构成与特点,本书不得不舍去某些离主题较远的问题的讨论,因而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盲点”,读者勿以为怪,这是需要首先说明的。

同类推荐
  • 老子与神话

    老子与神话

    本书首先避开了学术界一贯采用的从哲学到哲学的“便道”,而是以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和材料作为参照,对《老子》一书中的神话思维、道与永恒回归神话、《道德经》的母神原型、祭祀王和大母神崇拜等做了追本溯源式的哲学通解。
  • 传习录全鉴(第2版)

    传习录全鉴(第2版)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录》不但全面涵盖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教学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的推崇。本书延续并发展了“国学全鉴系列”的特点,专门向读者介绍《传习录》,内容丰富,材料充分,配以通俗易懂的解译,让读者能够轻松地领会《传习录》的精髓,是一部学习国学传统经典的好书。
  •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求得自身的逍遥,庄子的书大多是通过对各家学派的批判,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庄子一样的逍遥心态,会让你保有一份闲适,一份快乐。 中国的哲学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其中尤以儒、道两家为主流,而庄周的《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比如陶潜,比如李白,相信你也会因此过上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一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一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卢梭的智慧

    卢梭的智慧

    卢梭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热门推荐
  • 游戏之无限世界

    游戏之无限世界

    号外!号外!无限世界公测了。充值即送10连抽,金卡郑吒等一大拨福利等你来拿!
  • 青春期之梦

    青春期之梦

    一个典型的乖乖女与一个放荡不羁的叛逆少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 29度忧伤爱

    29度忧伤爱

    29度忧伤爱,零下29度是冷的,零上29度是热的;她无法忘记他,他也无法忘记她。''就算你化成灰也是我的!''他张扬的不可一世。
  • 噬血襟针

    噬血襟针

    六十一世纪,新的时代中据说有五枚力量强大且通灵性的噬血襟针,相传只要拥有了这五枚襟针就能够掌控整个世界。五枚襟针中的幻之襟针、玥之襟针、忆之襟针、郁之襟针已经分别出世却唯独最后一枚力量强大的襟针的踪迹始终是个迷。而今分别拥有幻之襟针、玥之襟针、忆之襟针、郁之襟针的四位少女接到了司令的命令,开始寻找最后一枚襟针,而另一股神秘力量似乎也在寻找最后一枚襟针。前途漫漫,她们又将面临怎样的危机与挑战呢?寻找最后一枚襟针是任务还是骗局?面对好友的叛离她们又将何去何从呢?
  • 剑之承血泣

    剑之承血泣

    《剑承血泣》创作过程中的第二次重写,彼时定名《剑之承-血泣》,自认为这是写作过程中最开心的一段,只可惜去年因为备战教师资格考试中段就没了下文,在《剑起昆吾》未出之前权且排解寂寞。背景与剑承血泣相同,只是主角换了,人物身份有变化。同名而事迹不同,可以认为是另一场故事。
  • 或许不该遇见你

    或许不该遇见你

    额,这个小说没有书的那个封面,因为我不会弄。
  • 地雷手串

    地雷手串

    看看开心一笑就行了,吃了么您内,没吃,就别特么吃了……就一章,爱咋咋的。
  • 豪门千金:强势回归

    豪门千金:强势回归

    曾经是深爱他亲手将她推下深海中...而她却从来未忘记过那时他一脸嫌弃的表情,还有站在旁边一副戏谑看着自己的姚梦诺。呵呵,一个自己的男友,一个自己的闺蜜,她怎么都想不到,他们两个人居然会联手害自己。
  • 双生恋

    双生恋

    [花雨授权]若是失去了惟一的爱,人生又该如何继续?汐韫失去了郢海,却遇到了酷似他的梓诺。是上天知道她想念郢海,所以送她一个替身吗?他只是替身,她不会爱他,只是通过他看着那个烙在心底里的人。但又为何心动?
  • 清穿上阵

    清穿上阵

    这是被历史掩埋的故事,也或许它并不存在过。但至少,他曾存在于谁的梦中。镜中花也好,水中月也罢。情都不曾远离。你愿意听我讲完这个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