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600000090

第90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3)

“太无”者表示它是本体,非具体,而本体不落有无之对待。此不落对待而绝待之本体相对于先天后天来说是中天,中天表示先天即在后天中。它的方法论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三兼举,不一不异。

方以智关于太极的这些描述,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本体与万物的关系的思想,也与方氏家学一脉相承。他的太极二仪四象八卦一时具足,三百八十四实有者中皆有虚无者存,与王弼关于大衍义的思想是一致的。不过王弼强调一是多的根据,一是多发生作用的所以然;方以智强调的是一即多,多即一。这一思想与理学家讲的“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也是一致的,不过理学家多就道德立论,方以智则用之表达他纯形上学的观点。

在方以智这里,太极是天地万物的统括,天地万物的总体。总体不是个体的机械相加。太极是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互相关联、个体不能孤立地在其中活动的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又是万物的统辖和主宰。方以智说:

谓之本不动者,非静也,於穆不已也。几先知几,贯则为一,小其大,大其小,虚其实,实其虚,而无大小虚实矣。并无三征矣。生成合,生成分,分合合分,分即是合。听百家之各专互胜,而统常变之大常者,通自在也。知所以之天,以安其不得不然之天。(《东西均·三征》)

就是说,太极本体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的,它超绝动静,它在万物运动之先,又在万物运动之中。当然这个“之先”,不是指时间上的,而是逻辑上的。它离一切法,而贯一切法。它是万物大小、虚实、分合的根据,但这个根据实际上没有参与具体事物的任何活动,而是任万物之自为。万物之自为而共成一太极,这就是“听百家之各专互胜”。太极以不统而实统之,它知万物之必然,而安万物之不得不然,非有任何造作于其中。它是或舒或卷自在无碍的。所以方以智的太极本体是形式的,不是有实际内容的;它是思辨的产物,不是实证的存在。太极不是万物的集合,也不是万物的来源,它是对万物做总体性思考而得到的一种慧识。这个慧识表明方以智已突破实证存在的层面而进入形上学领域。

3.“所以”在方以智这里,万物的存在和性质都是有根据的,都有它的“所以”。太极是一切存在的根据。太极是最高的“所以”。他说:“深表两间之所以然曰太极。”(《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在他看来,万物都有其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出于其本性,不是外在的东西给予的,也就是说,万物“莫非然”。而此“然”背后有“所以然”。太极就是“莫非然中之所以然”(《易余·绝待并待贯待》)。这个“所以”既用来表说本体,又用来表说事物间的联系,而在表说本体中,它既指宇宙论的本体,又指本体论的本体。因为具体物既是有起始的,又与他物“共成一天”;既可以把它看做一个被生的东西,又可以看做一个独立不依的存在;既可以把它看做无目的、无意欲的气化物,又可以看做有性格、欲望与意志的能动体。因为“所以”有许多不同的规定性,故每一种规定都有不确定的性质,都可以说不得已而名之。方以智对“所以”的描述,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的:

推论“所以”,始以一卵苍苍为太极壳,充虚贯实,皆气也。所以为气者,不得已而呼之。因其为造化之源,非强造者,而曰“自然”。因其为天地人物之公心,而呼之为“心”。因其为生之所本,呼之为性。无所不禀,呼之为“命”。无所不主,呼之为“天”;共由曰“道”,谓与事别,而可密察曰“理”。(《易余·目录》)

“一卵苍苍”,即浑天说之宇宙,宇宙间之物皆以气为基元,故气即“所以”。因“所以”为万物的根据,故为造化之源。而“所以”对于具体物的支配和统辖是无意志和目的的,故又叫“自然”。“所以”无私意造作,并且对万物一例看,无轻重厚薄之别,所以又叫“公心”。因为“所以”乃一物之本质属性,故称其为“性”。其他“天”、“命”从主宰、禀受言,“道”、“理”从共由、条理言,各有所谓。以上这段话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全面描述了作为万物根据的“所以”。这些侧面合起来,就是“所以”的属性与功能。这里的“所以”实际就是太极。但太极与“所以”在语言上担负的表达任务不同。有时“所以”等同于太极,如方以智说:“以故新其号曰‘太极’,愚醒之曰‘太无’,而实之曰‘所以’。”(《东西均·反因》)但二者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功用。总的说,太极重在言本体,“所以”重在言根据。“所以”指现实的功用,而太极则不能发生现实的功用,它表示逻辑关系。也可以说,“所以”是太极的使命的担负者,它是太极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

