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600000064

第64章 吴廷翰的哲学思想(2)

同样,他也反对程颢“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之说。虽然在理学诸家中,吴廷翰对程颢批评最少,且对其“生之谓性”一语甚为赞赏,但对程颢这个观点中所表现的二元论,则直斥为“未达之论”。吴廷翰认为,性即是气,论性即是论气,气即是性,论气即是论性。程颢此语之失,在于以性为理,性与气为绝然相反之二物。他指出,孟子性善之旨,其关键在“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而“其情”,正是气的作用。孟子性善,在于探讨性的来源,其落脚点在气。而告子的“生之谓性”,若善加理解,则其落脚点亦在气,而且与孔子“性相近”之说可以会通。这里吴廷翰对孔子、孟子与告子的性论,皆以气会通。虽然他的解说与儒家正统相距甚远,仍不失为一种较为融通的观点,他的观点与后来气上说性的哲学家颇多相合之处。

不仅如此,吴廷翰对于以气论著称的张载的《西铭》也提出批评。他指出,《西铭》中“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二句意思未尽善。“天地之塞”指气,“天地之帅”指志,也即天心、天理。承认人之形体为气,而同时承认天心天理为人之性,则有差。吴廷翰提出,天地生人,一气而已,此气即人性的根源。“内焉则为人之心,外焉则为人之体,体者气之充,而心者气之灵,岂有二乎哉?”(《吴廷翰集》第39页)《西铭》以天心天理(天地之帅)为性,是昧于心性之辨。吴廷翰对于心性,辨之甚精,他常说:“心性之辨何如?曰性者,生乎心而根于心者也。人之初生,得气以为生之之本,纯粹精一,其名曰性,性为之本,而外焉者形,内焉者心,皆从此生。是形与心皆以性生。”(《吴廷翰集》第23页)

此处性“生乎心”是说,人之有心而后有性之名,心为性所生并所居之地。而从根源上说,性最为根本,因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人的形体、精神皆是气,人的形体精神之气皆因性而生。所以吴廷翰又说:“心之初生,由性而有;及其既成,性乃在焉。”(《吴廷翰集》第23页)若以朝廷与人君为喻,则可说心为朝廷,性为人君,朝廷是政教号令所自出,喻人心为情感所发之地。但人君主宰朝廷,喻人心由性主宰。朝廷是人君所建立而又居住之地,喻心为性所建立而性居于心中。

通观吴廷翰对于太极、阴阳、道、理、性、心诸概念的解释,可以看出,吴廷翰是气一元论者,他以气为其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一切皆统一于气。甚至孟子之性善,《中庸》之“天命之谓性”,宋儒之“德性之知”这些伦理意味极浓的范畴命题,皆婉转以气解释,并对离气言性,性气二元并立等说法进行批评。他的气一元论是很彻底的。

但是吴廷翰以气言性,亦有明显的不足,他对人的行为的善恶,也用气禀清浊厚薄来解释。气的清浊美恶决定人的仁义之多寡厚薄。仁义之多而厚,即性之善,薄而少即性之不善。这样解释,排除了从后天的修养说善恶,将伦理完全归因于自然,减弱了他的理论的一贯性

与完整性。

二对心学的批评

吴廷翰本其气一元论,对宋明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杨简、王阳明都提出了批评。他对二程、朱熹的批评集中在性理的本质上,他说:“所论与先儒不同处,只是以气即理,以性即气,此其大者。”(《吴廷翰集》第33页)对陆九渊、王阳明的批评,全在“以心为性”四字。吴廷翰对陆王之学贬斥尤甚。他说:

自陆子之学,有“先立乎其大者”与“求放心”云云,若独指心而言,已有独任本心之失。至其徒杨敬仲一误,遂至以心为性。而曰“道心”,谓心即道也;“心之精神谓之圣”,谓心即圣也。夫以心为道为圣,而一切由之,以为言下有悟,言心下自省,便即是道,便即是圣人。此非释氏明心见性成佛之旨而何?今之人好异自高,遂窃其说而张大之,曰“致良知”。而其徒从旁窃听,以为妙道精义;且指其一种虚闻虚见者即妙解神悟,学不知性而专任心,其流之弊一至于此。然则心性之间,其儒释之辨欤?(《吴廷翰集》第34页)

