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49000000054

第54章 当代文学(1)

“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当前,发生在中国内地的作家创作、文学活动、文学现象以及这一阶段文学总体的历史演进。这一时期的文学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5年,又称建国十七年文学。

1947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拉开了帷幕。中国当代文学继承了解放区文学传统,自然要发扬战争时代的文学特征,使文学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运用战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构思创作(即敌我阵营绝对分明),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等。

第二阶段:1966—1976年,又称“****”文学。

综观“****”时期的文学,“革命样板戏”是公开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类型。自“****”开始到70年代初,“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地下文学则是“****”文学的一个特别现象。“****”期间,除了样板戏没有更多类型的作品可以欣赏,而且公开文学多属于“假、大、空”的作品,于是一些作家私底下创作,以手抄本的形式进行小范围传播,作为反抗或说真话的方式。

第三阶段:1977—1989年,又称新时期文学。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1980年,****中央正式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1984年12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

从80年代初起,中国又一次出现了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热潮。新时期文学深受西方20世纪的哲学思潮影响。同时,新时期文学也常被看成是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复归”。

第四阶段:1990—1999年,又称90年代文学。

90年代最重要的现象就是文学的市场化、商品化。一部作品从写作、出版到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受到市场干预和选择。此外,网络文学的出现也是90年代重要的文化现象。

90年代的文学创作趋势有两个:一是文学潮流的淡化。90年代的作家们不再像80年代那样集中去表现同一个主题。商业化的大潮中,作家队伍也开始分化,文学理念和文学追求也各不相同。90年代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对话、复调的文学格局;一是个人化写作倾向。90年代,作家开始了对“小写的自我”的推崇,借琐碎日常的“个人经验”甚至“身体写作”来摆脱80年代的集体性的政治化的思想。90年代也是一个转型时期,长期遵循的行为规范已被打破,而新的规范也没建立,个人经验便成为作家描述现实的主要参照。

·北岛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0年开始写作,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成为朦胧派诗歌领军人物。80年代末移居国外。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担任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北岛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出版的诗集有:《陌生的海滩》(1978年)、《北岛诗选》(1986年)、《在天涯》(1993年)、《午夜歌手》(1995年)、《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年)、《开锁》(1999年),其他作品有:《波动》及英译本(1984年)、《归来的陌生人》(1987年)、《蓝房子》(1999年)、《失败之书》(2004年)、《青灯》(2008年)。

回答〔1〕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注释】

〔1〕本篇选自《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阅读提示】

朦胧派诗歌的总体特色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普遍对社会现实持怀疑态度和审视态度,对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追问;二是对真实性的理解,不再追求物理现实的真实,转向追求主观情感的真实;三是强调诗歌的抒情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追求“小我”的真实感受;四是突出诗的意象化和象征性。北岛作为朦胧派的奠基者之一,其诗作有着明显的朦胧派诗歌特色。

《回答》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篇首“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成为中国新诗的名句,为广大民众熟悉。《回答》作于1976年,此时的中国刚经历一场灾难深重的“十年浩劫”,中国的年青诗人睁开被蒙蔽已久的双眼,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发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充斥着谎言、罪恶、黑暗和残忍。

曾经有着理想主义激情的一代人面对历史的真相,作出了振聋发聩的《回答》:诗人用了五个“我不相信”来竭力强调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质疑、否定和挑战。

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冰凌”、“死海”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困境和艰难。诗中那新颖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的巧妙组合,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特点。

·舒婷

舒婷,福建泉州人,原名龚佩瑜,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等。

惠安女子〔1〕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1981年4月

【注释】

〔1〕本篇选自《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阅读提示】

福建的惠安临近东海,古时的男人或是出海打鱼,或是远渡南洋谋生,惠安女子则承担起家中的重担。这种习俗一代代延续下来,即便是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惠安女子在海边劳作的身影。因为环境和习俗的原因,惠安女子虽是汉族,却有着独特的服饰衣着。她们戴斗笠,裹方巾,穿短褂,束银带,这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便成为画家笔下、摄影家镜头下追逐的一道特别风景,但是,在我们感叹于这天地间的美景时,又有多少人关心这道风景背后的惠安女子沉重的生活压力。

作为女性诗人,舒婷的诗歌中充满了“女性意识”。她敏锐地意识到了惠安女子“美丽”背后的“苦难”:“你的祼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这艰辛生活的象征。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女性诗人,坚决地追求个体尤其是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独立性。这在她的其他诗歌中也有表现。如《致橡树》和《神女峰》。舒婷常常用象征主义的感觉和暗示、意象的组合和跳跃来营造诗的艺术境界。《惠安女子》一诗也是通过“惠安女子”这一中心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女性的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她的笔端总流露出“柔软”和“感伤”的情调,显出了女性诗人特有的婉约忧伤的一面。

·海子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作品。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麦地〔1〕

