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莹莹,从“三九医药案”谈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公司法律资讯网.2007年7月15日.http://www.corplawinfo.ecupl.edu.cn/news/80_1293.html
雷光勇,会计契约履行机制研究.会计论坛.2003,(1):92-102.
雷光勇,企业会计契约:动态过程与效率.经济研究.2005,(5):98-106.
李刚、张伟、王艳艳,会计盈余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实证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57-62.
李琳,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8-73.
李明辉,简论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当代经济研究.2001,(8):67-71.
李若山,我国会计问题的若干法律思考.会计研究.1999,(6):16-25.
李伟、张然,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工作论文,北京大学.2009
李现宗、杨红娟,新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策略的转变——基于2001年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经济问题探索.2005,(5):74-79.
李心福,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财务效应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3-56.
李延霞、刘诗平,中国股票市值全球第二,缘何2010年遭遇“寒流”.http://news.163.com/10/1231/10/6P7OPAMK00014JB5.html,2010-12-31.
李玉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
李远鹏、李若山,是会计盈余稳健性,还是利润操纵?——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3):1-56.
李远行,哈贝马斯程序主义民主观述评.政治学研究.2000,(3):77-85.
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会计研究.2003,(2):19-27.
厉以宁,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梁若英,会计准则制定:充分程序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13):91-92.
梁爽,论相关性与透明性在中国的定位.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a),(3):90-95.
梁爽,有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5(b),(3):77-82.
廖凡,香港证监会执法机制评介.环球法律评论.2007,(3):97-105.
林斌、石水平,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权衡:现实与改进.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3):3-8.
林钟高、韩立军,论会计准则的伦理基础.财经研究.2005,(9):92-101.
林钟高、韩立军,论会计准则的制定:基于复杂性的博弈分析.财会通讯(综合).2005,(10):12-15.
林钟高、吴利娟,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原则导向抑或规则导向.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9):65-70.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研究——性质、制定与执行.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刘昌胜,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公平和效率.宏观经济研究.2010,(1):32-36.
刘峰、林斌、谢莹,中国特色与国际化之争:一种解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刘峰、林斌,会计师事务所脱钩与政府选择:一种解释.会计研究.2000,(2):9-15.
刘峰、吴风、钟瑞庆,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来自中国股市的初步证据.会计研究.2004,(5):8-19.
刘峰,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及其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27.
刘峰,会计准则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刘峰,新会计准则一定“种瓜得瓜”吗?新理财.2007,(2):36-37.
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会计研究.2001,(7):7-15.
刘凤委、汪扬,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3):16-22.
刘鸿昌,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政策与管理.1999,(8):40-44.
刘慧凤,情境架构下的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刘林,匠心独具与饱受争议——伊利股权激励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10):23-25.
刘婷、崔学刚,会计信息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会计的定价与治理功能.中国总会计师.2011,(3):34-35.
刘莘,国内立法冲突与立法对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刘燕、孙乃玮,证券回购交易法律与会计定性的冲突与妥协——对雷曼“回购105”事件的解读与反思.张育军、徐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刘燕,从“会计法”到“法律与会计”的嬗变——我国会计法与会计法学三十年发展.政治与法律.2010,(2):131-138.
刘燕,股票期权的法律与会计约束——伊利事件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84-92.
刘燕,会计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刘燕,美国公司财务会计体制的重大变革——对《索克斯法案》评述(一).金融法苑.2003,(2):1-6.
刘燕,新《公司法》的资本公积补亏禁令评析.中国法学.2006,(6):151-159.
刘燕,验资诉讼的“虚假”与“真实”: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法函.法学研究.1998,(4):92-104.
刘燕,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对《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法律思考.会计研究.2000,(7):14-21.
刘燕,资本公积金可以弥补亏损吗.金融法苑.2005,(1):1-12.
刘永泽、孙翯,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1,(2):16-22.
刘玉廷,新修订的《会计法》所实现的若干重要突破.会计研究.2001,(1):10-19.
