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47200000060

第60章 卓越计划: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1)

张帆 ****生

摘要:2006年开始实施的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是新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大政府对大学科研的资助,提升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分析及评价“卓越计划”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精英大学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也有以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源地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德国2004年首次提出打造精英大学的设想,2006年开始实施所谓大学“卓越计划”,正式加入到这场全球性的竞争中来。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是新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战略,联邦政府希望籍此解决三个关乎德国高校科研水平的重大问题:德国大学的国际声望问题、高水平科研由高校向校外机构漂移的问题、博士生培养的无序和质量问题,从而增强德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提升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一、计划出台的背景

(一)辉煌不再:德国大学的整体衰微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1911年德国高校教师大会所作的一篇题为“美国的大学与德国的大学”的演讲稿中预言说,美国的大学因为更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大机器生产,因此是未来大学发展的趋势。在德国科学最辉煌的一战前(当年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已经连续10年远远领先于其他所有国家),他竟然杞人忧天的自问道:他们(德国大学生)将来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竞争吗?特别是能与美国人竞争吗?[1]

当年,韦伯的警世之言在大多数人看来无异于胡言乱语,由于德国科技带动经济的迅猛增长,很多人都认为20世纪将会是一个德国的世纪。作为普鲁士帝国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的德国大学曾经是吸引各国精英学子的科学圣地,科学的语言就是柏林和哥廷根的语言。

但事实被他不幸言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大学每况愈下,再也没有重铸昔日辉煌的生机出现。大学生们饱受大学财力不足的影响而怨声载道,获得毕业学位的德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为29岁,居世界最高,大学辍学率更高达27%。在国际上,德国大学今天都差不多快被世人遗忘了。无论是何种世界大学排行榜,在前50名里面是绝对没有德国大学的影子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贝尔奖的排行榜上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最近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都是长期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政治学者冯.贝伊美(Klausvon Beyme)感叹道:几乎没有任何其他领域像在大学的组织上一样,德国曾是世界的榜样;同样,也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像大学一样,德国如此彻底地失去了它的领导地位。[2]德国科学委员会前主席迪特.西蒙(Dieter Simon)修正了德国教育部部长贝克尔(C.Becker)(贝克尔在一战后还曾经自信地说:德国大学的核心依然还是健康的)的名句,西蒙认为,德国大学的核心已经腐烂了,它需要重新定位。[2]

(二)顶尖科研漂移到高水平的校外科研机构

传统的洪堡式德国大学应该是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以马普所(MPG)为代表的一批校外大型研究机构的成立,直接导致了高水平的科研已经从德国大学漂移到校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大学流向校外研究机构,因为那里经费充足,又无教学负担,而且激励机制远好于大学,因此,近年来德国的主要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校外,而很多大学已经成为单纯的教学机构,大学与校外虽有一些合作,但远远不够。以诺贝尔奖为例,德国的大学在过去的20年里鲜有斩获,而马普所却在自1985年以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前十名的全球科研教学机构排行榜中以9人排在第2位,仅次于MIT,高于其他所有美国精英大学。海德堡大学教授胡夫纳(Joerg Huefner)也感叹:在海德堡大学周边150公里有4位诺奖得主,但无一例外地全在马普所,而不是在德国最古老,目前在世界上知名度也最高的海德堡大学。[3]

(三)科研后备人才:德国博士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德国大学是近现代博士培养的发源地,德国每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长期以来,德国大学博士生培养主要是两条途径:传统的“师徒制”和小规模的所谓“研究生院”,前者的缺点是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不透明、学习封闭、学习时限较长;后者的问题则是只重视博士生中的精英部分,重理工、轻人文,覆盖面太窄,德国只有10%~20%的博士培养采取此种方式,大部分博士生没有受惠。这两种模式都缺乏稳定性和制度性约束,无法胜任当代高质量、高效率培养博士毕业生的任务。

