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68100000012

第12章 文献综述(8)

(3)孔子心中的礼之二

以上讲的,是在孔子看来“礼本身是什么和怎么样”,孔子还有关于“礼对人有什么用,或人可以拿礼来做什么”这个方面的论述,这是从实践的角度谈礼的价值、意义了,把握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孔子也许更为重要。

①礼是治国施政的最好手段

前面引过的“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已经很能说明孔子的这个主张,但更直接表达他的这个思想的,是下面这一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是说:治国,从“领导理念”上说,要重德轻政,即要用道德观念而非行政手段来引导人民;从具体管理的“操作层面”上说,要重礼轻刑,即主要是用礼制而不是用刑律来规范人民的活动,使人民不违你的要求行事。理由是:这样人民就会懂得怎样做是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从而有耻辱感(“有耻”),自觉自愿地(出自道德感)按要求行事,否则,人民只是因为害怕刑律的惩罚而被动地服从你的规定;当然是前者效率高而成本低,后者效率低而成本高——“免”字不带宾语,是指免灾,此处指免于受刑律处罚;“格”是行为不出格即合要求的意思。这章证明,孔子确实认为,德行和复礼在行为表现上是一回事,因此,孔子心中的德治也就是礼治,这一章可说把礼对统治者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得一清二楚。

毫无疑问,孔子这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帮统治者“出谋划策”,但问题是:当人民还没有能力,也没有要求起来推翻这个统治时,当争取民主政治还远不是当前的任务时,德治比非德治(不管你叫什么治),哪个对人民有利一些?这时,真正想“为人民服务”的人,是出来要求统治者推行德治,还是建议施行别的什么“治”?回答了这个问题,就知道历史上的孔子给予他同时代的人民的究竟是什么了。

讲到这一章,赵又春先生谈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有一种说法:当时的礼制明文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所以孔子主张“齐之以礼”,实是要求“礼下庶人”,这是孔子的一个具有伟大进步意义的思想。赵又春先生认为,主张对人民“齐之以礼”,自然意味着要让人民懂礼,并且造成“以行为合礼为荣,以行为失礼为耻”的民风,所以确实是要求把礼的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和”的作用)扩大到下层人民、被统治者。孔子的许多别的言论(如他认为,人民富了以后,就要“教之”,“教”当是教人民懂礼、践礼),也证明孔子有这个主张。但认为孔子这是在不顾周礼关于“礼不下庶人”的规定而要求废弃之,则是不正确的。这是关系到国家体制的大问题,孔子绝不敢借口“礼也是发展的”而置之不顾。所以赵又春先生认定:如果《礼记》中“礼不下庶人”这句话不是后人的编造,那么,它必是针对礼的某个具体规定而言,而不是讲整个礼制的适应范围,例如,意思是:为官者不得向庶人(平民百姓)主动施礼。从事理上说,官员也要和平民百姓打交道,礼制即使不必规定前者对后者该怎样表现,也是必有所要求、约束的,而那也就是“礼”。既如此,怎么会一般地说“礼不下庶人”呢!

二是联系到这一章来看,人们把我们讲孔子教育思想时分析过的泰伯第八章第九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作孔子主张愚民政策的证据就更不能成立了:孔子主张对人民“齐之以礼”,显然是主张、要求对人民施教,也即让人民懂礼,“使知之”,怎么会又同时主张“不可使知之”呢?他正是批评、反对不“使用权知之”,而只是“使用权由之”,以至于民“免而无耻”的愚蠢做法!对这里的“有耻且格”,李泽厚也是翻译为“民众有耻辱感,内心认同而归依”的,即他也认定包含有“使(民)知之”的要求。

以下两章可说是对上一章的补充、说明: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遇风,必偃。”子曰:“上好礼,****易使也。”

两章表达同一个原理,用今天简洁的语言表达,就是“上行下效”。应该说,这是生活的规律。人们常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毫无疑问,这“榜样”越是操有对人的生杀予夺之权,这话就越是显得正确、有效。用社会学或伦理学的理论来说,就是:任何社会的道德风气、面貌,都是由掌握着社会权力、财富,因此也就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上层分子,或者说“精英集团”决定的,下层群众总是向他们看齐。这个“上下关系原理”,孔子早就领悟到了,用“风行草偃”来比喻,也很恰当,“子欲善而民善矣”则是理论概括——这个“子”乃指季康子,实是泛指“居上位者”、“官们”;其中“而”字相当于“则”。当然,在孔子时代,离原始氏族社会还比较近,“上下”的血缘关系纽带还未完全断裂,“礼”作为习惯法所保留的“温情”还比较多,这个原理不需要太多的智慧。

