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16400000033

第33章 山江苗区的旅游与惧感的文化再生产(5)

旅游人类学家格林伍德认为,一切篡改、伪造都将破坏文化的真实性,滥用“地方色彩”,并把它当作“引诱”,这会损毁传统文化,通过出售地方文化,当地人或旅游操作者虽然从经济上获利了,但从文化上并没有获利。

而国内研究旅游人类学的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商品化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它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地方文化带来好处,如某些地区摆脱贫困生活,并相应的使传统文化得到修饰和重新注入活力,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大多数游客“并不在乎真实性的再造,或舞台化,而在乎好的再造,以满足他们猎奇、愉悦身心的需要和弥补文化真实地带不可进入的缺憾”。笔者的调查也有相似的体悟。

四、惧感的文化再生产

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衡量,我们很难说文化有高低、厚薄或好坏之分。各类文化之间的不同,在于人对于自身“存在”处境自觉的程度,以及出于这种自觉而进行反思,并且试图表达,在自觉和表达之间所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强弱。同时,任何依然还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必然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文化,作为一种过程,是正在出现的,即将来临的。通过再生产的方式,它和所有社会过程一样,是延续不断的。

它为社会行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和与其相一致的语境。”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流体存在。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说明社会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一方面,文化通过不断的“再生产”维持自身平衡,使社会得以延续。另一方面,被再生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体系,而是在既定时空之内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那里,“社会文化再生产”并不是整体社会的结构再造,而是指具体社会场域与个人关系的持续性互动。人生活中的历史也不是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观念中的“社会转型”,而是具体的人通过身体和心灵的实践创造出来的生活本身,而这种生活是特定时代、文化条件的创造和再生产。

民族风情旅游中的文化再生产,现在已经成了一种能动地获取意义的存在。它不再被视为一种文化形态过去所固有的特性,而是被理解成了一种处于现在、关于现在并与意味深长的过去相联结的弥散的、象征的和阐释的建构。这种实践,就集体层面而言,服务于民族复兴,发挥着宣扬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建构针对国内外观众的旅游与文化表演的基础,确立自我认同的象征物的作用。

(一)“神秘湘西”的制作

旅游业是一种很好组织,又容易在经济上获利的产业。然而旅游的开发包含着如何理解文化、如何理解商品、如何理解文化的商品化、如何理解旅游者(购买者)的心理以及旅游产品在整个商品世界的位置等诸多问题,这就使得这种实践活动并非那么简单易行。在每一个旅游中心,制作吸引游客的吸引物都充满着竞争。

旅游开发者主张,在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就在于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因而在开发的内容选择上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这种特色与差异的效果,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时产生文化震撼,文化震撼的强度大小正是旅游部门策划旅游项目的文化心理依据。

“神秘湘西”就是基于以上因素由各方力量向中外游客打出的旅游口号。神奇的山水风光、独特厚重的地域文化、多姿多彩且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不遗余力的炒作,使湘西最终得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知道,任何已知社区的旅游业都是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能够吸引“外来人”的特殊地理特点和娱乐特点相互联系的综合产品。

媒体、政府和民众创作出来的湘西“神秘文化”的代表——湘西三怪——即“赶尸”、“落洞女”和“放蛊”,成为湘西苗寨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这三个旅游吸引物,估计很大程度上都是从沈从文先生的著作中寻得了灵感:“……但蛊在湘西却有另外一种意义,与巫,与此外少女的落洞致死,三者同源而异流,都源于人神错综,一种情绪被压抑后变态的发展。因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分别,穷而年老的,易成为蛊婆,三十岁左右的,易成为巫,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

“……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1.赶尸

人们关于赶尸的讨论,在湘西之外流传很盛,游客都带了看“赶尸”的向往来到湘西,但是“赶尸”这回事,就是湘西人自己也讲不出所以然来。我在田野调查期间,也总是被追问:“你调查到湘西赶尸的事情么?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它真的存在么?”

人们传说“赶尸匠”是湘西民间特有的行业,能够领着一群尸体在夜里赶路,路上有“死尸客店”,店门一年到头都开着供“赶尸匠”和死尸住宿。赶尸匠要通过种种苛刻的考试并学会画符和别的一些技能。

还有的旅游网站在亮出这些说法后,又给出奇奇怪怪的解读,推动大家的好奇心。

从事苗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人倾向于认为苗族的巫师有“赶尸”的技能。老洞苗族的本地导游就这么跟游客介绍:“去年我们寨子刚开发的时候,就有一位法师应了游客之请,表演了一场赶尸的法事,半夜时分在一个山洞将他已死去的父亲从墓里赶出来,让他走了几步。后来这个法师被乡邻指责拿自己的先人开玩笑,他就不敢再做表演了。然而,我们苗乡确实有能够赶尸的能人。当家里人出去好几年没有音信时,家中人挂念,就会请法师赶尸。有一个男孩子到浙江打工几年没有回来,爹妈也没有得到他的信息,因此担心儿子死在外头了,就请了法师在家里赶尸。那个男孩在外地,梦里连续几天都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于是就辞了工往家赶。他赶回自己的寨子时,已经是晚上了。于是他到家门口敲门,喊父母亲开门。父母亲吓得要命,后来让他在门外伸手进来,摸到有热气,才确认是自己的儿子。之后这个儿子再也没有到外面去打工了。他就是在家里做了赶尸的法事才回来的。”

