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46100000046

第46章 散文艺术的真实性与散文批评再实践(9)

近代以降,一大批学者重新关心国计民生,探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鲁迅、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徐复观乃至胡适重振中国学术雄风。“五四”时代,终于酿成中国学术的又一繁荣期,大批进步学者重新担当起救国救民之重任,于是,学者之本有使命,在“西风东渐”的形势下重新得以重视。当代学术的歧途,在于对学者的使命之忽视,真正的学者必须担当起“学者的使命”,对此,费希特指出:“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阶层皆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我的使命,就是论证真理。我的生命和我的命运微不足道,但我的生命影响却无限伟大。”“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担一切,敢说敢作,忍受痛苦。”“要是我为真理而受到迫害,遭到仇视,要是我为真理而死于职守,我这样做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我所做的不是我完全应当做的吗?”这种对学者的使命的理解,出自健全的精神,学者应忠于这种健全的精神。学者的使命,首先在于探究真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而,学者对真理的探求应有求真求实的精神,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弄虚作假,这需要付出全部心血和精力。其次在于服务社会,学者掌握了一门知识,不是为自身谋生发财的捷径,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

学者的知识,不是为了耀武扬威,实行学阀统治的资本,而应是探寻真理,启蒙真理的工具。如果这种使命沦丧,学者就有可能发生根本的异化,学者应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推动民族和国家的进步。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探索真理,不仅为了启蒙,而且为了审美,不仅为了自由社会的建立,而且为了建立健全的精神、人格和灵魂。人文学者,必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呼唤良知、自由和现代美学精神。

余秋雨的散文,显然,出自担当学者使命的自觉。对于文史学者来说,不可能提供富国富民的经济战略,不可能提供治国治民的法律对策,也不可能提供抵御列强的政治战略,但是,文史学者又有其特殊优势,它可以通过忧患意识、生命慧悟、历史沉思而强化并唤醒民族意识、自由意识和团结意识,这种呼唤,这种启蒙正是人文学者所应担当的使命。对于文艺美学工作者来说,给人们提供审美的精神食粮,传播美的自由意识,呼唤道德理想主义精神,抒发生命深处的潜意识力量,正是学者本有的使命。除了在《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的创造工程》中传播审美意识、文化意识和自由意识之外,余秋雨还通过抒情散文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他自觉地担当起学者的使命,这种思古之幽情,特别表现在他的一系列怀古伤今的散文之中。他的《道士塔》、《莫高窟》有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有对愚昧的中国道士乃至一切卖国者的批判,有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对于王道士这个“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进行了痛苦的反思,他由人想到民族,把这种人视之为“巨大的民族悲剧”,那里,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余秋雨的脑中是“一片惨白”,“我好恨”。一段历史,便动情地再现于余秋雨笔下,引发了对民族文化的感叹和对古代中国官僚的沉重批判,与此同时,余秋雨对莫高窟的灿烂艺术,又有着深致的抒情,“它们为观看者而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于是,他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正因为如此,余秋雨才说:“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情感的抑扬、低落、升华,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这种抒情本身,显示出中国学者奇特的文化心态和生存心态。正因为如此,他才感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的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余秋雨不看北方高山大河,而专拣历史名胜,虽未脱中国文人之俗步,但毕竟体现了学者的一许纯情和执著,所以,他到了“柳侯祠”,发抒出下列感叹,“唯有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余秋雨的心灵,在历史长河中徜徉,遇英雄如遇故交知己,遇失落文人则体会其伤心履历,把伤心之泪托付古人。例如,在《都江堰》中,他忽发奇想,“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必须承认,余秋雨对贬官文化和贬官文人之诗词的体悟,有其独特之处,“贬官失了宠,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写出了余秋雨对这些没落文人的逸闻趣事之称赏,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当我们体味“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来的”,不必对文人的没落过于凄凉,因为底层的真实仍被掩盖。是啊,“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再往前迈一步吧,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他的《白发苏州》和《寂寞天柱山》,仍是基于这种怀古伤今的感叹。文人的命运多艰,文人的生命可悲怜,他们那点闲情逸致,无法掩饰学者文化的透骨的悲冷,而少有那种“地火在地下远行”的决裂。《风雨天一阁》,把中国学者的悲悯和藏书的意义作了极致的发挥和赞美,但余秋雨似乎还未究尽这种藏书的负面本性。余秋雨的怀古散文,较少赋予某种历史空间以当代意识,而更多的是倾注历史意识,倘若没有历史事件的撑持,便失去了依靠。访古,寻古,探古,是余秋雨散文的命脉,他提供了自然空间所无法承载的历史空间,“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葬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