“榜样”引导出来的局面,肯定首先是对他自己有利,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并不是把“风吹草偃”原理作为客观规律来叙述,而是不加掩饰地直接道出其作为治民方法的功利价值——能收到“民易使”的效益,说白了,就是老百姓更听话、更好差遣,对你当官的人更存敬畏之心,更不敢对你的命令有所怠慢。这是“民善矣”的实在内容,也就是前一章所谓的“(民)有耻且格”。孔子就是这样地看待礼的社会价值——对统治者的作用的,只是他指出并且强调,实现这个价值要以统治者自己先行模范地践行礼制为条件——注意,这“上好礼”仅是一般地说“上”(统治集团的人们)真正地践行礼的规定,并非特指践行某些规定,有人把这“上好礼”解释为“以礼待民”,据以证明孔子这是在主张“礼下庶人”,那是错误的。

如何评价孔子的这个思想、主张?孔子自然更努力于劝导、教诲广大人民遵循包括法律在内的礼制,结合他的这个思想来看,他要求人民践行礼制,岂不是教人民自愿自动地接受统治者的统治,亦即接受统治者的欺骗?这不是为虎作伥了?以前有个时候,人们就是如此批判孔子的。

孔子的这个“子欲善而民善矣”,也即“上好礼,****易使也”的礼治思想,赵又春先生认为对广大人民来说,也具有一个明显的价值,那就是可以利用来批评“不善”的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横征暴敛,为人民的“犯上作乱”提供一种辩护,或者说,为起义造反找到一个在当时条件下最能获得同情的理论根据。因为既然“为官者善”是“民善”的充分条件,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自然要得出结论说:民不善,乃是因为并且证明官不善,而对于不善的官,人民不听其摆布,起来造反,怎么能加以指责呢?孔子当然不会是为了让人民感到“造反有理”而创造他的“官善****善”的理论,在整部《论语》中,找不到一句孔子讲人民可以造反的话,更说明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个理论有这种“副作用”,或是意识到了,但不想把这个方面张扬开去,故避而不说。但他的这个礼治理论潜伏着这种“副作用”,是明显的,正是这个副作用,后来成为两千多年中一直盛行于中国社会的“清官政治”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清官们敢于有限度地批判朝廷“无道”,支持民众“不法行为”的精神支柱,更是他们在民间获得广大同情,享有很高声誉的根本原因。从这方面看,孔子礼治思想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可说是更加重大、更加深远的。

礼治既能使统治者收到“民易使”的“效益”,又给了人民适时造反的“借口”,可说是两种相反结果的统一,这往深处说,就是赵又春先生前面说到的礼是施礼方和受礼方的双向活动,施礼方是功利性和虔诚性的统一,受礼方是尊严性和施惠性的统一的表现。“上好礼”,或者“官欲善”,自然不是指践行某个具体的礼仪,更不必是以具体的哪个“民”为对象——受礼方,但作为对于整个统治集团的要求,此“礼”此“善”就只能是以全体被统治者——“民”为指向,因而实质上是整个统治集团向全体民众施礼,也即以后者为受礼方。因此,“民易使”乃是“民”作为受礼方向统治者——施礼方的“施惠”。这个“施惠”同样以对方施礼的“虔诚性”为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也就可以不施了,可以变为“犯上作乱”了。这是“礼”作为“契约”的本质之内在规定性,用现在流行的语言说,“礼”是游戏规则,双方都遵守了,游戏才能进行,哪一方破坏了规则,都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目的是让它回到规则上来;否则,退出游戏,游戏就“散场”了。人民的“造反”就是迫使统治者回到游戏规则上来的“惩罚”措施。要施行这种惩罚,在古代,人们也早就认识到了,只是那时以为是由“天”、“上帝”来评判和实施的,所以《尚书》上说,商汤在讨伐夏桀前给其部众的训词是:“非台小子,敢行承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文王则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对于这些,孔子当然没有我们现代人这样清楚明晰的概念,但他肯定模糊地悟到了,而对礼的具体规定的“双方性”,和某种特定意义上的“对等性”,则必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他讲到正名时(“正名”就是依名分执行礼的规定,所以也是讲践礼),是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第十二章第十一段),并不单讲“臣臣”和“子子”。特别是讲到君臣关系上的礼时,更把对双方的具体要求都交代出来了: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答话中的“礼”,自应是指当时的礼制对于“君使臣”的具体规定,大概是为了避免说出接受君主施礼的受礼方,以突出君的尊严,似乎除了祖先、神灵、上天之外,谁都不配接受君的施礼,才没有给出一个特定的像“孝”、“忠”一样的“礼名”(“忠”也是后来才变为特指臣下对君主的礼)。所以这话不仅说明了,孔子认为“君使臣”应该“以礼”,也反映了,当时确有这种礼存在的,否则,这话就落空了。