方以智的太极观念,是儒释道综合的产物。从儒家说,方以智受邵雍、周敦颐和朱熹的影响最大,他曾说:“邵子以太极为无名公,最妙。周子论始终、虚实、有无、道器之大纲,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有之前为无,无之前为有。……有卦爻与无卦爻对,而太极无对也。”(《东西均·三征》)这里对邵雍、周敦颐“太极”概念的吸取甚为明显,方以智的太极即太无的思想,受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影响;太极与两间之物即一即万、舒卷自如的思想,受周敦颐“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及朱熹“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的影响,但清除了周敦颐“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宇宙发生论因素。方以智关于太极的思想也受了佛教华严宗的影响,他尝说:“华严归于事事无碍法界,始结一真法界。”(《东西均·全偏》)一真法界即太极,事事无碍法界即万有。一真法界即在事事无碍法界中,一真与万有自在无碍。

4.太极与心方以智认为,太极虽是本体,但犹落第二义,若从大地本无一法,亦无本体,破一切相,破一切名言的立场说,一切惟心所转,故太极亦可说是心。

心在方以智这里最主要的意思是三个,其一为代表事物生生不已的势能,这个意思的心主要说其“生”。方以智说:“气生血肉而有清浊,气息心灵而有性情。本一气耳,缘气生生,所以为气,呼之曰心。”(《东西均·尽心》)意为,人之形体与精神皆为气所生,气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存在;而描述气之生生不已的性质,以心字最为传神,故心即生生。太极即心,是这一意的引申。方以智以太极为心,亦意在强调人的创造性,他说:

必言心者,贵人也。人能弘道者心,言性以表心,言心以表人也。心兼形神,性则虚而遍满矣。通言之,则遍满者性,即遍满者心,未有天地,先有此心。(《东西均·译诸名》)

心与性为同级概念,而心则能表示其生意与创造义,“未有天地,先有此心”,此心即本体所有之生意,生意乃本体所固有。方以智的心的第二种意思是“精神实质”,这个意思的心和“迹”

相对。方以智的意思是,对于任何事物,要把握他的精神实质,都要通过它的外在迹象,但又不能拘泥于迹;忘记迹,抛弃迹,正所以把握心。方以智说:

佛心,佛也;佛法,魔也。魔者,佛之先锋也。及乎无魔,并无佛矣。本无实法,非可执一法也。(《东西均·尽心》)

意思是,佛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佛,表现佛的精神的佛法,则是方便设施,也即权法。如执著于权法,以权为实,佛法即是魔障。但掌握佛心,必须从佛法上认取,及至无佛法,佛心亦不可见。但须知法本方便,不可执为佛心,执著佛法正所以失去佛心。将佛心和佛法所表示的关系推广至纯哲学方面,方以智用“神”和“迹”来表示精神本质和外在表现的关系。方以智说:

神而明之,不可迹也,迹迹者泥,不泥则迹亦神矣。偏言迹,其神失;偏言神,其神亦尘。以不生灭之神寓生灭之迹,以增减之迹存不增减之神。以不迹迹,以不神神。(《东西均·神迹》)

意思是,神不是迹,但求神必须通过迹,即迹而不住于迹,透过迹的迷雾来认取神。不拘泥于迹,则迹恰为神;专意于神而遗迹,则神亦为迹。方以智认为,儒释道三教皆为迹,但皆可为见神之助。但现实情况是,儒释道三教学者多泥于迹而遗其神。他大声疾呼:“谁其直天地之气,见天地之心?”(《东西均·神迹》)意思是,使天地之气所生之物皆各遂其生,各极其性,而从中即可见天地的精神,天地的意志。这里又有儒家以物各付物赞天地之化育,物各极其致即实现了宇宙之心的思想。