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皆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就这样,余秋雨从西南写到东南,从远古写到当代,从家乡、上海写到海外。每到一地,他有游兴,亦有文兴,他托身历史,寻找撑持,抒发内感。余秋雨的视野,在历史空间和现代空间中寻找和搜索,力图在历史空间寻找当代空间,但最终总是在当代空间中看到历史空间。余秋雨的全部精神意绪,在这种历史村落、文人墨客、弱女怪才、莫名悲哀、莫名感叹中流转,由此,可以体悟余秋雨的语言功夫,句法功夫,结构功夫和立意功夫,然而,在这种功夫之外,似乎隐隐地发现了缺少点什么。那就是,余秋雨时刻面对着历史的生命,他与真实的生命还“隔着三层”。历史空间,个人情感空间,易于形成封闭的空间,确定的有限性空间,艺术作品应该提供的,不仅是历史空间,而且应是当代空间,是不确定性的无限的空间。自古文人独喜怀古抒情,面对祖国河山,文化遗迹,峻青、秦牧喜欢怀古抒情,余秋雨亦喜欢怀古抒情,余秋雨是否真正担当起了学者的使命?他担当着,但似乎缺乏决断的勇气。

5.3.4学者散文在文化思致中寻求生命的负重与理性尊严

学者散文的潜在危机,源于中庸之道,源于知行不一,学者的灵魂是孤寂而痛苦的。与作家不同,学者必须死守书斋,只能偶尔检阅人间春色,知识的探求,当然少不了田野作业,万里考古,但最根本的方式,还得守住实验室和书斋。思想可以在火热的生命战场得以锻炼,但更本原的方式,还是出自心灵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中国哲人历来强调,思想“惟于静中得之”,学者们爬梳古籍,辨别真伪,选材立论,来不得一点苟且,因此,学者的生命空间受到限制,一地,一校,一舍,几个密友,一群学生,一堆杂书,打发着学者的生活。正因为这种空间生命的逼仄,他们的视野总是投向历史。不担当历史,人会变得浅薄,担当历史,人又会变得迟重,这是无法克服的矛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学者们由青春激越到老当益壮,思想逐渐变得稳健,趋于坚信“中庸之道”。所有的过激行为,在历史中并未有好的结果;所有的保守行为,也并未使人们忘根忘本。学者愈是深入历史,愈是感到历史的惊人相似;愈是洞悉历史,愈是惊奇于历史的伟大;愈是批判历史,愈是感到历史的循环往复和生命轮回。于是,只好担当历史的宿命,认同学者的生存策略。激情的衰退,使学者趋于“中庸之道”;学者固守“中庸之道”,使艺术趋于死亡;学者散文虽在形式上臻于极致,但因思想保守又易于趋向死亡。学者散文的死亡,与这种潜在的思想危机有关,这是中国文人、学者、史官所无法走出的怪圈。由于激情的衰退,现代学者散文的分化之途有三:一是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二是趋于历史的凭吊和自然的踪迹,三是趋于个人闲适生活的孤情雅趣。

鲁迅散文当属第一类。无论是《朝花夕拾》,还是《野草》,无论是《热风》,还是《且介亭杂文》,横亘其中的,是不屈的精魂,充实着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谈古论今,借古讽今,是鲁迅散文之一途。对个人生命历史的记忆,对青年烈士的记忆和歌颂,皆洋溢着无比的激情,这种散文有着真性情,真精神,有着满腔的赤诚。鲁迅散文,代表着现代散文的最高品格,这种散文精神,在张承志的散文艺术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张承志的散文的忧患精神源于生命本身,人行天地之间,出入高山大河之中,往来于底层民众之间,自然有壮烈的生命激情和无法抑制的冲动,这是青春的力量,放射着当代散文最奇美有力的光辉和强力意志。