吴廷翰这里,对从陆九渊到杨简,再到王阳明、王门后学的心性学说都提出了批评。陆九渊之独任本心,朱熹在鹅湖之辩时即已指出,朱熹批评陆九渊专事尊德性,遗却道问学,以心为理,以心为性。吴廷翰对陆九渊的批评也沿着这一方向,认为只以“先立其大”为学,于考究物理之道问学上终有欠缺:“陆子之学但求本心,于思字尚欠一格。”(《吴廷翰集》第59页)又指责陆九渊只讲求心,遗缺性:“陆子论学,独于性上不甚发明。”(《吴廷翰集》第61页)陆九渊的学生杨简将心推至极端,其《己易》以心与易道同其广大。又援引“心之精神之谓圣”之说,以心为道,以心为圣,而一切由之。功夫惟在悟,惟在内省,当下一悟,便是圣人。吴廷翰认为,此与禅宗所谓明心见性相同。这里,吴廷翰是以心性皆气,心性并重批评陆九渊师徒任心遗性之弊。

吴廷翰批评陆九渊和杨简的地方,在他的著作中还不甚多,而批评王阳明的地方,则有多处。对王阳明批评最多的,是“以心为性”。他的心性论,首辨心性为二:“心、性字,似一而二,今人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为学易差。”(《吴廷翰集》第35页)《传习录》中比较浑融的地方,都被吴廷翰拿来作为混淆心性的例证,如“性一而已,自其形体谓之天,主宰谓之帝,流行谓之命,赋于人谓之性,主于身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一段,吴廷翰认为,这一段性、天、帝、命、心、忠、孝不分,是抹杀心性之别。他指责王阳明:“以心为性,乃此老根本之误。”(《吴廷翰集》第35页)下面这一段更是被吴廷翰斥为“知觉作用为性”的佛论:“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吴廷翰集》第35页)吴廷翰认为,王阳明之失在以心为性,以为心中流出者即性,所以其功夫在推致良知,能致得良知,便无适而非道。吴廷翰指出,心生于性,而性的根源是气。心中有生于形气之恶。发于性者,可谓道心,而心中潜伏之恶,亦乘间而出。若恃任心之发,以为心之发者就是良知,就是道,则有认贼作子之患。吴廷翰提出,心中流出者,须察识辨别,孰为性之所发,孰为非性之所感,否则将流为猖狂自恣。

吴廷翰不仅批评王阳明以心为性,而且认为,王阳明的为学宗旨致良知理论上有漏洞,他说:

凡言知者必是心之已发,若未发之知,浑然之良,何从而致?然已发之知则有良不良,人何由而知之?又何从致之乎?若曰良知自知,殊非圣人能之。……故圣人之学,必须格物以致知。如《书》所谓“学于古训”,《易》所谓“学聚问辨”与“多识前言往行”,孔子所谓博文、学文、明善,孟子所谓博学、详说。验以吾心,获于古人,才于理之是非、念之善恶晓然分明,而后其知庶几可得而致。不然,则中人之资,心体未莹,知之所发,善恶纷如,何以考据证验?一切念虑,皆非实体。其不至于独守自心,抱空妄想,认昏昧以为虚灵,呼****以为至理,猖狂自恣,无所忌惮,而卒为佛老之归、小人之党者,几希矣!(《吴廷翰集》第64页)

吴廷翰这里指出的,确实是王阳明之学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王学之外的学者最难契会因而致诘最多的地方。在朱子学中,已发未发是斩截的。已发是情,未发是性,性为形而上,情为形而下,形而上之性不可推致于外。并且对已发的照察是形而下的活动,是心作为校验官对已发进行的察识与判别。吴廷翰也沿袭了这一见解,故对王阳明致良知之学隔膜不通。吴廷翰提出用以代替王阳明之学的是传统的朱子学的方法。吴廷翰认为,能够推致于外的必是已发,必是形而下的心的活动的产物。未发则不能推致,心的发散流出与对此发散流出之价