有趣的是,2005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10套两次有摄制组专程到山江苗寨拍摄关于“赶尸”的探秘节目,其中也的确拍摄到了一些至今还不能解释的现象。

这些节目的播出,立刻引起国内外颇大的反响。

神秘现象是否存在不是我在这里想要探讨的主题,但是当我们仔细推敲这些耸人听闻的宣传材料时,在查无实据的种种话语背后,我们能隐隐看出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合谋关系。在网络版中,有一份“纪实”报告,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湘西“赶尸”的情形,这里引用部分文字,权当一说。

关于赶尸的许多文字让我们看到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细节的描写,但是其情其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大可信度呢?在我的田野调查记录里,这一部分含糊不清,内容很少。这并不是我没有就此事与不同的信息提供人探究过,而是本地人对于这项事物也只能“语焉不详”。我们推测,该情境的文本出现更多出于一些实际效用的考虑。

有一位访谈者对于苗族赶尸的起源给出以下说法,或许我们不应该完全排除一些苗族知识分子精英出于民族发展经济的谋略而在此环节中的创造才华:赶尸作为一种民俗事项,是巫术的一部分。相传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语:爷爷)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阿普蚩尤对身边的阿普军师说:“我们不能丢下战死在这里的弟兄不管,你用点法术让这些好弟兄回归故里如何?”阿普军管说:“好吧。你我改换一下装扮,你拿‘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督催。”于是阿普军师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对着那些尸体大声呼喊:“死难之弟兄们,此处非尔安身毙命之所,尔今枉死实堪悲悼。故乡父母依闾企望,娇妻幼子盼尔回乡。尔魄尔魂无须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

网络上还有人写文章就有无“赶尸”、如何“赶尸”的文本进行煞有其事的争论。恐怖小说关于此一题材的挖掘也为这股“赶尸风”——神秘湘西的制作推波助澜。这些讨论中,出现了一些研究赶尸的所谓“内行人”,他们基本上认为:“赶尸”是件恐怖、让人匪夷所思的奇风怪俗。赶尸这一行太诡秘了,没有人说得清。它就像一个神秘的盒子,没有人知道开关在哪里。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把它打开了,可是,里面的秘密早已经腐朽,已经自消自灭,成了后人永远的猜测。至少在目前,这一行当已经失传。

我们或许在此还应该加上一句,“或许,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当然,“赶尸”或许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之说,它至少表明了朱砂在人们民俗生活中的运用。据说湘西古来盛产朱砂,朱砂又具有多种药理功能。

同类推荐
  • 国学与领导智慧

    国学与领导智慧

    “阐旧邦以辅新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书旨在融会古今,古为今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阐发,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文化,以此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智慧,锤炼领导干部品格修养,塑造领导干部个人魅力。
  • 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本书共八部分,叙述了古代体育习俗的形成、军事色彩浓厚的春秋战国体育习俗、粗具规模的两汉体育习俗、大起大落的两晋南北朝的体育习俗等内容。
  • 弟子规新读(第二版)

    弟子规新读(第二版)

    本书是一本解读《弟子规》的蒙学读物,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并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立意,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和一些生动的典故,深入浅出地介绍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精髓,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范本。可供中小学生参阅。
  •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砘表作五十四个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是迄今为止银川市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
  • 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

    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

    本书是“元亨文存”系列之一,为客家族群研究,选取《客家圣典》全书,以及《客家文化史》等的精粹部分,讲述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填补了世界民族大迁徙中所缺的另一半,将文化迁徙激活的客家式的命题,提升到哲学的、人类学的理论高度;把客家民性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热门推荐
  • 冥灵传

    冥灵传

    被称为渣渣的红发少年唐雨,被迫与天才灵师伊维、传奇灵师后裔羽汐组成三人小队。在最强灵者导师纳尔扎的带领下,唐雨是否能甩掉渣渣的称号,灭冥的征途又会发生什么,唐雨最终会变成什么,请跟随藤少一同闯荡冥灵世界。灵师级别:灵羽、灵虚、灵轻、灵广;冥物级别:冥顽、冥虚、冥灵、冥使、冥王;导师级别:灵育导师、灵长导师、灵者导师。
  • 穿越一世倾心:娇妻公主太撩人

