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51600000023

第23章 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1)

因此,这一代人一直要到真正接触到了与传统文化异质的、别一种体系的西方文化,进入“世界文化”的新系统,他们的反叛性的文化性格才可能发展到十分自觉、彻底的程度,并且孕育、产生出建设性的文化性格,从而出现真正全新的“胸襟”与“眼光”。

我国早期的一部访美游记

吴德铎

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就有一百一十三个小学生在美国留学,分散住在哈佛市的美国家庭里,和美国小朋友一起生活,一同读书;其中有后来出名的工程师詹天佑。这批中国幼童的学习成绩曾在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深得参观者的赞赏;他们还特地赶到费城参观博览会。当时美国总统是二十多年后曾来上海访问的格兰特,这时正好也在费城,知道中国幼年留学生来参观,“甚喜,令总理官转言延见”,于是,这天所有在场的中国人都受到美国总统接见。

一位当时在场的中国人李圭,记录这次接见的情况,还介绍了这第一批留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据李圭描写,这些十来岁的中国儿童在博览会上“于千万人中言动自如,无畏怯态。装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他们和女教师“亲爱之情,几同母子”;寄住人家对他们更是“照料若其子弟,稍有感冒,尤关切”。

李圭写到的“世界博览会”,就是一八七六年美国建国一百周年时举行的有三十七个国家参加的“百年大会”,我国出产的丝、茶、瓷器、绸缎、雕花、景泰蓝等参加展出,并被推为第一。当时清政府委托海关负责展出事宜,李圭在海关供职有年,这次被选派赴美,其任务是将此行“所闻见者,详细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两年后,李圭写作的记录,以“环游地球新录”作书名,正式出版。全书有一半以上篇幅记述了博览会中的见闻,此外更涉及美国建设和生活的许多方面。这本书可说是较早的一部中国人写的美国游记。据说,当年二十二岁的康有为,读了刚出版的这本书,为书中描绘的新事物所吸引,从此选择了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道路。

李圭把这本书题名“环游地球”,有他深刻的用意。表面上是因他往返旅行正好绕地球一周;更重要的,也许因为当时在中国,对“地形如球”,“不信是说者,十常八九”(包括李圭本人),经过实践的检验,李圭才承认“地形如球,日不动而地动,无或疑矣”,故名“环球”。

作者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科技成就很是关心,随时将他所见到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对照,如他从茶叶想到我国出口商品的包装应改进,意大利的蚕丝比我国所产更匀净,我国应尽快利用抽水机来防旱排涝,这些观感,对旧中国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

博览会上展出的最大的机器是一台一千五百马力的蒸汽机,由美国总统和巴西皇帝共同开动后宣布大会开幕。最小的也许是瑞士造的“小如豆”的嵌在一金指环上可走六日的表。其他还有许多轶事趣闻,这里便不缕陈了。

《环游地球新录》原书现已不易见到,值得高兴的是,它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列入《走向世界丛书》重新印刷出版。编印《走向世界丛书》的目的,是让你知道早年出国的中国人是怎样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的。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七日《文汇报》)

一套学近代史的好丛书

楚天高

到书店去走走,意外地买到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非常高兴。

自从学了一点历史,我就一直对研究近代中国跟西方的关系发生兴趣。我觉得从广义文化史和社会变革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意义早已超出传统的中西交通史的范围。回顾一下我们的祖辈是怎样从长期封闭的社会里走出来,开始去接触和认识一个广大而多样的世界的,看看他们曾经怎样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怎样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在这方面有过哪些经验和教训,确实是一件既能满足历史兴味,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都谈到了容闳的最早出洋和蒲安臣使团的首次出使。范文澜同志曾经大段摘引过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中国史学会的《洋务运动》资料汇编也选刊过志刚的《初使泰西记》(虽然把作者的名字错成了宜垕)。这两种书,我早就想能看到全本。可是,省、市图书馆没有;有的古旧书库里虽有,却不肯外借,也不能全本复印。这回用几角钱一本的代价,买到了渴望已久的这两本书,此外还有我从未见过的《航海述奇》《环游地球新录》等早期出游欧美的记载,“得来全不费工夫”,当然使我不禁满心喜欢了。

