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5300000064

第64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关系学说(18)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无欲说。他把欲和性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欲是伤性害德的,必须涤除,他说:“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庄子·庚桑楚》)“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庄子·徐无鬼》)追求嗜欲的满足,增加爱憎之情,那么,心性就会被伤害。因此,只有无知无欲才能保持人的自性,“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无知无欲的功夫就是不失常性,保持淳朴的功夫。《庄子》书中也讲到寡欲,如说:“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庄子·山木》)由此看来,庄子的无欲也含有寡欲的意义。

此外,墨家具有禁欲的倾向。墨家创始人墨子说:“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墨子·非乐》)这是说,仁人们是为天下人设想的,个人绝不追求美色、乐声、甘味和安逸,如果为了这些而亏夺了人民的衣食之财,那仁者是绝不会做的。又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同上)墨子认为,为了求一切人民得食、得衣、得息,必须反对一部分人追求食、衣、息以外的欲望。也就是说,禁欲不是否认欲,不是禁止一切欲,而是禁制一部分人的非基本的欲,以满足一切人民的基本的欲。墨子为了实现这个宗旨,兴天下的大利,还提倡苦行,厉行俭约,在墨者集团内部推行“有力相助”、“有财相分”的“兼爱”主张。

史载极重苦行的宋钘(战国时宋国人)对于欲有独特的看法,《荀子·正论》:“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故率其群徒,辨其谈说,明其譬称,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宋钘认为,人的性情,本来是物欲很少的,可是现在人们都以为自己的性情是物欲很多的,这是误认了。《庄子·天下》也说宋钘“以禁攻寝兵为外,以****寡浅为内”,即以禁攻寝兵为对外活动,以****寡浅为内在修养。墨子主张求得一切人民的最基本的欲的满足,宋钘则认为人本来就是只求最基本的欲的满足,而并不求其他更多欲的满足。这是他们的不同点。

二、汉唐时代欲与性的观念

汉唐时代经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三大阶段。流派众多,其中佛、道两教之盛,为空前绝后,是一重要特点。此时,先秦欲与道的问题,演变为欲与性,即人欲与人性的问题,形成了人性本善、人欲为恶的巨大思潮。其重要学说是,儒家的欲与性对立说、道家和道教的人欲伤害人性说、玄学家的无欲说、佛教的禁欲主义。同时,也出现纵欲主义思潮,佛教有的宗派就宣扬纵欲,《列子·杨朱篇》也鼓吹纵欲说。

(一)儒家的欲恶性善说

约为汉初人作的《礼记·乐记》,最先以天理和人欲对举,文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是说,人生而静是自然本性,接触外物而动是性的欲。外物面前,知觉有所知,这样人们对于外物有喜好和厌恶。人们放纵自己的****不能自我节制,结果是“人化物”,即人被外物所化,而使原来的天然本性消灭了。这里,天理的理指性而言,天理即天性,天然之性。东汉经学家郑玄在《礼记·乐记》注中明确说:“理犹性也。”提出了理即是性的命题。人欲,指一人之欲,即私欲。天理和人欲的涵义后来有发展,并成为宋代的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东汉时由班固整理编纂的《白虎通义》以欲和仁相对举。该书《情性》篇说:“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人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这是援用阴阳两气来说明性情的善恶区分。性有仁,情有欲,是说性、仁是善的,情、欲是恶的。

唐代的韩愈提出了情三品说,情中包括了欲,因此也包含了欲分三品的思想。韩愈认为欲和性并不存在善恶的对立。

(二)道家和道教的欲害性说

《淮南子》一书系杂合各家思想而成,而其中体现得较多的是道家思想。在欲与性的问题上,它继承先秦道家的思想,认为“人之性无邪”(《齐俗训》),又“人****平,嗜欲害之”(同上)。这是说,性是属于自然一部分,清净恬愉,淳朴无邪;欲是接触外物而后发,是害性的。这是道家分****为二元,主****绝对对立思想的继续。

晋代道教代表人物之一葛洪,追求长生成神仙。他在所著《抱朴子》一书中提倡“无欲”为神仙修养的重要方法,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论仙》)这是说,喜怒爱恶嗜欲都是有害的,招祸的,应当以无欲养心,以清净颐神,以求去祸来福。这是把无欲说作为宗教神学的内容了。