文人雅士之散文最易趋向于第二条途径,即追寻自然的踪迹,走向历史的凭吊,这在现当代学者散文中也放射出奇美的光彩。中华民族独有的灵性、智慧与和谐精神,充实着这种散文的内在精神,有人把这种散文视之为“消解亚细亚痛苦”的典型模式,在我看来,这种消解是必要的,它平衡着内心的痛苦,抚慰着内心的精神创伤,呼唤着心灵独有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力量。这种散文,实质上是学者散文的通途,他们热爱山水自然,纵情山光水色,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俞平伯、废名、沈从文皆为它写出了许多奇美诗章。虽然从这些山水散文中体会不到神的恩典,但是,在这种性灵散文中,时刻能感悟到那种无处不充满神性的自由精神。这是道家的自然和佛家的自然,亦是儒家的自然,“山川大地,无处不佛”,这种佛性和神性源于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现当代学者,把最深邃的感情,皆献给了这奇美的山水,这种山水抒情,曾在峻青笔下焕发过奇光异彩。与这种自然抒情相对应的,便是历史抒情,他们登高眺远,怀古伤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融于历史意识之中。如果说,斗士散文,诸如鲁迅、张承志的散文给予人们奋进的力量,那么,名士散文则给予人们以自由的启迪和情感的抚慰。“是真名士自风流”,名士风流,源于真性情,源于妙赏,源于慧心,源于生命自由,源于放达和乐观,代表积极的中国文化精神。学者散文的第三条途径,则在于对个人闲情逸致的风流自赏。这类散文提供了生活风范,这种生活方式,乃是许多人所向往的极境。林语堂的幽默,梁实秋的箫心,徐志摩的醉情,皆极为令人欣赏,他们的生活代表了闲适优雅之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学者安逸生活之极境,这种散文,在过去和现在极有市场,沈复的《浮生六记》,李渔的《闲情偶寄》,便是实例。现当代学者沉醉于表现这种甜蜜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作家并不少,他们为当代提供了贵族生活范本与名士生活范本,琴棋书画,美女侠情,鸟兽虫鱼,一枝一叶皆关情。在和平安逸举世狂欢的时代,这种生活实在是美的自由之境,但在多灾多难、贫富悬殊的时代,这种散文不免令人妒嫉和艳羡。谁不希望暖室生香,谁不希望娇女伴郎,但这只是个人生活的理想。如果学者散文仅仅满足于描写这些,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产生甜得发腻的感觉。

同类推荐
  • 阿尔卑斯山的蓝莓

    阿尔卑斯山的蓝莓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阿尔卑斯山美丽风光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里,作者田禾通过漫无目的地行走去解读自己。有时,只是停下来闻植物的味道,然后转身走开;有时,随便搭上一列最快开动的火车;有时,又像最真诚的朋友,听自己忏悔傲慢和无知。卸下向世界对抗的戾气,去拥有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和无需声张的厚实。不做遥不可及的梦,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人际,使得生活少些负担和承诺。何必要用一个模子去度量生活的价值?
  • 明诗三百首

    明诗三百首

    《明诗三百首》以鸟瞰式的介绍为主,略重“以诗读史”,没有一味着眼于名篇而落于窠臼。《明诗三百首》选诗三百余首,入选诗人以卒于1644年前者为限。金性尧先生以其深厚学养,秉持严谨之态,对这些诗作进行了言简而意深的注释,读者可从中一识明诗之风貌与精华。
  • 密室喧哗

    密室喧哗

    《密室喧哗》精选诗人罗亮二十余年诗歌200余首,分“纯白”,“玩具房”,“野花”,“此在”共四卷。《密室喧哗》全面展示诗人诗歌创作极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审视世界的方式,及诗人跨世纪的语言和思想风格流变过程。
  • 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站在无数前人吟咏过的美丽山川的面前,忽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所幸,美丽的山水并未嫌弃我们这些粗鄙的后来者。它们仍然以宽广博大之胸怀,拥抱每一个来访者。于是,它们只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吵吵闹闹的话语声中,想起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怀念王湾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思念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热门推荐
  • 与90后小妖的同居生活