    穿越一世倾心:娇妻公主太撩人

    一位少女穿越了,她将遇到谁呢?会是太子么?还是......
  • 神剑天宗

    神剑天宗

    无限大的世界里隐藏着无尽的秘密。能力者、人类、修仙者、纳粹、炼金术师、地底人、海底人、古代种、妖怪、异兽、外星人。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鲜为人知的人在做着不可为人知的事情一个不是孤儿却没见过自己父母的少年追寻着父母的足迹,在超能力者的世界里闯荡、成长、称霸!但是总有更多的艰难险阻出现在他面前,实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坚毅、努力、不放弃才能笑到最后。
  • 羽落辰凌初念夏之百荷赋

    羽落辰凌初念夏之百荷赋

    她入宫为妃,却被他欺负,腹黑,毒舌,他无一不在行。她的真实身份,并非丞相之女如此简单,而他,也并非世袭得来的皇上,身份之谜在二人相遇后慢慢揭晓。“死皇上,死皇上,明明知道我不擅长针线活还让我织他的龙袍,看我不整死你!”苏念夏叨叨到,在那件衣服后面缝上了个大大的“寿”字,看着自己的完美杰作,苏念夏哈哈大笑,但她没注意到,有人走进了她的院落,那人问到:“爱妃,何事让你如此开心。”苏念夏听了,连忙接道:“没什么,皇上,你听错了”“是吗?”他一把抢过那件龙袍,看到那个寿字,脸一黑,欺身而上,道:“爱妃,你可知道朕死了,你也要陪葬的哟。”
  • 爱了就是一生一世

    爱了就是一生一世

    所谓双生,就是他死我也死,他活我就活。冥冥之中的红线牵引着,几千年才能造就的双生人。他们可以带着记忆转世,但必须找到对方,相依为命活过50岁,方能转世。
  • 王爷的甜心小萌妻

    王爷的甜心小萌妻

    作者:“叶小芙你真是够了,你从哪里看出来被他爱上会很幸福。”叶小芙:“你管我!”。作者:“你牛,我走~。”叶小芙:“不要嘛,人家说还不行么!”作者:“说!”叶小芙:“因为师父和师娘啊!”作者:“这跟他们俩个有半毛钱关系啊?”叶小芙一脸正经:“因为师父很帅啊,而且超级爱师娘的,师娘说她很幸福哦。然后东方曜也很帅,所以他要是爱我的话,那我肯定也会很幸福的……”作者无语中……这是什么逻辑……还有小芙的师父师娘,你们徒弟这样真的好么!!!
  • 相思染红豆

    相思染红豆

    他是颜氏集团的唯一继承人,为了他青梅竹马明恋的对象,招惹上一个他惹不起的女人。“颜策,你爱过我吗?”顾以涵看在躺在血泊中的颜策,痛心的问道。颜策有些吃力的回答问题,顾以涵却一句声令下,“这个男人,有什么得罪了师傅,我替他扛!将他带走!”颜策不后悔遇上她,却遗憾,当初的话为何不早些表明。医院的急诊室:“十少,我们已经尽力了。”“五儿,他失血过多,救不活了。”顾以涵瘫痪的坐在地上,她最终还是晚了一步,晚了,晚了。他失去了记忆,她被强制性的催眠。她在笔记本记上唯独留下这样的一句话——给颜策一个孩子,像当初的顾以涵一样。他们的再次相遇,再次的,再次,会如何......
  • 风花雪月情难枕

    风花雪月情难枕

    他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为了这只羔羊,曾经含情脉脉,当吃定她时,就丢弃了全部伪装,一任她救命的声音在自己的心灵山谷回响,他却快意地为爱在荒原嚎叫,将如花的羔羊以爱的名义搂在怀里,填进嘴里,肆意地啃噬,也许只有血液交融在一起,他才能确定他的猎物不再逃跑,会乖乖地待在他的领地。
  • 你是命运恩赐的宝藏

    你是命运恩赐的宝藏

    充满了暧昧与悲伤的一夜,她打算做一次大胆放荡的女人。“我宁可找个妓女做,也不要你。”他冷冷的回答她。原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再有相见之日的两个人。在她一次意外受伤,竟又扯上了关系。他是霸气可恶的禽兽,用冷漠和无情伤害她。她是他的专属情人,却不是他爱人。无法拒绝的开始,无法抗拒的结束。
  • 在哪里,有一片炽热的土地

    在哪里,有一片炽热的土地

    曾经有部电影里有那么一段话,“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只要最后是你就好。”在地球的那么一个角落,住着有一群炽热的土地,养育这一群心怀炽热的人们。没有华丽耀眼,只是他们都认定这是他们开始和结束的地方,游牧开垦,是他们的生活,山间悦音是他们的音乐。我写这部小说主要是提醒我自己,不管自己在哪里,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哪儿,那些淳朴而憨厚的笑容,只要最后是他们就好。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村庄里人的生活,一个在那里长大的小男孩,出去打拼后,回来之后对这片土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