方以智所说的心的第三个含义是,心是一种识度、一种见解,心的这一义在他后期中尤为重要。在方以智看来,宇宙对于人实际上是一种理解了的对象,它对人显现何种状貌,具有何种意义,给予何种名称,皆因主体的识度而有。宇宙对人主要是一种价值物,这个价值因人精神修养、知识积累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的面貌,它不再是一种实证的具体物,人对它的认识也不再是反映和摹写,而是一种观照。这就是他说的“心以为量”:心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和根据。指出心的这一义标志着方以智思想的转折:由早年实证的科学的立场,转为观解的、哲学的立场。这一转变,使他把宇宙万物看做一种识度的再生物随着观物角度的转变,眼中心中的物也在转变。但在晚年的方以智眼中,所见之物皆充满了苍凉之感,大有世事惶惑、风光不再的意味。由此对所见之物的解释也有了庄子“无端涯之辞”、“以卮言为曼衍”之风。这反映了方以智受佛教影响之后思想的宏通,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晚年惶惑矛盾无可奈何之情。如方以智表达他对世界的总看法说:

一个世界,十世古今,总是一个心,无二无别。华严寂场,万劫不曾动丝毫,则又何处容得内之,外之,精之,粗之,浅之,深之乎?所谓十八空,即真空也,即并空亦空也。似乎汪洋,而不知空至此乃真空极矣。(《东西均·容遁》)

在他眼里,世界可归之一心。世界本体,本来就是华严宗所谓空虚寂灭万古如斯的世界,心与本体世界为一,则不见事物大小精粗之别。由一心乃有此形形色色的世界,内外精粗皆由心造。心与本体世界为一,就是了达真空;而连此空也空掉,则是最后真实。这里表达了方以智得于佛教的最重要之点:万法总由心造,心是万物如此、如彼的根据,而心随人的修养功夫,有不同的识度和观法。任何事物,都可由心的识度和观法而有不同的表现。像太极这样的高度抽象的观念,更是如此,他说:

邈邈言之,则可曰太极,可曰太一,可曰太无,可曰妙有,可曰虚满,可曰实父,可曰时中,可曰环中,可曰神气,可曰氤氲,可曰混成,可曰玄同。以其无所不禀,则谓之为命;以其无所不生,则谓之为心;以其无所不主,则谓之为天。……从此而因事表理,因呼立名,则千百亿名,千百亿化身皆法身也,岂有二哉?(《东西均·译诸名》)

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对于同一实体的不同表述,用以表达本体的不同侧重,而这些不同侧重,皆因心而起。所以方以智说:“世无非物,物因心生”(《东西均·尽心》)。

方以智以一心之识度作为万物变换形式的根据,所以他将心比做甄陶万物的陶钧。他将晚年的重要著作定名为《东西均》,就是要表达他的这一思想:两间之物,生生不息,无一时或停。而万物皆泥,人为陶者,心为运钧,众器不同,皆由心造。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地甄陶众物的过程,无一人例外。方以智称孔子为大成钧,老子为混成钧,孟子为邹钧,佛教为空钧,禅宗为别钧(教外别传意),濂洛关闽为性命钧,经论训话为传注钧,象数、考证、事业、文章为专门钧。世无有非钧者,一有经营,即成匠者,各以其心,甄陶万物。虽有精粗,究不外陶者。这就是方以智的哲学观,也是他的本体论:所谓哲学,就是甄陶万物的现实活动。甄陶活动就是对万物做出某种诠释,这个诠释的根据,就是识度,就是观法,就是心。构成物的实体的是气;形成物的分别的,是心。方以智晚年另一部哲学著作《药地炮庄》的题名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要将庄子这一凉心败火之药,重新加以烹炮,而烹炮此药之薪火,是心,是识。这些都说明,方以智所谓心重在识度之意,这是心最重要的意思。他所谓心,与陆王“心即理”之心不同,更与禅宗“明心见性”之心不同。