在我看来,“包罗近代所有的重要出国记载,初编书目定为六十种”的《走向世界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至少有四个特点:

一是选题抓得准。《丛书》所收各书,都是罕见的早年到欧美游历的人的记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社会、经济和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从作者来看,容闳、斌椿、志刚、郭嵩焘是首开出国纪录的人,曾纪泽、李凤苞、薛福成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徐建寅和李圭是到西方国家学习技术、考察实业的人才,康有为、黄遵宪、梁启超是变法维新的思想领袖。他们既属历史名人,又是文章妙手,所写的国外游记和日记,史的价值与文的趣味兼而有之。而这些记述,旧学者认为是“新闻”,不列于著作之林,新文人则见是木刻线装,往往视为古籍,成了“双不管”,多少年来甚至连书名也无人提起。

二是指导思想明。《丛书》的编者有一篇总序,其中一段云:“‘洋为中用’是我们今天的主张,也是十九世纪先进的中国人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也是‘洋为中用’吗?当然,随着接触和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慢慢地看出:仅仅学一点‘长技’,搞一点坚船利炮,还是不行的。‘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行不通,就只有革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是在一八七八年出国以后,‘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才立下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大志和信心。历史无情亦有情,后人的思想和事业肯定要超越前人,但前人的足迹也可以留作后人借鉴,先行者总是值得记念的。”从已出的十余种丛书来看,确实是前人的足迹、后人的借鉴,丝毫也没有脱离这一个总的思想。

三是编辑很在行。《丛书》已刊各种,都讲究版本,认真校勘。对旧本的错字,尽量作了校改。如《西学东渐记》,即用容氏英文原著校正了徐、恽二氏多处误译。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虽经梁启超等人五次校阅,这次《丛书》编者又细心校出了四十余处错脱倒字,列有校改记。书中许多译名,今人已不易通晓,则附加注释,以利读者。特别可喜的是,主编《丛书》的钟叔河在每种书前都撰有专文,评介作者及本书在中国“走向世界”上所起的作用,见解独到,材料新鲜,颇能帮助读者理解和研究各书,成为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

四是出书很集中。过去的丛书,大者如《四部丛刊》《万有文库》,小者如《开明青年丛书》,全都一出就是一批,购买阅读都称便利。现在丛书牌子不算少,缺点一是题目大而空泛,二是出书实在太零碎,往往一年半载出不上几本。《走向世界丛书》则不然,第一辑十种整整齐齐列在书架上,很是壮观。听说第二辑十种又快要陆续出版了。责任编辑和专文作者全是一人,这也真正难为了他,不由得我不佩服了。

(一九八一年八月四日《人民日报》)

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

戴文葆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对祖国,我们心中藏着诚挚炽热的眷爱,一往情深;对世界也怀着向往景慕的心情。我们珍爱人类的一切有价值的创造。世界的先进文明,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创造。世界的先进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人岂能无权享有一份?基于这种理解,我们欢迎《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

走向世界,还是闭关锁国,是我国历史中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每当国势趋于安定,朝野颇有自信,想到修明政事,社会气度恢宏,洋溢着昂扬进取的精神,大都敢于放眼平视,走向世界。除了抗御外侮的紧急战备时期,一旦********,事事惟知依例照办,岌岌顾影,白日见鬼,自相惊扰,朝不虑夕,便用种种教条和禁条编织自缚的硬壳,深藏固封,把自身置于世界之外。然而,通绝域,来远人,报聘贺吊,万里相奉,和远方各族人民开展友好往来,取长补短,正是促进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昌隆的优良传统之一。即在用正统眼光编撰的史籍里,也总有四夷列传和外国列传附于卷末,司马迁开创的史例,历代相沿,就是有力的证明。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印的《走向世界丛书》,预计整理旧籍六十来种。现已印行的十多种,内容称得上色彩缤纷,原作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容衰色谢,依然饶有兴味,足以启迪我们对于往事和前路的畅想。

