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毛泽东认真地阅读了许世友一案的处理报告,在上面批示:“以团结为重,四方面军的干部尽快放。许世友是一名有影响的将军,还是不杀为好,具体意见拿不出来,你们看着办吧。”主持此案的康生断章取义地起草了枪决许世友的公文,要许签字。性格刚烈的许世友看了公文一眼说:“我许世友打了上千次的仗,没有一次打算活着回来。现在要死了,我没别的要求,只求临死前与毛主席见上一面,我要当面和他理论。”毛泽东很快同意见许世友。粗中有细的许世友感到毛泽东没有杀他的意思,于是改变了与毛泽东理论的想法,他又加了个条件,既然主席同意见我,能不能让我带枪去见。毛泽东马上回复:“你们立即转告许世友,可以带枪来,再加上一条,也可以装上子弹。”
大家都知道许世友曾经在少林寺习武多年,是一员猛将。毛泽东竟然答应此时的许世友带枪去见他,这种博大胸怀让许世友十分感动。他拿着枪的双手竟止不住抖起来,他只想给毛泽东出个难题,试探一下毛泽东是否真的要宽恕他。毛泽东若不答应,就证明他没有诚意。现在,毛泽东光明磊落地居然让他带枪装子弹,他不觉落泪了。
毛泽东身边的警卫战士也是手中握枪,高度紧张,以防不测。没想到许世友一进屋就“扑通”一声,跪在了毛泽东面前。他双手把驳壳枪举到了毛泽东面前:“主席,这枪刻着我对革命的忠贞,我丝毫没谋杀主席之心,请你把警卫战士撤了吧。”许世友说完,泪如雨下,他是感动于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之情。
毛泽东赶紧上前扶起许世友将军,对罗瑞卿下令道:“还不把兵撤走?谁叫你们派那么多兵?”然后,毛泽东又向许世友将军表示分裂中央是张国焘的事,与四方面军将士无关。没过几天,中央撤销了对许世友和其他原四方面军的将士们的处分。一场风波,由于毛泽东的宽宏大量得到了解决。
从此,许世友将军对毛泽东的拥载,成就了一段佳话。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用人的胸怀。
作为管理者,要识人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有容乃大,有些建议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可以让你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看问题会更加全面。因为管理者往往也是决策者,管理者个人的得失关系到整个集体。管理者多听取不同的建议,就可以少出错误。
李秉喆是韩国的首席企业家,三星集团的创始人。当年,他白手起家,将三星集团从一个果蔬、干鱼贸易公司,一步步做成跨国大企业。现在三星集团的经营范围,涵盖了电子、食品、造船、建筑、金融、保险、百货、医院、制糖、食品、旅馆、文化出版、毛纺等各行各业。三星集团为韩国最大的企业,在世界大企业中排23名。
李秉喆的经营之道中有个口号叫“人才第一”,他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在用人上,他从来不以人的远近亲疏来决定是否任用。
李秉喆会用人,懂管理,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聚众人之才智。比如在三星集团,员工食堂是自助餐,冰箱里放满三明治和饮料,糖果贩卖机没有上锁,餐厅没有专人收费,完全是靠员工的自觉来管理。员工把购买食品的钱放在一个硬币箱里,而且硬币箱也是开放式的。
这种经营方法,表现的就是公司对员工的信任。在这种信任之下,公司节约了大批的管理员和很多的管理费用。同时,这种管理制度还提高了员工的自制力:因为相信员工,所以三星公司没有打卡钟。虽然没有打卡钟,可是三星的员工很少有人迟到。钱放在开放式的箱子里,员工也不会去偷。因为对员工的信任,使员工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韩非子说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作为一个管理者,用尽自己的力去做事并不为高明,懂得充分利用下属的智慧才是上乘之举。
美国前首富保罗·盖帝的个人资产大约有80亿美元。有一次,他聘用一位名叫乔治·米勒的人管理他的一片油田。虽然米勒是个很不错的人才,对他从事的工作也很懂,而且做事也十分认真。但是,盖帝却发现自己每次去油田视察,都能发现一些错误的事情。员工工作懒散,进度过慢;工具配备不到位,不能保证效率;盖帝还发现米勒经常是待在办公室里,很少去现场。
所有这些影响的都是企业的利润。盖帝虽然心中十分肯定米勒的才能,但是对他的这些表现不满,所以他找米勒来谈话。盖帝说:“我只在油田待了一个小时,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找出了很多可以减少浪费增加利润的地方。而你每天都在这里,却看不出来。”
米勒回答说:“那是因为这个油田是您的,所有这些都关系到您自己的利益。这些使您眼光锐不可当,能看得出所有的问题。”
盖帝心中一动,他发现米勒说得有道理。但是,怎样让米勒认为这个油田也和他的切身利益有关呢?盖帝思考了几天,他又找到米勒说:“我打算现在把这油田交给你管理,但是不付给你薪水。而是把这油田利润的一部分作为你的报酬。当然,油田的利润越高,你的报酬也就越高,你觉得怎么样?”