方以智的心的这一含义,很大程度上得于华严宗所谓心。华严宗之四法界,理法界是本体,事法界是现象,理事无碍法界是本体现象舒卷自在而不相碍,事事无碍法界是现象界各具体事物互相包合,层层无尽。但最后归于一心。一心又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开四法界。智俨的《华严一乘十玄门》,第九门曰“唯心回转善成门”,其中说:“前诸义教门等,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法藏的《华严经旨归》说:“明一切法皆惟心现,无别自体,是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离心之外,更无一法。纵见内外,但是自心所现。”《华严金师子章》说:“金与师子,或隐若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华严宗虽与法相唯识宗都以心为生起万法的根据,但二者不同。法相唯识宗的心是意识心,重在解释人对事物形成了别的根据,揭示人的“执”的由来:由熏习而为种子,种子为因,识为果。而华严宗讲的心是观法心,心的不同观法可得不同结果。他所重的是回转。它要揭示的是“不执”的由来:知万法唯心回转,无实我实法,故不执。方以智所谓心,可以说对佛教各派皆有吸收,但以华严宗为归趣。他尝赞扬华严宗曰:“岂知华严一乘,即别是圆,无一尘非宝光,无一毛非海印乎?此为究竟当然本然之大道,余皆权乘,或权之权也。”(《东西均·道艺》)他对华严宗,一是吸收其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毛即海印”。另一是以心为回转的根据,一切法唯心所见,“大小随心回转”。

方以智所谓心、所谓识度,强调吸收各种知识和价值观念,经过自己的独特理解、加工消化而后成,所以他特别注重知识积累和跳出具体见闻的局限,他说:

古今以智相积,而我生其后,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也。……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辩难,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通雅》卷首一)

知识是世代探索、积累的,后人实际上都是折中者。方以智个性中对知性活动的喜好,使他对集前人的知识而重新加以衡定充满了自信。这一点是贯穿终身的。他强调须积累而后贯通,贯通靠识度之高明,见解之融通。但具体知识的积累须精密。他非常赞赏明末大儒黄道周的一句话:“吾家物事,切忌笼统,混帐不得。”(《东西均·象数》)

这种对积累和贯通的见解使他不契禅宗屏除渐进积累、直下顿悟的学风,即使晚年在禅宗圣地青原山依然如此。他多次对禅宗提出批评,以宗悟为“鬼话”,贬斥那些不学经典、没有知识、专守一个悟字、除此别无伎俩的禅客。他赞成在广泛积累、融会贯通基础上的悟,他说:

同类推荐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墨家的智慧

    墨家的智慧

    本书以墨家思想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
  •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我们今日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有两层难处。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就是真的,其中错别字又是很多。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功夫。所搜的材料必有很多错误。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记述。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方人的哲学史。
  • 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修订版)

    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修订版)

    老庄意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不但仍在影响着现代人生,而且对现代人生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书旨在揭示和分析老庄意境,以便自觉地扬弃和借鉴它,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论语新得

    论语新得

    本书在编写方法上,选取《论语》中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最为权威的译解,和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或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阐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一部哲学经典,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只要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新有所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从《论语》中读出自己的新得,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语言和指示。
热门推荐
  • 思宇

    思宇

    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相遇,他不过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少年杀手,她不过是一个隐瞒身份的求考士子,十七岁的少侠救下二十三岁的书生,两人身上的秘密被命运纠缠在一起,前朝有明争暗斗,狼虎环饲,后院是儿女情长,相依为命……当繁华落尽,撒手人寰与孤独终老,哪个更幸运?
  • 元始天魔王

    元始天魔王

    元始界,强者林立,高手如云。元始神殿高高在上,众生皆拜元始天王。穿越者聂盘,还在地球时,就无法无天,为报救命之恩,一日手刃五人,成极度重犯。初至异界,便拜“银发魔女”为师,修炼“神武道”。并得魔女赠以神丹,易筋洗髓,脱胎换骨。而那魔女,因质疑创世神“元始天王”,受到“元始神殿”追杀通缉,早成举世公敌!身为魔女传人,聂盘又岂能置身事外?那一条忤逆万神的踏天之路,注定血雨腥风!……我独行于世,举世皆敌。但我从未犹豫害怕。富贵如云、权势滔天、修为盖世,统统压服不了我。我从不欺善怕恶,从不恃强凌弱,从不苟且投降。一路走来,血雨腥风。只手斩尽荆棘,单身辟出坦途,踏上通天大道。我就是聂盘。人们叫我”天魔”。
  • 撞上校草大人,甜蜜萌宠