(三)玄学家的无欲说

魏晋玄学本无派奠基人王弼,继承老子的无为无欲的观念,在《老子注》中也强调欲与性的对立,认为应当保存自然本性,而无欲是性之所以能保存的唯一法子。他说:“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老子·十章注》)“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又说:“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老子·五十五章注》)必须如婴儿、如赤子那样,乃可以无求无欲。

与王弼同时代的另一位玄学家嵇康,主张以老子和庄子为师,宗奉老、庄的思想,崇尚自然。他还受神仙派的影响,重视养生,提倡寡欲。他在《释私论》一文中说:“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远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通顺,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这里两次提到“情不系于所欲”,就是主张窒情绝欲。嵇康认为,无欲才能明审贵贱,通顺物情,从而不违背大道,于是非无所经心。嵇康在所著《养生论》中还大倡修性得寿的主张,把养生的方法最后归结于“少私寡欲”,这是把老子的无欲思想应用于养生之道,而和神仙家的理论融合在一起了。

(四)佛家的禁欲说和纵欲说

佛教具有极其浓烈的禁欲主义色彩,据《四分律》规定,和尚戒二百五十条,尼姑戒三百四十八条,从不得“淫、盗、杀、妄”,到衣、食、住、行、坐、卧等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其中许多禁条都是严厉的禁欲措施。一些下层僧侣注重实践苦行主义的宗教生活。

东晋后期佛教涅槃学者竺道生,大力鼓倡佛性说。他以佛性为成佛的根据,欲望为万恶之源。性与欲如水火之不容,是绝对对立的。道生认为佛性是众生的本性、善性,也是“理”,即佛教真理,“从理故成佛果,理为佛因也”(《大正藏》,第37卷,547页。)。从理得理而体现为佛的法身。道生认为众生要返归本性,悟解真理,就必须排除种种思欲、****,他说:“既以思欲为原,便不出三界(“三界”,佛教所谓众生居住的世界,分三个层次,即欲界、****和无色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为悟理之体,超越其域,应有何病耶?言佛为世尊者,以明过于世间也。”(《大正藏》,第38卷,360页。)这是说,众生耽于思欲,就越不出所住的病境,相反,佛是悟理的,所以能超越三界,并能为众生所尊。他要人去掉痴爱,无视人身生命。道生还认为惑情是产生一切烦恼之源。他说:“夫有烦恼出于惑情耳,便应观察法理以遣之也。”道生的去欲灭惑,返回本性的说教,其客观社会意义是要劳动人民永远处于被压迫地位,放弃革命的要求,以满足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幻想。

历史的现象是复杂的,佛教提倡禁欲主义,后来发展到密宗竟转而宣扬纵欲主义。密宗的主要经典之一《金刚顶经》说:“主宰诸能调”,“大染欲大乐!”(《大正藏》,第18卷,207页。)女性原来被佛教视为一种严重“祸害”,而密宗却主张:“随诸众生种种****,令得欢喜。”(《大正藏》,第18卷,36页。)密宗创造了一种奇特的理论:“男是智慧”,“女是三昧”(《大正藏》,第39卷,735页。)。“三昧”,禅定。男性表示智慧,女性表示禅定。佛教修行必须“定”、“慧”兼备,女性成为修持“密法”必不可缺的方面,诸如男女“双身”结合,由此而生。可见,佛教既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宣扬纵欲享乐的宗教。

(五)《列子·杨朱》的恣欲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作。其中《杨朱篇》宣扬放恣纵欲的享受主义思想:“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不仅如此,《杨朱篇》甚至提倡放恣纵欲,“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只求满足五官等的欲求,其他的一切都在所不顾。《杨朱篇》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充分纵欲享乐,主要是受生命、名声、地位和财产“四事”的牵制,其实这一切都不屑措意。为了及时享乐,不必虑及名利、影响和将来。

荀子在论述先秦时代纵欲说时说:“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众愚。是它嚣、魏牟也。”《杨朱篇》宣扬动物般的生活态度,是极端唯我主义的恶性膨胀,是腐朽没落的人生观,是对人生的尊严、理想和价值的肆意践踏和毁灭。

三、宋元时代的欲理之辨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于欲应当采取什么态度的探讨,延续到宋代,形成了理欲之辨,即天理人欲之辨。天理和人欲的含义有一个发展过程,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说。就宋明理学来说,所谓天理,一般是指自然的普遍的准则,或必然的准则。所谓人欲,是指个人的私欲。那种普遍可能而又必须满足的欲,如饮食男女是属于天理。那种没有普遍可能因而也不是必须满足的欲,如食求美味,不守夫妇之道而另有所好,则为人欲。宋元时代多数哲学家持理欲对立的主张,仅有少数哲学家主理欲统一论。