值判断者为同一人。在未有格物功夫之前,在良知判断是非的功能被锻炼之前,人怎能判断善恶是非?能保证所推致者皆善,这只有圣人。

所以,必须改致良知为格物致知;必须有学问思辨,博学详说,明善诚身诸功夫,才能对善恶是非有敏说的识别力、判断力。这样推致的才是经过过滤、筛选、调节的知。无有此等功夫,心之所发必至善恶杂夹,必至“认昏昧以为虚灵,呼****以为至理”,为一无忌惮之人。这里,吴廷翰是站在传统的朱子学的立场对王阳明提出诘难的。阳明之学对于拘守传统的人来说,确实如徐爱初闻王阳明之教:“始闻而骇,既而疑”。但若站在王学立场,则吴廷翰所提出的问题,皆不足为阳明病。如前所述,王阳明良知之学是在遵循朱熹格物说去做而扞格不通,经龙场之悟转到心学上,又经一系列大考验大事变,通过实践中的体悟和理论上的提炼而得到的。阳明良知之学中,形而上之性和形而下之心是打通的,这个打通基于他在长期道德实践中对于私欲的克治,对于智慧的凝聚,对于境界的提升。理论上的根据是孟子的“良知良能”的自然发用。他的弟子王龙溪对于他最后境界的概括是“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就是说,心中流出的是本心,本心即性。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良知即性”。并且王阳明的致良知,致字即是行字,良知推致之处,就是私欲克治之处,天理流行之处。所以致良知同时即是“格物”,即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王阳明明确把良知规定为“所性之觉”,即良知天理的时时发露,时时呈现,时时为心觉知。良知又在推致的过程中锻炼了善恶是非判断能力。其晚年化境至如黄宗羲所谓“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吴廷翰批评王阳明,而对其良知之学的精髓实未能知。他的批评多由己学出发,显得隔膜、肤廓。

吴廷翰对阳明格物说、知行说也提出了责难:

今人为格物之说者,谓“物理在心,不当求之于外;求之于外,为析心与理为二,是支离也”。此说谬矣。夫物理在心,物犹在外,物之理即心之理,心之物即物之物也。(《吴廷翰集》第45页)

吴廷翰又说:

“致知在格物”,格物只是至物为当。……分明使致知者一一都于物上见得理,才方是实。盖知已是心,致知只求于心,则是虚见虚闻,故必验之于物而得之于心,乃为真知。此正圣贤之学,所以内外物理合一处。(《吴廷翰集》第45页)

这里吴廷翰承认心中有理,此理与外物之理同一。心中之理只有与外物之理验证吻合,才是可以运用之实理。所以,他认为格物就是至物,至物是就外在事物上知其理然后与心中之理验证。这就是他说的“必验之以物而得之于心”,也就是他所谓“内外物理合一处”。只于外物上求理与只于心中求理都是片面的。只求于心,所得为“虚见虚闻”,必须在外物之理上验证。王阳明的“物理在心,不当求之于外”,是是内而非外,陷于一偏。他的根本观点在求理于物而与心中之理验合。

同类推荐
  • 中国哲学的历程(修订本)

    中国哲学的历程(修订本)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其哲学思维在后来的发展中多么宏富博深,人们在对其开端的探寻中也总是感到茫然和困惑。中国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可以说最初都是“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的,在发轫的初期,其形态往往是朦胧的、混沌的,经历过与原始宗教意识、神话形式的若即若离的分化、过渡、转化阶段。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鬼谷子)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鬼谷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生物学家推论:在地球诞生以来的45亿年中,地球生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经历了5次大灭绝,时间大约分别是5亿年前,3.5亿年前,2.3亿年前,1.8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就是地球文明循环说。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过高度文明的生物,然而,全球性毁灭以及亿万年的自然变迁,抹掉了一切痕迹。我们现在迷惑不解的许多遗址、遗物,只不过是有幸保存下来的远古文明的残存物而已。即使是现代文明,也是几经毁灭性的劫难,当代人类也只是那些幸存者的后裔而已!
  • 老夫子品评鬼谷子