②礼是德行的“操作标准”

上面讲的是孔子认定的礼对统治者的意义,也可说是礼的社会价值。礼对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意义也即价值是什么呢?那就是:它是个人行事的“操作标准”。依照孔子的说法,就是:行事以礼,则己心安理得也;为人好礼,则人称有德也。这方面,孔子也有明确的论述。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志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这里的君子不是特指为官者,而是泛指有道德修养的个人,所以头一句是说:君子的质,即君子区别于非君子的根本、本质之点,就在于有“义”——这个“义”就是“君子之于天下也,义之与比”说的“义”,故相当于“德”,有人译为“正义”,是不够准确的。“礼以行之”,李零的解释很通俗,又很准确:“是把礼当着执行义和维护义的标准。”换言之,你依照礼的规定行事了,就体现了义,说明你是有义亦即有德之人。这,我前面已作论述,这里,是孔子自己说出这意思了。

关于义,以及义和礼的关系,本书后面还要论及,赵又春先生从这一章中看出,孔子明显有个“礼为义存,义在礼中”的思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义是礼的内容、本质,礼是义的形式、表现。这个思想是正确的。义是抽象的,是内心的东西,是对人的品性的肯定的道德评价,是个人追求的好声誉,但它看不见、摸不着,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现出来了才算是得到了确证。这“东西”就是实际行为,但必须是符合某种条件、规矩、准则的行为。指明这条件、规矩、准则的,就是礼。所以,礼对个人来说,是取得好声誉、求得外人接受为“君子”的具体的、可据以行动的规范体系。举例来说,孔子就是用对父母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来定义中国人认为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孝道的:孔子回答孟懿子“问孝”时说,孝就是无违,后来向樊迟解释,说这“无违”的意思是“无违礼的要求”,即父母在生时或死后,都完全地按礼的要求对待他们,就算是尽孝了(《论语》为政第二章第五段)。可见,礼是道德原则的现实化、具体化,或者说,你要表现出某种德性,就要去“实际操作相关的礼制”。

这个思想,在下面这章显露得更为清楚明白: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这显然是把礼作为衡量行为是否真具有某种德性的标准。

下面这章则说明:不能以为礼是明摆着的东西,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照它行事,真正做到依礼行事,还须努力学习“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个“畔”同“叛”,末句是用强调的语气说:那就可以有把握不违背正道也即礼的要求了。

所以前两句是一起说明达到这一点的条件:要学文,才能知礼,但学文要以明礼复礼为目的,把所学落实到复礼上来,否则学了等于白学。足见在孔子那里,学可以归结为学礼,而礼的内容很多,不学古代文献,是掌握不了多少的,故要学文——从文章看,“之”字是指代“学文”,“约之以礼”是说用礼统帅学文。注释《论语》的著作多把这章中的“约之以礼”句,解释为相当于颜渊说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那话中的“约我以礼”,即认为这个“之”字是语助词,或等于“已”,必须说是误解。李零解说这一章时说:“‘文'是人文学说,‘礼'是行为规范。君子饱读诗书,博学于文,最后要把自己的行为纳于礼的规范。书,是越读越多,礼,是越学越少。”看似解释清楚了,却并不能让读者明白“约之以礼”的涵义,末一句更说得让人莫名其妙。