    与90后小妖的同居生活

    一个70后与一个90后的缠绵悱恻的奇幻爱情故事。我只是一普通的蓝领,在一次生日酒会后误搭一90后非主流MM回家,没想到MM来头那么大。两人在不断的冲突矛盾中相识、相知、相爱。然而就在小妖即将进入超级女生32强的时候,我却因车祸身亡……
  • 永恒梵神

    永恒梵神

    上天斩破苍穹破炎阳!入地震山移海定乾坤!日月星辰皆为吾生!时间万物吾为共主!力破万界!势可梵天!不朽之灵移日月,破星辰!人有非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粉身碎骨又如何吾以不朽!我为永恒梵神!
  • 贤者与英雄王

    贤者与英雄王

    彩虹大陆最后一个被称之为贤者的大才子,罗伯斯帝国用兵如神的英雄王。当他们相遇时,整个腐朽的帝国将会焕发出生机!整个彩虹大陆将被震动。
  • 稚气少年修神路

    稚气少年修神路

    因为一个偶然的高考奇遇~~~~~故事的开端是从一中这所重点高中开始。一个少年从此走上修仙造化路书群号QQ:467013581
  • 神级警官

    神级警官

    这是一个关于国宝——七十二清明上月珠被盗所发生的故事。楚妙然作为刑警中的高手,被称为“神级”,自然而然就被委以重任,于是不远万里出国夺宝,且看楚妙然如何夺回国宝。一切精彩尽在神级警官!
  • 奔跑吧匹夫

    奔跑吧匹夫

    与世隔绝,梁天从小在这里摸爬滚打到长大文,学的是老到掉渣的黄本书的文字;武,练得是强身健体的拳打脚踢;生活总结起来就是简单总算,从小陪伴他的两个老头,爷爷,吹嘘过的外面世界即将要展现在他眼前但是要是有这么容易出去,这里又岂能叫做与世隔绝呢?镖兵,医者,军人,阵师....他该如何劳动致富?无名小辈在这个全新的世界体系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如何诠释的淋漓尽致!没有只手遮天的背景,没有与天争高的绝世神功,要知道,学习才是无论哪个世界通向成功的道路!智慧才能成就无上武学!
  • 嗜血魔瞳:魅世皇妃

    嗜血魔瞳:魅世皇妃

    她,夜弑第一杀手,游走在死亡边缘,靠刀口舔血生存。遭遇背叛后,陨落于弑夜城堡。带着异于常人的能力,以新的身份,落在新的时空中重生。一睁眼,成为北夜皇朝人人唾弃的“三无”。可又有谁知自那星眸再次睁开时,胸无点墨的身份下换了怎样一颗七窍玲珑心;污眼丑颜下,又是怎样的惊为天人。且看安芸萱如何颠覆大众对“废物”的认知,一步一步走上大陆巅峰..他,伫立在大陆巅峰的强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拥有世人梦寐以求的力量,权力,地位,金钱,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十六年的孤冷,终迎来他的救赎。他冰封的心自那衣袂飘飘的金鸿一瞥,开始有了悸动..纷争起、百姓苦;丑颜破、天下安;破颜者得天下也!
  • 明伦汇编人事典十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十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始源之地

    始源之地

    世间亘古以来,便存有诸多神秘之处,神仙之流的传说,更是流传于岁月之中。若是说,本书是在讲述关于神仙天所发生的故事,倒不如讲,本书只是想表达,我们这些寻常之人,对于生活压迫下的勇敢挣扎与求生!难忘初心,初心不忘!从平凡普通之初崛起,在危难生死之中求生,自盛世繁华之外归去!这也许,应是我们寻常之人该有的生活态度吧!一方天地,一个世界,一介凡尘,一种生存!一段找寻的传说,一曲回家的歌谣……
  • 母亲在左,我在右

    母亲在左,我在右

    《母亲在左我在右》共收录了作者邓雅心的四篇小说。其中包含处女作《姐妹》,以及被《小说月报》重点推荐的《母亲在左,我在右》。“包容”、“妥协”、“凡事充满盼望”,是该小说集的内质。《母亲在左我在右》场景描写中,重庆乡土文化浓郁,重庆元素颇多,如解放碑、偏岩、吊脚楼、黄桷树、嘉陵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