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800000010

第10章 大一统:中国古代政治格局哲理与实践(1)

人类社会自从有政治国家以来,国家政治格局有两种类型:以地方分权为主的分权政治格局和中央集权主导的集权政治格局。两类政治格局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各有侧重,但都不否定中央权威。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格局是中央集权制和君主集权制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当时的政治格局观念、理论、思维方式统一于一个具有中国政治文化特色的概念——大一统。由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核心是天子(王或皇帝),维护这种政治格局的关键是明君遵循天命、执行君道,正确认识和处理君臣、君民关系,是实现大一统稳定政治格局的根本政治保证。对此,有一系列政治著作详论,主要有《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管子》、《新语》(陆贾)、《新书》(贾谊)、《韩诗外传》(韩婴)、《春秋繁露》(董仲舒)、《说苑》、《新序》(刘向)、《新论》(桓谭)、《法言》(扬雄)、《论衡》(王充)、《潜夫论》(王符)、《吕氏春秋》、《贞观政要》(吴兢)、《资治通鉴》(司马光)等。这里简要论述大一统理论的由来和发展,王权或皇权是大一统政治的核心要素,百官是国家机器的主要成分。

一、大一统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考察大一统理论的由来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国家结构传统的历史和现状问题,需要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论述,这里只是概要地说明大一统观念的产生、大一统理论的形成和大一统政治格局孕育的思维方式。

1.大一统观念的产生

大一统观念产生于尧时代。《尚书·尧典》中说,尧的治理有绩:“光被四表”、“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即以尧为中心,由九族而扩及百姓再到万邦,事实上就形成了大一统系统,这个系统一直延续到西周。成王时,西周天下共主地位已很牢固,邦国联盟国家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大一统又分封邦国,实行既集中又分权的治理结构,整个周朝如此,各邦国亦如此,权力集中于国君又分权给卿室和各级封爵。《史记·周本纪》称:“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周将土地、人民分给先王之后、开国功臣以及亲戚,分级管理。各封国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权:王位可传子孙,可自行选任官吏,财政收支自治。各邦国拥有的权利如此,义务却只有朝觐(汇报述职)和进贡两项。秦汉以后,封邦建国已不普遍,朝觐和进贡却一直实行到清末。这些制度化措施保证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结构的持续不变,与之对立的反大一统的分裂事件虽然也时有呈现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分庭抗礼,但都落败不存,始终没有动摇大一统政治格局。

在西周创立的封邦建国由周天子统一天下,作为“天下共主”与各诸侯国共治也可以说是“协和万邦”,但与尧时代的“协和万邦”已有很大的不同。西周的封国是有很大独立自主权的政治主体,但都认同周王室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服从其统领的体制,即周天子统领各邦、统一治理天下,又给邦国一些实质性自治权,使其具有政治活力。周天子只是定期考察各邦国的治理情况,依考评行赏罚,并不干预封国的日常政务。周天子代表的中央权力宏观上是统一集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各邦国则自治其国,自行其是。春秋时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出现崩坏现象,但五霸及其他诸侯仍尊周,继承大一统传统。战国时代,七雄并立,虽然分立邦国,但各自都想统一天下,大一统观念因而未曾中断。历史结局是秦灭六国,实现新朝的天下一统。秦始皇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各方面都有落实一统之举。如下令统一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行政区划创立郡县制,将大一统继续、发展下来。其中,“书同文字”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功不可没,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巨大,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共同坚守的民族心理基石上立起的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保证思想文化统一、促进政治统一起到深远持续的作用。

2.大一统理论的形成

大一统由一种观念逐步形成为系统的理论,主要源于人们对政治历史经验的体悟和总结。周代末年,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社会剧变,“礼崩乐坏”,大一统政治格局被打乱,社会无序,争战不已,民不聊生。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徒有虚名,“征战自天子出”成一纸空文。战国七雄争统一主位取周代之,秦实现一统天下,消除了诸侯纷争局面。秦朝树立中央集权权威,领三十六郡,人民希望安居乐业。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秦二世胡亥为赵高控制,欲望无度智力有限,拿赵高没办法,自己也胡来,很快在农民起义中招致灭亡。秦亡后,又经过五年楚汉战争,刘邦取胜,恢复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局面,但在国家结构上实行一国两制形式,即郡县制与邦国制并存。汉景帝时,一些诸侯王觊觎中央权力,有识之士建议削减诸侯实力以免后患。晁错、贾谊均持此议,景帝不忍,拖着任其坐大,终于吴楚七国借口“清君侧”,发动叛乱,试图夺中央大权。景帝还不清醒以诛晁错平息叛乱,结果,封堵了忠臣谏议之言,诛晁实为诸侯报仇。教训至深,为时晚矣。

