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47200000017

第17章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六十年的理念变迁及其启示(3)

从经济层面看,高等教育卷入市场意味着教育理念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的引导而主动做出自我调适,教育的经济功用与日俱增。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一系列内部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高校突破传统办学体制,逐渐以各种形式主动服务社会,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然而市场本身存在固有的弱点,教育之追求“成人”的无限目的,被窄化为适应政治需求与经济生存的有限目的,导致大学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攀大求全等非理性行为,与高等教育从事精神生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主要目标渐行渐远。

德里克.博克对此有过精辟的分析:“大学凭常规的学术功能,通过教学项目、科学研究和技术援助等手段承担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职责”,“如果采用非学术性手段,那样做很难说有正当理由。”[7]教育理念对政治与市场的“适应性”,必须以坚持“学术性”为前提。高等教育的学术属性追求大学的“自由”与“自治”,而六十年来,唯一体现我国学术自由理念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新中国成立初的阶级斗争中不断受到政治干扰,直到“****”后完全消失。历史表明,脱离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违背学术逻辑的运行机制,乃至用政治标准与市场尺度来衡量学术,无异于摧毁教育本身。

高等教育理念必须以教育规律和学术逻辑为前提,维护大学的学术自由,保证大学的独立价值,同时又体现政治意志、遵循市场规律,在学术、政治与市场之间取得平衡。

(三)文化传承是创设高等教育理念的个性需求

罗纳德.伯奈特在回顾了西方大学理念的起源和发展后指出:“我们研究大学理念,必须从大学所处的历史和文化出发,并且要充分考虑大学所代表的社会利益”。[8]实际上,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无不培育和积淀着各自特有的传统文化,正是这种对传统理念坚守不渝的精神才维护和延续了其教育强国的地位。

我国古代大学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理念,作为“学者共同体”的书院有着远离尘嚣的学术自由和追求学术人生境界的传统。然而,我国六十年现代高等教育主要发扬的是“外生转换性”理念,由照搬苏联转向学习美国,其价值趋向与基本路径乃西方社会之“舶来品”,主要是“旁采泰西”而非“上法三代”的结果。这正是我国当前理念创新的困境之所在:大量移植了欧美的教育制度与经典理念,却遗失了中国古老的“大学之道”;[9]借用了西方教育的“躯壳”,而没有注入西方大学的“灵魂”——自治、自由、民主、批判精神。六十年来,源自西方的“博雅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识教育”等理念在我国始终难以生根的现实表明:在借鉴别国理念时,必须反复比较两国在教育水平、政治形态、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文化环境及民族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充分估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注重体现我国教育实际中的个性需求。

纵观历史,六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主要是借鉴,在借鉴中有所创新,今后则要立足本国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体系。唯有结合自身实际,方能避免那种以他人正欲摆脱的赘疣为“理想”的尴尬;唯有发扬民族特色,方能把握和显示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本固枝繁、万变而不离其宗的自主性优势。

(四)人的主体发展是教育理念变迁的根本主旨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新中国成立初,我国一直注重发展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程与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以理工科为主的实用专门人才,极大地削弱了教育中的人文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重视科学技术与科技开发的同时,也更加强调科学教育对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创造经济价值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的主要标准,人的自身价值被功利价值和工具价值所取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1984年后,理论界反思了高等教育理念中唯经济至上的问题,重点关注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形成、扩张与人文精神培育间的矛盾。在分析教育、文化、人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等理念。继党的******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列入科学发展观后,党的十七大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见物不见人”从根本上说是时代的局限和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本身认识的局限。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和实现人的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现在,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高等教育最终要回归到培养人才、发展人性的本体功能上来。

(五)信念与制度是理念转化为实质性行为的动力和保障

教育理念是特定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如何发展教育的理性认识。理念本身是形式化的哲学概念,如何将“形式化”的理念塑造为“稳定性”制度,再从“规范性”的制度转化为“实质性”行为才是问题的关键。

六十年来,教育理念被反复地推倒重来而缺少持续性和稳定性,整体表现出一种“善变”、“虚幻”与“游离”的特征。这期间反映“学术自由”思想的“双百方针”仅停留在50年代末的文教政策上;“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办学自主”等理念虽已倡导多年,但在办学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落实。从学理上讲,高等教育理念的制度规定性愈强,就愈能促进实质性行动的展开。制度是通过责任、权利、利益来规范教育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规则体系,是理念转变为办学实践的中介。理念是制度建设的向导,是制度之魂。制度本身主要回答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共性问题而解决不了人们精神上的疑虑。六十年的经验表明:无论制度上的决策是多么英明,如果只是停留在政策文本上,而没有正确理念的驱动,那就仍然难以产生真正的效力。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而政策是制度的派生物。但实际上,完全依赖政策是行不通的。正如涂尔干所言:“理念是不能通过立法的形式就变成现实的;必须由那些担负着实现理念职责的人去理解,去珍视,去追求。只有在法令法规得到信念的支撑时,才能与现实取得关联。”[10]教育信念的迷失是理念实施不彻底的根本原因。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信念是对特定哲学观的信从与依皈,是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信条,缺乏信念的教育理念是没有生命力的、脆弱的。因此,理念的实质性转化,一方面必须根据“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另一方面必须通过理论批判与学术争鸣来揭示真理,使其以理性方式建立某种坚定信念,而不是仅通过官僚体系来创设和控制教育行为。