吃麦子长大的

在月亮下端着大碗

碗内的月亮

和麦子

一样没有声响

和你俩不一样

在歌颂麦地时

我要歌颂月亮

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像流动金子

月亮下

有十二只鸟

飞过麦田

有的衔起一颗麦粒

有的则迎风起舞,矢口否认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双肩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一块麦地

收割季节

麦浪和月光

洗着快镰刀

月亮知道我

有时比泥土还要累

而羞涩的情人

眼前晃动着

麦秸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收麦这天我和仇人

握手言和

我们一起干完活

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

此刻我们心满意足地接受

妻子们兴奋地

不停用白围裙

擦手

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

我们各自领着

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

的孩子 在河流两岸

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

洗了手

准备吃饭

就让我这样把你们包括进来吧

让我这样说

月亮并不忧伤

月亮下

一共有两个人

穷人和富人

纽约和耶路撒冷

还有我

我们三个人

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

白杨树围住的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麦子

【注释】

〔1〕本篇选自《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阅读提示】

海子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他在乡村生活十多年,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广袤的麦地上度过的,麦地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记忆,深深地烙在海子的脑海中。因此,在他的诗歌中,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验便凝练成一个特别的意象:麦地。由此扩展开来,还有:村庄、月亮、天空等词汇。这些意象都是一些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海子借此表达了他对传统农业社会的深情眷恋。同时,这麦地,也是海子本人的生命寄托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诗歌从“种麦”写起,起首便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北方农村劳作场景:皎洁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翻滚的麦浪之中,“父亲”正躬身种麦,那身影在静默中凝聚成一个神圣而庄严的符号,让人体悟到劳动的庄严。接着是“看麦”,麦浪,是“天堂的桌子”,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粮食和劳作的感恩情怀;最后是“收麦”,“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共同的劳作和收获让人群由疏离而亲近,由冷漠而亲和,由此表现了劳作的深远意义及对人类命运的关系,题旨由此获得提升。

诗歌的最后两节从具体的劳作场景荡开,思绪由中国的腹地黄河飞升到尼罗河、巴比伦,到现代大都会纽约和古老圣城耶路撒冷,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无论身处何处,无论是穷是富,人类都离不开养人性命的粮食。由此,诗人表达了对于粮食、对于大地、对于劳作的素朴而强烈的感激之情。

·韩东

韩东,南京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在此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5年与于坚等创立了诗刊《他们》。韩东的代表作有《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诗。曾与李亚伟等发起先锋派诗歌运动。韩东的诗歌往往选用简约平淡的文字表达哲理。

有关大雁塔〔1〕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1982年

【注释】

〔1〕本篇选自《后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阅读提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批比“朦胧派”诗人更为年轻的作者涉足诗坛。

此时,社会思潮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这一代诗人不再以社会政治伦理视角去看待历史。韩东的诗歌主张是逃离诗人的社会承担、逃离诗歌语言的文化语义,带有非文化和削平深度模式的后现代倾向。因此,在创作上,他的实验性诗歌提供了与朦胧诗迥异的艺术风貌。他的《有关大雁塔》就与杨炼的《大雁塔》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杨炼长达二百多行的长诗中,大雁塔被赋予了浓重的历史感与人文色彩,它是民族命运的象征,是民族苦难历史的见证者;而韩东笔下的大雁塔就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建筑物,没有被人格化,也没有被赋予深层的崇高的文化内涵,朦胧派的审美特征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充满意象的“象征”,借用比喻、通感、暗喻等修辞手法。而在《有关大雁塔》中,全诗都是大白话,刻意回避了形容词和各种比喻、暗喻。

同类推荐
  • 清谈墨子

    清谈墨子

    本书通过介绍话说墨子、人生最大的艺术、修身养性、智慧与谋略、节约生命、追求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等内容,评述了墨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策略。
  •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名人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名人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是散文集《仙境罗浮》的姊妹篇。《诗意罗浮》由22篇散文组成,以记叙、游记等手法,记录了罗浮山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养生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和生态文化。本书以罗浮山人文景观为线索,串起一系列传说、历史事件,以小见大,由景及人,叙事说理,每一篇都充满了对罗浮山的深情,对罗浮山的厚爱,对罗浮山的感悟。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虚构(中篇小说)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虚构(中篇小说)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领衔”“立场”“虚构”“叙事”“重建”“前世”栏目中刊发的短篇小说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热门推荐
  • 导学与导研并重——大学教学改革新视野

    导学与导研并重——大学教学改革新视野

    《导学与导研并重——大学教学改革新视野》可谓在后现代与现代之间,抓住了平衡的着力点,紧紧扣住“导学与导研相结合”这个主题,围绕教师行为“导”与学生行为“学、研”的矛盾悉心探索,总算让人在紧张中有一种松弛。
  • 邪少的第一恋人