下面这章则说明,个人践行礼的规定,一定要体现礼的最深刻的本质,亦即要出自内心的真心实意的“让”的意愿,而且这个意愿越真实,“让出”的利益越大,相应行为所体现的或者说“承载的”德性,也就越大,越能说明行为主体是有道德的人。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据说,他为了让父亲实现将君位传给三弟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的心愿,便偕同二弟出走他国,使父亲既完全实现了意图,又不背负违礼行事的恶名(礼制规定君位应由嫡长子继承)。“三”,是指他“让”了三次或多次才终于成功。这是大孝,让三次,说明让得坚决、真诚至极;让的是君位继承权,说明让出了个人最大的利益。因此,孔子赞为“至德”——最高的道德表现,说老百姓都不知道该怎样来称颂他的德行了。应该说,孔子这话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道德须以利益的牺牲——“让利”为前提,而且一般说来,行为德性的高低,与让出的利的大小和让的坚决程度,是正变的关系,既要牟利,又要得好名声,那是“得了便宜又卖乖”,通常情况下只会受到道德谴责的。在孔子看来,道德与利益的这种关系,乃起源于“行为合礼才是德行”这个德行的外部规定性,和礼的本质在于自愿让利这个对于礼的本质的认定,关于这里的诸多因果联系,他是认识得很清楚的。我们要注意的是:可以说让出的利益越大,则越有道德,但这所谓的“大”应是相对于行为主体自己的各种利益而言,不是将它的“绝对值”同他人可能让出的利益相比较,否则,就要得出结论说,谁占有的既得利益(今天所谓的“资源”)越多,谁就越有可能做出大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换言之,个人表现崇高道德人格的可能性,是与他占有的“道德资源”成正比例的,但这样说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可说是宣称人们在道德上不可能平等,在实践上更是明显有害,因为这几乎是否定了广大普通个人获得道德声誉的可能性,从而将极大地挫伤他们进行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很不利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在我国,人们作道德评价时,却正好常常给人以存在上述不平等的印象,对于这个实际的道德矛盾,或者说“伦理事实”,竟没有哪个伦理学家提出来讨论一下!对于孔子来说,则不好说他忽视了或有意回避了这个矛盾,因为他并不把在道德上人人平等作为他立论的前提。在他那时代,哪谈得上人人平等!

到此,颇全面地介绍了赵又春先生对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主张。但是,孔子对礼的最大贡献,是他为礼找到了一个“人性上的根据”。这问题,本人在孔子关于仁的理论中已有讲过,现在,本人还想特别补充赵又春先生说明的以下两点。

一是孔子关于礼的主张中,确实有一些落后的东西。这有两个颇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一是《论语》子路第十三章第十八段那则孔子与叶公的对话: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是楚国人,他说的“吾党”(相当于“我家乡那里”)当是指楚国的一个地方;“直躬者”,按字面解应是指躬行直道的人,有人说“直躬”是那个人的姓名,但这无关本章主旨。“攘”是偷的意思,“证”历来训为“告发”,也有人说是“作证”义。很明显,依今天的观点,叶公说的那个人——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去告发(或上法庭作证)的人,是够“直”的了:既有坦白、直爽意义上的直,又有公平、正直、无私意义上的直,孔子应该称赞才对。可他的回答竟是回避对这个人作评价,而说他那里的人(即鲁国人)遇到这情况时表现不同,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互相帮着隐瞒,甚或作伪证),最后说,这行为也体现了“直”——委婉地批评叶公认定的“直”其实不是直。对孔子的这个思想该如何认识?我不相信这种“父子相隐”是周礼的明文规定,孔子是为了维护周礼而这样说的,而倾向于认为:孔子只是赞同这种父子相隐的做法,认定它是符合礼的基本精神的,故而也可以说其中有“直”——注意:他不是用这个表现来说明什么是直,他用了“直在其中矣”这样的表述,乃说明他是在不能回避“直”的话题时,指出这样做也不违背直的要求。这样理解这段话,更切合孔子当时的思想实际。

但这里的问题主要不在于弄清孔子的直概念,而在他认定“父子相隐”也不违礼,这个思想该如何评价。对此,钱穆的说法是:“隐恶而扬善,亦人道之直。何况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此乃人情,而理即寓焉,不求直而直在其中。”这只能说是为了不伤害孔子而有意做的诡辩。隐恶扬善是缩小恶事的坏影响,扩大好事的好影响,目的是促人去恶向善,丝毫没有袒护坏人坏事的意思,父子相隐无论如何都是包庇坏人坏事,二者岂能相提并论?