1.师徒制模式。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柏林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作为与教学并重的一项大学基本职能,与科研相比,教学职能甚至退居其次。哲学院成为德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家园,并取代神学院成为大学的中心,哲学博士学位也由此诞生,这个学位的设立标志着现代博士教育的开端。

传统的德国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带有很强的手工作坊式的前工业化时代特征,以师徒式的导师制为核心,博士生导师的德文是doktorvater,直译为“博士父亲”,体现了师生之间如父子般的亲密关系,既强调科学研究,也注意人品、个人修养的衣钵相传。学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着导师从事相关研究,学生是导师的助手和其学术思想的继承人;以研究所为培养单位,所长一般就是导师本人,学生免试入学,没有必修课,导师为博士生开设研讨班(seminar),取得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是获取学位的前提条件,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型博士,所谓科学接班人。当时的博士学位并非是建立在硕士学位之上的学位,而是大学颁发的唯一学位。

德国大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都没有按英美高校模式设置所谓的学士学位作为第一级学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综合性大学里实行的单一学位制被两级学位取代,增设硕士学位为第一级学位(diplom或magister),博士学位上升为大学中的第二级学位。德国法律规定,博士学位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和在医学等特定行业任职的必要条件。

德国高校除了少数艺术院校外,一般分为两大类:偏学术性的大学(包括理工大学),重实践的应用科学大学,只有前者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德国大学的博士入学一般没有考试选拔机制,通常大学毕业生只要成绩优良,并得到相关教授的接收就可以读博。

德国大学没有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的概念,所有大学的教授及已获得教授资格的讲师都可以作博导。德国大学的传统博士培养模式一般并不提供博士课程,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很多博士生主要在家自己读书、研究。目前,德国80%~90%的博士生在此传统框架下学习研究,博士生培养的理念和目标、方式,今天与19世纪并无实质变化。德国传统的培养模式由于过于追求纯科学的研究,只重视个人的独立研究能力,与社会脱节严重,近年来大受诟病。

德国科学委员会认定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有:与国际相比过长的学习时间,平均时间近5年。由此造成的博士生的高龄化,博士培养的结构层次不清,缺乏针对性强的课程设置,博士生学术交流机制的缺失,博士培养中流动性和特色的缺乏。[4]

德国高校校长会议也指出六大问题:一是博士生的身份不明确,导师对论文选题的辅导不够;二是研究选题过偏过窄;三是在第三方经费缺乏的专业比如人文社科专业,学生闭门造车,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可能出现选题、研究方法、成果呈现等各方面的问题;四是传统的博士课程结构性不清,太没有约束力,对跨学科、跨专业方面的促进不够;五是博士生的与博士论文无关的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毕业延期;六是就业市场的机会不多也导致学生迟迟不愿毕业。[4]

2002年科学委员会的统计表明,博士生年龄持续增大,人文科学毕业生的年龄更是远高于平均水平,达到36.1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文科往往要自己选题,较少得到导师的指导;文科博士生从大学毕业到开始读博之间的过渡时间过长,平均需一年时间。

2.研究生院(graduiertenkolleg)模式。德国大学传统的学位是两级制,即: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只有硕士和博士学位,而没有学士学位。因此,研究生院不培养硕士,只培养博士生,德国的研究生院,其实也就是博士生院(promotionskelleg),它是对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师徒制”模式的补充。

德国大学自行决定是否设置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主要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提供资金支持。

DFG的研究生院入学前提是:申请者成绩优秀,而且其博士选题与研究生院的研究方向一致。

虽然德国研究生院模式的初衷是借鉴英美Ph.D博士培养模式,希望发挥集体力量,加大跨学科研究。但是,实际上德国式研究生院与英美模式大相径庭。它并非大学的一级常设机构,也不是博士生的注册和管理机构,只是由来自多所大学相近专业的10~15名教授,15~25博士生,围绕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的一个临时课题组而已。从名称就能看出其往往是跨学科研究课题组的名称,比如慕尼黑大学的“性别与差异研究生院”。它们需要定期接受DFG的评估,而且可能随着课题的终结而解散,所以也许称为课题小组更合适。

