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37800000012

第12章 生死无常——中国历史上武将之死(1)

盖世奇才吴起:凄凉谢幕,不得善终

一个盖世奇才,一生功勋卓著,无与伦比,结局却凄凉谢幕,不得善终,既可歌可泣,又令人唏嘘不已!悲哉!吴起!

吴起是春秋战国之际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吴起初为鲁将,前412年,齐军攻鲁,他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

前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5万魏军击败了10倍于己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才哭。”

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前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同时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秦国,兵威四方。

前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这个品德备受非议的一代名将就这样凄凉谢幕。

杀人如麻的白起:终死于诬陷

秦国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以善于用兵而闻名。白起年轻时就表现出超人的军事才能,攻城掠地,屡战屡胜。《史记》记载,白起率军攻打韩国和魏国,杀敌24万,俘虏了魏将公孙喜,占领了5个城邑。又进攻魏国,夺取了大小城邑61个。在以后的几年中,白起多次进攻赵国、楚国,占领了数十个城邑,还攻下了楚国的都城,改为南郡。后再次进攻魏国,俘虏了魏国3员大将,杀敌13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把贾偃的士兵2万余人淹死在黄河里。后又进攻韩国,占领了5个城邑,杀敌5万人。从以上战役粗略统计,白起指挥军队杀死敌人40余万人,不难想象当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情景。

历史上白起打得最好的是长平之战,当时赵国和秦国交战,赵国派老将廉颇带兵。廉颇老谋深算,修筑了坚固的壁垒,固守不战,使秦国没有机会打败赵军。于是,秦国采纳了范雎的反间计,说什么秦国人不怕廉颇,就怕赵括。这个糊弄小孩子的伎俩竟然令赵王信以为真。事实上,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擅长在战场上用兵,就连他父母都不相信他,说他领军必败。可赵王求胜心切,认为廉颇没有进取精神,就让赵括代替廉颇担任赵国将军。赵括到了军营以后,就把廉颇制定的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部都加以改变,并且大规模撤换军队中的军官。赵括的做法,在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秦军的范雎一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暗中派出白起担任秦国将军,并且严令军中,谁要是泄漏白起担任将军的消息,处以极刑。白起知道赵括在军队中的做法以后,就派出一支部队,假装战败,引赵军前来追击,暗中另派一支军队去截断赵军运粮道路,并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围困起来。赵括的大军就成了孤军,他们守了46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几次出战都被击败。被困赵军饿得实在撑不下去了,赵括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出击,企图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战斗中,赵括被射死。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的消息,40多万人纷纷投降。更为可悲的是,这40多万赵国士兵,全被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这就是有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个心胸狭窄的说客,长平大胜使他心生嫉妒,怕灭赵之后,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无法擅权,便以巧言断送了白起宏伟的军事图谋。白起因此与范雎有隙。

可是秦国罢兵后,赵国不但不愿意献城反而展开了连齐抗秦的活动。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统兵攻赵,但遭到白起的拒绝。白起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却不懂得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于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秦军攻势受阻,将卒多有伤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统兵,但白起认为此次必难成功,遂托病不行。范雎此时用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伤亡惨重且主将郑安平率2万军队降赵。孤注一掷的秦昭王亲临白府对白起说:“你就是躺在担架上也要为寡人出战。”熟知兵家之道的白起看出残局无法收拾,坦诚劝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战机。昭王不听,反认为白起有意刁难,加之范雎乘机进谗,于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号爵位,贬为士伍,并强令他牵出咸阳。

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个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金陕西咸阳东北处)时,秦昭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下而至此哉?”过了很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死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引剑自杀。时为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尊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

白起戎马一生,勇谋兼备,长于野战进攻,料敌用兵,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功勋。但其杀戮无度,战必求歼,多遭人忌恨,终死于诬陷。