论及对广阔世界的探求,不能不追寻我们祖先的足迹。汉朝的凿空,唐代的致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时,我国人民走在世界的前列。欧洲人还以为地中海沿岸就是世界边缘,我们先民已在设想并努力打通走向世界的道路,着意要从域外汲取壮大自身的营养。上继《史记》和《汉书》的论述,《后汉书》写道:

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融,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我们的先人迈出河西走廊,渡流沙,越葱岭,踏上中亚大平原,开辟了至今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带去先进的汉文化。罗马娇媛贵妇穿上锦绣绮罗裁制的时装,欧洲知道了中国的存在。这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浪潮。随着骆驼商队东来,汉朝引进域外的方物、艺术和学术,丰富了国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汉朝人走向世界的壮举,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正如国外一位汉学家所说,“其在中国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直到今天,我们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在植物园和歌舞晚会中,在水果摊和家庭餐桌上,依然可见第一次浪潮留下的成果,闪耀着它们的光华。

从汉末到隋唐,经历了两晋南北朝诸种族血统与文化的大融合,其过程充满了****与痛苦,其结果却是健康而进步的。隋唐时代,主要为唐朝,掀起了走向世界的第二次浪潮。H.G.威尔斯的《世界简史》侧重论述人类文明的演进,特立第四十二章写道:

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在这些世纪里,当欧洲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而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却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蔼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代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是文化史上最为绚丽多彩的篇章。文苑艺林,不拘一格,气魄宏放,襟怀豁达。当日既能悉心承接汉魏六朝的余晖,且又善于采撷殊方异域的菁英,兼收并蓄,参酌国情,敢于淋漓酣畅地创新,才焕发出夺目的异彩,对人类文化作了卓越的贡献。唐代留下不少无价的文物,它们既有地道的中国气派,却又具有外来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因而也是世界的。鸣沙石窟宝藏,至今不是还令中外神往吗?

两宋文明仍值得称道,从海上与阿拉伯世界尚有经济文化联系,可惜“孱宋”连大好河山都难保,其他都谈不上了。元朝疆域较汉唐更加广阔,马可·波罗讲述的见闻,曾使威尼斯人张目咋舌。然而,当时压迫深,禁忌苛,人民的才情无由发挥。到明朝才出现了走向世界的第三次浪潮。

郑和远航是名动中外的大事,也是这次浪潮的初汛。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亲历亚非三十多国,“宝船”远达非洲东岸。朱元璋建都南京后,考虑到应有走向世界的一番举动,从植树、造漆到培养翻译人才,早为经营海洋开创端绪。可是明朝只许官家出洋,不准百姓下海,朱元璋的后代又腐朽无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日益败坏,海洋反而形成可怕的威胁,屡申严禁出海命令。其后东南沿海倭寇骚扰方平,长城沿线东西烽火迭起,走向世界浪潮的初汛未能发展为大波。只是有心人写下《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诸书,记述“维绡挂席、际天而行”的豪举,沿途各国的事迹,读来令人眼花缭乱。

明中叶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母体毕竟孕育着资本主义因素,加之外患内忧交迫,出现了启蒙运动的历史要求。格物穷理、救时至计的探讨,外国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成为人们的期望,促使走向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在明末涌现了引人注目的余波。

同类推荐
  • 人间笔记

    人间笔记

    人间笔记人间笔记1之火车记心虚悬着,处于古汉语所谓“惴惴”“忐忑”之中,像断了线的汼……
  •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歌谣,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艺术形式。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 文学批评学

    文学批评学

    文学思潮、文学文体和文学经典三大理论问题,呈现了文学批评学或批评解释学的内在思想结构。通过对“为何批评”和“如何批评”问题的深入追问,通过具体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范导性实践,通过“如何成为批评家”的诸多奈件的理论确证,本书变得极富思想操作性,并且具有理论解释力。从文学思潮出发,作者探讨了文学思潮与批评思潮的成败得失;从文学文体入手,作者特别强调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独特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文学批评的自由思想价值;从文学经典出发,作者建立了开放性的文学经典观,为先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双重经典体认进行自由立法。
  • 迅风辞赋集