米勒答应了盖帝的建议。从这时开始,油田的管理全部改变了,米勒辞退了一部分员工。因为有些员工根本没干多少活,而有些干活从来不动脑子。另外,米勒想出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减少了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的米勒,总是经常在办公室。但是现在的米勒,经常是在工作现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盖帝听从了米勒的话,他使用了新的管理方法,让公司利润和员工的切身利益连接起来。这就是从谏如流的好处,这让盖帝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盖帝可能很难明白米勒所说的话。
从谏如流,集思广益,让属下替自己去思考,无疑是一种很高明的管理方法。
中国古代贤明的帝王,大都是识人用人的高手。毛泽东曾经称赞过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刘秀手下有个大将叫冯异。冯异熟读兵法,文武双全,最早是在王莽手下当官。后来,冯异想投靠刘秀。但是,他想到家中还有老母亲,于是就对刘秀说回家侍奉母亲之后,再来跟着刘秀做事。刘秀答应了。可有人对刘秀说,冯异肯定不会再回来了。刘秀却相信,冯异一定会回来。后来,冯异果然没有食言,带着自己的人马回来归顺了刘秀。归顺刘秀后,他就对刘秀在安抚百姓、任用官员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刘秀也对冯异的建议言听计从。
冯异为刘秀立下了很多功劳。他长年在外带兵打仗,也深得刘秀的器重。有些大臣就对冯异心生妒忌,经常在刘秀面前说冯异的坏话。这事让冯异知道了,冯异也担心引起刘秀的猜疑。因为自古在外手握兵权的将领,总是会受到帝王的不信任。所以,冯异就上书给刘秀,说自己想念京城,希望能召自己回朝做事。但是,冯异在外面承担的责任很大,刘秀不同意冯异回来。他就写诏书安慰冯异说,你和我虽然是君臣关系,但恩情就像兄弟一样,我怎么会猜疑你呢,你就放心在外面打仗吧。冯异见了诏书,心中十分感激,就更加用心地为国尽忠。
刘秀因为有识人之明,所以可以放心地用人。名将马援曾经称赞刘秀“恢廓大度”、“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刘秀用人的度量,就是建立在他对人才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为善于用人,所以刘秀手下人才辈出,有号称中兴二十八将的将才。就是用这些人,刘秀书写了“光武中兴”的辉煌。
管理人才,需要豁达大度。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度量就决定了人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服他。
刘邦打下天下后,建立汉王朝都有六年了,但是还有很多功臣没封赏。不是刘邦不想封,而是这件事很麻烦,所以就一直拖下来了。后来,群臣中就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皇上是不是准备不封我们了呢?还有的想,我当初和皇帝关系不太好,是不是他现在不想封我?另外还有些得罪过刘邦的,就想得更远了,担心自己小命不保。于是,这些人聚在一起,开始商量怎么办。议论纷纷,人心不稳。
这事传到刘邦的耳中,刘邦想,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啊。于是他问张良:“你说这件事现在成这样了,该怎么办呢?”
不需要刘邦问,张良就已思考过这件事。所以刘邦一问他,他就回答刘邦:“皇上您想想,这些功臣中,有没有功劳很大,但是和您的关系又很差的人?”刘邦说:“有,就是雍齿了。他侮辱过我好多次,我早就想杀了他。但是,他这人做事不错,立过很多大功。所以,我于心不忍。”
张良说:“这就好办了,您现在可以马上封赏雍齿,让群臣都来看看。”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马上就封赏了雍齿。这下别的大臣都放心了,你看雍齿都封官了,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大家都知道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连他都能封侯,自然别的人就没有问题了。
不以个人喜好对人处事,奖罚分明,不计前嫌来对待下属,刘邦用这个方法,终于安定了群臣的心。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经常会有很多矛盾,用豁达的态度去对待这些矛盾,就一定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