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5300000026

第26章 宋元明清时代真理观(3)

颜元反对把书本知识一概视为真理,强调事物事理的检验功夫。他曾痛切地指出:书本上所穷理,十之七分舛谬不实。朱子却自认甚真,天下书生遂奉为不易之理,甚可异也。(《习斋记余》卷六《阅张氏王学质疑评》)颜元认为那种以书本知识为不可改变的真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一个人也不是有了书本知识就算有学问,“学问以用而见其得失”(《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是否真正有学问要通过“用”来检验,颜元举医学知识为例,深刻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譬之如医,《黄帝·素问》、《金匮》、《玉函》,所以明医理也,而疗疾救世,则必诊脉、制药、针灸、摩砭为之力也。今有妄人者,止务览医书千百卷,熟读详说,以为予国手矣,视珍脉、制药、针灸、摩砭,以为术家之粗,不足学也。书日博,识日精,一人倡之,举世效之,岐、黄盈天下,而天下之人病相枕,死相接也,可谓明医乎?愚以为从事方脉、药饵、针灸、摩砭、疗疾救世者,所以为医也,读书取以明此也。若读尽医书而鄙视方脉、药饵、针灸、摩砭,妄人也,不惟非岐、黄,并非医也。尚不为习一科,验一方者之为医也。(《存学编·学辩一》)这就是说,学习和应用应当统一,理论和实践必须结合。也就是强调知识必须通过实行、实用来检验,只有经过实践的认识才是真理。颜元的观点对于反对理学、心学的无用之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八、戴震的“同然”论

清代中期唯物主义者戴震,在批判程朱理学的斗争中,指出理学家所谓的“理”,其实只是少数人主观臆断的“意见”,并不是人人普遍承认的“理”,他提出了“同然”即公共承认的真理标准观。

戴震认为,客观事物的理则是必然存在的、可以认识的,他说:“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耳目口鼻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原善》卷中)由此戴震进而认为,万物的理是人心所共同承认的:天地之大,人物之蕃,事为之委曲条分,苟得其理矣,如直者之中悬,平者之中水,圆者之中规,方者之中矩,然后推诸天下万世而准。……夫如是,是为得理,是为心之所同然。(《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戴震解释“心之所同然”,说: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则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非理也,非义也。凡一人以为然,天下万世皆曰‘是不可易也’,此之谓同然。(同上)“心之所同然”,即公共承认。万世不可改变的,叫做理,也叫做义。没有获得公认的,只能是“意见”,不是理,不是义。戴震把客观真理和主观意见加以区分,这是正确的。但是,戴震认为,“心之所同然”才是真理,这种以共同承认为真理的标准,是不正确的。戴震的“心之所同然”,实际上是非历史的抽象的东西,是在主观的范围内探求标准,是唯心主义的。戴震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和辩证性、不懂得真理是一个过程,错误地把真理看作千古不易的、永恒的,这是形而上学思想。唯物主义者戴震之所以在真理观上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由于他从静观的唯物主义出发,不是把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立体,而是作为静止不变的平剖面去看待的。在他看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仿佛火光照物,光有大小明暗的区别,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有深浅精粗的不同,而万世不易的永恒真理,则是如日月之光的圣人才能照察和发现,为众人所共同承认。由此,他还把“知”和“行”割裂开来,贬低“行”的意义,说什么“重行不先重知,非圣学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权》)。这方面和王夫之、颜元比较起来,显然是后退了。

结语

一、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以及形成谬误的根源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重视真理与谬误的区分,重视对谬误根源的分析。如先秦时代的庄子、后期墨家和荀子就对这些问题有所论述。唯心主义者庄子认为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无法区别的,他认为形成谬误的根源是“小成”、“荣华”,并以此怀疑知识、怀疑真理,同时又追求一般人不可能具有的“真知”,实质上又陷于神秘主义。后期墨家批判庄子怀疑真理的观点,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唯物主义者荀子强调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并认为形成谬误的原因在于认识为局部、片面现象所蒙蔽,他还指出避免“蔽于一曲”,探求真理的道路。王夫之对于真理的客观性也作了明确的论述。一般说来,唯物主义者既承认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也承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佛教从宗教立场出发,十分重视所谓佛教真理与世俗观念的区别,吉藏和“四重二谛”说和玄奘、窥基的转识成智说都以贬低、排除世俗认识为宗旨。他们都以世俗认识为谬误,建构出一套信仰主义理论作为真理,是和一般认识论根本不同的。