董仲舒眼见晁错冤死,亲历了这一灾难政治事件,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从理论上深刻反思和研究,遂得出建构大一统政治格局是唯一正确选择的结论。他从《春秋公羊传》中找出“大一统”的概念,以解《春秋经》中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这句话论证“大一统”的必要。他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谓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传原文“大一统”是指统一历法,董仲舒却以“六经注我”方式利用经传表白自己的意图,发挥自己的思想。董仲舒在“元年春王正月”这句话上阐述了这样几个重要观点:一是解“元”在天地之前,为宇宙本原,提出了董氏独具匠心的“元一元论”宇宙观。二是指出“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王本也”《汉书·董仲舒传》引《举贤良对策一》。皇帝元年即位伊始,就要正本,树立正气,为天下表率。三是讲春代表天,在王之前,王之后言正,为政宜正,原则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四是大一统指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政治、思想都统一于儒术。可以说,大一统理论的形成,董仲舒通过皇帝首肯昭告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作为一种思维原则和方式为后世代代相传继承弘扬,对于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都至重至大。

3.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政治观念和政治思维方式

“大一统”在政治上巩固了汉朝统一政权,在思想文化上影响深远,在民族心理上成为不可动摇的政治伦理共识和政治文化认同。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大一统”作为中华政治文明的表征,成为中华民族之自信自豪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思维方式方法。

政治统一是大一统观念和理论的核心,它作为民族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和捍卫国家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主义意识和分裂活动。历史上,谁闹分裂、挑战中央政权,谁就是********,民族败类,不齿于人民的奸贼。汉代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刘濞、唐代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就是这样的********、民族败类,不齿于人民的奸贼。历史上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传统。东晋时祖逖北伐如此,南宋岳飞如此,陆游亦如此。时至今日,那些搞分裂——不论是民族分裂还是地区分裂——的势力和代表人物,都受到海内外所有华人的同声反对,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动都是徒劳的。李****如此,陈****也如此。

汉代朝廷打造大一统帝国的实践催生出大一统的共同理念和信念,并同时产生了一个政治中心、一元领导的观念。这个中心就是首都、首都里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的首脑——天子、皇帝。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政治领导、主宰人物,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权力,其合理合法性取决于全国臣民是否拥戴,而全国臣民对皇权是否认可是否拥戴,又要看皇帝的言行是否正当,是否可以做全国人的榜样,即“身正”的明君。明君即以身作则,“身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身正的前提和基础是心正。皇帝心正身正,会使社会风气正,否则,社会不正之风就会盛行。董仲舒深知此中至理,因对汉武帝劝言“敬小慎微”。他说:“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之毫厘,驷不追及,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虚心下士,观来察往,谋于众贤,考求众人。”《春秋繁露·立元神》。好多史实表明,皇帝小不敬、微不慎,酿成巨祸,救不及矣。何止皇帝一人祸福安危,国家、民族之大不幸也。大一统要求以国家、民族为主体的整体统一思维,表现为大政方针统一,指导思想一元统一。政治思维方式方法统一适应中央集权的要求,因此它长久地保存延续下来,影响深广。

如何看待大一统的理论和实践?首先,我们不要把大一统在古代要求中央集权和君主****集权混为一谈。从现代政治学理论界定,中央集权是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任何时代的国家都有一定限度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君主****集权是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核心,也是大一统的中心,君主****集权与中央集权一体结合是古代历史的必然。其次,我们不要把中央集权同民主共和制对立起来,误认民主共和就得否定中央集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有害的。民主共和要求实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服从中央统一集中领导,服从大政方针的统一要求。中央集权要求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其中包括给地方一定的独立自主自治权,但一定的地方自治、地方分权不容许同中央分庭抗礼,挑战中央权威。1988年9月12日,******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文选》,第3卷,277、2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有中央集权,在存在几个闹独立闹分裂势力的情况下,更要强化而不是削弱中央集权。此外,也不要把大一统同现代化对立起来,现代化越向前进,大一统更要坚持和坚挺,特别是在现代化诱发环境恶化导致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更需要大一统的宏观调控和管制,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调动力量解决问题。