铁骑飞将李牧:李代桃僵,功臣末日

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被派住北部边疆,镇守雁门,抗击匈奴。他到任后,以武将身份代行地方行政事务,设置官吏,建立衙门;岁税一律收入他的府库中,由他支配,用作军队的费用。他每天杀牛羊犒赏士卒,并亲自教练兵将骑马、射箭,搞对阵演习;又经常派出探骑,打听敌人的动向。他对士卒也能同甘共苦,处处照顾得十分周到。只是有一点大家很不理解:他只准士卒坚壁自守,还特别为此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士卒,凡看到匈奴人入侵抢掠,必须迅速赶回,保护营寨,不准与之交锋,如不听令,擅自出营捕捉匈奴者,斩!”所以每当匈奴入侵,李牧都叫部将发出信号,他的士卒一见信号,都飞快跑回营寨,无人敢擅自与敌战斗。这样过了好几年,赵国边疆虽然常遭匈奴侵扰,但由于匈奴人搞不清李牧不出击的原因,不敢深入边境,当地百姓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不过匈奴总认为李牧是个胆小的人,李牧手下部将、士卒由于李牧从不出击,也认为他是个惧怕匈奴的将军。

这事渐渐传到赵的国都邯郸,连赵孝成王也以为李牧不出击匈奴是胆量太小,下诏书责备李牧。他没有理解李牧因为匈奴力量强大,暂时避开它,以便养精蓄锐,转化敌我力量,准备待机出击的战略意图。李牧接诏书后,仍然坚持以往战略,不准士卒出击。赵王大怒,便把李牧召回邯郸,另派赵葱代替李牧。

赵葱到了雁门,一反李牧之所为。他守雁门一年多,匈奴每次侵扰,他都率领士卒出击,多数是被匈奴打败,因而边地人口、牧畜常被匈奴掳走。当地百姓不敢耕种,不敢放牧,苦不堪言;他的部将、士卒也死伤不少。于是,百姓和士卒多次上书,请求赵王仍派李牧来守雁门郡。

赵孝成王看到边报和当地百姓的请求,才知李牧守边有一套办法,以前是错怪了他,复请李牧出守雁门。

李牧因感到赵王不察边塞实情,听信谗言,人云亦云,召他回朝,心中很是不快,今见赵王一再坚持,他才去见赵王,说:“大王如果一定要我去守雁门,那就准许我仍用过去的办法,不然我是难以从命的。”赵孝成王说:“本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就用你的老办法去守边吧,寡人再不干涉了。”

李牧再次来到雁门,仍如从前一样:对敌人,仍不准出击,遇到入侵,速回营寨。对士卒,同甘共苦,照顾十分周到。匈奴人见又是李牧守边都很小心谨慎,不敢大肆侵扰,即使来,也不敢贸然深入。这样又过了几年,边塞都相安无事。

赵孝成王十六年(前250年),守边将士经过将近10年的养精蓄锐,士气已经激励起来。李牧看到“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时机已经成熟,就精选战车1300乘,战骑1.3万匹,勇敢善战士兵5万人,射箭好手10万人。并把这些挑选出的士兵组织起来,天天进行训练,准备大战。众将士一听李牧要出击匈奴,人人摩拳擦掌,斗志昂扬,都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

李牧见众将士斗志旺盛,心中大喜。但又一想,不能只是驱赶这些勇士去战死。因而每夜翻读《春秋》《左传》《孙子》《国策》,希望在这些古书中找到决胜之法。白天又加派探骑,侦察敌情,以知己知彼,万无一失。最后,决定用“损阴以益阳”的办法。在出击时,先故意显示实力虚弱,先付出点小的损失,引诱敌人,使敌人骄傲,再出奇兵,以求全胜。主意已定,李牧便召集各将校来大营商议,诸将校听罢李牧之计,都表赞同,纷纷请战。一天,李牧通知边寨人民都出去放牧。一时人、畜遍野,一派塞北动人情景。匈奴人见了,自然心动,立刻派出小股骑手前来抢掠。这时,李牧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畜。匈奴首领单于听说后,心想:李牧果是无能之辈,才疏胆怯,不堪一击。于是亲自率领大队人马前来进犯。