    老夫子品评鬼谷子

    鬼谷子(约前390年~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蝉,春秋时期卫国朝歌人。世人皆认为他常进入云梦山(今河南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又隐居于清溪之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先生。有《集解》徐广曰:“颖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鬼谷子是先秦诸子之一,他精通数门学问,创立了纵横一派学说,并由弟子发扬光大,与当时文化衍生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合起来称为九流十家。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水帘洞箸《鬼俗子》书三卷,流传于世。
热门推荐
  • 人生何处无苍穹

    人生何处无苍穹

    有人说高中的恋情是最纯最美好的,高考是首个决定人生方向的考试。高中的同学是最交心的故事从几个高中同学在一场庆祝大学毕业的聚会讲起。高考后就各奔东西的他们,在饭桌上带着读者进入几个主人公高中到大学的酸甜苦辣青涩回忆,首档写实主义青春言情小说,三对高中情侣,一个追梦少年,两个家庭变故。拒绝打胎,拒绝老套剧情,正能量,小清新。“天涯何处无芳草,人生何处无苍穹"
  • 一抹灵杀

    一抹灵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好比是人间的警察,专为鬼域维持秩序。那些违反鬼域规定的鬼魂一旦骚扰人间或者扰乱鬼域秩序,都是他们修理的对象,对于这些胡作非为的鬼魂,他们有绝对的处置权。这群人被人们称作“驱灵人”。
  • 剑侠情侣

    剑侠情侣

    讲述了出生于武林世家的飞剑和情刀二位,少年武学奇才,同时又是青梅竹马,二人一起行走江湖,又会产生怎样的浪漫爱情故事呢?又是如何,与武林恶霸,进行斗智斗勇?又会怎样,应对武林邪派阴谋诡计呢?又会遇到,怎样的生死险境呢?
  • 社会新闻报道实务

    社会新闻报道实务

    本书介绍了社会新闻的特征及功能,社会新闻的发展,社会新闻采访技巧,社会新闻写作技巧,社会新闻评论写作技巧,社会新闻的编辑,社会新闻热点报道技巧,社会新闻的播音与主持等基本知识。
  • 极武战神

    极武战神

    百般阴谋,万般算计,一切都难以逃脱那轮回的宿命……曾经的背叛,都应该被惩罚;所有的痛楚,都应该被加倍的偿还;所有的错误,都应该付出代价……一个卑微的灵魂,在偶然中崛起,一凭着部残缺的功法与一尊逆天的战魂一步一步走上世界的巅峰!古怪离奇的世界,热血沸腾的战斗,还有激情缠绵的柔情,一切尽在极武战神……等级设定:战士、战灵、战宗、战师、战将、战帅、战候、战王、战圣、战神。
  • 洛克王国冒险战记

    洛克王国冒险战记

    一名学生,进入了洛克王国,他又能卷起什么风浪、
  • 武道天尊

    武道天尊

    大道有三千,天亦有道,武亦有道,剑亦有道,三千大道,取其之一,修炼至极致那便是天道。
  • 剑武九州

    剑武九州

    一代武侠绝剑称天下,匡扶正义为江湖做出很多有益之事,可众武林中人很多人不解,甚至阻碍与相争。众多事且看全书。
  • 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

    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

    《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从哈佛大学进行的心理课程出发,通过精彩的心理测试、有趣的故事以及科学好玩的实验等,让人们轻松地体验从其他大学或心理学机构学不到的趣味心理课,从而让人们在简单的学习中得以升华,重新审视自身的心理、行为模式及人生走向。
  •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学习本书内容,主要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范畴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