二、天子修身、听谏、任贤——皇权主导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关键三要素

中国古代君主治国理政号称“奉天承运”,以天子自居,虽说承天命,但重在尽人事——维系维护天下大一统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发展注重自己修身、听谏、任贤三个关键性要素。因为,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国家治理同西方不同,西方始终实行法治为主德治为辅治国方略,中国则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因此,奉行“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贯彻儒家主张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方针,以道德典范榜样示范方式,启发人民立德性、树正气,普及良好社会风尚,改造和推进社会发展。秦朝虽然实行法家主张的“以法治国”方针,但也倡导“以吏为师”,作为德治法治传统,延展至今,亦应如是。天子权力至上,万吏之首,理应德高,为全国人之导师,以身作则,示范全国。所谓“众不可户说也,可举而示也”《说苑》卷七《政理》。在古代,儒家倡行君子人格论,君主应为最大最高最完美的君子,要示范于人,就得谨其言,慎其行,以动天地,以感众人。孔子有言:“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几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周易·系辞传》引孔子语。中国历代思想家都重视君主之道研究,其中《荀子》、刘向《说苑》、吴兢《贞观政要》中都有同题《君道》篇,论及君主修身、听谏、任贤三项政治要务是治国理政达致“善政”期求,维持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完美境地的关键性要素。概括一句话:天子要为天下楷模,引领天下人实行实现天下大一统。此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之亮点。

1.修身不辍

君主作为天子不能只做虚拟的天命代言者,更应是副天命,勤政为民的实践者。为此其终身在其位谋其政,应修身不辍才能始终以身作则。

对于君主言行对民众的影响,荀子有这样的论说:“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影)也,仪正而景(影)正。君者槃(盘)也,民者水也,槃(盘)圆而水圆。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导)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荀子·君道》。荀子以仪与影、盘与水、源与流的关系作比喻,指出君主言行对民众言行起导向、组织作用。君主就像水的源头,源头清洁,流出的水也清洁,源头污浊,流出的水也污浊。因此,君道就是君主导航,做民众的榜样。君主能群,就是能把民众组织起来,将民众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君子道德吸引力感召力的道义力量的作用。

唐太宗贞观之初即对群臣述己为君之道,魏徵引詹何言身治国治之理响应。据吴兢追记:“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百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以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政要》卷一《君道第一》。唐太宗与魏徵都认为治国之要在于君主先修其身,为君之道在于先存百姓,益民而不损民私己。其深层体悟在于“民为邦本”的理性认知,安天下先正身,正身要在节制不正当嗜欲上下工夫,特别要以“玩悦声色”、“扰生民”等误国害民历史经验尤其隋朝反面教训的总结为戒鉴。

同类推荐
  •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其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该书就其主体来看,是一部政论性巨著,它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积极的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甄选了《韩非子》最精彩的篇章,对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黑格尔的智慧: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解读

    黑格尔的智慧: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解读

    黑格尔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他认为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他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本书在注、译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讹误。恳切地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热门推荐
  • 降天地劫

    降天地劫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地不稳,主角楚浩天应劫而生,他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最原始的天地有什么?或者什么是没有的?本人新手,请包含,谢谢
  • 错位爱情

    错位爱情

    她和他十几年前从初一开始就互相有好感了,并且在初三的时候表白,可惜阴差阳错造成他们分开十几年。十几年后他们终于相遇并相爱了,可是此时他们身边各有另一半,他们到底该怎么办?这段错位的爱情能回到原点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皇家蜜恋:学渣校草溺爱学霸少女

    皇家蜜恋:学渣校草溺爱学霸少女

    霸气纯洁的舒家千金,由于小时候订下的娃娃亲被迫和冰家二少同居,不知道强吻了舒允多少回,冰晨兮还不当回事儿“又是一对儿欢喜冤家”舒允的闺蜜林喏开心的说舒允却觉得自己上辈子干什么坏事了,这辈子摊上这么一人冰晨兮喜欢挑逗舒允,喜欢看她生气嘟嘴的模样,不知不觉的爱上了她……
  • 你怎知我不喜欢你

    你怎知我不喜欢你

    每个人的高三定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不论你是选择当一个学霸,还是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学渣,这本书是一个半学渣男生与一个半学霸女生的故事,也是两个相互惦念,关心彼此的女生的故事,这更是每个平凡的我们的故事。
  • 血族恋人:猎血公主猎上爱