冯友兰先生的解释是:“叶公所说的那个人和微生高,是不是算‘直'?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讨论起来,那就要牵涉到别的很多问题。无论怎么样,孔丘认为,‘直'就是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他认为‘直'的标准,也是‘仁'的基础。”这是说,父子相隐,这是为人父、为人子的天生的真情实感所引发、推动的行为表现;相反,叶公说的那个直人,其行为动机有违作为父、作为子的真情实感,必是出自沽名钓誉之心,或畏怯自私之情;因此,前者“直在其中矣”,后者并非真正的直。(冯先生提到的微生高,涉及《论语》公冶长第五章第二十四段:“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醯,即是醋,乞是借义。)孔子特别强调践行礼制要有真情实感,反过来,也就把出自真情实感的行为,都认作不违礼的要求的了,这虽不合逻辑,但是“合人情”的,他那个时代离原始社会还不很远,血缘亲情还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故“孝慈”被视为人的最基本的情感要求和德性表现,父子相隐必还是重要的民风民俗,在这个背景下,不认为父子相隐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以真情实感为理由认为是合乎礼制的表现,当是自然的,因为它同礼制在维护氏族关系稳定这个大方向是一致的。因此,从今天的是非标准出发来问孔子的这个看法到底对不对,就属于冯先生讲的“牵涉到别的问题”了,仅说一个“不对”,那就简单化了,最好这样说:孔子的这个思想说明他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他不但没有超越自己的时代,按他这个思想行事,将会为社会关系纽带取代血缘纽带,为礼治走向法治造成障碍。至于有人这样问:“如果只要出于真情实感的行为就‘直在其中'矣,岂不大多数强奸也是直的表现了?”对此,我估计孔子会这样回答:“我不是说过‘直而无礼则绞'吗?强奸明明白白地违反礼的规定呀!”我还要说一句:后来的儒家也不宣称父子相隐“直在其中”了,而是代之以“大义灭亲”,所以孔子的这意思,《论语》的这一章,并未给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造成大的影响,并未构成我们传统道德的一项内容。

另一个例子是宰我有理有据地论证可以废掉“三年之丧”,而孔子仅以“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和这是“天下之通丧”为理由而加以反对,并斥宰我为“不仁”。《论语》阳货第十七章第二十一段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孔子是拿人的天然情感,特别是血缘亲情来说明礼的产生和某个具体礼制的必要性、合理性——不可废性。但这只在“方向上”与整个礼制的形成、发展过程相一致:从原始社会到他所处的宗法社会,礼从祭祀仪典、风俗习惯到规约准则以至制度组织,先是直接通过情感来制约和指导人的行为方式,理性思维的参与是逐渐增多,作用是逐渐加大的。李泽厚说“孔子的贡献在于将外在的礼制(规范)变为内在心(情感)……”似乎不妥。人类的发展,离动物的远近,当用理性思维的因素增多,心理情感的作用减小来标志,把后起的规范(“礼制”、“游戏规则”)都归结为(“变为”)心理情感,既不可能,更是错误的,怎能说孔子作这种归结是一个贡献呢?孔子先把社会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人的“内在心理情感”——“良心”,再用以解释人的现实行为,因而必须说是对我们认识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贡献呢?如果是这样,就太拔高孔子了。

前面说及的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主张,并非都是孔子原创的,至少有许多是早已有之,孔子只是继承者或发扬光大者。《左传·隐公十一年》中就有一个说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和孔子的讲法是差不多的。隐公十一年是公元前712年,此后一百多年孔子才诞生,如果这话不是孔子以后的人根据孔子的思想写下,而放到孔子的古人的嘴里说出,那就证明赵又春以上的说法不错。毫无疑问,指出这一点来并没有降低孔子应该享有的历史地位,何况孔子自己说过,他是“述而不作”的,所以关于这一点,本人认同赵又春先生不用多举例证了(19)。

(四)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智”