三、六十年的理念变迁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理念的启示

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且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1]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理念必须以史为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信念,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基于本土性、合乎目的性、富于创造性,这样,才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体系。

(一)体现时代性:从战略发展目标出发实现理念的跨越与突破

大学既要有“出世精神”,又要有“入世精神”。大学的出世精神,就是大学的超越精神、理想主义精神、人文关怀精神;大学的入世精神,就是大学的现实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从世界历史看,西方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都高度重视战略发展和理念的突破与创新。19世纪的德国大学之所以能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是源于洪堡在办学理念上实现了大跨越,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美国将洪堡理念制度化后,结合时代要求提出了威斯康星思想,这种创新不仅是财政投入和硬件建设,更具决定意义的是办学理念上的突破。

同类推荐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和尊敬。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作家、大学教师、读者等立场,对这个时代的文艺、文学等问题作了多维度的沉思。
  • 电视采访

    电视采访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本书紧贴国内外形势,围绕气候变化涉及的自然科学、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选择等领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阐述了低碳经济和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主要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着眼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碳排放格局,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明确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思想上的不断解放,观念上的不断创新,实践上的不断开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欣欣向荣的新阶段。
  • 中国的细节

    中国的细节

    他是中国最知名也最受争议的日本人之一,他被奉为“新锐国际政治观察家”,也被抨击为“赤化”“没资格说三道四”。他身处夹缝,备受争议,却始终坚持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他见证了中国的繁荣自信,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和谐声音。他笔下的中国由诸多细节构成:从咖啡店提供上网服务到高考生优先安检,从大学生的课堂讨论到媒体开始亲赴现场,从《建国大业》到诚品书店,从刘翔到足球球迷,从“剩男”到“港漂”……于生活,他谈有趣的文化现象;于时政,他聊国家外交和发展。他以温和而不偏颇的表述为目标,但绝不盲目讨好大众。他坚信,当代中国与加藤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绝配”关系。
热门推荐
  • 黑色紫罗兰

    黑色紫罗兰

    也许,这个混乱的世界应该多一些爱,爱是黏合剂,它可以保存生命……
  • 腹黑男神:擒拿入怀

    腹黑男神:擒拿入怀

    秦漱在九年之后,第一次遇见路晏兮是她在他怀里哭泣,彼时,她对他来说只是个挂名相识的人,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对她突然生出了别样的情愫——就是想揽她入怀。
  • 喜欢你的长发被风舞的凌乱

    喜欢你的长发被风舞的凌乱

    那一年,他们分别,又一年,他们相遇。他说,这一次不会让你再抛下我;她说,这还是他吗?当他们都已成年,历经风雨,一次偶然的冲动让他们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一起,能分离吗?
  • 我的舞台我的家

    我的舞台我的家

    这是一位资深文学组织工作者自叙一甲子文学生涯的纪实散文集。本书视野开阔,材料翔实,感情真挚,文风质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纪实佳作。本书从作者个人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和事。从书中你可以清晰听到作者在文学舞台跑龙套尝到的酸甜苦辣,和在文坛风风雨雨中的独特遭际、命运。你也可以真切了解作者所熟悉、敬重的文坛前辈、名家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文学的真知灼见。书中收入的有关作家协会重要文学活动、文学组织工作、儿童文学工作的演讲、访谈、述评、报道等,有助于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作协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
  • 魔创时代

    魔创时代

    首先这是一本搞笑的书!当然,这本书是以整个宇宙为蓝本,吸收了《异常》的宏伟世界观,《修真聊天群》逗逼人物观,结合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混合爱情公寓的生活趣事,在庞大无比的世界中,一边无敌于整个宇宙,一边爆笑生活。这就是这本书!
  • 出曜经

    出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六羽诀

    六羽诀

    天地大衍六气成,化归神羽荡清风。稚子无心落尘网,奈何一笑玄黄更。童蒙少年,偶得妙诀。感天悟地,明道解缘。大道无尽,大缘有结。我命由我,不由苍天。
  • 仙古战记

    仙古战记

    仙古初开,无数大能开宗立派,门下弟子三千。天才云集,妖孽横行。笑天,一个不属于仙古的变数,在这里浴血奋战杀出一条王者之路。
  • 爱情的魔法:恶魔冷少别惹我

    爱情的魔法:恶魔冷少别惹我

    她是皇甫家的小宠儿,是野蛮、喜欢帅哥的十七岁千金小姐,他是夜家唯一的长子,是霸道、有着多重人格分裂症的夜氏集团准董事长的十八岁千金少爷。他们两个相聚在世界顶级的圣·优契亚贵族学院,她在入学的第一天就吃了他的“豆腐”。在第二天他就扬言在三个月内把她追到手。“你喜欢我么?”“当然喜欢!”某男用邪魅的声音触动着某女内心的最深处,某女冷眼看着他身后娇小的女人,嘲讽道:“那就滚出我的生活,我不需要你!!”两年后,他们又相聚,她变得有女王气质;他却死皮赖脸的跟着她,死死不放开:“别走,听我解释!”某女一巴掌,“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京华乱:丑颜倾天下

    京华乱:丑颜倾天下

    一袭深红色嫁衣,凤冠霞帔,进的却不是洞房,而是那无人问津的冷宫。逃出宫中,苦学三年,不得已进了兵部,却巧遇云澜渊,那个将她打入冷宫的薄情狠辣君王。缘起缘灭,几度轮回,红颜憔悴,难渡桃花劫,是谁将爱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