单于不知,李牧早已布下奇兵,严阵以待。李牧分兵三路,以一路正面迎击,左右两路包抄出去,围歼来犯之敌。匈奴人素以掳掠为能事,虽善骑射,但无纪律,不听从号令,本乌合之众,哪里敌得过训练有素、出击心切的赵军。三路人马在李牧指挥下,很快将匈奴十万之众包围起来。只见塞外草原,战马嘶鸣,杀声震天,展开了一场恶战。这一仗,只杀得匈奴首领单于落荒而逃,檐褴被消灭,东胡被击破,林胡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表示不再侵扰赵国。此后十几年,匈奴人就再也没有侵犯赵国边境。

赵悼襄王死后,由其子迁继位,为赵国最后一个君主。他在位的第七年,秦又使王翦攻赵,赵王迁遂命李牧领兵抗击。秦见赵以李牧为将,因李屡败秦,知遇劲敌,求胜不能,便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使反间计,造谣说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信谣言,派赵葱、颜聚代替李牧将兵,李牧不受命,被赵王迁派人乘他不备时,抓住他并把他杀害了。赵国失去良将李牧,很快也就灭亡了。

悲剧英雄:大将军韩信之死

西汉初年,国家犹如飘浮在风中的浮萍,处在这样一个新生儿内部的人们,更是人人自危。刘邦杀死了大量建国功臣,这些曾经与刘邦共同奋斗、出生入死的人,却并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果实。这其中也包括了“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楚王韩信。

韩信是秦汉之际最著名的军事家,为西汉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萧何、张良并称为“西汉三杰”。但是这位大功臣最终的结局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他被吕后、萧何捕杀于长乐宫中,三族被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大功臣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

一直以来,史学界对韩信的死因说法不一,各执一词。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韩信被杀的起因是自请封王。汉高祖平定三齐之后,被楚军围困于荥阳,焦急地等待着韩信率兵来救。但是刘邦等到的并不是韩信大军,而韩信自请封为齐王的上书,这让刘邦十分震怒,但是有求于人的刘邦,也只好遂了他的意。刘邦并非是心甘情愿,而是现实所逼,不得已而为之。韩信自请封王的做法,在刘邦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因此,在楚汉战争刚刚结束后,刘邦就设计夺了韩信的兵权,徙封为楚王。入楚的韩信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反而与项羽旧部钟离昧相交甚密,刘邦对韩信的怀疑更甚。但是,一代帝王怎能单凭怀疑就诛杀建国功臣?刘邦就算是权倾天下的帝王,也必须要以理服人。真正让刘邦有机会杀掉韩信的原因在于有人告韩信谋反。

二是,韩信的死因在于谋反。自请封王事件之后,刘邦对韩信已经是心存芥蒂,杀掉韩信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再也没有犹豫,他抓住了这个时机,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以出游云梦为借口,趁着韩信来陈朝会见之时逮捕了他。果断而深谋远虑的刘邦仍念韩信建国功勋,并未杀之,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危机四伏的韩信依然没有看清楚形势,反而在被刘邦降封为淮阴侯之后,常常称病不上朝,还暗中勾结握有重兵的陈豨,准备趁着刘邦伐陈之时,与陈里应外合,发动叛乱。韩信的阴谋被人告发之后,被吕后、萧何捕杀于长乐宫之中。

同类推荐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郭嵩焘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郭嵩焘

    在近代中国,出现过很多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志士仁人,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是他们的代表,郭嵩焘也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郭嵩焘从小聪明过人,深得父辈喜爱。加之他又勤奋好学,因此,家里决定不惜一切让他读书,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超越前辈、有所作为的人。1835年,郭嵩焘17岁。这一年,他考中秀才,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第二年,家里送他到湖南最有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在岳麓书院,他与后来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曾国藩、刘蓉等结为至交。
  • 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初掌政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领土扩张、强国之道、情感世界等。
  •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纵观蒙元历史,就是血淋淋的征服与统治的历史。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年的时间里,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一一蒙古帝国。本书以元朝十五位帝王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兴衰荣辱。文中既有小故事的穿插,又再现了历史原貌,极具知识性,是一部完整的元朝历史。
  • 张学良幽禁秘史