智(在《论语》中一律作“知”),严格说不是道德范畴,但一则后来有“智、仁、勇”乃“三达德”之说(这个“达”是通行、共同义),足见古代中国人是明确地把智看作一个德目的;二则孔子说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将知和仁、勇并列,并且把这三者视为“君子之道”,这似乎表明,视智为一个德目正肇始于他。

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全部语录看,和孔子心中的“仁”概念“配对的”,应该说是“知”,所以他好几次仁、知并提,最有代表性的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先引《列子·汤问》中记载的关于钟子期听俞伯牙弹琴的有名故事,末了说:“高山流水,是君子之操的象征。”似乎是在作解说,其实是在作反驳,或者是提出质问:君子追求的是仁,“君子之操的象征”是高山流水,岂非仁者既乐山,又乐水,怎么把“乐水”专派给知者,或主要派给知者了?后二句,关于“乐”,更明显说反了:智者聪慧,爱思考,“达于事理”,但这未必使他快乐,因为求快乐乃是人的天性,愚昧无知的人只要吃饱、喝足又无生理疾患,就既不患得患失,更不悲天悯人,自然决无愁苦忧伤,只会傻乐了;仁者,从某方面看,很像是“傻根”,所以必总是乐的,不是有“孔颜之乐”吗?而且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的,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至于“寿”,则说得自相矛盾:一般说,好运动的人身体健康,寿命较长,好静的人容易肥胖,寿命较短;既然前面说“知者动,仁者静”,怎么反而是“仁者寿”了?该说“知者寿”才对!难道古人对此的认识正与我们现代人相反,这一章只能看作是孔子的幽默,一时兴起,说起顺口溜来了,不能据以分析他关于仁和智的思想。但有一点则最好不过地从本章得到了证明:在孔子心中,与仁相对的是智,就是说:仁指向内心,智指向外界;仁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据,智能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概括;仁是人追求的目的、归宿,智是帮人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途径。智和仁是这种关系,对人来说,就也是一个好的、应该具备、培养的品性,所以也可视之为一种德性了,一般不作为德目来论述,孔子也并未把它和其他德目并列,而是与仁相提并论,可能是因为个人智力的情况虽也与后天的培养训练有关,但更决定于先天素质,而对人作道德评价是只看人的实际表现,简直撇开了智能的因素。

孔子的这三句话颇能说明,他认为仁离不开智,智能助人“为仁”:“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择不处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三句话的涵义,不必重复,此处只是要点明,第一句说明,孔子不仅把学看作是增加知识,同时甚或更是把学看作提高智慧,因为仁而无智必愚,防止这个转化的途径就是提高智慧,是学。第二、三句实际上起着注释第一句的作用:第二句从反面说,没有智慧,面临道德选择时,将可能作出错误的亦即有背“为仁”初衷的决定;第三句从正面说,仁者追求仁,以求得仁为安,但须有智慧作引导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真正达到目的,智慧是仁者上升为贤者的必要条件。

从以上所说可知,孔子所谓的智不是一般意义的智慧,而是特指“为仁”所必需的、促人提高德性的智慧,因此也就是指帮人找到最适合的行事方式的本领,或者说巧妙有效地运用中庸原则的能力。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从孔子回答的内容看,樊迟是把居上位者——官们要处理的全部事务一分为二:民事和神事,问怎样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算是“知”——有智慧了。这种对鬼神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不去询问、怀疑和思考的态度,是中国的典型的智慧。

同类推荐
  • 孔子说为人

    孔子说为人

    本书对孔子的精彩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将孔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世事的体察和经验加以展示,结合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进行解说,书中对孔子的思想有较为透切的观察,文字之美和思想之深有机结合,内容明白晓畅、妙语连珠、精彩观点随意而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书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使我们神游天际。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经典浩如烟海,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百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原名为《痴华鬟》,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经典,寓言通俗自默,充满了哲理,又枉具讽剌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原经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读者开卷感悟和卷尾诲颂共为则。
  • 儒家哲学家智慧

    儒家哲学家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热门推荐
  • 清水红蕖

    清水红蕖

    爱情,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我爱那平淡中的妩媚妖娆,我爱那聚散离合中的肝肠寸断,我爱那与子偕老的美丽神奇,我更期盼,能在这遥远的古代,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 魔兽的呼唤