    血族恋人:猎血公主猎上爱

    简介:掀开寂的帷幕,我看见了那延续几世纪的妖娆、优雅、高贵、永生……邪恶的灵魂,挣脱了束缚,开始这一场神圣的血祭……妖冶的彼岸之花绽放着红色的嗜血的光,拥有强大的力量却不见天日。轻柔的血液肆意跳跃在死亡边缘,空洞的瞳孔慵懒望向彼岸的婆罗。夜是他们的天堂,染血的红唇在浓重的夜色中残忍微笑。银色的十字架透过墨色的木棺,定格在那无尽的生命中……只能在黑暗中存在的灵魂,只能在鲜血里永生的异族。妖冶的嗜血不属于光明的灵魂,迷醉于鲜血的恶魔,血液重生的黑暗种族。被诅咒的长生者,吸取生命的高贵妖君,穿梭于黑夜中的孤独使者,蝠翼石棺沉睡的贵主,潜藏千年嗜血的鬼魅……在黑夜中露出獠牙的高贵种族——吸血鬼。
  • 呆萌男孩爱上我

    呆萌男孩爱上我

    那年,她十六,他孩童大,她笑嘻嘻的说:我救了你,你就当我徒弟吧!那年,他孩童大,他说:就娶你当媳妇吧!那一年,他已长大......哈哈哈哈...等你长大再说吧!那年,他已长大……
  • 灵渺星轴之时之砂

    灵渺星轴之时之砂

    光明没入黑暗的最后一刻,时空的乱流也就此展开。早已故去的人、神、魔都将聚集在此,做这最后的大战!他生在世家,空有天赋,却遭到无尽嘲笑和冷眼,只因他无法修炼。偶然的机会,逆天的因果,接下就会改命,但生死难料!放弃就会平庸,但保得平安!他会怎样选?这是末世,还是初始?世间唯留两行诗:“银带闪烁星辰变,轮回不止砂始源。”“一曲悲歌一觞酒,一株枫树凋落寒。”
  • 有一种手段叫激励

    有一种手段叫激励

    人,这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强大,但实际上内心深处却是十分的弱小和自卑。无论处在哪个层面的人,都会有各自的烦恼,而且层面越高,压力越大,问题越复杂,因此,这世上真正自信的其实并没有几个。因为人的自信都只可能在某个点上存在,在某件事上存在,而不可能在所有事上所有时间上都能自信,因此,人总是在自信和自卑之间轮流转换。人人都有做不到的事,人人都有怀疑、退步和忧虑的时候,此时,别人也不一定能安慰你,能给你以勇气和力量,因此,你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拯救自己,自己调整自己。因此,此时你读一读《有一种手段叫激励》中轻松的激励故事,你就会产生新的能量,就有可能主动化解冲突,振奋情绪,从而获得全新的人生。
  • 九城九界

    九城九界

    缘起缘灭一世寒,落花落雪三生叹,潮涨潮落百世怜,九城九界万生天。这是衍武者的世界,不问成仙,不问化魔,只为不辱剑神之名,小小的肩膀就肩负起整个太初域的未来,坚韧而又决绝。这是个非生即死的年代,不畏血泪,不畏将来,只为踏破红尘路,方得赤子心;饮尽玉白堕,梦宿伊人情;行极世间苦,终筑封神路。当所有的情怀落定尘埃,当所有的过往烟消云散,当所有的呐喊无关彷徨。唯有结局返璞归真——惊觉无尘,而天下无心。
  • 一眼情深:老公别想逃

    一眼情深:老公别想逃

    晴深深是一只五百岁的僵尸,妖娆美丽,心地善良。冷漠是修道世家传人,道行高深,憎恶一切非人。初遇,他在抓鬼,她使计捣乱。再见,她被鬼缠身,他随手相救。“冷漠,我饿了。”晴深深眼泪汪汪地看着沙发上看报纸的男人。“我给你咬一次,你让我做十次。”他抬起头,勾唇。“可以拖欠吗?”她怯怯问道,如黑玉般的眼珠不停流转。十次?她第二天肯定起不来!“可以。”他诡笑,“不过要收利息。”“不懂。”“我教你。”说着,他的大手已经伸进了她的衣服里······【此文另开坑,又名《僵尸小女友:boss让我咬一口》,欢迎收藏,欢迎跳坑,坑品绝对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