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关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也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庄子和李贽都认为真理是有限的、相对的,进而导致怀疑绝对真理、否定真理标准的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是因人因时而异的,即主观的,进而导致否定客观真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在庄子、李贽的论证中,包含了不能以任何个人的主观看法为真理准绳的合理思想因素,因而也具有反对独断论、反对传统观念、反对陈腐教条的作用,而且如果唯物主义地运用和发展这种观点,也不难得出承认客观真理和真理标准的结论,但是怀疑论的立场决定了他们得出没有绝对真理、没有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后来,王夫之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认识到真理是一个过程,并对人类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真理的相对与绝对的统一,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是中国古代真理观的精粹思想。

三、真理标准观的类型和思维教训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的真理标准观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如董仲舒的“引名”说,“名”体现“天意”,所以实际上是以“天意”为是非的标准,这是神秘主义的真理标准观。二是与上一类型相联系,因圣人言论代表天意,又引申为以圣人言论为是非标准。圣人言论体现在著作中,又以圣人的著作即经典著作为是非的标准。三是以自己个人的“心”、“良知”为判别是非的标准,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标准观。四是否认有是非的标准,宣传相对主义。此外,中国佛教学者还宣传二重乃至多重真理标准,认为真理标准有不同层次,世俗认识也算真理,但相对于更高一层的佛教认识不是真理,而是谬误。最后以“无所得”为最高真理。这实际上也是取消真理的真理标准观。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真理标准观的特点是,从神的启示或思想方面去找标准,他们都把真理标准归结为理论问题,否定以感性经验和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他们的以思维为第一性、存在为第二性的唯心主义立场所决定的。他们还往往以善恶论是非,把道德论和认识论混同起来,这是他们的地主阶级立场所使然。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的真理标准观,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感性经验或理性认识为标准,如张载的“共见共闻”说和戴震的“心之所同然”说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以客观事物、行动和行动的效果为标准,如墨子“三表”说中的第三表,从荀子、韩非到王充的“符验”、“参验”、“效验”、“证验”说,直至王夫之的“行有知之效”、“力行而后知之真”说则属于这一类。这两类真理标准观的共同进步性是:在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斗争中,不从个人的感觉、观念、思想和理论中去寻找真理的标准,而是坚持认识来源于感性、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力图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路线去解决真理标准问题。在这两类真理标准中,前一类的有些主张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后一类要远比前一类科学、正确,尤其是这一类中以行动及其效果为标准的思想,含有素朴的实践标准观点。人类对真理的实践标准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王夫之等人的素朴的实践标准观点,是人类真理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里程碑。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最根本的缺陷是,没有真正懂得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夫之等人虽然提出了“力行”的标准,但是,他们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和作用的理解是狭隘的、片面的。他们往往把社会实践局限于生活实践、道德实践,而不懂得社会实践主要是生产活动和阶级社会里的阶级斗争。虽然生活实践、道德实践也是实践内容的一个方面,但是没有把生产活动提到实践的第一位,毕竟使他们的实践标准观大为失色。他们不懂得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他们的认识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他们往往只是这样那样地解释世界,而不是去改变世界。正如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版,第1卷,16页。)。因此,他们都不懂得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而且主要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活动。古代唯物主义者不懂得科学的实践概念,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改造世界的作用,也就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而也都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

[原由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

同类推荐
  •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仙道家、是纵横家的鼻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透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最神秘的真实历史人物。历史上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待机而动。是古今中外领导者、财富人物、外交家、谈判家、企业高管、营销专家的枕边书。习之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时遇明主可兼济天下求富贵。不得时可逍遥一生。
  •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人”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 中华家训(第二卷)