刘玉廷,新准则新制度的中国特色及与国际惯例的协调.上海会计.2001,(6):3-8.
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我的经历、体会与认识(上).会计研究.2008,(12):3-14.
柳建华、魏明海,投资者保护的内涵与分析框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3-200.
卢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经验研究.清华大学.2005
陆亚勤,从计量观、信息观透析财务报告质量评估体系.现代会计.2004,(1):10-12.
陆宇峰,净资产倍率和市盈率的投资决策有用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陆正飞、祝继高、刘婧,会计信息与债权人保护:理论分析、经验证据及案例.会计之友.2008,(3月下):4-6.
陆正飞,会计目标探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4):33-37.
吕长江、巩娜,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及其经济后果分析.会计研究.2009,(5):53-61.
栾天虹,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罗培新,公司治理法律规则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含义——以日本活力门收购事件为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罗炜、王永、吴联生,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中国会计评论.2008,(2):193-206.
****威、谢萍、徐德健,论中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80-86.
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马腾,证监会vs财政部:微妙的会计权力之战.21世纪经济报道.2001-6-11(16)。
马骁驰、范中超,证券公开发行:界定思路与立法冲突.当代经济.2008,(4):136-137.
马晓芳,论会计相关性及其与真实性兼容的实现途径.财经研究.2002,(8):59-63.
马欣、****驹,会计程序公正及其实现途径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9):69-75.
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
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一项理论分析.会计研究.2008,(9):26-32.
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12):38-46.
毛新述,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潘立新,中国开放式会计监管初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漆江娜、罗佳,会计准则变迁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1993-2007的经验证据.当代财经.2009,(5):103-109.
祁光华,证券监管的行政学分析.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祁小伟、宋超群,中国A股市场18年(1990-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齐芬霞、马晨佳,基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09,(11):112-115.
邱学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信任度研究.财经论丛.2000,(3):54-58.
裘宗舜、韩洪灵、聂新军,论制定会计准则的允当程序.财会通讯.2002,(5):3-6.
裘宗舜、吴清华,财务报告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当代财经.2004,(2):107-111.
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7):20-28.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7):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社会责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8):透明度与信息披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邵颖波:股市的“公道”在哪里?经济观察报,2001-10-08(D1)。
沈艺峰、许年行、杨熠,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历史实践的实证检验.经济研究.2004,(9):90-100.
沈振宇,会计准则导向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打印稿.2004.
(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著,吴经邦等译,经济行为与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斯蒂芬·崔,法律、金融和路径依赖:发展强大的证券市场,吴敬琏,比较(第26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美)斯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孙莉,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者保护实施方式的转变.财经科学.2010,(3):1-8.
孙永尧,论会计伦理人假设.经济经纬.2006,(6):71-73.
汤云为、陆建桥,论证券市场中的会计研究:发现与启示.经济研究.1998,(7):50-59.
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唐睿明,会计准则制定的规制经济学分析与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05,(6):85-89.
陶晓慧、柳建华,会计稳健性、债务期限结构与债权人保护.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93-99.
田磊,年报话题:“高送转”多起来.中国证券报.2003-3-4(16)。
瓦茨、齐默尔曼著,黄世忠等译,实证会计理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汪建熙,证券市场与会计行业的发展——中国最具发展前景的事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经济研究.2004,(7):107-114.
汪祥耀,英国会计准则的演进与最新发展.财经论丛.2002,(2):56-61.
汪祥耀,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汪毅慧、廖理、邓小铁,不对称信息、交易成本与投资者保护:内地(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比较研究.金融研究.2003,(10):27-36.
王棣华、刘中华,研究会计目标的历史回顾与启示.广西会计.1999,(6):21-22.
王国刚,中国股市磨难的政策选择(上).经济管理.2009,(1):7-16.
王海明,公正、平等与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王华、张程睿,信息不对称与IPO筹资成本——来自中国一级市场的经验数据.经济管理.2005,(6):13-20.