研究生院的模式最早出现在1990年前后,第一批研究生院是由大众汽车基金会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联合资助的。这种模式通常被称为结构化培养模式(strukturier tepromotionsstudien),它与传统模式相比较有三大明显不同:

第一,竞争高标准博士生选择机制,只有最好的大学毕业生才能获得资格。第二,师生双方清晰的责任,老师要负责高水平的指导,提供好的科研工作条件。第三,设置广泛的博士生课程(包括大量英语课程)(4~6课时/周)。

除了DFG资助大部分研究生院外,此类结构化的博士培养模式还有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与DFG合作的,主要针对外国学生的IPP国际博士培养计划,马普所(MPG)与各大学合作设立的IMPRS博士培养计划等。

此类博士课程的共同之处包括:开展跨学科研究,发挥教授集体的作用,让博士生受到多方面的训练;既注重个人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注重集体合作能力的培养;缩短培养时间,读博时间一般定为3年;设立专门的博士生项目服务机构;国际化程度高,外籍博士生的比例高(约为20%),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语言往往是英语,与国外学者、机构的合作多。

1990年DFG设定了建立300个研究生院的目标,这在2000年初就已经完成。全德已有6000多博士生经过这种模式培养后毕业,约占同期德国全部博士学位获得者的10%。2004年度正在进行中的DFG研究生院项目270个,2003年度研究生院的全部经费为7650万欧元,2003/2004年度参与计划的博士生6263人,博士后660名,奖学金人均为1000欧元/月。[5]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德国研究生院模式也面临挑战,目前主要的问题是:青年教授制(junior professor)的引入,使得博士生毕业后就有机会直接走上大学讲台,这就要求博士生在3年时间内除去科研外,还要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法、高校行政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而过去这些东西是在博士后阶段学习(habilitation)的;由于规模小,研究生院像个课题组,其重点在研究,往往忽略教学和管理方面技能的培养;由于经费的原因,目前德国只有10%左右的博士生在研究生院读博,而且往往是理工科学生,所谓只重视精英培养而忽略大众,重理轻文。

2005年巴伐利亚的博士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两种培养模式并存,认为研究生院模式不应取代传统的师徒制模式的主导地位,它只能起到补充作用;90%以上的教授坚持自己挑选学生,而不是通过所谓的竞争选择机制,认为这是德国传统博士培养模式的优点之一,不能放弃;在入学方面,目前只有不到1/5的学生需要通过一个申请和选择程序;人文学科依然是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占绝对垄断地位,理工科则是越来越以研究生院的各种课题项目为核心。[6]

40%的被调查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不满意:无论哪种培养模式,大部分学生都抱怨从导师那里不能得到期望的帮助辅导,比如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博士论文的定期审评等方面,虽然研究生院里的博士生比大学传统师徒制模式下的博士生得到更多的辅导帮助和业绩考核,但也远远不够;延期毕业或中断学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博士论文无关的事务性负荷;尤其是文科学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教师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同类推荐
  •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

    本书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术发展状况,以发展阶段、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效果等五个方面为主要专题,以群体为线、个体为点,勾画出了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走向作了初步且大胆的预测。
  • 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314”总体部署,强调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因此,九龙坡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为全面提高基层财政干部的阅读理解应用文书的能力、沟通讲话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建构应用文写作知识体系,使财政干部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岗位职责,提升财政公务活动的执行力,以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根据《财政部2010年关于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财预[2010]58号)精神和《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干部岗位培训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财政干部的认知规律、应用文写作教学规律和基层财政工作实际编写本教材。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热门推荐
  • TFBOYS之雨泪中的花开半夏