    张学良幽禁秘史

    《张学良幽禁秘史》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在改变历史进程之后,身遭恶运,历经半个世纪幽禁岁月的人生实录。它交织着成功与牺牲,光辉与惨淡,感奋与忧郁,布满着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2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2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热门推荐
  • 九洲风雷

    九洲风雷

    依稀恶梦百年前,虎门销烟;西洋红毛鬼子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闭关自锁清朝国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马关条约》被迫签。割地赔款,辱国丧权。台湾我宝岛,日倭早垂涎。趁势大侵犯,烧杀掳掠奸。中华自古多壮士,岂容日寇遂贪愿?同仇敌忾,智勇歼敌;共赴国难,何惜身捐?悲夫哉!“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铁蹄之下,此恨绵绵!先烈九泉盼统一,炎黄子孙要团圆。
  • 网游之魔界公主的管家

    网游之魔界公主的管家

    带最萌新的妹子,坑最基佬的汉子,不求知你深浅,但求灭他长短,一弓携箭走天下,求得一亩三分地。
  • 青冥鬼神

    青冥鬼神

    如果暴力不是为了杀戮,那便是毫无意义。如果修行不是为了永生,浪费时间罢了。当大学生李青再次睁开眼的时候,他多了一身功法,也多了一间地狱,随身将地狱带在身边,发誓要这三界以他的规则作为标准。
  • 红颜千年未央

    红颜千年未央

    传说,父神伏羲进入轮回之后,万念俱灰的女娲便隐入了混沌,但她的体内,却孕育着唯一一个血肉的传承。她是六界的至宝,混沌的精华,她同父神与母上大人一样,热爱着这片华夏大地,热爱着所有炎黄子孙。她的使命便是保卫这个民族,但她更得找到她的父亲,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她用她的三个分身历尽人生百态,这正在创造下一个神州的女神。
  • 保镖的特殊任务

    保镖的特殊任务

    已经不是保镖的周星被师父安排到了学校读书,同时也给他安排了一个特殊任务。保护学校里的一对姐妹花,故事从一辆列车上开始...
  • 重生少年王

    重生少年王

    可怜倒霉蛋,无辜遭难,谁知却迎来了辉煌灿烂的崭新人生!重返少年,独霸一方,乡长镇长殷勤不断。偶遇遗失之书,他是何等嚣张,却迎来美女教练当头一棒!无奈被抓去修炼,还要打擂台?!倒霉蛋的命运究竟会怎样,一切尽在《重生少年王》。
  • 待人用人恰到好处

    待人用人恰到好处

    本书运用贴近生活的事例,讲述在生活和职场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的技巧和方法。
  • 失婚女王

    失婚女王

    本书是一本婚恋题材的长篇小说,女主人翁郁筱梦是一个“85”后,也是一个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离婚女人,带着孩子吃力地寻求幸福生活。同人们定义中的传统离婚女性不一样,时尚、优雅、自信。从没有一个离婚女人活得像他这般张扬恣意,这是“85后”离婚女人的“新价值”观;在事业上,她是强大的女王,可是在爱情里,她却是脆弱的玻璃娃娃,这是85后离婚女人的“新爱情”观;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不懂进退的分寸,错过了很多的东西,如今像弥补,却时不再来,这就是85后离婚女人的“新人生”观。
  • 诛世掌控

    诛世掌控

    木青是个平凡无助的孤儿,忍受人间欺凌,在一次进入深山打猎中身受重伤,昏迷中看到许多奇,醒后脑海出现一部叫《修神决》的功法改变他的一生,成为人间第一人,跨越虚空,走进修真界,神界,仙界掀起风雨!天道无常,与天夺命!世事难料!谁主浮沉!诛世之能,唯我掌控!
  • TFBOYS之辛酉临溪

    TFBOYS之辛酉临溪

    当不追星,不看电视,不上网的逗比吃货辛酉遇上化身为临溪的王源。吃货遇吃货,二货对二货还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