(一)理欲对立说

1.周敦颐的无欲说

北宋理学创始者周敦颐,深受道家、佛家的影响,以无欲为学圣的根本功夫。他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无欲是修养成为圣人的要领,最重要的准则,只要无欲就可以成圣人。周敦颐还批评孟子的寡欲说,主张由寡欲而进一步要求无欲,这是宋儒对修养功夫的重要发展,是从儒家孟子的观点转到道家的主张。周氏把人的欲望看为万恶之源,而与封建道德、封建圣贤根本对立,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2.张载的“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的命题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认为,天理人欲是互相对立的。他对天理作了这样的解释:“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正蒙·诚明篇》)“天理者,时义而已”(同上)。这里天是以气而言,气有规律,即是理。“天理”是普遍的大公的准则。所谓“时义”是因时合宜的意思。天理既是普遍的准则。所谓“时义”是因时合宜的意思。天理既是普遍的准则,又是随时适应的。张载认为,天理与人欲犹如光明与黑暗,上达与下达的对立,“烛天理,如向明,万象无所隐;穷人欲,如专顾影间,区区于一物之中尔!”(《正蒙·大心篇》)“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与!”(《正蒙·诚明篇》)天理是光明、大公,人欲是黑暗、小私。人们应当返天理,而不应徇人欲。在张载看来,天理人欲的对立,实是公私的对立。张氏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哲学家影响极大,朱熹就继承这一思想并发挥之。张载还据此明确地以天理谓“义”,以人欲谓“利”,认为理欲之辨就是义利之辨。

3.程颢、程颐的理本欲末和存理灭欲的思想

北宋哲学家二程兄弟十分注重天理。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都是自家拈出来。”(谢良佐:《上蔡语录》卷上)然程颢对于理欲之辨的论述不多,程颐则阐发较详。

程颐认为理欲是本末关系,他说:“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周易程氏传·损》)天理是本,人欲是末。末从本出,人欲是天理流远的结果。人欲胜于天理是天下的大祸害。人们应当损人欲以复天理。

二程还认为理欲是道心、人心的区别。程颢说:“‘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二程集·入关语录》十一)又说:“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忘天德(理)也。”(同上)程颐也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集·入关语录》二十四)天理就是道心,非常隐微;人欲就是人心,甚为危险。人心为人欲所蒙蔽,就忘了天理;去掉人欲的蒙蔽,就能复于天理。

二程极言人欲是万恶之源,程颐说:“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二程集·入关语录》二十五)二程的理欲观是直接为儒家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作论证的。

4.朱熹的“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思想

宋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最充分地阐发了理欲对立观。

什么是天理和人欲呢?两者如何区分呢?朱熹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他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卷十三)所谓天理,就是伦理道德。仁、义、礼、智,而其中又以仁最为重要。仁与天理是异名同实。把天理归结为伦理道德准则,这是朱熹继承二程对天理含义所作的唯心主义的重要发展。

所谓人欲,是指饮食衣着等基本的普遍的需要以外的欲望。“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同上)饥则食,渴则饮,是顺其自然,合乎天理。而要求美味,并非自然的要求,而是个人私意的要求,是为人欲。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公和私的对立,他说:“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中庸章句序》)人人都有人心和道心,即有人欲和天理,公私两者杂存于心中。把人心解为人欲,道心解为天理,朱熹也认为明确区分天理人欲不是容易的事,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由此又提出“天理人欲,同行异情”的命题。“情”,动机。“行”,行事。同样行事,动机不同。有的可视为符合天理,有的却只能算是人欲(见《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这又含有割裂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并为剥削阶级纵欲生活辩护的意义。

朱熹继承二程的人心道心的说法,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人心有为善为恶的两个方面,人欲只是其为恶的一方面。“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上》),“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卷十三)。朱熹由此十分强调灭尽人欲,“孟子说寡欲,如今且要得寡,渐至于无”(《朱子语类》卷六十一)。寡欲还不够,必须无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他认为无欲是人生修养的最高目的。

朱熹的理欲观,就其社会意义来说,主要是,一反对广大劳动人民为改善、提高自身生活的合理要求;二强化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三维护地主阶级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联系宋代以来的历史条件,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消极的。