    TFBOYS之雨泪中的花开半夏

    三位世界首富调皮高冷又腹黑的女孩在重庆磨出什么爱情的火花呢
  • 尘缘两世

    尘缘两世

    惜年之约,难忘相守时,却不晓飞鸿于洋在海,天涯咫尺,心不坠。流年乱了浮生,轮回空间的序,辗转尘埃两世,却不知到头得索,无悔是一魔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长老会之永恒史诗

    长老会之永恒史诗

    【白龙渊文学社】神与魔的共存世界,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个神秘重重的世界里又到底隐藏了何种惊人的秘密?神魔之间又到底是什么关系?【常青藤神林】,【源火七彩海】,【冰魄神谭】,【修罗战场】……这些几乎独成一界的灵天异地究竟是何来历?这是一本充满杀戮极其血腥的打斗爽文,没有太多的花哨都是切切实实的争斗,而且不会有太多的主角光环,给大家一种真实的感觉。天才多如狗,强者遍地走,在这个世界也许死亡才是一种解脱!
  • 第43条疤痕

    第43条疤痕

    14岁的少女是如何在危机四伏的非洲丛林赢得了各类危险人物的尊重,并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又是什么力量让她忽然消失,直至10年之后又一次现身?亿万富翁的女儿在一次非洲旅行中神秘失踪,长达4年的寻找,雇佣兵、私家侦探、甚至国家力量的介入,女孩仍然杳无音讯,真相如何被掩埋?这是一本拥有着所有黑暗元素的小说——无止境的欲望、杀戮、性侵、迫害、绝望直至死亡,即便如此,在每一条疤痕的深处,依然清晰可见纯真、善良、信任、勇敢的光亮。
  • 医修征途

    医修征途

    平凡少年受到师傅平生所传,一身武道医术登峰造极。冷雨夜,破庙之中救上落难公主!从此两情纠葛不断。少年不畏力量权势,只为红颜倾心。不为纵横一世。,只为我心逍遥。修真!只为红颜永伴,只为笑傲于天地之中!自悟医术之道,感悟天心自然!红颜相伴,医修直上九重天。
  • 误染豪门:总裁大人,要够没

    误染豪门:总裁大人,要够没

    “不,不要……停下……”正在动作的某人猛地一顿,紫色眸子在黑夜中尤为阴冷深邃,男人绝美的唇形勾起一抹邪肆的笑,“不要停下?”转而继续加快动作……某女心里怒吼:禽兽,简直是禽兽!!!………………三年后,她带球强势回归,某宝贝一脸傲娇的看着面前放大版的自己,“听说,你是我老子?”
  • 百慕大未解之谜

    百慕大未解之谜

    本书围绕百慕大三角海域发生的一切神秘现象展开,对这些神秘现象加以解释,网罗所有与这些神秘现象有关的可能因素,带领读者领略百慕大三角的神秘。
  • 暗恋之青春

    暗恋之青春

    她和他相遇在初中,相恋在大学,她一直默默暗恋着他。
  • 苍穹九域

    苍穹九域

    异世区域,群雄并起,乱世称霸,烽火狼烟;情长儿女,悠悠我心,生死别离,独自伤愁;又如何,以爱养心;山河霸唱,任我游;星穹九域,独我尊。整个苍穹被神秘力量划分为九不相通的区域,他天赋异禀,却宅心仁厚,不愿以万物为敌,却难逃命运捉弄。
  • 七月的毕加索

    七月的毕加索

    名画家的女儿、天赋异禀的钢琴男孩、未来的芭蕾之星……怎么都在了同一个学院?他们玩起了自闭、叛逆与变装,青春什么都能原谅,因为时间最终会治愈一切,他们的才华,他们的努力,从来没有白费,热血与古灵精怪同样都是青春。毕加索?这关毕加索什么事?当然有关,知道吗?因为毕加索是许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灵感之源。不说了,越说越远。本意是:每个人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找到它吧。就像七月以自己的方式超过了名画家母亲,孔林结开了心结从而超越了自己,安然面对自已的缺点赢得了赞赏……本书风格小清新,没有爱情,因为懵懂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