    魔兽的呼唤

    霸气王者主宰世界之路,从懦弱到觉醒,最终统治世界,沾满鲜血的双刃彻底改变了他
  • 邪魅公主遇上腹黑少爷

    邪魅公主遇上腹黑少爷

    微风拂过,樱花花瓣随风飘落,树下的两人四目相对,她扬起一抹笑容,看着帅气非凡的他,微微偏头,笑道......
  • 生命的风景

    生命的风景

    被誉为中国西部小小说旗手的作家刘殿学,30多年来,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了近2000篇小小说,题材视觉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他又把立足点投向中小学校园,为孩子们写下了一大批校园小故事,其中许多作品收进了中小学课外阅读教材,成为青少年朋友们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有人说,刘殿学是无障碍语言作家,读他的小说,自然畅快,不打结,有些千字小说一口气可以念完。《生命的风景》作品集,汇集了作家几十年的创作精华,它那别具一格的西部。少数民族风情,曲折离奇的生活故事,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诙谐幽默的文学语言,再加上作品自身潜在的思想内涵,相信喜爱刘殿学的青少年读者,一打开这本书,就会如饥似渴。
  • 刀疤丑后

    刀疤丑后

    为何别人穿越要不是绝世美女皇后公主?要不就是小家碧玉大富人家的千金?可我呢?借尸还魂投身于刀疤女就罢了,无可奈何就认命了,可是为何偏偏投身于已卖身的奴隶?台风过境,上天不给我休闲片刻,乖乖!好好的游个泳,竟被河底受伤的男人拉住,连死也要找我垫背看他要死不活,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歪打正着,我成了他的救命恩人,从此被牵扯上,他不仅不知恩图报,竟敢对我大呼小叫“丑女人”?踹他一脚再说!刀剑无眼,跋山涉
  • 灭世神主

    灭世神主

    家族的衰败,是什么原因?家族的毁灭。始作俑者究竟是谁?师门的灭亡,到底是什么势力所为?爷爷的严重受伤,几近死亡,凶手又是谁?种种迷惑,王宇是否能解开?亲人的仇,是否能报?既然天要灭我,那我就逆天!世要亡我,我定灭世!
  • 愿我的心不让你心痛

    愿我的心不让你心痛

    在一个熟夏的晚上,在人们进入梦乡熟睡的时候,X市一家医院接到急救电话,救护车来到X市的一处小区,医护人员带着担架来到他的住处,发现门锁着。在场的医护人员嗅到了血腥的味道,医护人员感到不妙破门而入,循着血腥味来到卫生间,发现他躺在浴缸里,手搭在外面,医护人员走近发现,他手腕和颈部的伤痕触目惊心,急诊医生对他进行了救治,经过抢救,无效死亡。急诊医生在整理他的遗体时,一名护士在旁边的桌子上有什么东西,拿起来发现是三封遗书,一封是给他的妻子司徒芳莹的,一封是写个医院的,而剩下的一封是写给她的,写给她的遗书的内容……。
  • 末世流浪者

    末世流浪者

    孤寂的末世生活,14岁的少年毅然向末世非人道生活发出挑战,每一次走私的任务中,无一不体现着一个末世流浪者的生活,少年依然成长,面临着家园危机,他能否出逃呢?
  • 路程(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路程(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因为对于故人最后嘱托的困惑,决定追随她生活的痕迹开始一场一个人的旅程。这路程中所会遇到的事,会遇到的人,全都不去想不去看。此刻我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就是去。我独自踏上去往西藏的路程,认识了和我一样没有目的游荡的张楚帆。但她,所留下的线索始终出没在四周,似乎要牵引着我们,去开始一段寻找答案的旅途。我们不能预知前路,也不知道下一秒事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当彼此的关系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探秘”而悄然改变,也只能走下去。
  • 妾规之将军还朝

    妾规之将军还朝

    将军,你家娃丢了!娃?将军未婚配哪里来的女娃娃?!!回忆起当年尚府独苗的少将军闹着出征打仗前夜,被骗喝下合欢酒,与婢女一夜恩爱,十月怀胎七年后,女儿千里寻爹,但,丢了!看清城尚府,女婢做妾,一展妾规当如是:任庭前花开花败,我自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