    邪少的第一恋人

    几年后,她带着一颗小种子回归。“女人,你给我的感觉很熟悉,我们见过吗?”她一口否定当他看着缩小版自己出现,当一切都真相了,他决心追妻,只是,他身边早已有了未婚妻,缺难逃她的情债哼,臭男人,你到底在追老娘还是在讨儿子关心啊?我前脚踹完了未婚妻,后脚来了一个前女友,真特么爽。我守不住的还躲不起吗?我带着儿子跑路了!“老婆,相信我的真心~我们去给儿子添个小弟弟吧!”某男无耻说道!“回去看你的情债啊?”“……”嘤嘤嘤……老婆我错了,晚上木有了亲亲老婆,只能抱着被子;上班木有亲亲老婆大人,他和谁谁谁去玩床震啊?签文件时你老公我都能差点把公司卖了!总裁大人病入膏肓了!天大地大老婆最大,他秒懂了
  • 西藏的战争

    西藏的战争

    喜马拉雅,你旷古的绵延容纳了雪域所有的爱恨与创伤;雅鲁藏布,你无声的流淌孕育了藏民所有的沉默与信仰:西藏的战争,能否承载人类丢弃对抗、走向融洽的理想?那么多生命,一一离去,如同掉落地面的果实。枪炮过后、西藏还是原来的西藏,经幡高昂地飘扬着,胜利属于宁静与默想。战争中,爱情、人性、神灵、信仰将如何走向终极,走向死亡与再生、归一与大同。
  • 抉择:友谊在排队

    抉择:友谊在排队

    这个大陆没有人类,只有法师,魔女,勇者......只是有一天,来了个人类女孩。她说自己是法师,蒙混过关。直到......她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她的目的,是要毁灭这个大陆!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争胜利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争胜利篇

    长达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本书以苏军的全面反攻为开端,依次描述西欧重获自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进攻、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德国无条件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等一系列鼓舞人心的节节战事,最终这次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 拥有未来

    拥有未来

    一个从小到大常年吊车尾的废材,既没长相,也没钱权。却无意间得到了远远超出地球文明的科技力量。从此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一时间从默默无闻,甚至是毫不起眼,变成了万众瞩目。本以为可以从此衣食无忧天下我有,却不料这种科技力量的拥有者,却不止自己一个人。善者即善,恶者即恶,善恶根本只在一念之间……不知该何去何从,是选着良知,还是欲望……究竟何谓“正”何谓“邪”?一切尽在《拥有未来》
  • 你的幸福,我愿赌服输

    你的幸福,我愿赌服输

    在偶像乔牧飞的小说签售会上,依雪纯教训色狼的英姿被同班同学凌落川拍下并放到校报上,在学校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依雪纯求性格冷漠的凌落川把报道撤下被拒后,心生怨愤,事事和他作对,当她得知凌落川因为当年被女友背叛,而再也写不出爱情故事,反而对他心生同情,为他搜集与恋爱相关的书籍,陪他看爱情电影。两人的感情逐渐深厚。乔牧飞认定凌落川是害死父亲的间接凶手,为报复凌落川处心积虑接近依雪纯,报复不成反促进了凌落川和依雪纯的感情,乔牧飞怨恨之余,发现自己不知何时竟对依雪纯动了真心。
  • EXO我爱你至死不渝

    EXO我爱你至死不渝

    EXO,我爱你,至死不渝。行星饭哥哥姐姐们,有兴趣可以看看。Elina(幽蓝倩)第一次写文,不好见谅~大大是升学党,so......更文不会太快,大家不要抛弃大大,有时间一定多更!
  • 妻主的哥哥

    妻主的哥哥

    “老天的宝贝”天悦和天铖离奇穿越到女尊国。无意间的走失,让强势的哥哥天铖在女尊男卑的国度里受尽颠沛流离,而软弱的妹妹天悦又如何踏上寻兄之路?冷漠的蝶衣,步步试探究竟是敌是友?痴儿青衣次次危难能否化险为夷?还有神秘的沈墨风,清傲的慕容雪——各个美男究竟何去何从?
  • 放开妈咪,冲我来

    放开妈咪,冲我来

    四年前,杨牧之带着目的性的接近木寂凉,没想到先沦陷的是自己。警校出身的木寂帘发现不对劲,调查杨牧之,之后又因为难产而死。死前将所查到的事实告诉木寂凉。当时的木寂凉不知道,杨牧之的背景居然那么大,大到可以在这个城市只手遮天。后来的杨牧之不知道,印象中心比天高的女子,会过那样普通近似狼狈生活。他们也都不知道,对方比想象中更爱自己。分开的时候,用尽最难听的话,告诉自己,不会再与对方有纠结,一辈子都不会,而再次重复,又是克制不住一般,是毒,也是瘾,是爱,也是恨。自我煎熬又不愿意放过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