    迅风辞赋集

    本书为辞赋作品集,是作者多年来的心血结晶,更是一个身处基层的文学爱好者艰辛奋起的例证。作者曾两次荣获中国地市报副刊作品二等奖、四川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还荣获了“中华赋坛十大精英辞赋家”荣誉称号。
  • 季羡林作品(精选)

    季羡林作品(精选)

    季羡林作品精华本,精选了著名学者、作家季羡林先生一生的散文作品,从写人(《赋得永久的悔》)写物(《海棠花》)写景(《清塘荷韵》),到抒怀(《人生》《八十述怀》),不一而足,从各方面展现了当代大家的文化风范。文字晓畅,情感真挚,对青少年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也是品味人生,抚慰身心的良方。
热门推荐
  • 笑愁泪藏

    笑愁泪藏

    “小曦!你在哪儿!”“小曦,你走了,还带走了我世界的太阳和心……”“小曦,是我的错!”“小曦,你是不要小梓姐姐了吗?”“小曦,对不起……”“……”“小曦儿,别走……”“韩灵曦!在我没死,也没允许你死之前,你都不许死!”
  • 创业经营王者方略

    创业经营王者方略

    本书充分研究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和企业创业经营者的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并力图用自己实践中的心得,给读者带来一些思索和启示,力图避免空洞的理论和虚伪的说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感悟性,相信可以给许多朋友带来裨益。
  • 花开薇夏:扑倒腹黑冷女神

    花开薇夏:扑倒腹黑冷女神

    她,高冷妖魅,身份神秘,高高在上犹如王者。他,冷漠如冰,强大如斯,淡漠冷血睥睨天下。青梅竹马的他和她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多年前,他不知为何与她不告而别,就此,阴谋的帷幕渐渐拉开,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多年后,他回国,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曾经天真活泼的她变得冷漠少言,那个他同父异母的妹妹眼中总闪过阴狠的光芒。他和她本是最美好的一对,却不想一张化验报告斩断了情丝......她决定离开,因为他,她以为四年的时间,足以让他忘了她。离开那晚,他们.....四年后,她回国,不料遇上他的订婚典礼,那一刻,她苦笑......当腹黑遇上无耻,又是谁捕获了谁的芳心。
  • 把工作做出色

    把工作做出色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不要爱一行干一行,要干一行爱一行。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先生也曾这样说道: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确,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人,而且甚至还不缺少有学历有能力的人,可以说,我们现代所有的组织中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把工作做出色的人。
  • 让心行驶它的自由意志

    让心行驶它的自由意志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圣人。《孔子说为人》一书对孔子的精彩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将孔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世事的体察和经验加以展示,结合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进行解说,书中对孔子的思想有较为透切的观察,文字之美和思想之深有机结合,内容明白晓畅、妙语连珠、精彩观点随意而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书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使我们神游天际。
  • 鬼吹灯前传1魁星踢斗之夜帝王陵

    鬼吹灯前传1魁星踢斗之夜帝王陵

    一百年前的盗墓传奇,一百年前的江湖风云;说不尽的恩恩怨怨。道不尽的千古谜局。万王之王留下的一幅魁星踢斗图,究竟引发了多少江湖风波?那七阴古墓究竟藏于何处?
  • 做人做事会用人

    做人做事会用人

    本书荟萃了古今中外的用人法则,将用人要诀用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具体包括:用人者做人的态度很重要;识人有方,用人得法;成为下属的知己;练就容人的本事;善于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别人;做事要活用众人的智慧等。
  • 我非旱魃

    我非旱魃

    吞魂噬魄,收养鬼婴,鬼差"这家伙不是我们的人"正道“要不是和佛门有染,我们早就杀了他”佛门“我们比谁都想宰了他”
  •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再世为人种田修仙

    再世为人种田修仙

    带着前世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最深爱的男人给予的伤害重生,再世为人,只为了能弥补前世的遗憾,不再理会那份爱得深伤的更深的爱情,种田修仙,再次遇到那个男人,她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