    撞上校草大人,甜蜜萌宠

    她是一个家世平平,却遇上了他一个夜晚是冷酷杀手,白天是帅气校草,第一次见面,他就拿枪抵着她的腰说:“最好乖乖听我的话,否则……”
  • 单向街002:先锋已死

    单向街002:先锋已死

    《单向街》第二期仍然坚持“纪录、探索、批评”的理念,邀请中国最好的记者、作家,关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写最好看的故事,带给读者沉静、愉悦的阅读体验。林兆华、孟京辉、田沁鑫、牟森,这四位被称为中国当代先锋话剧的代表。……今天,小剧场话剧遍地开花,商业上获得成功,却失去了当年的实验精神……
  • 佛亦逍遥

    佛亦逍遥

    普通第子,如何修成正果。修炼长路看他如何逍遥自在…………佛亦逍遥,希望大家推荐!
  • 半世花容

    半世花容

    花容从未想过背叛复无凉,他要江山,他便倾尽全力达齐所愿,他要美人,他便替姐入宫,而他若是想要他,那便无需任何语言。花容伴他,就算再苦也愿意,可花容不要他以身涉险,他算尽一切替他走最危险的路,却从未想过,他根本不需要他所做的一切……忠犬美人X腹黑王爷,微虐(这是我的目标)PS:其实原定文名是【花容】,但没能申请成功。因为个人原因更新时间不确定,但会尽量多写,仍然求收藏~求推荐~催更更有动力!
  • dnf之羽化飞升

    dnf之羽化飞升

    一个看似平凡的地球少年,无意中感染了卡赞病毒,卡赞如何而来?又有何目的?是‘毁灭纪’的辐射,还是又一个‘转移’?为了心中所爱,少年毅然踏上阿拉德的征途,没有系统的庇护,少年如何完成逆转?拨开重重迷雾,却发现眼前仍是无尽的黑暗!感受着身后伙伴散发的蓬勃战意,少年毫无畏惧!“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开始!”
  • 玉蟾记

    玉蟾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今妃昔比(完结)

    穿越:今妃昔比(完结)

    【本文简介】【为救下异世是亲人的命,她挥剑亲手斩断了自己的爱情!随后而来的是让她几乎丧命的疯狂报复。】穿越就穿越吧,反正成风了。冷宫就冷宫好了,清静!可是为什么这年头连冷宫都这么吃香?一会儿是吃醋的后宫宠妃来示威,一会儿又是嚣张的宫女来跋扈。睡觉也能被人给非礼,而且这些人还都是一个德性,占完便宜拍拍屁股就走人。连最起码的再见都不说一声。他们欺负咱外来的好欺负是不是?--------------------------------------------------------------------------------------------------------------------------------当上官千雪原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要这样不明不白的过下去的时候,现实一层层的在她面前拨开迷雾,她无从抉择。一边是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爱情,一边血浓于水,时空也阻隔不了的亲情。当他们势不两立的时候,她本想两不相帮,奈何早已深陷无法抽身。当大势已定,自己深爱着的男人完胜归来时,她为救异世的亲人,在千军万马面前,在天下人的面前拿起了剑,直指着她最爱的那个男人。挥泪告别,她还下了欠他们的债。回头碰上那双再熟悉不过的幽蓝色的眼眸时,她明白自己也丢掉了最爱的人。
  • 盛世霸宠,前夫的失心游戏

    盛世霸宠,前夫的失心游戏

    她曾经以为自己再也不会遇到他,那个十八岁那年让她的世界毁天灭地的男人。她曾经发过誓,“顾墨沉,你不得好死!”她也曾执着那个男人的手,含泪微笑道,“莫云枫,我等你,等你来娶我。”可她永远都想不到,有一天,爱恨会颠倒,夙愿终成空。那个她念了整整一个青春的男人,莫云枫,眼底含笑,狠厉轻蔑,“苏洛的命,最是轻贱。”而他,顾墨沉,害的她家破人亡的男人,却一次一次的在危急关头为她奋不顾身。命运给了她天翻地覆的人生,也给了她此生都不可求的温暖。爱恨纠葛,恩怨情仇。到底……我们谁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