同类推荐
  •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对《道德经》的解读既尽力合于原文之文体,又不囿于原文之句法而因文害义,力求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予以解读之。根据笔者研究,《道德经》原文在章序结构和思想内容上存在“道”、“德”含混的实际情况(是否由于流传错简不得而知),故对原章序进行了重新排序,使其思想内容更具逻辑性、连贯性和区别性。
  • 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本书分浮生、物语、风情、流光、玄谈五部分,阐述了禅宗智慧。禅在路上,有得而心安,活在当下,云上的日子。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

    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热门推荐
  • 我不是不爱你

    我不是不爱你

    如果上天让我许三个愿望,第一个是今生今世和你在一起,第二个是来生来世和你在一起,第三个是永生永世和你不分离。如果你走了,我会在泪水里爱你;如果你的心死了,我会在生命里爱你;如果生命消失了,我会在轮回里爱你;如果世界消失了,我会在天堂里爱你。
  • 绝世仙尊

    绝世仙尊

    懵懂少年踏上仙途,无奈发现身边美女汇聚的速度竟比修炼速度还要快,刁蛮任性的狐狸精,这是萝莉派,艳绝天下的昆仑四姝,这是女神团体,神秘莫测的青龙女,这是女王陛下……别人的仙途冷冷清清,孤独求索,咱这是带着美女组团出游!范逸很无辜,我是个纯洁的男主,为毛走的是后宫的路数?
  • 创世:英雄崛起

    创世:英雄崛起

    在星际舰队的选拔赛中,常君安因指挥作战失误,被调遣至地球总部,不料发现了当年父亲叛离地球,甚至和星际舰队开战的秘密。星际总部得知后欲先下手铲除后患。最终常君安决定举起复仇大旗,带领一众新兵旧将,向星际舰队开战。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秘密,让这场星际战争变得扑朔迷离。
  • 我和女友在异界

    我和女友在异界

    天空一个炸雷,叶飞和女主角意外穿越到了异界,由于随身带了一块空间玉佩,发现在里面种植药草一天的时间,等于外界一年的时间,有着这个BUG,叶飞......请原谅我是一个狂放不羁的人。
  • 开天之生死劫放弃版

    开天之生死劫放弃版

    穿越了,也许叶云动根本没想到,心中还是庆幸呢?有一天他发现李元霸早就已经穿越了在哪里了。又一天他看到了大神伏羲和女娲娘娘,有来了一个广成子,还说你就是蚩尤的转世。最后面还有一个宇文成都,我擦,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东方的道术,有西方的魔法,有诡异,魔王,争霸,种田,灵魂,救世主、重要的是爱情。可是到底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爱情?
  • 早安,小野猫

    早安,小野猫

    那一天她成为了人人唾骂的沈家弃妇。他姗姗来迟,笑着宣布她是他的未婚妻。又在那一天,她从人人唾骂的沈家弃妇变成了全国最富有的女人。
  • 霸道销魂

    霸道销魂

    贵为玉帝和嫦娥的私生子,虽然拥有帅的掉渣的面容,强悍的力量,却命犯桃花,成了惊天动地的大衰人。在修真的道路上更是独树一帜,为救母亲,摆脱私生子身份,他独霸人界,毁灭鬼界,戏弄妖界,欺骗佛界,欺压仙界。卖毒品,开赌场,拉皮条,杀人放火是他招牌动作。摸你老母,他的口头禅,他就是衰人章遥。当他把玉皇大帝踩在脚底的时候,突然骂道:“天啊,我的父亲到底是谁?嫦娥你也太不守妇道了!
  • 至尊的传说

    至尊的传说

    孤儿的北冥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而且这是一个可以“修仙”的世界。北冥风惊奇的发现祖传戒指,居然有着可以把内丹变化成妖兽的神奇能力。“造物控妖戒”北冥风给它起的名字,有着造物控妖戒的北冥风,在天罡大陆上,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玻璃娃娃太痴颠

    玻璃娃娃太痴颠

    儿时许下的承诺你能记忆多久?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抑或是六十年,七十年,八十年乃至一辈子?大人们都认为孩提时的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承诺,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记得,记得那时,那个夏天,在那棵樱花树下他们之间说过的每一句话……
  • 禅宗的基本常识

    禅宗的基本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禅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禅宗的创建发展,还介绍了许多为禅宗作出贡献的高僧和一些著名的丛林清规的知识以及阐述禅宗文化的各个方面等同时还精选了历代许多富含深刻哲理寓意的禅宗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