    中华家训(第二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你必定也已经知道,孔丘老师早就不满足于旅游教学的形式,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更加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们,他便决定不再到处闲晃,专门开办一所成功学校。这可是个干载难逢的机会,上了他老人家的课,成功还不是手到擒来之事!你若还是不信,不妨先去试听两节再下定论。瞧!学校已经打出广告:孔氏成功学校,历史悠久(两千余年),师资优良(圣人亲传),免试入学,欢迎试听!没见过孔子拿西瓜刀砍人?居然还鼓动学生去收保护费?放狗咬客人?率众扁人?有没有搞错,至圣孔子何时成了“极道鲜师?本书彻底颠覆你对孔子的刻板印象,在嬉笑怒骂之中,让你深刻领会孔子的微言大义。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热门推荐
  • 30岁重返校园

    30岁重返校园

    再强的王者也有厌倦纷争的时候——适时而退,隐形埋名;重返校园,开启新的人生!我欲低调做人,奈何事不如意,唯有强者回归,重振雄风!
  • 那年梅花开的正好

    那年梅花开的正好

    微波霖霖白烛头阑珊一处在忧愁彩光萦绕孩童上皆慨烟花一曲猴这样与我孤寂黑暗的心理完全不同的诗词,为何总能夺走我的目光,也许只是习惯了黑暗的人久而久之对于阳光来说是多么的奢侈。
  •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化学新探索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化学新探索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本套丛书集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及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套实用工具书。
  • tfboys之魔法守护使

    tfboys之魔法守护使

    平凡的少女叶紫星意外的有了一段奇遇,不但认识了大明星tfboys和几个完美少女,还学会了魔法!这生活简直不要太好。当然,是在不提拯救这个要命的任务的前提下。
  • 废都记

    废都记

    一个质朴得近乎原始的古老庄园的少主出于童性的好奇偷偷的藏在大人的花轿里第一次进了城,然而他意外的与家人走散。多日之后被找到的他沾染上了一种与庄园里面人不一样的气质,父母以为他中了邪请来了巫师。可是答案却不是那样的,因为多年之后的他在自己的婚宴上带着一样莫名的东西永远的逃离了庄园......................
  • 诛神屠魔

    诛神屠魔

    千古仇恨血染红尘,遇神诛神见魔必屠。剑指苍天谁是英雄。万年前,神魔之战中,风之子陨落.........万年后,穿越至现代,看他如何走上逆天之路...
  • exo之遥远的樱花之恋

    exo之遥远的樱花之恋

    樱花树下等待着,本该属于我的一切,已经三年了,你们还回来吗?不管多久,我等着。你们要好好的!
  • 英雄联盟扯犊记

    英雄联盟扯犊记

    大家好,我是贾克斯,一名英雄联盟里的资深英雄!大家一定认为在英雄联盟的世界里,英雄们都是各种牛逼各种虎!就像你们说的那句话:没有最牛逼的英雄,只有更逗逼的召唤师!切,这只是你们现实世界得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罢了,在英雄联盟真实的版本里,英雄们其实...其实...其实一个比一个傻逼,一个比一个没节操,呼——老子的暴脾气,早就想把他们全部抓起来,用皮鞭吊着打,用球棒捅菊花!!呵呵,你们不信是吧?那就和我一起含着眼泪,重温这些真实记录吧!
  • 城市狩猎

    城市狩猎

    《圣经》上说人有七宗罪,骄傲、嫉妒、愤怒、怠慢、贪婪、饕餮、淫欲。当这些罪恶被这座浮躁的城市掩盖之后,人们活在浮躁和罪恶之中。一群生活在城市之中的鲜为人知的罪兽,就像是地狱使者一般出现了。它们再不是神话,再不是鬼魅,而就活生生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荒废的老屋、破旧的楼房、潮湿的下水道、阴暗的地铁隧道,这些都是他们的栖息地。
  • 采桑子

    采桑子

    这是一部讲述满族贵胄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民国以还,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痴迷一生,次子因萧墙之祸无奈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一个世家的败落,一群子弟的飘零,展现出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人世沧桑与文化嬗变,令人掩卷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